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90.41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乡村旅游发SWOT分析————————————————————————————————作者:————————————————————————————————日期:我国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旅游管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王诺斯李俏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股新的旅游风尚,其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多年了,但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造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繁多且复杂,本文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入手,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此分析提出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正在被大多数热爱旅游的人们所追捧。
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每日生活在灰蒙蒙的天空之下,连呼吸纯净的空气都变成了一种奢望,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这时便催生了都市居民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那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对他们非常具有吸引力。
于是,乡村旅游业逐渐兴起,并被大众逐渐接受、认可及欢迎。
本文将利用SWOT 分析法对我国的乡村旅游从内部环境分析(优势与劣势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机会与威胁分析)两个方面对现如今中国乡村旅游业进行深度探究以及其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进行深度思考。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和组合旅游产品,集观光、游览、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
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在20世纪50年代才初见萌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的产物,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双向作用的结果,经过3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第23卷第4期2011年8月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3,No.4Aug.,2011收稿日期:2010-05-16;修订日期:2011-06-15.作者简介:王洪蕾(1986-),女,安徽省宿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武汉市乡村旅游SWOT 分析王洪蕾,胡道华,赵阳(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武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中部崛起”政策支持下,市政府意识到应当把旅游业作为武汉的支柱产业来抓。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亮点,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通过运用SWOT 分析法对武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提出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交通格局、构建城乡网络,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武汉;乡村旅游;SWOT 分析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11)04-0048-050引言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1]。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较大发展。
武汉市乡村旅游2000年开始起步,2003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武汉周边以休闲农舍、休闲山庄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已渐成规模。
1武汉市乡村旅游的SWOT 分析1.1优势(strength )分析1.1.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长江之中,南北之中,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1000km 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旅游景点行业SWOT分析
1、优势
(1)基础设施完善。
随着政府部门有力推动和投入,旅游景点行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通过在旅游景点建设和设施设备方面的投入,提高旅游景点的容量,改善景点的交通状况,提升景点的安全性,促进景点的环境卫生等。
(2)投入量大。
旅游景点行业在政府和社会投入的支持下,投入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有关交通、景区开发、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为旅游景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旅游产品多样化。
旅游景点行业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不仅满足游客就地旅游的需求,而且满足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丰富旅游行业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其发展。
2、劣势
(1)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旅游景点行业虽然不断发展,但是资源的利用尚未达到最佳状态,仍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而且景点资源的建设还有待完善。
(2)旅游景点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增加。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点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对旅游景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作者:张春琳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19期内容摘要:多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对于乡村旅游的认识及相关研究理论不够。
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 SWOT分析发展对策所谓的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本文拟将乡村旅游看作一个业务单位,用分析业务单位环境的有效工具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的乡村旅游从外部环境分析(机会与威胁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优势与劣势分析)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的外部环境分析(一)我国乡村旅游的机会分析1.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化的优化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
从农业投入的角度看,对农业投入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农业产业的发展既是农业内部由点到面的横向扩展,又是农业向非农产业领域的纵深扩展。
乡村休闲旅游整合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和作用,从而提升农村产业,使第三产业的地位上升。
而且根据市场需要,对农业资源进行包括旅游在内的深层次开发,是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农民合理的经济收入。
乡村旅游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市民,因此开发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员。
2.传统旅游对城市居民吸引力的下降。
在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传统的城市旅游以及传统名山名水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而乡村旅游却能够在不超出市民的经济能力,又能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由于乡村旅游相比传统旅游有较强的参与性,使得传统旅游对市民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旅游发展优势劣势swot分析2022一、旅游竞争优势(Strengths)(一)特色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1.特色旅游资源。
典型XX地貌——XX地貌自然旅游资源是XX县的精华旅游风景景观。
道教圣地——著名的XX风景区、XX广场和XX公园都是城关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XX县东部以山石林为主要特征,植被发育良好,覆盖率高,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XX山、XX林场、岩溶地貌(XX洞)、XX俗村、XX湖(XX 水库)、XX风光和XX景观(梁、峁、塬、涧等)。
2.旅游环境。
旅游需求市场对气候的要求和满意度是根据温湿指数来计算的。
根据温湿指数公式:THI=t-0.55(1-f)·(t-14.47)(式中t为气温,f为相对湿度)一般认为,宜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温湿指数(THI)值为15~27(见表3),将所统计的XX县2007~2010年的平均气温(表1)和所统计的XX县平均相对湿度值(表2),代入温湿指数公式,求得XX县2007~2010年各月份的平均温湿指数(THI)值(表4)。
表1 XX县平均气温(℃)表2 XX县平均相对湿度(%)表3生理气候评价指标注释:*表示适宜于旅游活动**表示既适宜旅游,也适宜休疗养。
表4 XX县平均温湿指数(THI)从表中可以得知,XX县适宜于开展旅游活动的月份主要为5~9月份,所以大致舒适天数为5个月,计天数150天/年。
XX县有将近5个月的最佳温湿指数:5月~10月期间的处于舒适指数范围,具有良好的旅游环境氛围,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二)独特的民俗文化XX县民俗文化在国内有:剪纸、刺绣、面塑、布艺四大产品特色明显,工艺精湛;地方文化的秧歌——九曲黄河阵、串和合等。
(三)开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线的各种旅游活动XX县东部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西部XX地貌奇特,要着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诸如登山旅游、探险科考、旷野观光、XX风情游、民俗文化游、森林探幽、溶洞探奇、林区观鸟、户外摄影、农家乐休闲、湖上冲浪游泳、山林帐篷野营旅游、休闲疗养度假等。
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作者:张瑞莹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11期摘要论述了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与提升建议,以期促进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黄陂区中图分类号 F59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1-0096-02黄陂区地处武汉市北郊,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城区。
近年来,黄陂区以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作为依托,同时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地区,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中坚力量。
乡村旅游在如火如茶进行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笔者通过梳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
1武汉市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1.1区位优势明显武汉在我国有着“九省通衢”的美誉,它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国家经济地理的“心脏”,不仅承担着东西方向的横向联系,而且沟通着南北的纵向交流,区位优势明显。
黄陂区作为武汉市最大的新城区,面积广阔,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1.2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黄陂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近千平方公里的生态区,黄陂区构建了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态旅游集群版块,基本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
黄陂拥有“盘龙殷商”“木兰传奇”“二程理学”和“首义黎黄陂”四大文化名片。
近年来,黄陂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的“木兰文化”为核心,打造出“木兰文化旅游区”的旅游文化品牌,多层次、全方位地弘扬了木兰文化。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最有影响力且品质最高的木兰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群。
1.3客源市场广阔黄陂区乡村旅游有着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当中既包括武汉当地的客源市场,还包括省内外的客源市场。
武汉当地的客源市场是其主要的客源市场,客源众多且客源市场稳定;省内外客源市场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是指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和农业体验为特色,以提供农村旅游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景点。
这些示范点的空间布局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布局: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在城市圈的不同地区,一般是以农村为基础,通过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来吸引游客。
这种分散的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农村旅游的发展效益。
2. 区域互补性布局:武汉城市圈内不同示范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域互补性,即各个示范点的农业特色和旅游资源互补,使得整个城市圈的农业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
一些示范点注重种植水果和蔬菜,而另一些示范点则注重养殖畜禽,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3. 集约利用空间布局:由于武汉城市圈的限制因素,如城市发展、土地资源匮乏等,使得农业旅游示范点需要通过集约利用空间来提高效益。
这种布局特征体现在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地用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建设。
1. 农业资源分布:武汉城市圈内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布局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资源的分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和旅游资源,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
2. 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分布: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的分布情况来确定。
一些示范点可以选择靠近城市,以便更好地吸引城市居民进行农业观光和体验,而另一些示范点则可以选择靠近乡村,以便更好地吸引农村居民进行农业旅游活动。
3. 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农业旅游的发展效益。
基础设施的配套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特征主要包括分散布局、区域互补性布局和集约利用空间布局。
开发农民旅游的SWOT分析在我国农民旅游的规模已经相当大,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旅游将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民旅游者的定义,以及农民旅游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农民旅游的特点,然后深入地分析了开发农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大力开发农民旅游的建议。
标签:农民旅游者农民旅游SWOT一、农民旅游概述1.农民旅游者的定义2003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农民旅游者的定义:农民旅游者是指不以谋求职业、获取报酬为目的,离开居住地乘坐长途交通工具,距离超过10公里,在外停留一夜以上半年以内,到国内外进行旅游活动的农村居民。
2.农民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发展非常迅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人数、出游率、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花费、人均花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近五年的农民旅游总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1.92%,出游率由2000年的44.09%增长到2005年的76.2%,农民旅游者国内旅游总花费在“十五”期间的年增长率为12.5%,特别是2005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其中农民旅游者为7.16亿人次,占总量的59.07%。
我国国内旅游者中近6成为农民旅游者,因此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地方政府及旅游主管部分都开始重视农民旅游了。
随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农民旅游将在今后的旅游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将是推进我国旅游经济长足发展的生力军。
3.农民旅游的特点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农民旅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1)组织形式以自助旅游为主,旅游目的单一,以探亲访友和观光旅游为主。
抽样调查显示,农民旅游者以散客形式进行自助旅游为主,比例高达95.59%,旅游目的以探亲访友和观光为主,其中探亲访友的比例高达62.2%,观光的比例为12.1%,而其他旅游目的所占比例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