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
- 格式:ppt
- 大小:482.00 KB
- 文档页数:28
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振青,浙江东阳人,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899年他只有14岁就考中秀才。
邵飘萍(1886年-1926年),浙江东阳人。
烈士,因直言敢谏开罪直奉军阀,于1926年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
邵飘萍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为振青,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
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2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
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
[1]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
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2]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邵飘萍简介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生平
导语: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原名邵新成,字振青,号飘萍,学名锡康,后改作镜清。
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中共秘密党员,著名新闻工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原名邵新成,字振青,号飘萍,学名锡康,后改作镜清。
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中共秘密党员,著名新闻工作者,1918年创办《京报》。
被称为新闻界全才。
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
根据他的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1926年,被北洋政府处决。
早年
生于浙江省金华县芝英考寓(今浙江省金华市樵楼巷)。
五岁起即随父在私垫读书,14岁考取秀才。
父亲邵坦懋(邵桂林),清代廪贡生,以开设“歇家”(当时打官司人的寓所)和教私塾为业,兼营养鹿,家境渐裕。
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即今浙江大学)师范科。
1909年毕业返回金华,任金华府学堂国文和历史教员。
与反清革命党人秋瑾、徐锡麟等人来往。
秋瑾就义前有书信给他。
报业生涯
1912年,赴杭州与杭辛斋合办《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应《申报》社长史量才之邀,继黄远庸之后,北上来京担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同时创办通讯社“新闻编译社”。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邵飘萍是谁?邵飘萍怎么死的
导语: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邵飘萍怎么死的?
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13岁考中秀才,16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多篇、20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
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
1920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2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
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高岚岚,《中华英才》半月刊社记者。
邵飘萍不仅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闻学者,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
即使在现代科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革新的情况下,邵飘萍的新闻实践和理论观点,勇于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始终是值得研究、学习和借鉴的。
邵飘萍从一个通讯员成长为著名报人,他身上不懈努力、不断求索的奋斗精神,激励人心,值得一代代学子,尤其是新闻战线的后辈学习。
一、邵飘萍生平及评价邵飘萍(1886-1926),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字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
13岁中秀才,1902年入浙江高等学堂。
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
1912年担任《汉民日报》主编,以才华过人受到同行爱重,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
因抨击袁世凯入狱,被营救后赴日,建立东京通讯社。
1915年回国,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与袁世凯的帝制活动作斗争。
袁失败后,受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
1916年,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1919年因触怒段祺瑞政府,报纸被查封,邵被迫再次流亡日本,应聘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下半年,段下台,邵回北京恢复《京报》。
1926年4月18日奉系军阀进入北京,他于4月24日被捕,4月26日凌晨被害。
邵飘萍是忠诚的爱国者。
正是在救国救民的战斗中,邵飘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京报》出版纪念马克思诞生105周年特刊、悼念列宁逝世特刊,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大量报道工人运动。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除了办报外,还为党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如帮助印刷与发行报刊及宣传品,协助党培养新闻工作干部等。
1936年,毛泽东和斯诺在一次谈话中说道:“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邵飘萍天赋聪明,少年时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学子。
1906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
读书期间,他遍览《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维新派报刊,并被梁启超一篇篇清新可诵、文笔犀利、鼓动性很强的政论文深深感染,成为一名激进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908年春,杭州各高校举行联合运动会,在此期间,邵飘萍与同学陈布雷、张任天办《一日报》,这是邵飘萍初次尝试办报。
第一幕杭州办《汉民日报》人物:邵飘萍,杭辛斋1909年夏,邵飘萍大学毕业后在浙江金华中学执教。
他虽然人在学校,但主要工作是为上海报纸写通讯,并且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投寄有关杭州和金华的地方通讯。
辛亥革命后,邵飘萍立志以报纸作为报效国家的武器,辞去教职到杭州寻找办报机会,在此期间邵飘萍碰到了正在筹备办报的杭辛斋。
邵飘萍:先生之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可惜一直不得相见,今日有幸见到先生,也算圆我一个心愿了。
(笑)杭辛斋:(笑着说)你这名头可是也不小啊,我早就听说金华有个邵飘萍,人虽在金华,作品却刊登在申报和上海各大报纸上了。
邵飘萍:先生莫要笑话我了。
杭辛斋:我如今受命办《汉民日报》我知你善写地方通讯,如今我这报纸正要寻一个主笔,你可有兴趣?邵飘萍:(大喜道)如此我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旁白:11月18日,即杭州光复后的第11天,《汉民日报》就出版了,经理杭辛斋、主笔邵飘萍。
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
1912年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
杭辛斋:飘萍啊,我走后,这汉民日报就交给你了。
你千万莫忘了我们办报的目的,要坚定立场,莫被权贵左右。
邵飘萍:先生放心,袁世凯倒行逆施,妄图恢复帝制,我们没有权利去阻止他,却也要在报纸上好好地声讨他一番,让民众知道他丑陋的目的。
旁白:此后邵飘萍撰写了大量的论说、时评和随笔,大张旗鼓地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对袁世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为此,邵飘萍常常受到亲袁势力的威吓与迫害。
铁肩辣手邵飘萍倒带,时光回到清末民初,那段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最为阴郁的日子。
民不聊生,战乱频发,掌权者无不堪称集无能,腐朽,卖国等种种恶行劣德于一体之典型,他们本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论调,血腥镇压舆论,无所不用其极,一时间,中国舆论界万马齐喑。
但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人,“敢为民众鼓箜篌”,仍有一些人,“以笔为枪舍生忘死”,他们甘愿以生命为代价对妄图独享“话语权”的反动统治者进行深刻的批判。
邵飘萍就是其中之一。
正如他在《飘萍启示》中所写,他一生中所做的事“一是反对段祺瑞及其党羽之恋栈无耻;二是主张法律,追究段、贾等之惨杀多数民众;三是希望取消不平等条约;四是承认国民第一军纪律之不错;五是说章士钊自己嫖赌,不配言整顿学风”均是与统治者的所谓“正统”论调相悖的。
对他而言,新闻和报纸,不能沦为单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工具,更不能屈服于统治者淫威之下,它们该是武器,该记录时代风云,捍卫事实真理。
他曾说过,“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而他的一生也都秉承了这点,以身殉报。
邵飘萍之于中国的贡献主要在新闻和政治两个方面,在新闻方面,他创办《京报》,提出“每顺世界进步潮流,为和平中正之指导。
崇拜真理,反对武力”的《京报》持论之精神;抨击时政,不平则鸣,坚持“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在新闻学术方面,他提出报纸应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对新闻学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政治方面,他依靠报纸舆论的力量干预政治,改变祖国贫弱面貌,以一支辛辣的笔搅动整个社会思潮,牵动各界情绪,笑傲苍穹。
浅浅读了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揭露时局变幻,政治斗争的大事,且毫无顾忌,开门见山,直抒己见;笔端感情丰富,充满救国救民的热情,极具感染力;文笔犀利,似乎每一个字都能在那些无耻政客的身上划下深深的口子,将他们暴露无疑。
如他对段内阁的评价,“呜呼天下滑稽可笑之事未有甚于此次内阁之死而复活,活而又死之活剧也。
中国新闻史知名记者:邵飘萍一、人物简介邵飘萍(1886.10.11-1926.4.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清,笔名飘萍,阿平、青萍、素昧平生等。
浙江东阳人。
原北京平民大学和国立法政大学教授及原务本女子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实际发起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二、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梳理《汉民日报》——正式走上“新闻救国”的道路1912年,与杭辛斋共创《汉民日报》,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汉民日报》是浙江军政府资助的日报言论宗旨:“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为唯一宗旨”。
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笔政以立论尖锐而著称东京通讯社东京通讯社:邵飘萍与潘公弼、马文车创办最先向国内揭露日本与袁世凯交易的“二十一条”主持《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笔政1916年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报道“北京特别通信”用“阿平”作笔名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邵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于1916年7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每天19时左右准时发稿。
命运多舛的《京报》《京报》于1918年10月5日问世,是一张对开四版的日报。
报馆设在前门外三眼井38号,后来又相继迁至小沙土园、魏染胡同。
《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
办报的理念和宗旨:“公平真确”《京报》“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和附刊多创刊不久,《京报》的销量从最初的300多份,一跃上升到4000多份,成为京城的一家名报。
1918年8月22日,《京报》创刊不到一年,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即被当时的“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通缉远走东瀛。
邵飘萍死因浅析邵飘萍,原名新成,革命烈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人称为“新闻全才”。
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研究邵飘萍的文章只有68篇,其中涉及到他在新闻学上的贡献,他的政治身份,情感生活,死因等,对于他的死因,学者研究的不是很多,而对于他的对新闻报刊事业的贡献研究的颇多。
对于死因,观点普遍有两种:一种是宣传赤化说,另一种是乱拿津贴,报格有缺等负面原因说。
还有其他观点,比如因共产党员身份而死,但是对于他的死因应该结合几种观点进行分析得出。
研究他的死因也只能从当时时人的口述,如他的如夫人祝文秀口述中得知,以及从他的同行中得知。
少年成名,13岁高中秀才。
年仅26岁,就凭借犀利的文笔成为《汉民日报》主编。
1918年,他独资创办《京报》,因言论过激而遭通缉,《京报》也被查封。
1920年复刊时,依然不藏锋芒,立誓使其成为“供改良我国新闻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
1925年,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因言论触怒奉系军阀而遭到逮捕,最终惨遭杀害。
30年代,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回忆当年在北京大学时的情景,曾动情地谈起邵飘萍。
他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一位对毛泽东影响颇好的对新闻报刊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最后遭到了杀害确实是很值得惋惜的。
邵飘萍与张作霖之间的仇恨是有目共睹的。
1918年,张作霖在秦皇岛抢劫了北京政府向日本订购的一万七千支步枪,这件事轰动了全国,邵飘萍当时正任上海《申报》的驻京记者,即在《申报》著文痛斥张作霖这种行径,把张作霖这种抢劫枪支的行为与他的出身联系起来,说张作霖是以马贼身份归顺清廷的,入民国被提拔为师长后,又把现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段芝贵从奉天督军的宝座上赶了下来,才取而代之当上了奉天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