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报人邵飘萍的新闻思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5.69 KB
- 文档页数:3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摘要】:邵飘萍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是我国新闻学的瑰宝。
本文将邵飘萍的新闻思想分为独立的办报方针、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致力于新闻改革这三部分,学习其新闻思想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
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闻理论研究的热忱,才使得他的新闻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我国新闻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一、独立的办报方针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新闻事业传递消息要面向全社会,是“国民舆论代表”。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报业,应该能基本反映出国民的思想要求,同时,新闻舆论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因此,他认为办报首先应具备以下条件:1、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才能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2、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他认为,挽救纷乱时局的力量是国民,“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耳”。
因此,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在旧中国, 历来是实行封建言论专制的, 而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家或报人由于受到外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启发, 曾提出“监督政府是报馆的天职”。
但是, 辛亥革命以后, 相当部分的资产阶级报刊磨灭了以往激烈的政论锋芒, 扼杀了以往追求民主、倡导革命的精神。
因此,邵飘萍提出的“监督政府”、教育民众的办报方针,旨在反对军阀政府、派系以及反动党团操纵报纸;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报纸争得权利和地位;教育更多的报界同仁扫除新闻界沉迷现象,振作起来,“使社会得新闻事业之助以促其改进。
试论名记邵飘萍新闻思想—对当代记者的启示摘要:邵飘萍是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记者、报人,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邵飘萍在新闻事业上勇于改革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他毕生积累的新闻思想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他的新闻思想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独特风格,在我国新闻史中占有一席重要位置。
关键字:邵飘萍新闻思想现实意义崇尚真实启示邵飘萍(1886年-1926年),浙江东阳人。
烈士,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1926年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
在14年(1912年----1926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他涉猎了新闻事业的大部分领域: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社长;创办了当时北方颇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和北方进步报纸《京报》;参与开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工作,出版了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
他的新闻思想不仅对当时有很深的影响,在如今也是不可缺少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新闻思想(一)独立的办报方针邵飘萍指出, 报业应该是超然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因素, 负有教育、指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是在信仰、组织、经济以及报纸公职人员的精神品格方面全部独立。
(二) 提出了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新闻记者要有自己的职业素养,邵飘萍认为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也要尤有一二门专门学科,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和多年之实地经验。
(三)致力于新闻事业改革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他从不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在新闻写作、编辑、采访和报纸经营管理方面,邵飘萍都有不少的建树。
(四)社会进步的参与者邵飘萍始终坚持新闻自由的理想,揭露政治黑暗,抨击最高当局,多次在重大历史关头推动历史的发展。
邵飘萍新闻教育思想研究龙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本文通过对邵飘萍新闻教育实践的梳理和新闻学专文的研究,提炼出邵飘萍在新闻教育的方面提出的五个思想观点!新闻教 育助于消除新闻界弊端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理想的新闻记者须靠新闻教育)新闻知识应普及到普通国民)新闻之学期于应用)新闻教育 要重视新闻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这契合当前新闻教育发展的需要:新闻人才培养须理论与实践培养并重;加强国民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一专多能型的新闻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理想。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教育;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M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8-0147-02一、邵飘萍新闻教育思想理论渊源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民国元年全国报界俱进 会曾提议学校,是为我国知有报业教育之始。
民国七年,国立北京大学学生,得学校当局之赞助,设立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
”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 会在我国新闻教育史上的重要意义。
邵飘萍在给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员们的第一次演讲 的开场白中也谈到本年之冬,窃以我国新闻事业之不振,良由新闻界人才缺乏之故,不揣冒昧,特致书蔡校长,陈本 校应设新闻研究一门,造就人才,为将来之新闻界谋发展。
本校新闻研究之课程,自是自有添设之望,不禁狂喜。
”从邵 飘萍的言语中,可以知道他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有倡议之功。
邵飘萍协助蔡元培创办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这 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将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引进大学殿 堂[1]。
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萌发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较为简陋的时期,邵 飘萍以一个新闻教育先驱者的姿态看到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与 新闻人才的培养之间的密切的联系。
就邵飘萍所见,新闻业 对于整个社会以及政治生活和个人的人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 影响,新闻人才的培育事关新闻业的发展。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高岚岚,《中华英才》半月刊社记者。
邵飘萍不仅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闻学者,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
即使在现代科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革新的情况下,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理论观点,勇于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始终是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邵飘萍从一个通讯员成长为著名报人,他身上不懈努力、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激励人心,值得一代代学子,尤其是新闻战线的后辈学习。
一、邵飘萍生平及评价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
13岁中秀才,1902年入浙江高等学堂。
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
1912年担任《汉民日报》主编,以才华过人受到同行爱重,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
因抨击袁世凯入狱,被营救后赴日,建立东京通讯社。
1915年回国,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与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作斗争。
袁失败后,受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1916年,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下半年,段下台,邵回北京恢复《京报》。
1926年4月18日奉系军阀进入北京,他于4月24日被捕,4月26日凌晨被害。
邵飘萍是忠诚的爱国者。
正是在救国救民的战斗中,邵飘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京报》出版纪念马克思诞生105周年特刊、悼念列宁逝世特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量报道工人运动。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除了办报外,还为党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如帮助印刷与发行报刊及宣传品,协助党培养新闻工作干部等。
1936年,毛泽东和斯诺在一次谈话中说道:“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作者:王蓁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摘要】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实践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作为“舶来品”,它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并且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一批甘愿为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报人和记者。
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等人成为这一新闻理论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向着专业化迈进。
一、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邵飘萍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在他短暂的40年生涯里,从事了近14年新闻工作,担任过《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笔,创办过“新闻编译社”、《京报》,从事过新闻教育事业,编写过我国早期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都表现出强烈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笔者将结合黄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解读,分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
1、重视新闻材料,强调新闻的首要功能是报道新闻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首先阐明了新闻纸的本质特征:“报纸之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有趣味的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故构成报纸之最要原厥惟新闻。
”新闻纸的基本功能是“以为传达消息之利器”,“以为联络感情互通消息之用”,因此,新闻纸是“文明产物中最普通且最贵重之日常生活必需品……世界各国新闻纸出版之种数与其发行之额数必与其国之文明程度为比例。
”他特别指出,被传统报纸特别重视的政论,随着现代意义的新闻纸的实现,将演变成为以新闻消息为事实依据,体现新闻时效性的时评、短评等。
“报纸上所发表之评论,乃依据新闻中之事实而加以批评者,新闻不真确,则评论亦自难期公平与适当。
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汉族,德化(今九江县)新合乡人。
远生是他从事新闻工作时的笔名。
1885年1月15日(光绪十年阴历十一月三十日)出生于江西德化(今九江瑞昌市)的一个书香世家。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又是一位新文化的先驱者。
他从事新闻工作只有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在这几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和时评政论,其工作量之大、创造力之盛令人惊讶。
《远生遗著》里收录了他在这几年中所写的200多篇文章,其中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与时事有关,而且立场明确,影响极大。
他既批评袁世凯的野心,又批评国民党的……。
正因为如此,袁世凯一方面恨他,一方面想利用他的才华和影响来为己所用。
黄远生的通讯最为精彩,是我国第一位以采写新闻通讯而闻名的记者,也是我国现代通讯的奠基人.他的通讯多是关涉国家内政外交的重大事件。
尤其是当时的种种政治现象。
他的通讯材料十分翔实。
他非常重视材料的真实性,重视第一手资料。
在这些新闻的采写中,他充分发挥了了解官场、熟悉政坛的优势,为一般的记者所不能及。
因此,他的通讯也成为民国初期政治历史有价值的记录。
此外,黄远生通讯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黄远生的新闻敏感性极强,他的报道很注意时效,这从通讯的标题就可看出,如《最近秘密之政闻》。
《最近之袁总统》、《最近之大势》、《最近之北京》等,他采访所得的材料,当时是新闻,今天成为信史。
黄远生不仅善于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能够注意其背后的信息,如1912年6月的《政界小风潮零记》,就在报道裁军问题的同时还透露出萌芽状态的问题,即“恐怕大总统要做皇帝”的动向,预报了事物的发展。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黄远生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袁世凯、唐绍仪、陆征祥、熊希龄、梁士治等,其中有总统、总理、内阁中的许多部的总长,他们是中国政府与中国政治的代表,黄远生善于抓住这些人物并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记者眼光中之孙中山》写的是1924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在北京会谈,其中既反映了孙中山让权和志在建设的态度,也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同时还含蓄地告诉读者孙袁会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邵飘萍与新闻专业主义1、报纸的地位和角色:独立的监督政府的“国民舆论代表”媒体的独立地位是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前提条件,邵飘萍在当时政治权力纷争之时,借鉴西方新闻事业之经验,首先极力强调报纸和记者的重要地位:“故如世界各国历次之会议,各国新闻访员之活动,其势力每与代表会使不想上下。
……均足证明报纸势力之伟大,与夫外交记者责任之重要。
是故外交记者(访员)之处之地位为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
”“实质上是把记者置于人类社会交往的中心地带,赋予其时代守望者的角色。
”这样一个定位,这就要求报纸独立于政治权力和党派之外,做为“国民舆论代表”,从而“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起到对政府进行监督的作用。
报纸的独立也是新闻自由的保障,邵飘萍出于此种专业理念,坚决反对政府对报纸的压制,他甚至嘲弄和警告政府秘书长:“报纸登载失实,更正亦至平常,岂并世界新闻惯例而丝毫不知,竟动辄以警厅‘严切根究依法办理’腐败官话来相恫吓……苟下次再有此种可怜之事,请恕忙碌,相应不理。
”2、报纸的立场:“社会第三者”的中立立场,邵飘萍认为,报纸既具有公共性,则应为社会大众服务,不能偏向与一党一派,成为其御用工具,“新闻记者一旦加入党派之中,每足以致职务上行动之不活泼”因此,他认为,要保持新闻的客观,记者必须采取超然中立的态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社会第三者”角度来报道新闻,即“出于第三者的地位,静观各派行动而下一诛心之论断”,“无论处于何种境遇,皆当确守第三者之高垒而勿失,故惟以真理与事实为标准,不知有友亦不知有敌……换言之,彼不问何时何地,皆常保其超越的与独立的透明。
3、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强调新闻的真实与客观,反对“有闻必录”。
他自陈“曩在北京大学及平民大学讲演新闻之学,曾对于‘有闻必录’一语再三攻击”,他指出有些访员“对于新闻材料不求实际之真相以忠实态度取舍之;或受目前小利之诱惑,或以个人意气泯没其良知,视他人名誉为无足轻重,逞其造谣之技,一旦被人指摘,则以‘有闻必录’一语自逃其责任”。
视听新闻与传播邵飘萍新闻思想及新时代价值探析□诸贵根摘要:邵飘萍作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人,其新闻思想可以概括为:求真、中正立场、德识兼有和以读者所需为中心。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当今媒介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变化,内外竞争越发激烈。
新闻媒体人要想更好地应对来自内外的挑战和谋得更有前途的发展,需要借鉴新闻前辈的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思想;新时代;价值一、邵飘萍生平简说邵飘萍,飘萍是他的字,振清是其名,今浙江金华东阳人。
他做过《汉民日报》的主编,是《京报》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是新闻媒体人的一生,他丰富的新闻媒体从业经历成就了他卓越的新闻思想。
作为一名杰出的新闻媒体人,他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拿起如椽大笔,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与当局的丑陋,终因“莫须有”之罪名于1926年4月26日凌晨遇害于北京,年仅四十。
他的去世对于新闻界而言是一重大损失,然而其不平凡的新闻人事迹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他凭借着丰富的新闻实践活动和不朽的新闻思想,毅然成为中国新闻史上一座丰碑。
毛泽东称其为“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①,他的新闻思想如今已成为新闻媒体人的精神食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
二.邵飘萍新闻思想(一)“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乃最易于证明是非之故,其足令读者同情信仰,反较诸凭空臆断之言为有力。
”仗新闻真实更有力量,它可以明是非,可以获得读者信任。
要保护“新闻生命”——新闻真实,故而需要极力反对“有闻必录”的新闻原则。
“有闻必录.新闻社之义务,如是而矣。
善恶与否,以待读者自定评也。
这是一种流行于邵飘萍所生活时代的新闻思想,但这种思想弊病是显著的,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邵飘萍看来:"或者称有闻必录,徒为风影之谈,或者竟闭门造车,肆作架空之语,及至事实发现,则或如风马牛之不相及”,或是一些新闻媒体人“对于新闻材料不求实际之真相以忠实态度取含之;或受日前小利之诱惑,或以个人意气泯没其良知,视他人名誉为无足轻重,逞其造谣之技,一旦被人指摘.则以’有闻必录’一语自逃其责任”④。
中国新闻史知名记者:邵飘萍一、人物简介邵飘萍(1886.10.11-1926.4.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清,笔名飘萍,阿平、青萍、素昧平生等。
浙江东阳人。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二、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梳理《汉民日报》——正式走上“新闻救国”的道路1912年,与杭辛斋共创《汉民日报》,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汉民日报》是浙江军政府资助的日报言论宗旨:“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
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笔政以立论尖锐而著称东京通讯社东京通讯社: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创办最先向国内揭露日本与袁世凯交易的“二十一条”主持《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笔政1916年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报道“北京特别通信”用“阿平”作笔名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邵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于1916年7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右准时发稿。
命运多舛的《京报》《京报》于1918年10月5日问世,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
报馆设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来又相继迁至小沙土园、魏染胡同。
《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
办报的理念和宗旨:“公平真确”《京报》“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和附刊多创刊不久,《京报》的销量从最初的300多份,一跃上升到4000多份,成为京城的一家名报。
1918年8月22日,《京报》创刊不到一年,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即被当时的“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通缉远走东瀛。
浅析黄远生和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两位名人,一为黄远生,一为邵飘萍。
黄远生被称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创始人”,邵飘萍则被誉为“新闻全才”。
在中国新闻史上,他们是先驱,是不可遗忘的人物。
即使在今天,我们追溯二位的人生轨迹和新闻生涯,研究他们的新闻主张,对于我们现实的新闻事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黄远生黄远生作为一个体现了新闻职业化思想萌芽的名记者,其新闻实践与思想表现在三方面:首先,他是近代一位弃绝功名的名记者,身体力行地倡导了独立职业和新闻职业的“公共性”。
黄远生对“新闻职业化”的贡献首先就在于上述他对于“职业”敏锐与深刻的认识。
其二,他反思政论,开创通讯的时代,他重视采访,追求新闻的真实、客观、全面、公正,这展示了他对新闻职业行为模式与准则的摸索。
黄认为“新闻记者,需尊重彼此之人格,叙述一事,要能恰如其分,调查研究须有种种素养。
”他提倡新闻写作要做到“诚实无欺”,要“归纳”、要“具证”,那就需要注重事实,一一收集材料,第一手材料最可靠,能和事主对证明白,这样很自然。
采访是必要的手段,他写新闻通讯的材料,大都是亲自采访获得的。
其三,他在忏悔中强调了记者职业化的“四能”素养,这是新闻职业自律精神觉醒的明证。
黄远生指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
二、邵飘萍邵飘萍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等。
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他的新闻思想是:一、独立的办报方针邵飘萍认为:新闻事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事业的特殊性质,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他确定了独立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邵飘萍独立办报的思想旨在反对军阀政府、派系以及反动党团操纵报纸;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报纸争得权利和地位;旨在团结教育更多的报界同仁扫除新闻界沉迷现象,振作起来。
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浅谈邵飘萍的新闻伦理思想摘要:邵飘萍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记者、报人。
他提出的新闻记者要有品性,新闻报道要有真实性,报刊媒体要有真实性的新闻伦理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生平的介绍,分析评价了其新闻伦理思想及,并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新闻伦理,邵飘萍,近代新闻思想人物简介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从小在金华长大。
1899年考中秀才,1903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学习,190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
在浙江省立高等学堂的三年里,邵飘萍读到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告报刊,尤其受到梁启超文章的影响。
在校期间,他开始为申报撰写地方通讯,逐步向未来的记者身份靠近。
1905年,邵飘萍被聘为《汉民日报》的主地位之资格”1但是,邵飘萍认为记者在新闻活动中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编辑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没有新闻记者的供稿,那么编辑将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观点却有待商榷。
在我看来,编辑是一张报纸最后出版面世的最重要的把关人,如果没有他的同意,一则新闻报道不可能见诸报端。
而由于记者数量的庞大,新闻稿件供给的充足,编辑总是可以挑选那些符合其报刊宗旨的新闻报道。
我想这也是邵飘萍离开《申报》,亲自开办《京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邵飘萍新闻伦理思想中强调记者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强调记者要秉持公正同时充分发挥个人采访才华的观点在当时的新闻界依旧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一、报纸是社会公器,应保持其独立地位从邵飘萍进入报界至其被杀,他一贯坚守着一个办报原则,那就是:新闻机构作为社会公器和国民舆论的代表,必须具有超越一切党派和集团的广泛的社会性,同时它还肩负着教育、批评、督导政府的天赋、权利,因此,必须在法律上保障1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229页"其尊重其神圣不可侵犯的独立性。
浅析邵飘萍的新闻道德思想作者:陈岑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5期摘; ; 要: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人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
全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记者的地位、资格与准备、新闻价值、采访方法、注意事项及新闻写作等方面,是邵飘萍十余年记者生涯的实践经验。
注重采访思想,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文就邵飘萍提出的记者的“品性为第一要素”浅析邵飘萍的新闻道德思想。
关键词:邵飘萍;新闻道德思想;记者修养“修养”一词在《辞海》的解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
”记者的修养,指的是当好一个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对于记者的修养问题,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曾提出过自己的观点。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在回答“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这一问题时说:“多数人能想到的、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根本不能当记者;多数人想到、做到的,你也能想到、做到,你能当记者,但只能当一般的记者;唯有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你想到了、做到了,才能当一个好记者。
①邵飘萍的新闻道德思想主要体现于1923年出版的《实际新闻应用学》一书中。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最早明确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
虽然在邵飘萍之前或同时代,已有许多报人和学者论述过记者的品德修养对报纸的重大影响,从梁启超到徐宝璜都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记者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但是,明确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并将记者的地位资格等问题列为著作的开篇,邵飘萍是第一人。
民初时,记者待遇菲薄,而又必须周旋于上层人物之间,因而“最易流于堕落”。
对此,邵飘萍提出保持思想、品德的独立,主张记者的“品性为第一要素”,作为记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
邵飘萍借孟子论述“大丈夫”的语言来表述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的特性。
邵飘萍新闻思想探析一、邵飘萍新闻思想的形成过程(一)从《汉民日报》到《申报》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法律规定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自由的新闻制度,以保护人民的言论自由。
此时,邵飘萍拜访了《汉民日报》社长杭辛斋,二人相谈甚欢,决定联手创办《汉民日报》,邵作为职业报人的人生事业也由此拉开帷幕。
1913年8月,他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为后来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1916年春天,邵飘萍回到国内,并以《申报》驻北京记者身份开始进入到北京的新闻界。
此时,他已开始使用记者的称呼,他认為记者在采访时,要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感同身受。
从纵向上来讲,要对时间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了解,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解读,进而更全面的了解真相的所在。
(二)《京报》主编时期为了打破西方媒体垄断中国传媒业的现实,1916年,邵飘萍创办了新闻编译社,在报刊定位方面,他坚持着梁启超对报刊职能的观点,即“对政府而比或无意为其监督者”和“对于国民无可位置而为其向导者”①。
在军阀混战,思想混杂的当时,报刊就成为了培养民众教育的重要工具。
在这样的办报理念之下,《京报》本着说实话、还原真相的态度,以反映人民呼声为责任,发表评论引发舆论为手段,以独立、自由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在国内新闻界犹如一缕清风。
二、邵飘萍新闻思想的概述(一)新闻真实性原则邵飘萍作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个特派记者。
在两年工作中,他完成了251篇,共计22余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得到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也受到读者们的广泛欢迎。
邵飘萍主张新闻要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②为第一信条,强调新闻的采访艺术。
邵飘萍高度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记者报道要公正、独立,没有个人的感情倾向,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貌,报道事情的真相。
这种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体现在他对新闻报道中“有闻必录”做法的批评上,强调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尊重,认为“有闻必录”是新闻从业者的懒惰也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