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请走出你的“安舒区”,不做舒适的奴隶!
- 格式:docx
- 大小:39.69 KB
- 文档页数:3
社工请走出你的“安舒区”,不做舒适的奴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管这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明了,但是却有很多人沉浸于自己的“安舒区”,不愿意走出来。社工也是如此,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社工在开始的时候还很愿意去做尝试,接受新的挑战,但往往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自身的“安舒区”,变得不思进取、消极对待。
社工不愿意走出安湖区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是因为部分社工留有退路,在他们看来,社工这个职业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相反,他们有很多“备胎”,其中不乏在他们看来优于社工的选择。选择社工这个职业,只是觉得学了这个专业、图个自由,所以他们就在社工服务的路上找了一个“自由的安舒区”,可想而知,他们难得找到这个“安舒区”,绝对不会轻易跳出去,更不会破坏自己的“安舒区”,对他们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要嘛继续躲在“安舒区”里面,要嘛离开社工这个行业,这种类型的的社工,我叫他“留有退路型社工”。
第二,这是因为一些社会工作者满足于现状。简而言之,他们已经习惯了。对他们来说,目前的状态是最安全、最舒适、最合理的。经过最初的痛苦和成长,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安舒区”,所以他们对现状非常满意。他们觉得按照目前的情况做是好事,他们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换句话说,他们根本没有目标(当然,有些人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遥远的目标)。正是因为他们对现状非常满意,对未来感到茫然,他们才沉浸在“安舒区”。这样的社会工作者,我叫他“满足于现状的社会工作者”。
第三,是因为部分社工恐惧改变,改变总是痛苦的,改变的背后会产生压力和风险。要走出“安舒区”,势必要改变旧的习惯、接受新的挑战,与其如此,还不如告诉自己——不需要改变,改变没有意义,何必去面对未知的恐惧,何必去承受改变的痛苦。这类的社工往往会给自己找一个借口,不是我不想改变,而是我找不到改变的方法,不知道怎么样去改变,说不定改变了更糟糕呢?所以,即使他们很清楚,改变可以带来新的东西,改变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成长,但往往因为恐惧,迈不开前进的脚步,更别说面对自己的“惊恐区”了。这样的社工,我叫他们“恐惧改变型社工”。当然,阻止社工在服务中走出“安舒区”的原因是多样的,还包括找不到方法、客观环境的限制、他人的影响、服务价值缺失等等方方面面。
对于出于不同原因陷入“舒适区”的社工来说,我认为他们可以用“伸展区”和“恐慌区”的概念来引导他们尝试走出“舒适区”。顾名思义,“拉伸区”是一个人可以拉伸和延伸的地方,这是变化的弹性,“恐慌区”是一个人将产生压力、焦虑和恐惧的地方,这是需要克服的瓶颈。对于以上三种类型的社会工作者,我认为有不同的方式引导他们做出改变,走出“舒适区”。
一、用“拉伸区”建立目标,在“惊恐区”寻找成就 对于“有路可走的社工”来说,实际上很难让他们离开“安舒区”,因为你不能简单地强迫和要求他们。关键在于有效的指导和沟通。以社会工作者为例。社会工作者条件好,能力强。如果你给他一件事,她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做得很好。如果她心情不好,她会做得很差,甚至拖延甚至不执行。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她选择做社会工作者只是因为她毕业后需要一份工作。家里没有经济压力,她准备参加公共机构的考试。她肯定不会在社会工作者的道路上走太久,所以她不愿意投资太多。她也许有一天会离开。
针对a社工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充分关注她的“拉伸区”——个人能力远远大于目前的表现,而且有改变的空间,只是缺少目标。因此我重点会去协助她树立较高的目标,培养她工作的责任感,增强她在机构的归属感,让她明白:不管在机构呆多久,但是可以把每一天都过得很精彩、很充实。另外,在跟她的交流中发现,其实她很喜欢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如极限运动),所以我会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可以说是她原本的“惊恐区”)去激发她的动力与积极性,让她在其中获得成就感。最后,虽然她还是离开了机构,但是至少a社工开始尝试走出她原本的“安舒区”,有了很大的工作热情,并在社工服务中找到了自我成就感。
二、 利用“伸展区”打破习惯,在“恐慌区”激发动力
“这样子就很好啦,干嘛那么麻烦,没必要那么较真啦!”这是b社工经常用抱怨的语气对我说的一句话。b社工已经在机构工作了近两年,属于“老员工”,刚做社工时她也很苦恼,但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知道了一些应对的方式。于是,她不再想去改变了,对于你交给她的一件事情,她会去完成,但是一般不会超额完成,能推则推,坚守着她自己的想法——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对“安于现状型”b社工,其实她是有“拉伸空间”的,如果你强制她做到什么样的标准,她是可以达到更高的标准的,所以对于b社工,我采取的是要求她走入“拉伸区”,即打破原有低标准的习惯,建立一个新的高标准的习惯,用一些明确的标准对她的服务进行限定,那么她在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就会去努力适应新的习惯。
此外,对于B社工来说,充分利用她的“恐慌区”,让她感受到不时走出“舒适区”进入“恐慌区”(总是尝试一些新方法)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她从一个“舒适区”转移到另一个“舒适区”。
三、用“拉伸区”建立信心,在“惊恐区”给以方法
C社工最近一直在苦苦挣扎,因为该组织其他项目的d社工在工作中多次失败后,由于工作方法的改变和大胆尝试,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是项目负责人的社会工作者感到巨大的压力。据了解,d社工的做法在上一次机构项目总监培训中其实是众所周知的,但只有d社工尝试过,C社工也有尝试的想法,甚至包括在工作计划中,但他们一直找不到工作方法,害怕失败和压力,因此,该计划仍然搁浅。显然,C社会工作者是“害怕改变的社会工作者”。他们想要改变,但他们找不到办法,他们不愿意面对改变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对于C社工来说,让她看到变化后的结果并建立对变化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我会帮助她在“伸展区”做出成功的改变,让她发现改变并不可怕。只要她迈出这一步,她将面临各种压力,但她可以在改变后获得更好的结果。
在建立信心走后,我觉得并不是放任不管,一旦她在“惊恐区”面临更大的压力,改变失败,很容易“打回原形”,跑回“安舒区”。所以要给方向,更要给方法,当他们愿意走出“安舒区”,去挑战“惊恐区”的时候,陪伴就显得很重要,让她们一直感受到被支持,那么他们会更有信心去挑战新事物、去做出新的改变。
总而言之,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这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安全港。然而,如果它成为你进步和改变的障碍,你应该敢于走出“舒适区”,尝试“伸展区”,挑战“恐慌区”。不要让“回头路”成为你对平庸的依赖,不要让“满足于现状”成为你自满的习惯,不要让“害怕改变”成为你怯懦退缩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