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闽南文化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杨雪燕
【期刊名称】《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闽南文化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海峡两岸、港澳同胞以及世界各地闽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共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发展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以闽南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加快海峡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研究,对于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灵沟通,更好推动两岸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杨雪燕
【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闽南高校图书馆服务两岸文化交流刍议 [J], 何惠华
2.试论闽南传统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 [J], 杨行健
3.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J], 蔡清娟
4.加大两岸文化交流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新时期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思考[J], 汤漳平;
5.梳理漳州文脉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记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暨开漳圣王文化联谊会成立大会 [J], 何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闽台区域文化一、填空1.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最近。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福州50 米至100 米。
2.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纹身,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
3.隋朝时,陈棱从台湾掳回的数千人口,就近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和第一次。
4.13 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
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5. 泉州自古佛教兴盛,被誉为“宗教博物馆”素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称。
二、名词解释1.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初二、十六以酒肉款待店员为“牙祭” 。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 ,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祭祀土地公,店主祈求财运亨通。
老板经理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3.禁忌:即“忌讳” ,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三、论述题1、概括台湾人与闽南人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闽南人与台湾人的共同文化心理特征是在闽台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中形成的,闽台文化养育着他们,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塑造并影响着闽台人的心理行为方式,使闽台人的思想、信念、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区别于大陆内地其他文化的人。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闽南文化是怎样传播到台湾的去过台湾的人常常说,台湾“无处不中国,无处不闽南”,有人还把台湾称作“第二个闽南”,这是有道理的。
台湾人的祖籍以闽南为主,“十个台湾人中,祖籍福建的就有七八个”。
闽南语在台湾十分通行,台湾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文艺、歌曲戏剧、建筑风格乃至饮食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闽南极为相似,一首《爱拼才会赢》更是两岸乃至海外闽南人传唱的经典闽南语歌曲,以至于闽南和台湾两地的文化被称为“闽台区域文化”。
一、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由陈耕等人执笔的《闽南文化现状与发展初探》一文,将闽南文化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闽南文化孕育于晋至唐、五代;成熟于五代末至宋初,南宋时到达鼎盛;元代開始走向衰退;明清时期大规模播迁;至近代向现代化转型。
并认为“闽南文化的历程,是一部中原汉族开发闽南、台湾、南洋的移民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闽南文化是在中原人民不断移民闽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移民文化。
它主要衍生于晋、唐中原地区传播来的河洛文化,并同闽越海洋文化相碰撞、融合,之后又兼收并蓄地吸收了部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闽南人移民台湾葛剑雄在《简明中国移民史》指出:“我们对移民的界定是: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
”刘登翰认为:“移民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与动力,在迁移扩散中起了主导作用。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离不开闽南人在台湾的移民和开发。
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优势文化的扩散原理,即较先进地区的文化往往会向较落后地区辐射和传播。
唐宋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福建地区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台湾到明朝后期才开始得到较大开发。
因而,首先是中原文化向相对落后的福建地区辐射和延伸,促进了福建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接着,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闽文化又向发展相对迟缓的台湾地区传播,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闽台文化的名词解释闽台文化是指中国福建省和台湾地区长期以来交流融合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福建与台湾之间紧密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似的语言和历史背景,促进了两地文化的密切交流与融合。
闽台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核心,福建方言和台湾闽南语是闽台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
福建方言富有韵味,各个地区的方言又有着细微的差别。
而台湾闽南语在夹杂了客家、原住民语言等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变体。
福建方言和台湾闽南语是福建人和台湾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两地文化连接的纽带。
二、建筑闽台文化的建筑风格也非常独特,福建传统建筑以福建土楼为代表,而台湾的传统建筑则以庙宇和传统民居为主。
福建土楼是福建土著民族土家族的居住形式,其特点是结构独特、防御性强,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台湾庙宇是台湾人民虔诚信仰的象征,其建筑风格深受福建庙宇的影响,结合了中式建筑和日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
三、宗教信仰闽台文化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道教、佛教和儒教。
在福建和台湾,道教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的信徒众多,寺庙众多。
另外,福建和台湾的佛教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寺庙众多,佛教文化对于当地人民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寄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作为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教的影响也可以在闽台文化中明显地感受到。
四、民俗节日福建和台湾作为华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的民俗节日。
福建的重要传统节日包括农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代表了当地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而台湾除了有农历春节等传统节日,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如中元节和妈祖诞辰等。
这些民俗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场合,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和弘扬民俗风情的重要机会。
五、饮食文化福建和台湾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
闽菜是福建传统饮食的代表,以清淡、鲜美的口味而闻名。
台湾传统民居源于闽南——从建筑形式到建筑内涵的传承传统时期,台湾的典型民居,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白石红砖双翘脊加燕尾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居住建筑(参见“台湾典型传统民居鸟瞰图”),而为人们所熟识。
其实,无论是从建筑风格或样式、布局或构成的形式上看,或者是从建筑观念思想、风俗意识等的内涵上论,都是源于邻近的海峡对岸的大陆闽南,迄今的两岸民居建筑遗存,尚可找到这一脉络的传承关系。
或者简言之,台湾传统民居,就是传承于闽南传统民居的。
一、建筑形式台湾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人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予认识。
一方面是自前而后、从总体平面布局上着眼,看其各部分构成空间的情况和特征;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从立面造型样式和构造上观察,分析其各个组成构件的形态和风格。
然后,来与闽南的传统民居作比较,人们或许会有惊讶的发现--难道这是一种巧合?1、平面布局由于台湾大部地区,地处约北纬22度—25.3度、东经120度-122度之间,刚好是躺在北回归线上而重心稍北,故其传统民居多取南北朝向而坐南朝北;民居总体通常呈南北稍长的矩形的院式建筑构成平面,有明确的纵中轴线,且基地的建筑总体规划也重心在北,以前(南)埕、后(北)厝为基本构成平面形式,先入前埕、再入后厝,后厝的入口大门朝前埕,这便构成为“前埕后厝”的总体基本联系。
“前埕”,一般也为矩形,由于前埕通常所占面积比例(与后厝面积之比)较小,故而其矩形却是东西稍长、南北稍短。
也一般是铺砌地产的长条凿平白石板的埕面,所铺石板有规则地纵横交错,与主体建筑呼应地也分成三个区,以中区的纵中轴线为对称的左右相同或相似的铺砌而成;然后围以周垣,留下中轴线两侧对称的左右入口,或在南墙两侧,或分置东西墙,而南墙中轴线上的稍高的部分为“照壁”。
这便构成了一个围合的院式“埕”,也为整座民居建筑的前奏部分。
“后厝”,在前埕之北,一般与埕的东西向同宽,其包括纵中轴线上的“主厝”和通常是对称的东西两侧的“护厝”两部分。
台湾乡土中的闽南因素第一篇:台湾乡土中的闽南因素台湾乡土中的闽南文化摘要:关键字:正文首先,我们对台湾乡土文学的总体形成发展进行一番了解。
在台湾乡土文学思潮的演变中,有关“乡土”的解释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这同台湾特殊的社会背景有关,可以这么说,台湾的乡土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对于“乡土文学”的界定是随时代的新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20年代初期的新旧文学论争时,已经开始触及到“乡土文学”的问题,1927年6月,郑坤五在《台湾艺苑》上尝试用台湾话写作,并且首次提出“乡土文学”的口号。
1930年黄石辉和郭秋生的大力提倡,台湾话文运动才正式展开,并引发乡土文学论争。
其后的日据高压时期,然后是光复后的50、60年代,当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到当代,其含义和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
并在70年代末引发更大一场关于乡土文学的论战。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战前闽南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5%,客家人口约占13.5%,其余为南岛语族;战后因大量外省人移入,台湾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目前闽南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72%,外省人口约占13%,客家人口约占11%,原住民3%,新住民1%。
从台湾的人口结构我们可以看到闽南人口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在整个人口结构中的比例都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可见闽南人对于台湾的开发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样,闽南文化也必然会影响到台湾的文化、台湾的乡土文学,我们就对台湾乡土文学中闽南因素展开分析。
闽南文化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突出了台湾乡土文学的反帝反殖民的民族意思和爱国精神。
台湾的历史是曲折的,自1604年到1662年沦为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在到后来的日本50年,长期受到外国势力的压迫,这就使台湾的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表达殖民地人民受奴役的痛苦心声。
然而,在一个受外国殖民者统治的时期,不仅在政治上是无权的,在文学上也是不自由的!以日本统治为例,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人民使用汉字和普通话,以达到泯灭民族意识的企图,乡土作家们认识到,殖民者力图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纽带,但是在处处受限制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闽南文化站出来了!闽南方言不仅在台湾人民中广泛通行,而且是古代中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那时,漳州和泉州沿海旱灾频繁,闽南人纷纷前往台湾,投奔颜、郑二人。
虽然,这种移民是没有组织的,但结伴而去的人有时多达数千人,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
这一时期闽南人以开发澎湖列岛和台湾北港为主,相应,闽南文化就在这些地区开始传播。
(二)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郑芝龙归顺明朝,当上了明朝的官吏。
郑芝龙在当时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召集福建沿海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至台湾”,让他们定居下来,开垦荒地。
②这些移居台湾的闽南人,把大陆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台湾,帮助台湾原住民发展生产,对台湾的早期开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陆民众有组织地向台湾移居,也是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二次热潮。
(三)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1644年明朝灭亡后,郑芝龙之子郑成功以闽南地区为中心,屯兵厦门,开展反清复明活动,兵源以闽南人为主。
1661年,清朝政府为了剿灭反清复明的力量,实行北起山东南至广东,所有沿海30里以内不得住人,居民一律内迁,严禁船员出海,违者处死的野蛮的“迁界”政策。
闽南地区是清政府实行“迁界”的重点地区。
“迁界”③因此,被迫“迁界”的闽南人,除了一部分迁入内地和前往东南亚谋生外,更多的是投奔郑成功。
1661年4月,郑成功挥师东进,1662年1月,从荷兰殖民主义手中夺回台湾,并在台湾建立政权,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鼓励屯垦开荒。
这一时期,大量闽南人前往台湾,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三次热潮。
据史学家估计,当时有20余万闽南人前往台湾,他们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地区。
④相应,闽南文化也在这些地区传播。
(四)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清政府之命收复台湾,郑氏在台湾的政权结束,大陆和台湾出现了政治上大统一的局面。
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将其划入福建省进行管理。
从1684年到1883年,是中国历史上长达200年之久的“闽台合治”时期。
这一时期,清政府先后开放了福建泉州、福州等地港口与台湾对口通航。
特别是由于地缘、血缘密切关系等原因,闽南人前往台湾持续不断,几乎遍布全岛。
这就形成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四次热潮。
据1926年调查资料显示,这一时期,台湾人口中的80%以上祖籍是泉州或漳州的,其中泉州籍约占45%,漳州籍约占35%。
⑤相应,闽南文化也在台湾全岛广为传播。
(五)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1893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无能而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之后的50年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闽台两地处于分离状态。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从日本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回台湾。
台湾回归祖国后,闽南人再次兴起移居台湾的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到1949年短短的4年时间里,就有177万大陆人移居台湾,其中大量是闽南人。
⑥这就形成了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五次热潮。
闽南文化也因此进一步在台湾传播。
二、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台湾,使其在台湾传承与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闽南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闽南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
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
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
福建闽南话在台湾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台湾式的闽南话,也就是近年来在台湾大众传媒中使用的所谓“台湾话”。
换句话说,台湾同胞所讲的所谓的“台湾话”,就是闽南地区闽南人所讲的闽南话。
尽管由于地域关系等原因,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相比,除了在特殊词汇上有一些细小的差异和语调上不象厦漳泉闽南话那么纯正外,其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是一脉相承的。
⑦这就是海峡两岸闽南话一直畅通交流、沟通无阻的根本原因。
(二)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对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繁多,主要有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关帝信仰、城隍信仰、陈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
这些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而带到了台湾予以传播,也就形成了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
其中,妈祖信仰在台湾传播最广,影响最大。
台湾同胞信仰、奉祀妈祖也最为虔诚。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台湾建起了台南天妃宫。
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认为“泉州神女天妃显灵,协助平台有功”。
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为“天后”;施琅在台湾的台南建造大天后宫;随后,又在台湾的台中、嘉义、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从泉州“天后宫”分灵出去的天后宫多座。
因为台湾是个海岛,妈祖又是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所以妈祖信仰遍及台湾各地。
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到处都建有妈祖庙。
据说,台湾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仰者达1100万人以上。
因此,数百年来,作为闽南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信仰,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的原动力。
(三)闽南民俗习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传统民俗习惯很多,如有春节拜年、元宵迎灯、清明扫墓、端午竞舟、中秋搏饼、重阳登高、冬至搓圆等民俗风情。
其中,最主要的是,闽南人为取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历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族聚居,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传统民俗习惯。
因此,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同时,不仅带去了宗族聚居的民俗,而且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祗。
特别是早期闽南人移居台湾,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土著居民的袭扰等困难,他们在不可预卜的未来环境中,为谋以生存并求得发展,必然要同族聚居,以祖先和神灵作为精神支柱,祈望祖先和神灵保佑他们未来一切平安顺利。
在聚居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宗族组织,随后,就要从事置族产、建祠堂、修祖墓、编族谱等宗族活动。
而祠堂往往是宗族、家族组织活动的中心,它不仅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议事、执行族规、族人宴饮活动的地点。
台湾各地种种宗族活动基本上与闽南相同。
迄今,这些场所在台湾的乡村仍然可以见到历史的痕迹。
对于家族来说,几乎在近亲居住的祖厝内都设有公厅,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他们逢年过节都将家族的现状及新鲜事,如男婚女嫁、添丁发财或金榜题名等大小喜事报告祖先,同时,也将天灾人祸、遭遇困难等报请祖先,以求庇佑,指点迷津,避难免灾。
这种传统民俗一直影响到现代。
这些民俗习惯的传承,都反映了移居台湾闽南人思乡恋祖的情怀。
(四)闽南宗教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宗教信仰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闽南人的足迹,闽南宗教信仰也在台湾广为传播。
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类型。
其中,闽南佛教信仰对台湾的影响最大。
我国现代著名高僧广钦和尚(1892-1986年)被台湾佛教界誉为“圣僧”、“一代高僧”。
他少年出家,1947年以前在福建泉州清源山和承天寺弘扬佛法,专修念佛禅定法门,曾达到进入四个月不食不动的境界。
1947年6月,他赴台湾。
在台湾的40年间,为了弘扬佛法,他致力于三件大事:一是建寺安僧,先后在台北、高雄、台中、台南、花莲等市县创建了广明寺、广照寺、日月洞寺、承天寺、广龙寺、广承岩寺、妙通寺等一系列庙宇,以安顿僧人。
二是讲授开示,以动人的辞藻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弟子。
三是传授三坛大戒,延续佛教文化命脉。
广钦和尚为闽南佛教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达到了“法雨普施台湾,甘露滋润大陆”的效果。
这一善举为台湾佛教界认同大陆佛教文化,形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五)闽南民间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艺术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戏剧(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音乐(南音等)两大类。
闽南艺术对台湾的影响很深远,闽台两地都有爱看戏、爱听曲的民风,几乎所有闽南的戏剧、音乐都传播到台湾。
梨园戏是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早在康熙时期就已传播到台湾,梨园戏传入台湾之后,成为台湾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
歌仔戏发源于漳州的锦歌,随着漳州人大量移居到台湾,发展为台湾的歌仔戏。
后来,歌仔戏又传回漳州,成为至今十分流行的芗剧。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它的表现形式是前台演员演唱,后台多人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