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7.59 KB
- 文档页数:2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第一篇: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
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
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南;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H177.2 【文献标识码】A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一)基于两岸关系地域发展的需要闽南方言与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凝聚着地域人民精神,更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质,在文化传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厦门背倚漳州、泉州内陆,面对台湾、南洋,是祖国东南之良港。
以厦门为交汇点的闽南这个“扇面”里分布着数千万说闽南话的炎黄子孙,他们承袭了古老、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并吸收了外来文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地区特有的文化。
闽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部分地区、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及海陆丰地区、广东西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群。
闽南语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时代“百越族”土著语言和古代中原的汉语,加上地区闭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区的上古音,称得上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同时,作为大陆与台湾共有的方言,作为联系大陆与台湾的纽带,闽南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讲好闽南语,发扬闽南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系的事实,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
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
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
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
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
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
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
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
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
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
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
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
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
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
闽南方言中饮食文化剖析闽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特点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
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
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
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
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
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知识选料杂博无所不吃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
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
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
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
”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
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博采众长讲究实际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
闽南文化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深化,如何传承和发展闽南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对闽南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闽南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色,在语言、音乐、舞蹈、建筑、美食、民俗等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闽南音乐以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著称于世,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舞蹈形式多样,充满了地方特色,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闽南建筑以其精美的风格和独特的传统工艺闻名,而闽南美食更是享誉全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让人大饱口福。
二、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1. 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和挑战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闽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逐渐淡化。
在大城市化的背景下,闽南文化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等也在逐渐减少,传统的传承方式和渠道也面临着困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这也给闽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文化发展中的机遇和趋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传统的重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有利的机遇和趋势。
政府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传承的政策措施,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闽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参与到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一些民间组织和爱好者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和参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摘要】研究汉语,得从研究活生生的方言入手。
方言是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各个地方的方言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闽南方言作为汉语的“活文化”,同时承载这丰厚的闽南文化.。
本文对于发掘和弘扬泉州方言乃至闽南方言、实践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等,对于传承优秀的文化,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关键词】闽南方言文化保护一、闽南方言的起源、历史和分布地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活的文化,又同时是人类所有文化的载体。
研究人类的历史,传承优秀的文化,推动历史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这一特殊文化的支撑。
因此,研究语言也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
泉州方言隶属闽南方言,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点。
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的永嘉二年(380)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姓林、陈、黄、郑、詹、邱、胡、何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落水流域当时的汉语,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这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
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
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泉州人的奋斗足迹,以泉州方言为代表的闽南话在世界90多个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广泛流布。
尽管远隔重洋,他们的子孙后代仍然延续着自己的母语,这种文化精神元不一一体现在方言母语之中。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以及台湾、广东省、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总人口至少有6000万! 而且在新加坡用闽南话可以通行全国,是当地重要的辅助语言!二、闽南方言现所面临的问题:闽南方言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闽南文化。
古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闽南方言与文化1-1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活1 课堂时光一、教学目标:1.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或描写的意境,接触本土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3.感受闽南的传统文化精神、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以及奇异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2.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利用书本封面导入,认识新的课程1.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穿着?2.弄清楚《目录》,对书籍内容有大致了解。
(二)联系生活,了解学生情况1.我们班谁是福建闽南人?有谁会说闽南话?平时和谁说最多?2.你在老家又听到有趣的闽南话俗语吗?3.把你认为有趣的一句话用闽南语说给同桌听。
4.生活中说闽南语给你什么感觉?(三)学习课内知识1.听老师用闽南话读课本对话P10-112.跟老师说一遍,并了解“拍算”和“了后”两个闽南词语的意思。
3.用闽南语认识“功课表”师:功课表上的哪些字跟平时不一样?跟着老师试读。
4.学习俗语“日时走抛抛,暝时守灯骹”“骹”jiao,字音的认识;“走抛抛”意为“四处游荡,玩耍”,“守灯骹”到了晚上挑灯夜战。
理解句子意思: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指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行为。
5.读“规礼拜”6.看图听故事《偶成》:应该如何珍惜时间?(四)作业布置:把今天学的闽南话跟家长说一说。
(五)教学反思:。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闽南方言的基本特点和常用词汇。
2. 培养学生对闽南方言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通过学习闽南方言,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内容1. 闽南方言的基本特点:语音、词汇、语法。
2. 闽南方言常用词汇:生活用品、家庭成员、交通工具等。
3. 闽南方言的传统文化:民间故事、歌谣、节日习俗等。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设置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闽南方言。
2. 互动教学:学生之间进行方言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文化导入:讲解闽南地区的民间故事、歌谣、节日习俗等,让学生感受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闽南方言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
2. 学习闽南方言常用词汇: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教授生活用品、家庭成员、交通工具等词汇。
3. 实践练习:设置情景对话,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流。
4. 文化讲解:介绍一个闽南地区的民间故事或歌谣,让学生感受方言背后的文化。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闽南方言的特点和所学词汇。
2. 家长协助孩子用闽南方言进行日常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调查了解家乡的方言文化,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第六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闽南方言的基本特点和常用词汇。
2. 培养学生对闽南方言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通过学习闽南方言,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内容:1. 闽南方言的基本特点:语音、词汇、语法。
2. 闽南方言常用词汇: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
3. 闽南方言的传统文化:民间故事、歌谣、节日习俗等。
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设置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闽南方言。
2. 互动教学:学生之间进行方言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文化导入:讲解闽南地区的民间故事、歌谣、节日习俗等,让学生感受方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新的闽南方言词汇。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闽南方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
2. 通过学习闽南方言,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闽南方言的基本语音特点2. 闽南方言的基本词汇和短语3. 闽南方言的语法特点4. 闽南方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5. 闽南方言的实际应用场景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闽南方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闽南方言。
3. 比较教学法:比较闽南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闽南方言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闽南方言的分布区域和基本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闽南方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3. 练习:让学生模仿和练习闽南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巩固所学知识。
4. 情境模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闽南方言。
5. 文化讲解:讲解闽南方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闽南方言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文化背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语音准确性:检测学生模仿和练习闽南方言的语音准确性。
3.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闽南方言的能力。
4. 文化理解程度:考察学生对闽南方言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的理解程度。
5.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闽南方言教材或教学资源2. 闽南方言语音示例音频/视频3. 闽南方言词汇和语法示例PPT4. 闽南方言文化背景资料5. 闽南方言实际应用场景示例6.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发音7. 白板/黑板用于展示语音、词汇和语法七、教学环境:1. 教室设置:座位排列便于学生互动和参与2. 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闽南方言语音示例4. 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材和资料八、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闽南文化展览或博物馆,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背景。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
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
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
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
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
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
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
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
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
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
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
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
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
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
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
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
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
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
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
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
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
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
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
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
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
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闽南语言的历史悠久,使用范围较广。
但闽南语言的发扬与传播仍是让人担忧。
我们在海峡两岸可看到,现在的父母对待教育孩子语言方面的学习上,普通话是第一顺位。
不光是在海峡两岸,甚至是全中国,子女学习语言的顺序应该是汉语、英语,最后才是自己家乡本土语言。
闽南语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闽南语对学习汉语以及英语是有极大影响的。
因此在子女面前刻意不讲方言,甚至告知子女经常说方言的弊大于利。
这种现象,也发生在其他省的其他方言群里。
而现在在网络上也经常会出现“不纯正”的闽南语,有的人还用半调子的闽南语的笑话。
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我的亲妹妹是湖北宜昌本土人,自她生下来到4岁,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自己家乡的方言。
我认为这与父母这方面的语言教育不无关系,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时加留心,并加以引导和纠正。
方言是一种文化,正确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并世世代代传下来。
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根”不能断,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手里流失。
语言文化并不只是供我们日常交流之用。
在中国戏曲、戏剧方面的影响力也同样不可小觑。
家长经常抱怨,向学校反映教师在日常上课当中运用当地方言或者自己家乡语言进行授课的行为,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并妨碍普通话和英语的学习。
其实教师通过闽南语这样的方言教授学生,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还会帮助其学习中国文化及传承传统优秀文化。
在这种助力的推动下,学生更容易记住平常不易记住的公式以及不易理解的句子文章。
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运用方言讲课的课堂比用正正经经普通话讲课的课堂更生动有趣,而且当堂内容学生的吸收能力也比普通话授课的课堂更具有效果。
利用闽南语授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闽南语中有很多有趣的童谣,可以采用音乐、图片、动画等渲染手段,创设出一些列感兴趣的童谣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体验和学说闽南语的兴趣。
这就大大地保留和传承了闽南文化,所以现在的家长应该正式闽南语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防止自己的子女接受自己家乡语言的传承而怕“新”语言文化收到冲刷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