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养生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8.81 KB
- 文档页数:6
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
其实不然。
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
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
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
”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
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
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人无关。
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
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
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
养生之道食为天最近几年,有一个提法,叫做“又好又快”。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到身体有些跟不上。
就跟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一样,追求速度快,经济搞上去了,环境破坏大,耗能太大。
虽然“快”了,但并不是都“好”。
我们人呢,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些人拼命工作,虽然赚到了钱,取得了成果,可是身体垮了,不少人甚至英年早逝。
大家知道一部汽车,如果要让它跑的快,跑的长,那就要给车很好的保养。
我们人也一样,如果要让我们身体这部车又好又快地运转,也必须要给身体很好的保养。
身体的保养就是养生。
提到养生,我经常被人问起,傅教授,我应该多吃一点什么啊?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养生方法啊?养生保健方法很多,如运动养生、气功养生、调神养生、饮食养生、服食养生、房中养生、睡眠养生等。
什么样的方法最好呢?2009年,我曾经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讲过这样一个问题,这就跟鞋子一样,什么样的鞋最好?皮鞋、布鞋、高跟、平跟、黑色、棕色,大家都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合脚的是最好的!”所以,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这里我重点讲一讲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知识是养生方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古人说:“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中医有很多的养生方法,都是古人总结出来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养生之道食为天。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
饮食之患,过于声色。
声色可绝而逾,饮食不可废一日。
为益亦多,为患亦多。
”意思是说,人的疾病很多,人的各种疾病大多由于饮食不当引起。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饮食养生呢?饮食养生有两种,一种是特殊饮食养生,一种是日常饮食养生。
所谓特殊饮食养生,主要是通过摄入具有特殊功效的饮食进行养生,比如人参、黄芪、茯苓、灵芝、虫草……这些东西都是既具有食物的性质,也具有药物的性质。
这些特殊功效食物一般不是为身体提供基本的营养。
有不少人是通过特殊的饮食进行养生的,古人是这样,今人也是这样。
1924年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胡适因用功过度,得了“消渴症”。
季羡林爱国的名言名句汇总1、楼门外的人行道,不光是扫,而且是用肥皂水洗。
人坐在地上,决不会沾上半点尘土。
德国人爱清洁,闻名全球。
德文里面有一个词儿Putzteufel,指打扫房间的洁癖,或有这样洁癖的女人。
Teufel的意思是“魔鬼”,Putz的意思是“打扫”。
别的语言中好像没有完全相当的字。
我看,我的女房东,同许多德国妇女一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清扫魔鬼”。
——季羡林《留德十年》2、《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
这是一群酒徒。
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
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3、四十年代中叶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却一目了然:那时的香港颇有点土气,没有一点文化的气息,找一个书店都异常困难。
走在那几条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头顶上那些鸽子窝似的房子中闹声极大,打麻将洗牌之声,有如悬河泻水,雷鸣般地倾泻下来;又像是暴风骤雨,扫过辽阔的大原。
让我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在人间,不容有任何幻想。
在当时的香港这个人间里,自然景观,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可看的。
因为是山城,同重庆一样,一到夜里,万灯齐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辉争光,使人们觉得,这样一个人间还是蛮可爱的。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4、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同,接触并不多。
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
我们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
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读《季羡林先生》有感季羡林,季老,著名的北大三子之一。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一代鸿儒。
季老从齐鲁农民之子成长为学界泰斗的传奇人生,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
季老情真。
他终生笃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就是伙伴的意思。
季老对于人,对于物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真情,他6岁就离开母亲,后来仅有两次短暂的会面。
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眺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
此后数十年,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老“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
季老的四卷散文和回忆文章,充满了他对故人的爱,对万物的牵挂。
对待师友,季老说过“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方,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
季老勤奋。
读中学时,下课后参加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到英文学习社学习,一直到深夜。
天天连轴转,持续了几年时间。
在德国廷根大学,他学习梵文、巴利文、俄文、斯拉夫文、阿拉伯文。
后来,又师从西克教授,学习了失传多年的吐火罗文。
归国后,为了专心研究,又独自过了16年才把家属接来。
10余年中小学,4年大学,12年留学,再加16年独身治学,40多年的勤奋,才造就了这座学术的高峰。
时至今日,以耄耋之躯的季老,仍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开始工作。
季老曾说过“一个人既然立下大志,做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干下去,而方法又对头,干得火候够了,成功就会到你身边来。
”季老朴素。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
在北大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某年新生入学,一青年大包小包,肩扛手提,诺大燕园让他找不到北。
情急之际,看见有一着旧中山装的老头,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喊道“师傅,帮我看着点!这位北大新青年逛够了回来,才发现被当作工友的老头依然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
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他看行李的老头。
国学经典与养生智慧篇一:钱穆、季羡林等国学大师论养生智慧五一四. 钱穆、季羡林等国学大师论养生智慧仁者高寿、德者延年。
书中人生有如一杯浓茶,越品越醇。
那些在国学经卷中的漫步者,用自己的生命采撷着硕果,这些果实滋润了后辈也成就了他们令人仰止的丰富人生。
撇开学术不论,回归他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你会发现深刻的人生体悟、温情的生活之心铸就了他们悠远绵长的生命之河。
这种体悟、这份温情伴随着他们走过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留下了令世人心向往之的追慕慨叹。
本书从众多的国学大师中遴选出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钱穆、赵朴初、张岱年、启功、蔡尚思、张中行、季羡林等十位妇孺皆知的高寿者,从养生的角度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番巡礼。
这不仅是一次对大师生活的环视,还是一次对大师涵养生命的聆听。
编辑手记:知识经济的到来,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空前的活动舞台。
这个舞台绚烂多姿,争芳斗艳,不过,在荣耀闪烁的背后,这个时代也使知识分子的身心背负了巨大的负累,他们身心俱疲,困顿不堪。
健康问题开始日益成为困扰这个群体的严重的社会现象。
在繁重的工作与压力之下,生理疾病、心理疾患也接踵而至,成为知识分子挥之不去的阴影。
近年来,文科、理科和工科领域的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亚健康现象开始触痛社会的神经,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应成为其自身和社会的关注点。
能否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一些优秀的养生文化,古为今用,把传统精华化为现代力量,直击中华传统文化的养生之道?由此,(该书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便应时而出。
该书很好地把国学大师的日常生活和养生结合了起来,从众多的国学大师中遴选出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钱穆、赵朴初、张岱年、启功、蔡尚思、张中行、季羡林等十位妇孺皆知的高寿者,从养生的角度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番巡礼。
全书文字优美流畅,逻辑严谨而不失活泼,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自己对于哲学和人生的一些体悟融入其中,既是审视国学大师的新视角,又是丰富养生学的新视角,使得全书看起来飘逸洒脱,深富哲理和智慧,可以说,这是任何健康专家都无法做到的。
《季羡林的长寿秘诀:“养生无术是有术”》季羡林对养生的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
他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所谓“不锻炼”不是一概反对体育锻炼,他只是反对那些“锻炼主义者”,对这些人来说,“天地,一锻炼也;人生,一锻炼也”,好像除了锻炼,就没有别的事可做。
他觉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工作,工作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锻炼,他自己年轻时喜欢打打乒乓球、游游泳,但也都不精于此道。
但更为重要的是,工作必须有时间,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体育锻炼,而耽误了许多工作的时间,这有什么意义呢?“不挑食”是很简单的,容易了解,不管是哪一国的食品,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他张嘴就吃,不管什么胆固醇,什么高脂肪。
他反对那些吃东西左挑右捡,战战兢兢的人,这样挑来挑去,结果胆固醇反而越来越高。
季羡林在日常生活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平常以素食为主,结果胆固醇从来没有高过。
“不嘀咕”实指没有什么想不开的事,从来不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他对有人无病装病,有人无病却幻想自己有病,十分厌恶,看了感到别扭,感到腻味。
有的人吃东西禁忌多如牛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
吃一个苹果要消三次毒,然后削皮,削皮的刀子还要消毒,这自然不在话下,而削了皮的苹果还要消一次毒,此时的苹果已经毫无味道了,只剩下消毒药水味了。
从前化学系有一位教授,吃饭要仔细计算卡路里的数量,再计算维生素的数量,吃一顿饭用的化学公式之多等于一次实验。
结果怎样呢?结果是每月饭费超过别人几十倍。
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人生之乐呢?季羡林心想,如果再戴上放大百倍的显微镜眼镜,则所见者无非细菌,他还能活下去吗?至于我自己,我不这样做,我一无时间,二无兴趣。
凡是我觉得好吃的东西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
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
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脑勤我认为尤其重要。
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学习生活的稳定剂他戏称自己是"三朝元老",一生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卓越成就。
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就是季羡林,他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不是那些常人难以超越的成就,而是他永远保持着一份绝无仅有的清醒、坦荡与真实。
季羡林: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真实,学习生活的稳定剂01季羡林是我们国家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的人称他为国宝级的人物,可是季羡林却撰文,坚辞这三个称号,他写道:"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对于学界泰斗,季羡林写道:"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
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季羡林认为自己只是一介教书匠而已,至于成绩也没有别人夸的那么大,所以不能够担当"学界(术)泰斗"的这个称号,他要人们把他头顶上的这个"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至于国宝,季羡林更是不认同这样的称谓,他说有一次在一个会议上,被一位官员称为国宝,他当时就十分惊愕,因为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
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季羡林的"三辞"在媒体上一发表,一下子引起各种议论,有为季羡林叫好的,也有说季羡林炒作的,更有些不了解的人说季羡林是倚老卖老,故意用"三辞"来换得这三个称号。
季羡林名言100句季羡林名言100句季羡林名言精选(一):1、但是,北大和清华,对我来说,却成了鱼与熊掌。
何去何从?一时成了挠头的问题。
我左思考,右思考,总难以下这一步棋。
当时“留学热”不亚于今日,我未能免俗。
如果从留学这个角度来思考,清华似乎有一日之长。
至少当时人们都是这样看的。
“吾从众”,最后决定了清华,入的是西洋文学系后改名为外国语文系。
--季羡林《此情可待成追忆》2、谈到口试,我想在那里补充两个小例子,以见德国口试的状况,以及教授的权威。
世纪末,德国医学泰斗微耳和Virchow有一次口试学生,他把一盘子猪肝摆在桌子上,问学生道:“这是什么?”学生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哪里会想到教授会拿猪肝来呢。
结果是口试落第。
微耳和对他说:“一个医学工作者必须要实事求是,眼前看到什么,就说是什么。
连这点本领和勇气都没有,怎能当医生呢?”又一次,也是这位微耳和在口试,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问:“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端详了一会,郑重答道:“枢密顾问德国成就卓著的教授的一种荣誉称号先生!您的衣服以前是褐色的。
”微耳和大笑,立刻说:“你及格了!”因为他不大注意穿着,一身衣服穿了十几年,原来的褐色变成黑色了--季羡林《留德十年》3、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
”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4、虽然在清华大学时都是同学,但因行当不一样,接触并不多。
此时却被迫聚在一起,几乎都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我们闲坐无聊,便上天下地,胡侃一通。
我们都是三四岁的大孩子,阅世未深,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堆满了玫瑰花,闪耀着彩虹。
我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来没有谈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
也有一时无话可谈的时候,我们就下象棋。
季羡林的经典名言1、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2、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3、早生有早生的好处,但也有早生的包袱。
4、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5、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6、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7、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
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
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就是窍门。
8、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
"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这一句话。
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9、我从不把自己估计过高,我甘愿当一个平凡的人,而一个平凡的人,假如美欧金光闪闪的博士头衔,则在劫掠饭碗的屠杀中一定是个失败者。
10、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11、我们都要感激那个沧海,它在另一方面教育了我们。
12、走在一条开满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途似锦。
13、他也竟让我们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充当《季刊》的编委或特约撰稿人,名字鲜明印在杂志的封面上,对我们来说这实在是无尚的名誉。
结果我们同西谛先生成了忘年交,终生维持着交情,一直到1958年他在飞机失事中罹难。
到了今天,我们一想到郑先生还不禁悲从中来。
14、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15、我虽然没有叹息过,但叹息却堆在我的心里。
16、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
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17、笑声虽然萦绕在耳际,早已恍如梦中的追忆了,我只有一颗心,空虚寂寞的心被安放在一个长方形的小屋里。
我看四壁,四壁冰冷像石板,书架上一行行排列着的书,都像一行行的石块,床上棉被和大衣的折纹也都变成雕刻家手下的作品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季羡林谈养生季羡林的三不养生原则
导语: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国学大师季羡林都是有所了解的,季老让人敬佩的地方除了他的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他的养生之道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推崇的。
季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国学大师季羡林都是有所了解的,季老让人敬佩的地方除了他的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他的养生之道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推崇的。
季老在养生方法强调三不养生法。
那么究竟是哪三不呢?季老的养生秘诀都有哪些呢?下面咱们一起来详细探究一下吧!
季羡林是知名的国学大师,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
在那之后,每天在家接待来自各界的来访者。
在他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许许多多尚未完成的作品。
这样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而言,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说起来的确很奇怪,除了老年哮喘和白内障之外,事务如此繁忙的季老却一直保持着一副自称“顽健”的体格。
每天凌晨3、4点钟,季老的书房中就亮起了北大校园里的第一盏灯,直到晚上10点才入睡。
季老的工作和活动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
以九十之躯来承担如此重负,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实在是难以胜任的。
那么,季老到底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经多方了解,原来精力充沛、身体顽健的季老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反对为锻炼而锻炼
说起不锻炼,人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
其实,季老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所谓的“锻炼主义者”。
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这对于他来讲实在是本末倒置。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