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唐二世1、唐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618年、李渊、长安。
2、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唐二世。
二、“贞观之治”是怎样出现的(或者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答:1、贞观措施:(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魏征、房玄龄、杜如晦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④制定法律,减轻刑罚⑤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⑥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2)经济上①减轻劳役负担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答:作为皇帝要勤政爱民,人民可以拥护你成为统治者,也可以推翻你的统治。
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的教训,把君主比成舟,把人民比成水。
四、女皇帝武则天1、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2、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为什么说武则天的统治“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答:①武则天在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是历史上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②大力发展科举制,破格选拔人才③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为开元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五、开元盛世1、唐朝起止时间?唐朝两个盛世局面及在位皇帝?两个盛世的共同表现?共同原因?得到的启示?答: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有两个盛世(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盛世表现(盛世景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安定。
共同原因: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贤才。
启示:要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是什么意思?描绘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为什么说是“全盛日”?答:想一想唐玄宗开元年间,小城镇也有上万人家。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2课 从 "贞观之治〞到 "开元盛世〞
【知识框架】
从 "贞观之治〞到 "开元盛世〞{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
“开元盛世”
【重点梳理】
1.唐朝的建立与 "贞观之治〞
2.女皇帝武那么天
地位 武那么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统治措施
(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开展科举制,创立
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
根底
统治措施(2)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开展生产
历史功绩武那么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开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稳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 "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根底
3. "开元盛世〞
【知识延伸】
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政|治安定,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
(2)统治者励精图治,唐朝前期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成为促进社会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 .
(3)广阔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概括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学习重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学习过程:预习提纲: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3)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思想:(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重用贤能,任用为相。
2.改革措施:(1)整顿______,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______。
(3)注重 ,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人鼎盛时期,史称“”。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精品教案教案: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目标:1. 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及其含义。
2. 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和影响。
3. 能够区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差异。
教学重点:1. 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涵。
2. 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贡献与不足。
2. 能够准确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合作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随堂练习题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指导书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图片,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强盛和它所创造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Step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特点和创造者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贡献与不足。
Step 3:讲解(20分钟)1. 分别讲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涵和特点。
2. 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贡献与不足。
3. 分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唐朝的影响。
Step 4: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进行讨论,讨论完后进行小组展示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Step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中的意义是什么?并给予学生启发,让学生展开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Step 6:小结(5分钟)总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和特点,并强调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随堂练习题,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概念和特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两个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并与同伴互相交流,提高了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拓展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讲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即位后,年号贞观,他统治期间,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隋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对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以及唐朝的繁荣和衰落,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概念,从而达到对这两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深入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唐朝繁荣的标志,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唐朝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国家兴衰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唐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的历史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隋朝的建立和灭亡,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02:第2课从
“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Vol.002
本课学习目标
唐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原因及统治措施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措施及其影响
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原因及统治措施本课思维导图
本课提纲笔记
注:
1.《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参考教材为人教统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初中历史教材。
2.《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个人学习记录笔记,仅做参考,如有疏漏错误之处,请留言指出。
3.《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为含谦原创整理,相关图文
源素材来源网络。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设计说明本课围绕唐朝走向繁盛的过程展开,先后讲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和“开元盛世”三个重要历史事件。
“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在位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通过学习这三部分内容,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
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政局经历了变动,但是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了,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国力增强。
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
2.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难点重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与“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举措的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解析法归纳对比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作出了哪些贡献?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统治期间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一)建周称帝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武则天像》。
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像学生活动:知道武则天建立政权、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武则天的认识和了解。
(二)治国举措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武则天的治国举措有哪些?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部编新版初一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被称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时间:605年起,隋炀帝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作用: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科举制初步形成:隋文帝时,初步确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创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作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推动教育发展。
3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多年。
4.4.隋朝的灭亡:隋朝的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1) 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镜子镜子))、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2) 措施: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②制定法律,减省刑法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的统治。
3) 贡献: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的治世局面。
3.女皇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创立殿试制度。
4.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1)名臣:姚崇、宋璟2)措施:①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②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唐王朝的历史贡献,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盛唐气象,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技能目标:知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形成的历史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继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2、”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统治措施(出现原因):(1),思想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政治上: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民族关系):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著名人物------房谋杜断: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最著名谏臣:魏征3、唐太宗有哪些做法在今天还值得我们借鉴?以史为鉴,居安思危;重视民生,提倡节俭,重视人才等。
二、女皇帝武则天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2),文化教育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1、治国措施(出现原因):(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 ;(2),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吏治、裁剪冗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评价唐玄宗:统治前期,唐玄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唐朝的社会稳定和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其晚年的统治也给唐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因此他是一个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整理+练习【课标导航】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盛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难点预测: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知识整理: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隋炀帝被杀后,__618__年,__李渊__称帝,建立唐朝,定都__长安__,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__626__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__贞观__”,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2.治国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__三省六部制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__刑罚__;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__进士科__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__各级官吏__的政绩。
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__劳役负担__,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治世表现:政治比较__清明__,__经济__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_贞观之治__”。
二女皇帝武则天4.治国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__科举制__,创立殿试制度。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__负担__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作用:社会经济得以__持续发展__,人口__持续增长__,边疆得到__巩固__和__开拓__。
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6.治国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__发展经济__,改革税制;__注重文教__,编修经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一篇介绍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文章。
文章主要阐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文化改革,使得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全面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此外,学生应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朝繁荣景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朝会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主要措施。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对后世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历史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经济、文化特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重要性。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唐二世
1、唐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618年、李渊、长安。
2、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唐二世。
二、“贞观之治”是怎样出现的(或者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答:1、贞观措施:(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魏征、房玄龄、杜如晦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④制定法律,减轻刑罚⑤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⑥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2)经济上①减轻劳役负担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盛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答:作为皇帝要勤政爱民,人民可以拥护你成为统治者,也可以推翻你的统治。
唐初统治者接受隋亡的教训,把君主比成舟,把人民比成水。
四、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
2、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为什么说武则天的统治“治宏贞观,政启
开元”?)
答:①武则天在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是历史上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②大力发展科举制,破格选拔人才③治宏贞观,政启开元,为开元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五、开元盛世
1、唐朝起止时间?唐朝两个盛世局面及在位皇帝?两个盛世的共同表现?共同原因?得到的启示?
答: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有两个盛世(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盛世表现(盛世景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安定。
共同原因: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用贤才。
启示:要重视农业生产,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是什么意思?描绘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为什么说是“全盛日”?
答:想一想唐玄宗开元年间,小城镇也有上万人家。
农业丰收,稻米看起来像流油一样,粮食装满了所有仓库。
描绘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
因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所以称为“全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