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_周思超
- 格式:pdf
- 大小:202.37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一、关于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口五千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的18个县市,除章贡区和信丰嘉定镇以及其它少数居民点的世居居民外,其余均属客方言区。
全区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亦即700万以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域虽意见不一,但赣南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却是公认的。
正史中的历代移民资料和客家人谱牒中的姓氏源流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
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来汉族移民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学界一般认为,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历史上的北方汉人南迁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于此,成为第—批“客家先民”。
从这时开始至两宋,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为客家民系。
从地名普查和田野调查的资料来看,赣南唐宋以来世居的姓氏远远超过闽西和粤东,而且这里保存的客家文化古朴而内容深厚,足以说明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又继之以凶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之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造成了“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
旅游文化开发的SWOT分析一、劣势分析(一)客家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分散。
龙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保存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但资源分散在各乡村地区,可进入性较差,不利于龙南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
(二)区域经济不发达、旅游交通及配套设施不健全。
龙南位于赣州最南端,附近区域经济落后,极大制约了龙南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龙南在旅游交通方面仍存有不足,很多偏远村落的交通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了龙南客家旅游文化的发展。
(三)旅游目的地及景点感知度较低。
龙南的客家文化旅游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旅游地形象。
使用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分别对龙南及福建、广东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重点客家县利用“县名”、“县旅游”、“县客家旅游”、“县客家文化”四组关键字进行搜索,获得的数据信息能间接反映该客家旅游地的知名度。
从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龙南与其他客家县相比,城市知名度相对较低。
龙南要发展客家旅游,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机遇分析(一)国家振兴发展赣南苏区使龙南旅游业开发获得难得的发展环境。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文件中明确了国家将加大对赣南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这对赣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注入了一支“强力针”。
在整个赣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势必会带动整个赣南地区的旅游发展。
为应对全国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江西省提出了“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这为龙南深入开发客家旅游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国内经济环境变化为龙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持。
目前,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产业、资本、信息、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对中部欠发达省区的对口帮扶工作和经济技术协作也在持续深入,这些变化无疑为龙南的客家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居民文化旅游需求被激发为龙南深度开发旅游文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赣南客家民居的旅游开发探讨作者:赖懿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0期赖懿赣南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了赣南客家的魅力文化。
本文针对客家民居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采用实地考察法、收集资料法和SWOT分析方法,深度挖掘赣南客家旅游的文化内涵,阐述了赣南客家民居的开发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对赣南客家民居的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开发建议。
赣南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结晶、艺术的载体,凝聚了历代客家人的智慧与力量,是客家文化熠熠生辉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有效得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有助于传承客家传统文化。
一、客家民居的SWOT分析(一)赣南客家民居的优势分析首先,赣南地区区位条件好,交通通达性好。
赣南地处闽粤赣三角区的中心地带,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拥有非常有利的区位优势。
境内铁路网纵横交错,公路网络以市区为中心,通达四方,在航空方面,赣州黄金机场是江西省重要的航空枢纽,便利的水陆空交通可以为赣南地区输送来自全国各地各大中城市的客源。
其次,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以稳固的姿态展现客家文化,与客家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全方位地诠释客家文化。
(二)赣南客家民居的劣势分析第一,部分民居破坏严重,资源流失。
因自然、经济、旅游开发等问题,现在已经有部分民居破坏严重。
有的历史悠久,自然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因原住人盖起新楼房而被拆除,经济发展中的人为破坏行为越来越频繁;旅游者在旅游时不同程度得对客家民居进行流动破坏;旅游开发过分商业化,传统民居被改造成了迎合市场需求的模式。
第二,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水平不高。
赣南地区客家民居所处的地级县市旅游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升,有些地区甚至很难适应个性化旅游服务的需要。
(三)赣南客家民居开发具有的机遇分析近年来,政府支持力度提升。
赣州市政府在客家民居的建设方面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申遗筹备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2021浅谈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范文客家饮食文化论文第三篇:浅谈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摘要:民俗风情旅游是民俗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体,通过旅游把神秘的民俗风情带到大众眼前, 通过民俗把旅游带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这是一个双赢、完美的结合。
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发展前景广阔。
赣南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 再加上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如果得到充分利用, 对赣南的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但是由于交通不便, 资源散乱等问题的限制使客家文化不能良好的发展下去。
因此, 开发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游, 必须先解决好一些基本问题, 打破一些瓶颈的限制, 才能使规划开发有序进行。
一、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目前,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 客家围屋旅游发展呈逐步上升的态势, 现已探索出“村围合一”、“借船出海”、“提炼原味”、“串点成线”四大特色模式。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的发展,一些以赣南客家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也被逐渐开发出来, 如五龙客家风情园和客家文化城等。
五龙客家风情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以客家为主线、生态为内容、龙文化为内涵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客家文化城伫立在赣江源头上, 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客家文化城包含客家牌坊、太极广场、客家宗祠、客家风情街、客家风情园等景点, 被誉为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 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这两个开发的项目自对外开放以来, 虽然为赣南旅游经济赢得了不少收益, 但是这两个项目不是在原有的客家文化资源上进行开发, 而是重建客家文化, 缺乏真实性。
并且开发的这两个项目远远没有达到客家摇篮这个主题, 所以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亟需开发。
二、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赣南的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资金短缺、保护意识不强、可进入性差、宣传力度不到位等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摘要:赣南是客家人形成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广泛分布着颇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旅游价值、旅游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旅游赣南是历史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区域,也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除赣州市章贡区均为客家聚居区,客家人口800多万,占赣南总人口的96%以上。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由于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当地土著的相互交融以及山区的相对封闭性, 这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如盛大的传统节日, 丰富多采的饮食、服饰文化,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古老的宗教仪式,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民间歌舞等。
所有这些,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
一、赣南客家民俗的旅游价值1.客家民居与旅游围屋是赣南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建筑,其风格造型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越来越强烈的关住。
特别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围屋已成为众多旅游者参观、游览、考察、研究等特有的旅游产品。
赣南围屋主要以龙南、安远两县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
本篇论文发表由 提供围屋平面多为方形,有“口”字和“国”字两种形式。
前者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后者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主体建筑,是客家人常见的那种府第式民宅。
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
其外墙厚0.8米~1.5米之间,围屋四角建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并设有炮眼、炮孔,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
围屋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构成了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一道靓丽风景。
可开发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围屋饭店,使旅游者在享受舒适休息的同时,感受围屋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其中奥妙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客家食俗与旅游由于受中原习俗和当地历史、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 赣南形成了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策略分析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变得越发的热闹喧嚣起来,人们开始渴望回归到清新自然原生态的环境中。
民俗旅游因其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的地域文化、淳朴的民族风情和清新恬静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而赣南客家文化是民俗旅游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前来观光瞻仰客家文化的游客逐年增多。
赣南客家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使它成为了一条具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路线。
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文化的着重介绍,以此来指导和规划赣南客家的旅游开发建设,将客家文化旅游引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之路,发挥客家文化旅游应有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客家文化;赣南旅游市场一、客家文化所谓“客家”,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民系,它植根于河洛文化,又因历史上的几次迁徙,所以在语言、信仰、服装等上有别于它。
可以说客家人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创新了它。
总体上来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传统,融合了畲族、瑶族等土著文化形成的一种多元化文化。
客家文化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历史遗迹、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方言教育、饮食民居、民间文艺等,具体表现在赣南客家围屋如位于赣州龙南县的关西新围;赣南客家饮食文化如米酒和腌制板鸭、香肠、猪舌头、酒槽鱼;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如赣南采茶戏、游大龙、宁都竹篙火龙节、兴国山歌、于都唢呐、龙南香火龙;赣南历史文物遗迹如赣州宋城、通天岩、郁孤台等;姓氏宗祠文化如赣南的宁都谢氏大宗祠、赣州家客宗祠、刘氏宗祠等。
客家人信佛、道、儒,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记忆族谱都很能反映其宗教信仰,具有质朴的风格、务实的精神和追本的气质。
与闽西、粤东的客家文化相比,赣南客家文化则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而被世人所关注。
赣南客家人在开发和建设赣南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存在于赣南各地的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客家文化对赣南旅游市场发展的意义(一)发挥客家品牌的价值可以带动其他旅游产品的发展全世界约有一亿客家人,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国大陆,还有将近三分之一集中中国港澳台地区和近世界各地的80多个国家。
赣南客家文化旅游困境研究在探讨赣南旅游区旅游发展滞后、开发陷入困境的原因基础上,对赣南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操作误区进行反思。
通过对赣南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赣南客家文化旅游面临旅游地位的尴尬、族群认同的危机、传统民俗文化被抛弃或被虚构的危险、开发的短期行为等困境。
标签:赣南;客家文化旅游;困境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源流地,也是最大的客家聚集地,占世界客属人口的近十分之一。
作为客家文明的中心地区,赣南客家文化因其文化传统的历史基础和地理环境而独具特色。
赣南地区现存的大量具有客家文化精神的宝贵资产,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但是,赣南客家文化旅游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旅游资源开发陷入多重困境。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情感心态的稳定共同体。
”[1]在漫长的客家迁徙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广东嘉应州、福建汀州、江西赣州等客家文明中心,此外,广西、四川被称为是第三、四客家聚居地。
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来看,客家是一个标示文化记忆“边界”的群体,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群体记忆,所以我们有必要考察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从客家源流研究可以看出,“历史上在中原发生的‘五胡乱华’、人口膨胀、土地资源匮乏、生态问题等出现多次汉人南迁事件,他们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具体地说,在罗霄山脉、武夷山脉和岭南所围构的广大地区找到了修养生息的理想地方,并与原住民和百越民族交流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2]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其名著《文化模式》中指出:“文化一如个人人格,各有其模式和形貌。
”[3]对于客家文化的形貌,罗香林有非常具体的表述,他认为:兼顾各业、并蓄人才,妇女能力的广泛与地位的提高、好动而且具有野心、富有冒险和进取精神、简朴质直等代表了客家民系的特征[4]。
赣南客家旅游文化SWOT分析及发展新思路探讨江西赣州技师学院曾卫平客家文化是赣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红色文化、宋城文化、绿色文化、风水文化等一起组成了赣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赣州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赣南客家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项目重复建设多、目标市场定位模糊、文化内涵把握不准、与市场发展衔接不够、缺乏开发客家文化产业的行业引领者、管理模式和营销开发渠道不畅等。
笔者从赣南客家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入手,探寻适合赣南客家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为做大做强赣南客家旅游文化品牌服务。
一、对赣南客家旅游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赣州交通便利、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
赣南四省通衢,地处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连线上,基本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主,以航空、内河运输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四通八达,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
2、旅游产业基础雄厚,竞争优势明显。
赣南不仅有丰富的客家旅游资源,还有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和宋城旅游文化,在各县市还有众多的绿色旅游资源和风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产业开发价值极高,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也非常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旅游快速发展的措施,积极引导客家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赣南可谓是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竞优势。
3、旅游客源市场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客家人口众多,广泛分布海内外,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是众多漂泊在外的客家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赣南客家旅游的客源市场目前主要分布在市内各县市和周边的闽粤湘地区,正进一步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尤其是在2004年后,来赣南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人就络绎不绝,赣南客家旅游的品牌正日益形成。
4、赣州是全国新农村建设进行较早和成效较好的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赣州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使“三农”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民的智慧,为赣南客家旅游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素材。
由赣南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引发的思考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重头戏,本文介绍了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现状,最后找出开发的思路标签: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在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祖先崇拜与寻根问祖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赣南是客家人的发源地和集散地。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福建、广东的客家人,飘洋过海的海外华侨中的客家人以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他们祭祖寻根时大多会找到赣南地区。
赣南地区有义务为这一大批潜在的客源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同时也为赣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找到一个“领头羊”,打破以前所谓的“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不利局面。
赣南地区有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不及时开发成旅游产品将会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慢慢消失,令人痛惜。
一、客家民居客家民居是客家家族文化的载体,其以建筑结构的严谨性、建筑功能的实用性、建筑艺术的审美性和家族思想及宗教信仰结合的巧妙性闻名于世。
客家民居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窟洞、云南的一颗印和广西的杆栏式共称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客家民居又称客家土楼,有方楼、圆楼、围龙屋、五风楼、围楼等形式.围楼从外观上看是一座封闭的圆形建筑,外墙高大厚实,巨大的瓦顶出檐,给人一种宏伟与神秘之感。
在其内院,环周为穿斗结构,分隔成几十个开间, 一层层回廊,一排排木柱组成的极有节奏的韵律,充满祥和的生活气息。
圆楼有一环楼、二环楼、三环楼、四环楼几种。
除一环楼外,都是环环相套形成同心圆.楼内有楼,外高内低,外环多为3~4层,底层作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层以上住人,一二层通常不开窗,具有极好的防卫功能。
围龙屋是一座半封闭椭圆形建筑群,分前中后三部分。
前面是一个半月形池塘, 也称龙池,中间是合院式的建筑主体与屋前的晒坪组成方形,后面是半圆形的化胎,与龙池遥相呼应,由前至后逐渐升高,层次分明,气势非凡,既满足建筑构图艺术的要求,又具有风水人情的韵味,含有团圆美满之意.围楼与圆楼布局上相似,但在方形的围楼四个角上筑有碉楼,更具有防卫功能.五凤楼,檐角飞展,形如五凤翅翼,前中后三堂逐级升高,烘托左右,依山面水,对称严谨,秩序井然,主次分明,和谐统一。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赣南客家乡村文化保护及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及保护的对策与建议黄娟(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通过对各种客家文化问题的调查分析,我发现,赣南客家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们本地普通的赣南客家人根本就不了解客家乡村文化,赣南地区由于在偏远的山区,从古到今,历史上就经常有战乱,而且越来越多的客家乡村文化未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自身就没有年轻人有意识的传承与发展,在保护方面,从政府到乡镇到企业到个人,都没有对乡村文化的宣传与保护意识。
但值得可喜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发展,经济的发展,广东梅州,台湾等客家文化学者的研究,客家文化团体的日益发展,赣南的客家文化也渐渐受到人民与政府的重视。
但是目前情况下,受到许多外来文化及先进理念的影响,赣南客家乡村文化的保护与推广,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特别是在时代的年轻人种,更是要宣传普及赣南乡村文化的保护推广理念,更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赣南客家乡村文化保护及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问题1.1赣南乡村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
赣南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赣南客家乡村的居民--村民占大多数。
虽然乡村居民大部分知道当前制约赣南乡村文化发展的原因,但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在经济上的需求远远胜过在精神上的追求,虽然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客家村民素质大大提高,但乡村客家村民仍然与之有较大差距。
许多客家村民在保护及发展上没有很强的意识,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也就是他们很开放很灵活,而忽略了本身具有特色传统文化传承。
1.2乡村旅游的开发,许多只停留在理论的研究而为真正的符合实际的要求。
今年来,由于乡村旅游的兴起,赣南客家乡村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学者的兴趣,当地政府为开放当地的旅游经济,只盲目重视旅游资源的开放,注重眼前的利益,未真正结合本地客家乡村文化打造客家文化品牌,造成了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破坏或者改造本有的赣南客家乡村文化建筑及民俗,并且不做任何调查与研究,最后导致旅游破坏客家乡村文化民俗的例子比比皆是,导致旅游开发虽然产生了经济效益,但却失去了原本对客家乡村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赣南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的S WOT 分析与对策研究姚卿善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 通过对赣南地区的红色旅游进行S WOT 分析,提出了赣南发展红色旅游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 苏区文化;客家;旅游品牌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11-05891-02作者简介 姚卿善(1970-),男,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及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10201222 红色旅游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
赣南是江西省赣州市的别称,赣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最为知名。
无数的革命先辈在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光辉事迹。
赣南红色文化遗产品位高,价值突出,在红色旅游大潮中,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如何保护与利用好这份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已成为当务之急。
鉴于此,笔者采用S WOT 分析方法,对赣南红色旅游的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更好地发展当地的红色旅游提供借鉴。
1 赣南发展红色旅游的S WO T 分析1.1 优势1.1.1 资源优势。
赣南作为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中,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见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留下了灿烂的红色文化遗产。
如红色故都瑞金,苏区模范兴国,长征第一渡于都等。
先辈的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期望,在国人心中有深厚一致的心理认同。
另外,相比其他革命老区,赣南具有更特殊的优势,苏区文化其他各地都有,而中华苏维埃的赤色首都是赣南地区所独有的,这使瑞金完全可以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革命圣地并驾齐驱,构成了赣南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1.1.2 资源配套优势。
江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浅析一、民俗旅游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的生活环境到居住地以外,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重生”。
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为载体,以体验为方式的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游客的精神诉求,现在民俗旅游也来越来越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方式,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很大一部分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
云南、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当前的旅游发展中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民俗旅游之路。
那么在发展民俗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开发?我认为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大品牌时代,只有精准定位才能建立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品牌形象。
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心副主任何海明如是说。
“不要放过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任何特性,并从品牌中提炼出独特的特性,占据一个细分品类。
”现代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也是旅游者深度旅游的开始,随着旅游的频率的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旅游地表征的肤浅的认识,希望获得的是一次次震撼心灵的“心灵之旅”,谁能打动游客的放心,触动他们心底最深的期望,谁将在旅游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二、品牌---旅游符号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对某地的一种最初的印象,也就是某地在我们脑海中最突出的形象的树立,如西湖--杭州、漓江-桂林、丽江-云南,这就是一种旅游符号,有其“能指”和“所指”。
江西旅游在中国旅游市场上,它的旅游符号可能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革命圣地、红色旅游。
自2000年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将革命圣地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战略性开发。
客家文化弱势分析报告在分析客家文化弱势的报告中,我们将聚焦于探讨客家文化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困境,以及其所处的劣势地位。
尽管客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今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消退。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分析:1. 资源匮乏:客家地区通常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或农村地带,资源匮乏是客家文化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
相较于大城市,客家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相对有限,导致文化传承和推广活动的困难。
2. 平台缺失:客家文化在媒体和文化产业方面的曝光度相对较低。
大部分的文化展示、演出和推广活动往往集中在城市地区,缺乏对客家文化的专门平台。
这使得客家文化难以进入主流文化领域,进一步削弱了其影响力。
3. 行政支持不足:有时候,客家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情况下,客家文化的发展往往难以获得必要的经费、政策和法规保护,导致其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4. 学术研究的不足:客家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中相对较少。
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和讨论,难以对客家文化的历史、民俗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保护和传承。
这也限制了客家文化在学术界和学校教育中的传播和推广。
5. 青年流失: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客家地区追寻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客家文化传承的断层,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弱,从而加剧了客家文化的衰退。
尽管客家文化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弱势,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逐渐意识到了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和推广客家文化。
此外,一些组织和个人积极努力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学校教育以及促进文化交流,都可以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总结中,我们强调了客家文化所面临的一些弱势因素,同时也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够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