新课标流动的组织——血液
- 格式:ppt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15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以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血液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得到升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因此,教材在开始设计了几个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还设计了血液的分层现象和血液化验单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此资料改成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明确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
关于血浆,教材中展示了血浆的成分示意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构成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分,为后面介绍无偿献血作铺垫。
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以及数量多少,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
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教学用具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2、准备显微镜及人血永久涂片。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4、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执笔者授课者导言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员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人员、货物的往来运输,有赖于运输线的正常有序的运转。
师:现实生活中需要交通运输,满足人员及货物往来的需要。
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是否也需要有这样的运输线来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呢?生:需要。
师:如何推断在人体内存在这样的运输线呢?生:人属于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营养,同时还需要排出废物。
如果没有正常的运输,营养物质的进入和废物的排出就不能完成。
生:前面我们学习了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吸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被吸收后,只有通过运输系统转运走,送到身体其他部位。
生:在学习人体结构层次时,知道人体内有八大系统,其中的循环系统就是负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
师:很好!同学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形成新认识。
在人体内确实存在着这样的运输线——循环系统,其中的血液循环担负着人体内主要的物质运输任务。
历史上,人类对血液循环的认识还是经历了一定波折的。
生:资料介绍,关于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威廉·哈维及血液循环理论。
生:人类对血液的认识,原始的血液观:血液即是生命也是死亡。
师:人类历史上对血液的认识也是经历了由恐惧、崇拜到现代医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血液的过程。
历史上人们在崇拜蕴藏着生命的血液的同时,更惧怕血液中所包含着的“死”的阴影,是由于对血液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液体,也是一种流动的组织。
它起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血液组织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它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血液的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所占的液体部分,它约占血液体积的一半。
血浆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负责抵抗感染和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血小板参与了止血和凝血过程。
血液的功能非常多样化。
首先,它是人体的主要营养和氧气的输送者。
通过血管系统,血液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细胞,供给其正常的代谢需求。
同时,血液也输送着食物,包括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到身体各个细胞中,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功能。
除了营养和氧气的输送,血液还负责代谢产物的转运,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组织和细胞中带走,促进排泄和清除废物。
其次,血液在体温调节和水分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血液流量和血管张力,血液可以调节体温,维持人体内部的稳定状态。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会通过皮肤的血管扩张,增加散热,以降低体温。
当体温过低时,血液会通过收缩血管,减少散热,以保持体温。
此外,血液也通过尿液排泄多余的水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血液还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白细胞可以识别和消灭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当身体受到伤害时,血小板会迅速集聚在伤口上,形成血栓,停止出血。
这一过程称为止血和凝血。
此外,血液中还含有抗体和其他免疫分子,参与免疫反应,帮助身体应对各种疾病。
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负责运输和供给身体各个组织和细胞的营养和氧气,保持体内的稳定环境,调节体温和水分平衡,并参与免疫和防御反应。
正常的血液循环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血液病变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紧接前面所学的章节,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本章就顺理成章的学习人体的“运输”机制。
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血液是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学习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同时为后面学习的血管、血液循环、输血与血型做了铺垫。
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它承担着输送氧气和养分、排除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重要功能。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对于生物学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流动的组织——血液”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1.1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1.2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
1.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血液的功能2.1 氧气运输: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2 营养输送: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可以将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2.3 废物排泄:血液通过肾脏和肝脏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三、血液循环系统3.1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负责输送血液和调节血压。
3.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回收组织液和细胞碎片。
四、血液的凝血机制4.1 血管收缩:受伤后,血管会迅速收缩以减少出血量。
4.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失。
4.3 凝血蛋白激活:凝血蛋白会在受伤处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血液凝结。
五、血液疾病与预防5.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12预防。
5.2 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凝块阻塞血管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定期运动和饮食控制预防。
5.3 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期注射凝血因子进行治疗。
结语: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系统和凝血机制,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的血液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这将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学课程中对血液这一重要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难点: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特性。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图,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3. 讲解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4. 探讨为什么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血液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对血液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的理解,以及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学》2. 多媒体课件: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动画3.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4. 参考资料:血液相关的研究论文、健康知识普及文章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第3课时: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3. 第4课时:实验操作,观察血细胞4. 第5课时:总结本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九、课后作业:1. 复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整理课堂笔记。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教案:流动的组织,血液课程名称:生物学年级:高中生物课课时:1课时(45分钟)主题:流动的组织,血液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功能教学难点: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教学方法:讲授结合互动、案例分析、实验演示教学资源:PPT、实验器材、幻灯片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血液相关的图片或实验装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血液的思考,并提出问题:“我们小时候被割伤后为什么会流出血?血液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起到了什么作用?”2.血液的组成(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究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
-每个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整理出来。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的组成。
3.血液的功能(15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究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代谢产物、激素等。
-每个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整理出来。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的功能。
4.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15分钟)-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装置,展示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例如,用胶管代表血管,将不同颜色的液体分别放入相应的容器中,演示血液通过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运输过程。
-学生互动讨论:观察演示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血液运输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其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教师布置学生课堂作业,例如补充完善已有的教学内容,并搜集相关案例和新闻报道等。
教学评价方法:-针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等,进行课堂表现评价。
-针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书面评价。
延伸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外出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人群的血液特点,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二、新课教学(一)血液的组成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①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为何会分层?②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1意图)(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①含水分约90%;②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③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
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