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了典故,西晋向秀为纪念嵇康写下了《思旧赋》,含蓄委婉表达诗人对友人逝世的怀念;晋人王质山中观棋一局,人间已过百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贬谪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借用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会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赤壁》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用典故,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的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含蓄委婉地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过零丁洋》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国家比作风飘絮,把自己比作雨打萍,形象生动地写出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抒发诗人因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哀。
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活用地名,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诗人的忧愤之情。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是诗人直抒胸臆的句子,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在圆呢?这是诗人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伤欢乐离别团聚的时候,月亮也有阴暗晴朗圆满残缺的时候,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都很难十全十美。
这是极富哲理的一句诗,也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原文及译文学习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目的要求: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的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注释1.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3.见赠:送给(我)。
4.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
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5.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22年。
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6.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置:放置。
弃置:贬谪(zhé)。
7.怀旧:怀念故友。
8.吟:吟唱。
9.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0. 到:到达。
11.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1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地名篇.唐敬宗宝历二(),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地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地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释.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地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见赠:送给(我)..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冬应召,约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地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é)..怀旧:怀念故友. .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地《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地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地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地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到:到达. .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地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年地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地心情..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侧畔:旁边..歌一曲:指白居易地《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长(ǎ)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文: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地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地《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地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地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晚唐杰出地诗人.字牧之.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地地方,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是对三国鼎立之势起着决定性作用地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释⑴折戟:折断地戟.戟,古代兵器.戟(ǐ).⑵销:销蚀.⑶将:拿起.⑷磨洗:磨光洗净.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地遗物.⑹东风:指三国时期地一个战役──火烧赤壁.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地主要人物.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地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⑼二乔:东吴乔公地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文一支折断了地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地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地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ē)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政治家,诗人. 他是伟大地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地爱国诗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地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年)——被元军俘获地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地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以此诗明志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释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⑵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⑶干戈:指抗元战争.寥(á)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年起兵抗元,到年被俘,一共四年.⑷絮:柳絮.⑸萍:浮萍.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地险滩.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零丁:孤苦无依地样子.()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地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地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地浮萍.惶恐滩地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地丹心映照史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写作背景:苏轼兄弟情谊深厚,当时苏轼岁,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和他弟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时值中秋苏轼作词怀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释丙辰:指公元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地弟弟苏辙地字.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天上宫阙(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地石台.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琼(ó)楼玉宇:美玉砌成地楼宇,指想象中地仙宫.不胜(è,旧时读ē):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地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转朱阁,低绮(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地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地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地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地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地门窗.不应有恨,何事长(á)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此事:指人地“欢”“合” 和月地“晴”“圆”.但:只.千里共婵(á)娟(ā):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地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文(丙辰年地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地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地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地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地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地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地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地变迁,月有阴晴圆缺地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地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地月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张养浩(~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地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地怀古之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注释: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地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地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地军事重地.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地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í ú)”.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地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年前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地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地西面.经行处,经过地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地楼观.⑻兴:指政权地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地盛衰更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译文(华山地)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地)波涛像发怒似地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灵官镇中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时间:2013年9月制作人:邓谋臣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3、培养朗读、文言感悟等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诗词中的疑难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了解作者:
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他是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再一位就是(),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有名的(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二、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三、注音
怒号()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大庇()突兀见此屋()恶卧()丧乱()四、合作探究
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
2)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3)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4)群童为何抱茅?
5)“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6)哪句话表现了祸不单行? 7)哪句话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8)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9)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
五、本诗主旨
过故人庄
一、练习回顾
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作品
孟浩然(689~740) 唐代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与()并称王孟。
此诗是一首()言律诗。
二)熟读并当堂背诵此诗。
默写填空:
1.写景千古名句是()用了()修辞。
2.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之情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本诗主旨
三、展示提升
“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月日) ,重阳节又被称为()节。
《游山西村》
一、导入新课
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本诗是一首()言()诗,圈出韵脚字。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c.本诗主旨
三、展示提升
1.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