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知识线索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本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阶段如何划分?有何基本线索?每条线索下涵盖了教材上哪些具体知识点?自主学习篇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抗日战争时期:1937、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解放战争时期:1945、9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
中考线索主题式复习八九年级历史(全)班级姓名中国现代史、中考线索(一、四、五、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 1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开国大典时间 :标记着什么: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即刻间、意义?3.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时间: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稳固(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由:2.抗美援朝战争( 1950— 1953 年)⑴司令员(他的语言):⑵目的:⑶结果:⑷性质:3.抗美援朝成功的历史意义:4.抗美援朝中浮现的战斗英豪与荣耀人物(事迹、精神):第1 页祖国一致(四)外交成就(五)科技成就(六)祖国一致大业的推动——外交成就——科学技术成就——1、为保护祖国一致,提出的国策是什么?——1、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什么外交政策——?1、国防成就——两弹一星(分别指什么?)2、两弹功臣——?2、什么叫一国两制?由谁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的?2、标记着中外国交政策的成熟事件是什么——?3、农业成就——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3、“和平一致、一国两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4、籼型杂交水稻之父——?3、中国恢复在结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大会)5、我国拟订发展高新技术的计划是——?4、当前一国两制合用了我国哪些地域?6、航天成就(排列)1970年——5、当前阻挡海峡两岸和平一致的要素有哪些?1975年——4、中美建交1984年——1999年——2003年——2005年——6、大陆与台湾进行合作沟通的民间集体各是什么?2008年——2011年——7、教育实行什么发展战略?——第2 页世界近代史、中考线索(一、四、五)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确定、扩大稳固、国际工人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确实立确定思想基础的是确定物质基础的是(一)文艺中兴1、文艺中兴第一在发生。
发生的时间,15世纪后期从意大利扩展到。
达到热潮。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在萌发。
2、文艺中兴的核心思想是3、文艺中兴的实质是“文艺中兴”,”兴”指的是什么?(名不符实)4、文艺中兴借助的文化武器是5、文艺中兴的前驱是6、文艺中兴的巨人是其代表作是其代表作是7、文艺中兴期间的诗人、戏剧家是其代表作是8、文艺中兴的历史意义(二)新航路的开拓四大航海家航海目的国籍人物时间目的地历史意义#“人和世界(地理大发现)被发现了”人和世界各指的是什么?第 3 页世界近代史、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线索一)制度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迸发的原由共同原由引火线开始的标记领导者结束的标记出生的法律文件(公布的时间公布的目的公布的机构文件内容文件意义)共同政治目的宣扬民主反对专制转折点的战斗性质历史意义共同作用第4 页扩大事件爆发原因目的(根本、直接 )时间性质方式内容改革者局限性共同作用历史意义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出生世界近代史、财产阶级统治的稳固与扩大和国际工人运动(线索四、五)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巩固事件美国南北战争美国西进运动起点——终点:(地区扩大事件)影响:南北各实行南方:的经济制度北方:迸发的原由:原因:发生的目的:目的:南北方存在的矛盾焦点问题导火线开始的标记领导者扭转战局的文件(文件内容与实行的时间与作用)转折点的战斗结束的标记历史意义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出生巴黎公社发生的原由:共产主义者联盟成即刻间:巴黎公社的地位:起止时间与次数、结果:《共产党宣言》发布时间:简介“五月流血周”斗争要求:《共产党宣言》论述内容: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意义:《共产党宣言》发布意义:《国际歌》词作者、曲作者:地位:第 5 页世界近代史、殖民扩充和打劫、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线索三)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充和打劫殖民扩充:殖民地人民的抗争1.新航路开拓后,最早退上殖民扩充道路的是和,并在世纪成为最强盛的殖民帝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线索:1、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复习策略:1.紧扣一条主线索,即1949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亦是其中一部分。
2.学习本单元知识,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现象相结合,深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复习时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4.注意与西方的民主制度进行比较,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大典新1.准备——新政协会议(1)召开:(2)主要任务:2.经过——新政府成立(1)成立:(2)特色: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3.意义:(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颁布宪法(1)目的:(2)时间: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3)内容:(4)性质:(5)意义:2.完善法制(1)背景: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2)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严格遵守,人民的民主权力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建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2)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多部法律。
专题一: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线索一、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1、开始与结束的标志:1840年鸦片战争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义)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两者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封建反外来侵略。
5、两个革命阶段:第一个阶段:旧民主主革命时期(1840—1919年)(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由资产阶级领导,推翻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这一期间的革命斗争主要以资产阶级建立政权为主,其间也包含了其他阶级寻求改革、抵御侵略而引发的事件。
(2)最典型的事件:辛亥革命(3)三条线索: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条线:五次侵华史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第二条线: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维新派)、辛亥革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第三条线:民资发展史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4—1918短暂春天①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③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其不同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①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④结果与前途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中国现代史知识线索…………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一、起止时间(1949年——现在)二、四大分期(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十年动乱)(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现在(改革开放)(一)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P2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9 内容:4点P21.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点P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P7 原因:P7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1950——1953)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胜利意义:P10结果:1953.7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2.政权巩固原因:3点P12P12 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土地改革运动指导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1952)结果:P12意义:彻底摧毁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主人。
人民政权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工业化的起步背景:P18实施一五计划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任务:P18(1953——1957)结果:P18 成就:P18——19 意义:P18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一化三改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对农业实行合作社P23 对象及方式对手工业实行合作社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1953——1956)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①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P27 ②八大关于党和人民主要任务的制定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作用:标志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③1961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2.失误探索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应按客观规律办事3.教训②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成就:P29(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P32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1年九一三事件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现在它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P38 内容:P39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P39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2.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内改革:开始——农村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42 对外开放: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3.改革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加海南)沿海开放城市:1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①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P48 ②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理论包括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共十三大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共十四大⑥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三、四大专题P56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民族关系提出:筹建新中国时意义:P56香港问题—-解决: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问题—-解决: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回归台湾问题—-(1)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一个中国(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P60——66 (3)对台湾政策——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祖国统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方式解放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4)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5)两个团体:海基会、海协会(6)两个共识:九二共识、汪辜会谈1949年与17国建立外交关系P76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771949——50年代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P76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P78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访华P76——80 P80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外交成就70年代1979年中美建交1971年10月25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P811972年中日建交P822001年主办APEC会议P83新时期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九下)P98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我国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两弹一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亩产达650公斤以上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P90---96 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向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科技成就863计划《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我国一百多位科学家通过对863计划的反复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001年人类上网用户已达到5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上网人数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80%是青少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1.请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政策.2.党实行这些政策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什么?1.(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人民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2)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在农村实行改革,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2.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的外交足迹:新中国建立后,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次巨变依次发生于20世纪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时间上具有连续性.三次历史性巨变,与三位伟人紧紧相连.1.这三位领导人分别是谁?2.他们领导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3.对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认识?4.从伟人身上学到了什么?1.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第一次巨变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巨变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等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次巨变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认识:中华民族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英勇斗争精神;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先辈们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结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你知道近代以来(1840年至今)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重大转变吗?请结合史实简单介绍. 第一次转变: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转变: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第三次转变: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项伟大贡献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意义?(1)领导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提出“一国两制”,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前景,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3)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或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