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青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84.56 KB
- 文档页数:1
完全相同。
对于新区,走的是先规划老旧社区,旧设施比较多,初期建设1)源头改造,建成海绵小区道路公园2)结合现有管道,城市排水管改造3)70%的年径流量控制率4)旧房改造区域列入更新计划,进行优化5)利用“海绵+”,增加老旧小区休闲凳子,篮球架、羽毛球场、广场等目前的海绵城市改造建设已经完成了60%,包括小区建设、学校建设、道路建设等。
武汉试点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不错:水质方面解决黑臭,缓解渗水情况。
2017年需要完成试点目标,之后继续在沙湖和南湖进行工程改造。
2020年完成20%的海绵城市建设,将达到203平方公里;2030年将达到80%。
3表象与隐情根据我们前期对武汉内涝情况的了解,2016年武汉市成为全国城市“看海”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部分道路甚至难以行车,部分地处低洼的高校内甚至出现“划船上课”景观。
知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对武汉市“看海”的调侃戏谑多如牛毛。
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假设时,也认为武汉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十分一般。
但在我们亲身了解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后,我们发现,实际上武汉政府在这项试点建设上,所花的功夫并不少。
首先,在政府行政制度上,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主任,另外设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班”。
其次,从2015年武汉市申报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以来,武汉市就已经出台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规划导则和政策文件以供参考。
并且青山区南干渠项目就是武汉市与企业用“P P P ”模式合作的大型政府工程项目。
由此可知在政府政策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上,武汉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开了绿灯。
另外,和其他主要试点城市一样,武汉市虽然是试点,但是由于是第一批,本身就是一个寻找、积累经验的过程,并且考虑到实行的难度,所以也只在武汉市的青山区和四新区进行重点改造,城区其他部分采用点式建设,如东湖绿道等。
因此2016年武汉市区(主要指武昌区、汉口区、洪山区、江岸区等中心城区)大面积内涝的出现,从根本上不能归咎于“海绵城市”徒劳无功,因为在这些区域,“海绵城市”的改造建设还尚未正式进行。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武汉作为中国第四大城市,曾经受到频繁的洪涝灾害威胁,而且市区内建设密集,城市排水系统老化,城市内河长年受污染,这些问题都使得武汉城市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和水污染等问题,武汉市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之路,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将就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展开讨论。
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近年来,武汉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绿地、雨水花园、湿地等方式,改善城市内涝问题。
截至目前,武汉已经建设了1235个雨水花园,7600多个绿色蓄水设施,5000多个雨水湿地。
在城市中心部署了14个雨水花园,实现雨水和地表径流零排放。
武汉市政府还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透水率,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武汉还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加强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利用和生态抗洪功能。
在城市规划设计、景观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城市规划、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等因素,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
这些举措为武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透水率和绿化率,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
通过植被、湿地等自然手段,调节城市的生态平衡,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2.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面对极端降雨的抗洪能力。
通过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来吸收和蓄存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稳定。
3.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这有利于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城市更新改造目前武汉的多数地区建设年代较长,城市更新改造任务繁重。
尤其是老旧城区的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克服诸多困难。
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更新改造工作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技术设施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设施支持,例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系统、湿地治理设施等。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海绵城市PPP项目案例分析2015年4月,武汉入选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于当年启动青山、汉阳四新2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
截至去年底,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涉及城市水系、管渠、小区、公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呼吸吐纳”功能。
在此基础上,2018年将向全市7个中心城区和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拓展,重点针对存在“水问题”的小区,并与“四水共治”紧密结合。
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青山区,看看这里的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可以供行业参考。
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综框作为曾经享誉全国的“百湖之城”武汉曾有大小湖泊166个,合计面积77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
其典型的老城区如青山区,大量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下雨水管网老旧不足,雨季期间下大雨后积水严重,历史上和近年城区均出现过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作为华中地区特大型城市,武汉频频“看海”的现象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2015年武汉通过竞争性评审成为海绵建设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下图是这三年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时间轴:二、青山区南干渠海绵PPP青山区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大示范核心之一,项目西起工业路,东抵滨港路,南起友谊大道,北至和平大道,总面积约3.84 km2,惠及周边近10万居民。
涉及到市政道路13项、小区公建59项、公园绿地2个、城市管渠3项、城市水系1项,项目总投资约12.74亿元。
下图为青山区示范区总改造范围:下图为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PPP项目工程平面图:在经历了如下正式程序: 1、立项--2、项目建议书获批--3、可行性研究--4、初步设计--5、PPP项目实施机构甄选--6、实施方案获批--7、招标--8、正式签订PPP合同后,武汉钢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现代城市服务(武汉)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城市成为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的中标联合体,项目期限内政府付费总额17.9亿元,可用性付费:2.011亿元每年,运营维护绩效服务费2267万元每年。
•44 •城乡水务管理水攻,k 5备源2016年增刊(二)关于切实做好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建议陈芳(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水务局,武汉430080)摘要:海绵城市是指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破解城市内涝与缺水并存的 难题,是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的新思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2015年4月,湖北省武汉市获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为首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其中青山区作为武汉市2个试点片区之一,率先重点进行建设,将新建、改造海绵项目共271项。
本文通过阐述青山区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经验,提出有关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建议1基本情况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示范区东 起工人村路,西至建设一路,北抵临江大道,南到欢乐大 道,面积23km2(其中青山区15. 6km2、洪山区杨春湖区 域7. 4km2),综合了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水敏 感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区等5种需求形态,惠及人口近40 万。
青山示范区规划建设总体布局为“一心、两带、四区”(一心:杨春湖副中心;两带:两河区域生态示范带、滨江堤防示范带;四区:棚改示范区、红房子示范区、红 卫路商务示范区、南干渠生态示范区),通过3年试点建 设(2015年至2017年),将全面建设市政道路、公园绿 地、小区公建、城市水系、城市管渠等5大项目体系。
其 中,已批在建项目9项,投资约68. 3亿元;新建项目200 项,投资约50. 8亿元;补助项目61项,总投资约6. 5亿 元;技术支持1项(包括后期终端展示、海绵指标监测、15项课题研究等),投资约2. 47亿元。
2016年重点启 动130个海绵项目建设。
2015年12月,青山区政府与 武汉市碧水集团联合组建成立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 公司,在市建委的统一组织下,负责海绵城市青山示范 区的建设以及投融资工作。
目前,海绵公司正在全力推 进项目的初设报批工作,已完成了 106个项目初设方案 的审批,2016年6月基本完成项目初设方案的报审,经 市发改委批复后进行招投标,启动新的项目建设。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办〔2016〕3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3月21日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精神,按照大力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要求,转变城市建设理念,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统筹协调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关系,注重绿色生态措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地上设施和地下设施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约束和资源约束并重,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用3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开展青山和汉阳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实现以下5个方面指标:(一)城市雨水管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青山示范区不低于70%,汉阳四新示范区不低于8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TSS去除率计)不低于50%。
(二)城市内河水系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示范区湖泊水质达IV类标准率为100%,港渠水质达IV类标准率为65%。
海绵城市相关措施在青山港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向浩【摘要】武汉市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青山港位于青山示范区,属该示范区重要的排水廊道.采用多层次的“海绵城市”生态措施,重新对该港渠进行了整治.根据评估,整治之后的港渠可满足武汉市“海绵城市”主要控制指标的要求.【期刊名称】《城市道桥与防洪》【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青山港;海绵城市;控制指标;“海绵”措施【作者】向浩【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2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采用“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和“2+N”的模式[1],加快全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
其中青山示范区为探索“海绵城市”在旧城区改造中的集中示范区,其工程目标主要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内涝防涝标准达到50 a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954年一遇洪水。
青山港属青山示范区两河文化区,北接武钢沉砂池,南至落步咀闸,全长2 805.8 m,红线宽度为60~113 m,总用地面积为20.47 hm2,其中水域面积为10.43 hm2。
青山港是青山区重要的排水廊道及“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重要的引水通道,又是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动项目之一。
该项目的实施对保障“海绵城市”顺利推进,增强青山区排渍防涝能力,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景观,推动青山区旧城区改造工作,提升区域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城市排渍防涝标准的需要青山示范区总体建设面积为23 km2,其中青山港汇水面积为309 hm2(含武钢沉砂池117 hm2)。
目前,青山示范区排水标准为1 a,根据新的室外排水规范[2],在提高至3 a 后,青山港目前过流能力则不能满足区域排水需要。
沿渠过流断面较小,且建构筑物较多,影响了渠道过流,抬高了过流水位,制约了城市排渍防涝,特别是遭遇较大暴雨时,存在漫溢而局部淹渍的可能。
丰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及解决方案初探——武汉市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建设为例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建设进程取得显著成效,但在高强度的开发大量、硬质铺装的使用和城市绿地的减少等问题,使得城市下垫面过度硬化,尤其是给水、用水、排水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发展的顽疾,武汉市作为丰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亦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武汉市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建设为例,针对项目试点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方案,为我国丰水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解决方案针对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城市看海”与城市环境生态恶化问题,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标志着海绵城市建设正式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中。
2015年,我国推出了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武汉在列其中,经过五年的试点建设,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目前武汉市试点区建设经受住了2017年超百年一遇暴雨的考验,海绵设施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1南干渠片区项目概况武汉市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属北半球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常年雨量充沛,5—10月份为暴雨多发季,全年70%以上的降雨量发生在这个时期。
南干渠片区东起北洋桥路,西至工业路,北抵和平大道,南到友谊大道。
南干渠片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筑小区、道路建设、公园绿地、排水防涝设施等四个方面,具体包括11条道路改造、68个既有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南干渠公园海绵化改造、3条城市管渠建设以及1条明渠等内容,总建筑面积3.84km2,占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10%。
目前南干渠片区项目完工率100%,海绵改造面积占比约58.8%,初步实现了海绵体的“呼吸吐纳”功能。
2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1地下水文地质基础资料薄弱由于项目区水文地质基础资料薄弱,无法对项目区道路、建筑小区的下垫面特性和空间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海绵设施水文控制效应和水质控制效应缺乏可持续性,缺乏适合于武汉市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的成套技术和标准体系,出现了海绵设施与实际情况脱节,设计方案反复修改,造成人力物力浪费;下凹式绿化带与市政道路、透水铺装不融合;透水路面结构存在透水性能衰减快、结构强度差、保水性差等情况,对路基稳定造成影响等问题。
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游园海绵改造浅谈本文以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游园海绵改造工程为例,对城市带状公园海绵化改造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海绵改造因地制宜一、改造前概况1.1建设现状南干渠游园位于武汉市青山区工业四路与青山区钢都花园之间,全长5公里,整个游园占地面积为25.1公顷,绿地面积21.36公顷。
南干渠游园是武汉市最大的开放式游园,游园1997年建成开园,横跨4个街道22个社区,受益居民达20余万人。
在武汉市倡导“海绵城市”的大背景下,结合本次海绵改造的契机,对青山区南干渠游园进行海绵提升改造。
本次南干渠游园海绵改造工程位于工业一路至工业四路段与建设一路与建设四路段之间,东西长3030米,占地面积为17.76公顷。
图1 南干渠游园区域位置图1.2公园景观现状游园原为排水明渠,1984年明渠改为暗渠,现状平均覆土深度为1.5m,土壤以黏土为主,游园整体雨水下渗能力有限。
同时游园内广场、园路、水景驳岸均为硬质,增加了游园整体不透水性。
游园以平地为主,缺乏地形变化,游园整体高程主要在23.50之间,局部有地形土坡,最高标高在25.80。
游园内植物层次较单一,以大树为主,缺乏开花及地被植物及组团式景观。
主要品种有香樟、雪松、水杉、广玉兰、桂花等。
周边群众对游园活动空间需求量较大,很多绿地被游人踩踏,黄土裸露、土壤板结,导致雨水下渗困难,土壤吸水性减弱,造成局部渍水。
1.3问题分析1、水体问题① 游园内部基本以平地为主,缺乏地形变化,雨水难以有序疏导,出现大面积积水;② 游园内林下空间较多,雨水无法疏导,低洼处积水严重;③ 现有池塘采用硬质驳岸形式,亲水性较差。
2、景观问题① 游园内非机动车辆与人员随意穿行,园路破损较多;市民踩踏出来的黄土裸露地较多,严重影响游园景观;② 工业一路至工业四路段植物生长茂盛,苗圃化种植,缺乏空间层次,景观效果差;③ 建设一路至建设二路段地段狭窄,杂草丛生,郁闭无序。
④ 植物多样却疏于整理,密植的竹林及松柏类等具遮挡效果的植群,导致游园内出现许多幽闭阴暗的角落,不仅对环境美观造成影响,更成为卫生和治安的死角。
武汉海绵城市经验将列入全国推行模式【格林资讯】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据统计,武汉市已实施青山、汉阳四新示范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共计234项,其中已完工38项,完工面积12.62平方千米;在建设项目数196项,规模24.78平方千米;共计完成投资额50.2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62%。
目前,已实施青山、汉阳四新示范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共计234项,其中已完工38项,完工面积12.62平方千米;在建设项目数196项,规模24.78平方千米;共计完成投资额50.2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62%。
踊跃推动示范区之外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东湖绿道、潘庙新家园等海绵建设项目已完工。
武汉格林环保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专业环境工程团队,秉着高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长期保护提供免费的污水处置解决方案,是湖北省工业废水运营管理行业中的品牌。
18年来公司设计并施工了上百个交钥匙式的污水处置工程。
在试点进程中,新城区坚持目标导向,依照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当场消纳利用,解决好城市建设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调关系;老城区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减缓城市内涝积水、黑臭水体治理、城市热岛为冲破口,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减缓”,这是海绵城市指导意见勾画的未来生态型城市图景。
武汉市决定向世界上治水最发达国家、最先进城市学习,引进国际一流专家团队统筹打造功能和景观兼具的城市“海绵体”,以此重现百湖之城旧日的“水色光阴”,为河湖密布地域提供典范。
依照国家的试点任务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新建了多少海绵项目,而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国内同类型地域可复制、可推行的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为此,武汉主动谋划。
作为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武汉率先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计划,计划在未来15年内划分171个海绵城市汇水分区,最终实现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以城市为单位,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通过生态、自然和人工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污染,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城市的水资源供给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目标、措施等多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武汉市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供给不足、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和利用好宝贵的水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市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海绵城市。
1. 保障水资源供给。
武汉市致力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消耗,保障城市居民、工业、农业等不同领域的用水需求。
2. 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地下蓄水系统、水田防洪区等措施,增加城市的雨水收集和蓄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3. 改善水环境质量。
通过治理河道、湖泊、水库,净化城市水体,提升水环境的整体质量,提高居民和游客的健康感受。
4. 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通过绿化景观、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等手段,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性。
1. 建设雨水花园。
通过改造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将雨水收集、蓄存和净化,减少雨水径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 构建地下蓄水系统。
在城市地下空间中建设地下蓄水池、雨水管网等设施,将雨水蓄存于地下,提高城市地下水位,增加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储备。
3. 创造水系景观。
利用城市水体、河道、湖泊等自然水系,在城市中打造水景公园,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构建—以武汉市为例一、引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面临的环境、交通、水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市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转型,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以武汉市为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构建的路径和策略。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和意义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新加坡,它强调城市的生态环境应该具有海绵般的吸水性,可以调节、储存和净化雨水,从而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意味着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还意味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城市的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城市防洪和排涝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铺装和建筑导致了大量的地表径流,使得城市排涝和防洪能力不足,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武汉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一直致力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武汉市也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水系和植被系统,提升城市的防洪和排涝能力。
目前,武汉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武汉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城市的绿地和水系规划不够合理,城市的生态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武汉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一些技术和资金上的困难。
由于武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滞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而相关技术和资金的来源仍然不足。
武汉市的居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识和认知还有待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还需要加强。
四、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构建的路径和策略为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必要构建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和相关策略。
湖北武汉:“海绵城市”助解内涝困局焕然一新的东湖港。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于2016年打造青山、汉阳四新两大海绵城市示范区。
今年汛期降雨最高峰时,在武汉市公布的道路渍水点名单中,鲜见两地的身影。
位于青山区的倒口湖公园、钢城二中、碧苑花园小区,位于汉阳区的太子水榭小区等老渍水点,均未出现渍水。
破解内涝老大难,海绵城市究竟帮助几何?对于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又有哪些启迪和警示?两大“海绵”示范区惠及50万居民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从而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
截至目前,武汉的青山、汉阳四新两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共38.5平方公里、288个项目,均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惠及居民近50万人。
7月底,记者前往示范区探访。
位于青山区的倒口湖,距武青堤内脚约240米,是武汉市距离长江干堤最近的湖泊之一,2016年曾遭遇管涌险情。
近年来,倒口湖实施整险除险工程,彻底消除了管涌风险,并进行海绵化改造。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秦婷介绍,倒口湖公园改造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大理念。
比如,连通水体、优化布局后,公园绿化面积达78%,雨水落下后直接渗透至土壤中,路面不会积水。
水塘岸边均采用缓坡设计,雨水入湖径流时间明显增加,通过“滞”来减轻湖水容蓄压力。
此外,湖泊水面面积增加至3万平方米,库容量提升至3.8万立方米,强降雨来临时,可发挥“蓄”的作用。
一旦超过容量,湖水又会通过溢水口进入市政排水主干网,直排长江。
在汉阳区,太子水榭小区是四新片区最早的还建小区,因地势低洼、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雨天渍水严重。
海绵化改造工程中,人员对小区管道进行逐一摸排,确定走向及过水能力后,在其主通道下方增设了一条直径1米、长200米的雨水主管,作为小区新的雨水出口。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改造——以武汉市青山南干渠游园为例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还应当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益。
本文以武汉市南干渠游园入口广场为例,提出了城市广场海绵化改造的思路,充分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蓄水,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为既有广场的海绵化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化改造;南干渠游园;下垫面改造;植草沟1项目概况武汉市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建设PPP项目是武汉市海绵城市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南干渠游园占地面积24万余m2,是武汉市最大的开放式游园。
工业四路入口广场总面积约1500m2,大理石铺装,途经广场的雨污水汇集到周边道路,加大了市政管网的压力,同时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2广场改造设计2.1建设目标根据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如下:①水质改善:年TSS(总固体悬浮物)浓度降低或负荷削减50%;②径流控制:总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不小于70%,设计降雨量24.5mm。
2.2设计思路南干渠游园入口广场总体设计思路是“渗”、“滞”为主,“蓄”、“用”结合。
以低影响开发技术为主,利用植草沟就地消纳雨水,同时利用旱溪、花管使透水人行道与广场地下空间互通,形成一个系统的、互通的大海绵体,达到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释放并加以利用。
具体改造分三个部分:①广场下垫面结构改造;②东侧相邻人行道改造;③绿地改造。
2.3下垫面改造设计广场下垫面结构层设计1m厚,粒径10mm—50mm的碎石,空隙率30%左右,面积为200m2。
碎石层可起到渗透、过滤、储存降雨的作用。
规模设计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为控制目标时,设施的调蓄容积应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指标要求。
广场碎石结构层可存储水量由式1计算,结果如表1。
经计算,将200m2的广场下垫面设计1m厚碎石层可以储存0.4hm2汇水区内降雨量,改造后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φ=0.32,可以极大范围的消纳该片区的降雨径流。
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构建—以武汉市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城市内部的雨洪排水难题、城市水质污染严重、城市内涝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海绵城市建设是借鉴自然界中海绵的概念,通过构建相应的“海绵”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滞蓄、净化和渗透,减少城市洪涝和水质污染,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水环境和生活质量。
一、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武汉市是中国内陆重要的城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
城市内部的雨洪排水难题、城市水质污染严重、城市内涝等问题不容忽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市政府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根据《武汉市城市综合管廊和雨水系统管理办法》,武汉市将建设“东湖生态新城”、“光谷智慧新城”、“武汉商务办公区”等海绵城市试点,并制定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
在实际建设中,武汉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注重科学规划。
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市雨水利用管理规定》和《武汉市城市建设条例》,明确提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优先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问题,推广应用雨水利用技术。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透水铺装的使用,广泛应用雨水收集系统,修建湿地公园,并采用生态护岸、透水砖、植被盲沟等手段,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注重生态修复。
武汉市政府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注重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绿地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容量。
自2016年以来,武汉市政府通过多方合作、创新机制、技术引进等方式,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实践中,武汉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在政策方面,武汉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在技术方面,武汉市政府积极引进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推广应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透水铺装、生态护岸等技术,提高城市的雨水收集和渗透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武汉市青山示
范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郭亚琼;颜二茧;吴丽梅;张颖新
【期刊名称】《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武汉市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作者以武汉市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阐述设计过程中系统思维,将水系统、专业系统和人文系统有机耦合,在规划目标中整合年径流总量控制、面源污染控制、峰值流量控制、内涝防治和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大目标。
建设过程中目标清晰,持续推进,对各类项目因地制宜、综合设计,并形成连片示范效应,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更理性、更适宜的路径、方法,真正实现"把城市轻轻地放在自然之上"。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郭亚琼;颜二茧;吴丽梅;张颖新
【作者单位】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设计分公司,武汉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设计工作的几点思考r——以武汉市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J], 郭亚琼;颜二茧;吴丽梅;张颖新
2.武汉市青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J], 李敏
3.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架构与创新路径——以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 [J], 鲁长安;吕丹;
4.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思考——以武汉市汉阳区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 [J], 刘媛媛;杜鹃
5.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资源利用及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与示范——以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雨水资源使用权首宗交易为例 [J], 邓延利;刘波;恒琪;刘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