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37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第1~3章知识点提纲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字宙环境知识点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
2.天体类别:宇宙中有众多的天体,如恒星(巨大的气体球体,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发出光和热)、行星(本身不发光。
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卫星(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天体,受到行星或其他天体的引力束缚。
)、星云等。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
4.天体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可观测宇宙。
5.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恒星)、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
6.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最大)、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7.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普通性: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等方面与其他行星有相似之处。
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其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原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等。
8.太空探索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开发;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4.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5.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0000S)。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站得高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点和北极点分别是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终点,过点方向改变)。
三、纬线和经线(重点)(1)观察地球仪看纬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六页(2)纬度的划分(南北纬、高中低纬、特殊纬线、会找长度相等的纬线、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北南纬N/S、南北半球的划分)(3)观察地球仪看经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七页(4)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经度的分布规律、判断东西经W/E、东西半球分界线(难点))。
经、纬线的特点:特点经线纬线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长度特征经线长度都相等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线的特点。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可以通过海边看到远处的帆船、月食、日食等自然现象来说明。
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经纬线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划分线,纬线是指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小,到极点缩为一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长度相等,都是半圆。
主要的经线有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有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可以通过经线纬线及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来判断,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心旋转,自转地轴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面对赤道的时候是逆时针,面对北极的时候是顺时针,一天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这导致了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以及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公转周期是一年,自西向东,主要导致了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南北移动。
以北半球为例,二分二至点是指春分和秋分两天,这两天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
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时,昼夜平分,阳光直射赤道;冬至时,昼最短,夜最长,阳光直射南回归线。
气象部门根据二分二至日将北半球季节划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需要注意的是,南北半球季节相反,但月份相同。
地球上的五个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热带是指南北回归线之间(23.5N~23.5S)的地区,这里有阳光直射现象;北寒带和南寒带是指南极圈(66.5S)以及北极圈(66.5N)以北的地区,这里有极昼极夜现象;而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地区被划分为温带,这里四季分明。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举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1)海岸观船(2)登高望远(3)月食现象2.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A代表地球的极半径,长度是6357千米;(2)图中B代表地球的赤道半径,长度是6378千米;(3)图中C代表地球的平均半径,长度是6371千米;(4)图中D代表地球上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5)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6)从上面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1.人们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轴是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南极。
3.地球表面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且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就是赤道。
【经线和经度】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经线,又称子午线。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长度都相等。
3.经线有无数条,为了区分每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经度。
4.经度的划分:国际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定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度数由0°经线向东西两侧逐渐增大,最大值为180°,由0°经线向东到180°为东经,用“E”表示;由0°经线向西到180°为西经,用“W”表示。
180°的经线只有一条,叫180°经线。
5.两条相对的经线就组成一个经线圈,例如:70°E和110°W就组成了一个经线圈。
6.国际上规定,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到160°E的半球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的半球为西半球;或者20°W以东,160°E以西的半球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的半球为西半球。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观测月全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圆的)→卫星图片。
2、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1)站得高望得远;(2)麦哲伦环球航行;(3)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月全食。
3、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拓展: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点拨: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指的是坐在赤道。
地球仪1、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基本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3、如果把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后,其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微乎其微,所以地球仪就成了一个正球体。
纬线和纬度(重点掌握)1、纬线:地球仪上有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圈,在其中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最大的圆圈是赤道,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统称为纬线圈,也称为纬线。
2、纬线的特点(1)形状:圆(除极点外)。
(2)长度: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3)指示方向:东西。
3、纬度的划分(1)起始线:0°纬线(赤道)。
(2)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分90°。
(3)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4)规律: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5、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是北半球,以是南半球。
2024春学期人教版地理中考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葡萄牙(国家)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2.地球的最大周长又叫做赤道,约 4 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
3.在地球仪上判读:地轴是地球绕着转的轴。
两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北极是两极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南极是与北极对应的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4.纬线的形状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长度不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指示东西方向。
经线的形状是半圆弧,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5.纬度的范围是0 °~90 ° ,经度的范围是0 °~180 °。
南纬用字母 S 表示,北纬用字母 N 表示,东经用字母 E 表示,西经用字母W 表示。
6.北极的纬度是 90 °N ,南极的纬度是 90 °S 。
赤道又叫做 0 °纬线,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7.低纬度范围是 0 °~30 ° , 中纬度范围是 30 °~60 ° , 高纬度范围是60 °~90°。
8.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9.习惯上以20 °W和160 °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将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
20 °W向东到160 °E 的范围为东半球,20 °W向西到160 °E的范围为西半球。
10.利用经纬网定位:例题读图分析,根据图中A、B 两点的经、纬度位置,完成下列各题。
A 点的纬度是 25 °N,B 点的经度是25 °E,C 点的经纬度是(20 °N,150°W)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24 小时,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整理汇总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在古代对地球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圆地方)的说法。
3 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绕地球一周,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4 从太空观察地球,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⑷地球(卫星)照⑸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
6 地球表面积 (5.1亿) 平方千米,最大周长是赤道 (4万) 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1 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了地球的模型。
2 地轴: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
这根轴代表地轴。
地轴是人们(假象)的。
3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相交的两点。
4 北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
它是地球最(北)点。
5 南极:与 ( 北极 ) 对应的点。
它是地球最 (南) 点。
第三节:纬线和纬度1 纬线:所有与 (赤道) 平行的圆圈。
2 纬线特点:所有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
所有纬线形状都是(圆线圈)。
所有纬线都长度(不相等), (赤道) 是最大的纬线圈。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成(一点)。
3 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圆线圈。
4 赤道特点:赤道是(0º)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
5 纬线分布规律:以(赤道)为基准,向南北各划分为(90º)。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6 赤道以北称为(北)纬,越往(北)度数越大,用“ (N)”表示。
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越往 (南) 度数越大,用“(S)”表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全)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XXX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绕太阳公转,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地球表面分为五个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第三节地图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可以用来表示地球的各种信息。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点。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经度的变化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构成了地球的地貌。
地球上有六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一直在不断变化,包括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自然现象。
天气的变化是不稳定的,受到气压、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气温是指大气中温度的高低。
气温的分布受到纬度、海拔、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形成的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降水的分布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气候是指长时间内大气的温度、湿度、风向、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平均状况。
世界上的气候多种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一)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 地球的形状: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证据:(1)地球卫星照片(2)麦哲伦环行航行(3)海边看船(4)月食(5)登高望远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 读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认识经线和纬线的区别、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在上面的图中,用红笔描出纬度的起点线赤道。
观察并说出纬度的排列规律。
用黑笔描出经度的起点线本初子午线和终点线180°经线。
观察并说出经度的排列规律。
经线和纬线的区别项目经线(南北) 纬线(东西)形状半圆圆长度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长度不同,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小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经度和纬度的区别:项目经度(南北) 纬度(东西) 划分起点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度数的划分向东、向西各作180°向南、向北各作90°度数的变化规律东经向东度数愈大,西经向西度数愈大北纬向北度数愈大,南纬向南度数愈大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划分半球的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4. 低纬度:0° ~ 30°;中纬度:30°~ 60°;高纬度:60°~ 90°★ 5. 东经、西经的判读与东、西半球的判读向东度数变大的为东经;向西度数变大的为西经。
20°W 向东到160°E 为东半球;20°W 向西到160°E 为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的口诀: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在南北两极地区,要找出分界线,一般先确定好0度经线,然后其东侧为东经,西侧为西经(或者说地球自转方向为东经,反之为西经),画出两条分界线后,与0度经线在同一个半球上,就是东半球,反之西半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XXX首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理是个球体。
2、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经度为°,它是东经(E)与西经(W)的分界线。
3、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赤道也是南纬(S)和北纬(N)的界线。
4、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是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
5、低纬度:°—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6、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1天;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
分别说出ABCD各点节气的名称、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名称、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7、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时间是1年;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变化,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在上图中说出字母代表的五带称号及数字代表的纬度数。
8、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它们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北纬23.5°);南回归线(南纬23.5°);北极圈(北纬66.5°)。
南极圈(南纬66.5°)。
寒带有极昼极夜征象,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征象,终年炎热,温带四季明白第三节地图9.比例尺、偏向和图例是地图的3个基本要素。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普通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1.把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线叫做等高线。
12.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是缓坡。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复资料1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
14.地形分五类: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虚线A代表____B是____C是____D是____E是___虚线F代表____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5.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冬23. 0 23.春夏秋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形状:地球是一个球体。
(1)麦哲伦环球航行;(2)看帆船出现的过程(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3)月食现象;(4)地球的卫星照片;(5)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2.大小: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3.纬线的特征:①形状是:圆;②长度:不完成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赤道最长,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③指示方向:南北方向;相互平行4.经线的特征:①形状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方向:东西方向;相交于南北极点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2.地球的自转:(1)绕地轴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24小时或1天;(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a昼夜更替;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c时间差;3.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1年;(4)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昼夜长短的变化;c四季的更替;d五带的划分;4.地球上的五带:(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2)五带的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3)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温带既没有阳光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但四季分明。
5.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太阳直射2次,在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太阳直射1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 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都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赤道(赤道为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0度(赤道):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90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四、经线和经度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大大西,小小东)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小小东)20°W以西到160°E°E,总结为“大大西”)一、地球的自转1.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顺时针。
3. 周期:1天或24小时。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1. 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运动)2.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