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诊溶栓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68
溶栓技术手册1. 简介溶栓技术是一种以药物溶解形成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本手册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关于溶栓技术的详细信息,包括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给药方式、监测指标及并发症处理等。
2. 适应症溶栓技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脑梗塞- 急性肺栓塞- 急性动脉栓塞3. 禁忌症溶栓技术的禁忌症主要包括:- 活动性出血- 近期(<3周)大面积出血史-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中- 严重过敏体质4. 药物选择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治疗。
- 链激酶(SK):适用于急性肺栓塞和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
- 尿激酶(UK):适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治疗。
5. 给药方式溶栓药物的给药方式主要包括:- 静脉给药:适用于大多数溶栓治疗。
- 动脉给药:适用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
- 介入放射学给药:通过导管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栓部位。
6. 监测指标溶栓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以下指标:- 出血风险:包括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
- 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 实验室指标:APTT、PT、INR、Fg等。
7. 并发症处理溶栓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 出血:轻症出血可对症处理,严重出血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 过敏反应:轻症过敏反应可对症处理,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救治。
- 脑出血: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需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8. 结论溶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方式,密切监测患者状况,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请注意,本手册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遵循临床实践指南。
ACCP指南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栓治疗1.0深静脉血栓的初始治疗1.1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初始治疗1.1.1对于有客观依据证实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我们推荐短期进行皮下低分子量肝素或静脉或皮下肝素治疗(1A级)。
1.1.2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等待诊断检查结果期间,推荐进行抗凝治疗(1C+级)。
1.1.3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我们推荐首先进行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至少5天(1C级)。
1.1.4我们推荐在治疗的第1天开始联合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和低分子量肝素或肝素,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并大于2.0后,停用肝素(1A级)。
1.2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静脉普通肝素的应用1.2.1如果采用静脉肝素治疗,我们推荐持续静脉给药并调节剂量,达到并维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至相当于血浆肝素水平从0.3-0.7IU/ml的抗因子Xa活性水平(酰胺水解法测定)(1C+级)。
1.2.2对于每天需要大剂量肝素治疗而又达不到aPTT治疗水平的患者,我们推荐通过测定抗因子Ⅹa的水平来指导用药剂量(1B级)。
1.3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皮下普通肝素的应用1.3.1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我们推荐皮下普通肝素足可以替代静脉普通肝素的治疗(1A级)。
1.3.2对于接受皮下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我们推荐初始剂量为3.5万U/24小时,随后维持aPTT至治疗范围(1C+级)。
1.4低分子量肝素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初始治疗中的应用1.4.1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如住院患者有必要(1A级),或门诊患者如果有可能(1C级),我们推荐1-2次/天的皮下低分子量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1.4.2对于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我们推荐不要常规进行抗因子Xa水平的测定(1A级)。
1.4.3对于严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我们建议静脉普通肝素优于低分子量肝素(2C级)。
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而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尽管引起肺栓塞的原因有肺血栓栓塞(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但在临床实践中99%以上是肺血栓栓塞。
在高危肺栓塞患者的治疗中,溶栓能有效减轻血栓负荷,且简便易行、易于推广,是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和恢复肺组织灌注,逆转右心力衰竭竭,增加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及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溶栓治疗能够快速改善肺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患者早期生存率。
一、急性肺栓塞溶栓的适应证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ESC及AHA/ADA指南一致推荐进行溶栓治疗。
《2014 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管理指南》对于中危的肺栓塞患者,并未常规推荐将静脉溶栓作为首选治疗。
近期研究的数据显示,在血流动力学失代偿表现出现前不开始溶栓治疗,实际上是相对安全的。
因此,起始抗凝而对于血流动力学出现失代偿表现患者进行溶栓的策略很可能能够最小化总体风险。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溶栓的适应证为:1.2个肺叶以上的大块肺栓塞者。
2.不论肺动脉血栓栓塞部位及面积大小只要血流动力学有改变者。
3.并发休克和体动脉低灌注[如低血压、乳酸酸中毒和(或)心排血量下降]者。
4.原有心肺疾病的次大块肺血栓栓塞引起循环衰竭者。
5.有呼吸窘迫症状(包括呼吸频率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的肺栓塞患者。
6.肺血栓量较大及存在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力衰竭竭患者及肺栓塞伴有下肢深静脉大量血栓的患者。
二、溶栓的禁忌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溶栓的禁忌证为:(一)绝对禁忌证1. 活动性内出血。
2. 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
(二)相对禁忌证1.2周内的大手术、分娩、器官活检或不能以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
2.2个月内的缺血性中风。
3.10天内的胃肠道出血。
4.15天内的严重创伤。
5.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
6.难于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收缩压 >180 mm Hg,舒张压 >110 mm Hg)。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溶栓治疗主要针对动脉血栓,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疾病。
以下是溶栓治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溶栓治疗流程:1. 患者应在发病后尽快就医,经过卒中的绿色通道到邻近医院的急诊科,急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同时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发现早期的缺血性病灶。
2. 患者应急查血液分析、生化全套,包括尿常规和血常规,然后将患者送到病房进行溶栓评估,并告知患者溶栓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家属签字并同意后做术前的准备工作。
3. 静滴尼莫地平,术前做好备皮。
通知导管室进行备台,准备完毕后就把患者送到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4. 溶栓治疗时,先对患者进行生理盐水静滴,保证通道通畅后连接提前备好的溶栓药物溶液,进行药物滴注。
在滴注过程中,应禁止其他药物的使用,并确保输液在2小时内完成。
5. 溶栓治疗完成后,患者将被送回病房。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抗菌治疗,并定时进行颅脑CT复查,同时做好危重病人的评估工作。
溶栓治疗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
在溶栓过程中和溶栓后的24小时之内,应确保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因高血压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2. 在溶栓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头痛、头晕等。
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药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3. 溶栓治疗期间,尽量减少各类穿刺及注射,穿刺及注射后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4. 溶栓后,患者需保证充分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次数,以避免血栓脱落引起的再次栓塞。
5. 溶栓后的24小时之内,应避免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24小时之后,对于无禁忌症且没有继发性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来维持病情。
溶栓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溶栓是一种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包括肺栓塞、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
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被谨记,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首先,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身体状况进行详细了解,以确定溶栓治疗是否适用。
一些禁忌症需要被排除,比如近期活动性出血,手术史、精神状态不稳定、妊娠等。
此外,患者的肾功能和肝功能也需要被评估,因为这些器官参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其次,溶栓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常见的溶栓药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活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等。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医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PA 是常用的首选药物。
除了药物选择,溶栓治疗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
比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动脉溶栓通常是更好的选择。
在进行溶栓治疗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出现异常症状,比如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等,需要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处理。
此外,监测血小板、凝血功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进行溶栓治疗期间,患者需要严密观察。
床边医护人员应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和支持。
比如,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
此外,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最后,溶栓治疗后需要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
溶栓后易发生再栓塞,抗凝药物可以减少再栓塞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患者和家属需要充分理解治疗的风险和益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治疗是一种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可能引发出血等并发症。
静脉血栓栓塞处理应急预案及流程一、引言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制定本应急预案及流程。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可能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急诊患者。
三、应急组织及职责(一)应急指挥小组成立静脉血栓栓塞应急指挥小组,由医院的医疗副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血管外科主任、呼吸内科主任、急诊科主任等。
职责:全面负责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协调工作,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组织调配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医疗救治小组由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呼吸内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组成。
职责:负责对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溶栓、抗凝、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措施。
(三)护理小组由相关科室的护士长和护士组成。
职责:负责对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进行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管道护理、心理护理等,协助医生进行治疗操作。
(四)辅助检查小组由检验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组成。
职责:负责为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下肢静脉超声、肺动脉CTA 等,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四、预防措施(一)风险评估对住院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使用 Caprini 评分或 Padua 评分等工具,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
(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风险因素、预防措施和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三)基础预防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生堡囱型盘查!Q竖生!旦筮笪鲞簋!翅堡!堕』!!!!里丛塑:!!塑!Q竖:!丛笪:堕竖!・继续教育园地.关注血栓、减少血管事件系列讲座.溶栓药物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评价杨新春温绍君李志忠李家增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中,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血栓,可以通过溶栓药物将其溶解,恢复动脉血管的血流。
一、纤溶系统的调控和溶栓药作用机制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核心是纤维蛋白溶酶原(纤溶酶原),在内源、外源激活剂的作用下活化为纤溶酶;另外纤溶系统还包括一些激活剂和抑制物以及灭活纤溶酶的成分,共同调控纤溶系统的活性水平。
1.内源激活途径:主要通过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当凝血因子Ⅻ被激活,Ⅻa使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者能激活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
2.外源激活途径:主要由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使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t—PA和u-PA又受到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的抑制。
纤溶酶原在内源和外源两种途径作用下被激活,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能够降解不同类型的纤维蛋白(原),包括纤维蛋白原、单链纤维蛋白,但对交链纤维蛋白多聚体作用弱。
纤溶酶另一个主要的生理作用是通过对凝血因子的灭活、血小板受体的抑制来降低凝血活性,从根源上降低纤维蛋白的产生。
纤溶酶的活性水平受两方面调控,一在活化过程受到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抑制,二为活化的纤溶酶也受到以抗纤溶酶、0【2巨球蛋白的抑制,以防止纤溶酶原过度激活。
溶栓药物大都是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结构类似物,可直接将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后者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二、溶栓药物的分类(一)第一代溶栓药物1.链激酶(sK):是从p一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单链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8000。
sK进入机体后与纤溶酶原(PLG)按l:l的比率结合成sK—PLG复合物而发挥纤溶活性的,sK—PLG复合物活性不受抗纤溶酶的抑制,可激活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对纤维蛋白的降解无选择性,包括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常导致全身性纤溶活性增高。
静脉溶栓技术介绍静脉溶栓技术是一项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静脉溶栓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技术原理、临床应用、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等内容,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技术原理静脉溶栓技术是通过静脉给药,将溶栓药物直接输送至血栓形成的部位,促进血栓的溶解,恢复血流通畅。
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尿激酶等。
这些溶栓药物能够激活纤溶酶原,进而转化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二、临床应用1.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静脉溶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可以有效地促使心肌梗死部位的血栓溶解,减轻心肌缺血的程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2. 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经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系统部位形成梗阻而引起的临床急性生命威胁性疾病。
静脉溶栓技术可以将溶栓药物输送至肺动脉血栓形成部位,促进血栓的溶解,恢复肺动脉通畅,改善患者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 其他血栓性疾病:静脉溶栓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血栓形成导致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血栓闭塞等。
三、适应症静脉溶栓技术的适应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以及其他血栓形成导致的疾病。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应在发病后尽快进行,以减少心肌梗死区域的损害;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应在确诊后立即进行,以减少肺动脉血栓引起的严重后果。
四、禁忌症静脉溶栓技术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包括颅脑出血、近期外伤、手术、妊娠、出血性疾病等情况。
这些情况下,溶栓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五、并发症静脉溶栓技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过敏反应、溶栓患者再栓塞等情况。
在实施溶栓治疗时,需仔细评估患者的禁忌症和风险,做好术前准备和并发症的应对措施。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溶栓与抗凝治疗肺血栓栓塞症(Pu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来自深静脉或右心的血栓堵塞了肺动脉及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根据发病的时间,可以分为急性PTE和慢性PTE,如没有进行积极的治疗,终将导致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右心功能不全,甚或死亡。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本文重点介绍溶栓与抗凝治疗。
患者应绝对卧床,同时随时监控患者病情高度疑诊或确诊PTE的患者应绝对卧床,并注意不要过度屈曲下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防止下肢血管的压力突然升高,使血栓再次脱落形成新的危及生命的栓塞。
对于大面积PTE患者最好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中进行严密监测和治疗,注意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一旦出现病情变化随时处理。
胸痛严重者可以适当使用镇痛药物,但如果存在循环障碍,应避免应用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阿片类制剂,如吗啡等;对于有焦虑和惊恐症状者应予安慰并可以适当使用镇静剂;为预防肺内感染和治疗静脉炎可使用抗生素。
存在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重视呼吸循环支持治疗1.呼吸支持治疗-注意应避免气管切开对有低氧血症患者,可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吸氧后多数患者的血氧分压可以达到80mmHg以上,因而很少需要进行机械通气。
当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时可使用经鼻(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但注意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发生局部不易控制的大出血。
2.循环支持治疗-对于急性PTE血压下降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扩容治疗针对急性循环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扩容、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急性PTE时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可以使心输出量增加或体循环血压升高,同时也可增加右心室做功。
由于不同药物或同一药物不同剂量会产生不同的血流动力学作用,所以应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预计产生的生理学作用选择使用某种药物,注意掌握药物的使用时机及剂量。
溶栓的原理溶栓是一种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给予患者特定药物来溶解血管内的血栓。
血栓形成是血液凝固的一种异常状态,它可以堵塞血管,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动,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甚至坏死。
溶栓药物通过促进纤溶系统的活化,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生成和释放,以及抑制纤溶系统的抑制剂,来溶解血栓,恢复血管的通畅。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栓塞、肺动脉栓塞以及深静脉血栓栓塞等。
以下是溶栓的原理和机制的详细解释。
首先,纤溶系统是组织纤溶机制的关键部分,其功能主要是溶解血栓并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
纤溶作用通过纤维蛋白溶解酶(t-PA)来实现,它是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的一种酶。
t-PA在循环中处于活化状态,当需要溶解血栓时,t-PA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
其次,溶栓药物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激活纤溶系统。
最常用的溶栓药物是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它能够选择性地结合到血栓上,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血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溶栓药物,如尿激酶(urokinase)和链激酶(streptokinase),它们通过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结合来激活纤溶系统。
这些溶栓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者直接注入血栓所在的血管中进行应用。
溶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活纤溶系统:溶栓药物能够激活纤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溶解血栓。
2.选择性作用:溶栓药物具有选择性作用,能够靶向于血栓,而不对正常血管产生溶栓作用。
这是因为血栓表面存在一种叫做纤维蛋白的特殊分子,溶栓药物会选择性地与其结合,发挥溶栓作用。
3.加速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释放:溶栓药物能够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增强溶栓作用。
4.抑制纤溶系统抑制剂:溶栓药物可以抑制纤溶系统的抑制剂,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助于溶解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