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pdf
- 大小:5.30 MB
- 文档页数:4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9月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古诗词鉴赏专题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以州宅夸于乐天①唐·元稹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②满眼来。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③,谪居犹得住蓬莱。
【注释】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出为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刺史之时。
②稽山:会稽山的省称,位于绍兴东南,山北有镜湖。
③香案吏:指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元稹向朋友白居易夸耀自己的私人院落之美。
B. 越州城四周环境好,远空的白云成堆环绕,东南还有镜水与稽山。
C. 因为州城四面的风景美如屏风画卷,诗人--家常登楼台欣赏风景。
D. 州城夜晚的风景独特,银河仿佛就在檐前;鼓角声仿佛地下传来。
15. 诗的结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悲”?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结尾两句交代了诗人从朝廷贬谪越州的贬官身份。
②两句表达的情感是“悲”。
诗人虽然说自己谪居的地方犹如仙境,看似充满喜悦,心胸豁达,不为贬谪痛苦,实际是寄情山水,暗含无法排遣的苦闷。
【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A项,“自己的私人院落”错,根据诗的内容“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可知,“州宅”应指州城。
不是私人院落。
故选A。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结尾两句“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意思是“我是玉皇驾前随侍的官吏,被贬谪了还能住在蓬莱仙境之中”。
此句貌似得意、欢喜,说自己谪居的地方犹如仙境,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胸,对贬谪的不在意。
但是实际却不是表面这么洒脱。
元和五年(810年),他因弹劾河南尹房氏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823年又被贬为越州刺史,他的官途日渐蘼芜,一生的命运轨迹缓缓下滑,悄然续上此生的句号。
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愈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性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但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要在变幻的生活流中做出深层艺术真实的发现,更需要仰仗思想的穿透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背朝天”式的写作,往往局限于思维或材料的自身,难以超拔而出,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神震撼和思想提升。
回头看,没有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新时期文学;向前看,新世纪文学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思想的支撑。
对作家来说,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
唐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1.B(“以达到超越作者初衷的目的”于文无据,原文为“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2.C.(A”诗意是小说的标配”错,原文为“诗意也是好小说的标配”;“按照简约主义要求”错,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并非按照按照简约主义要求去创作的,只是客观上达到了简约主义的效果;D项“其产生背景和动因完全不同”错,原文为“而西方的诗人们则同时还出于对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抽象化的抗争”,说明两者有相同之处)3.D(D项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小说的诗意”)4.答:文章采取总分结构,(1分)先通过引用提出“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的观点,(1分)接着采取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从解读小说诗意的方法角度,分别提出“诗无达诂”和“冰川原则”(1分),最后从反面归纳出小说诗意不足的种种表现。
(1分)5.答:①善于留下空白,触发读者思维。
小说重点写妇女们的表现,而淡化了战争场面,引发读者想象。
②小说深藏情感。
小说侧重于对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们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引导读者对其心理及情感进行揣测。
③“情”与“美”相结合,诗情与画意相统一。
文章既营造了清新隽美的意境,又表现了质朴坚忍的人情。
(每点2分,共4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6.D(选项中“他比同为翰林的吴中行更有书生意气”理解错误。
)7.D(“性格执着”错,不能体现此性格。
)8.①插入回忆使情节再掀波澜,呈现出曲折变化,突出了双方矛盾,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突出了人物形象。
张居正一心为国、执法严苛,艾穆刻板不会变通的性格特点得以突出。
(每点3分,共6分)9.①七人看法狭隘。
他们只是站在礼法纲常角度,没有考虑明朝当时的现状。
②皇权支持张居正夺情。
小皇帝下命让天官张瀚致仕,李太后在两次冬决一事上对张居正“迁就”。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渐喧囂浮躁的时代里,人们对古人追求雅致的“慢生活”愈加向往。
尽管________,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心境却可以通过一件件器物传承至今。
“与盛唐相比,宋朝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
不是对人世的________,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
宋代文人不仅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确立了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而且由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用等领域,追求极简之美,形成了品调高雅的造物艺术审美观。
明代士大夫身处独特的政治环境,强调自身环境的艺术化需求,逐渐从义正辞严的关注________,转向________的艺术创造。
他们不只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这既是对宋代造物艺术的继承,也生发出自身玩物心态的转变,抒写人生处世的格言和个人的生活情趣成为风尚。
因此,明代文人雅士将雅集发展为抚琴、赏香、啜茗、读画四大意趣,将闲逸的生活形态推衍到顶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事过情迁征服进取庙堂之器独抒性灵B. 时过境迁迎难而上庙堂之器不拘一格C. 时过境迁征服进取庙堂之高独抒性灵D. 事过情迁迎难而上庙堂之高不拘一格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们不是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是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B. 他们不仅积极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C. 他们不只积极定制陈设器用,营造园林居室,而且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使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也不同: 舌尖对( )味特别敏感;舌根对( )味特别敏感; ( )对酸味特别敏感;舌的两侧的前部对( )特别敏感。
甜 苦 舌两侧中间部 咸味 人在感冒时,吃食物为何感觉没味道? 人在感冒时,味觉虽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度却下降了,而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物质 方法 粗沙和细沙 茶和咖啡 糖和盐 金属块和木块 红色花和黄色花 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利用视觉和触觉) 气味不同(利用嗅觉)或在口中品味(利用味觉) 放在口中品味(利用味觉) 用手触摸、用眼观察(利用味觉和视觉) 用眼观察(利用视觉) 1、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以下这些物质? 2、人如果没有痛觉,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还是有益,为什么? 答:有害,因为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对损伤部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3、图中的小孩在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怎样的味道? A苹果味; B柠檬味;C无味; D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答:D 讨论:一个人蒙上眼睛,让他闻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什么味道? 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触觉、痛觉 结论 过分强烈的刺激,会是皮肤产生痛觉。
分组实验5 用一支铅笔,分别用较轻或较重的力试触手背的同一地方,有什么感觉? 现象描述: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触觉、痛觉 —— 触觉是人体皮肤对浅表压力(指较小的压力)的感觉,而痛觉则是皮肤对深层压力(指较大的压力)的感觉。
思考2 痛觉与触觉有什么区别? [思考]当你的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 刺激时,会有什么感觉?对人的健 康生活有利还是有害? 痛觉;有利,因为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对损伤部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唐山市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一次模拟演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A项,“如何获取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是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且“首先”不等同“最重要”;B项,文章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研究路径和训练模式。
D项,“没有益处”说法绝对)2.C(“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非充分条件)3.A(竺可桢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并未借助数字技术)4.①历史学研究者应该掌握必要的数字技术,打好数字历史研究基本功。
②提升对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认识,明确数字历史的发展方向。
③开发有针对性的数字人文工具,消除数字历史发展的技术瓶颈。
④冷静审视历史学科传统,将学科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
(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①首先从历史学自身进步发展的动力入手,引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论题。
②然后从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两个角度,具体论证历史学的“数字转化”。
③最后提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影响,并指出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6.D(“还因为她们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快乐”错,无因果关系)7.B(“一泻千里”并非形容口才好)8. ①选材上,撷取日常生活琐事,表达了朴素的人性之美。
②人物刻画上,以简洁的对话,细节性的动作、心理描写为主,真实感人。
③语言表达上,叙述简洁流畅,自然朴实,又饱含深情。
(每点2分,共4分。
答出两点即可。
)9.同意。
(2分)散文家创作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应在创作上“简练描摹”,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
(4分)不同意。
(2分)散文家从散文的特点出发,谈散文本身的外在特征;而季羡林是从散文家创作态度角度,谈散文家没有一个是“散”的,是“随的。
(4分)10.B11.D(复起,一般指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12.B(分给孤寒贫穷者的是布帛,没有马匹。
)13.(1) 韦珍到达桐柏山,直到淮水之源,宣扬朝廷的恩泽,所到之处没有人不归附。
2021届唐山市唐海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线上教育教学≠直播/录播课程初期,对教材知识点的直播或者录播课程几乎等同于线上教育教学全部,绝大多数学校都陷入了“临时开发直播课程——教师缺乏直播技能——网络平台不支持——学生反响较差——继续升级直播课程”的怪圈。
事实上,线上教育教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直播或录播课程。
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除了直播和录播外,还有更多的方式,例如学习任务式、互动研讨式、作品展现式等;从我们的实践看,直播课程更适合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录播或视频课程则更适合学有余力学生的提升释疑。
另一方面,在学习内容上,线上教育教学的核心和指向都应该凸显育人目标,绝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知识点传授。
线上教育教学≠线下教育线上化当前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一线老师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将学习内容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上,然后将传统的教络上,形成了所谓的“线上教学”,这其实是对线上教学的错误理解。
我们认为线上教学应当是正常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其与常规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只不过因为现在的特殊时期,由线上教学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罢了。
(摘编自《关于浙江省线上教育教学的反思》)材料二线上学习对学生最大挑战(“非常赞成”人数百分比)(摘编自《“线上学习对学生最大挑战”的调查问卷))材料三光明日报记者: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复学之后,在线教学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请问未来在线教学“新常态”是否有具体要求?有哪些具体要求?谢谢。
吴岩:谢谢你的问题。
从“新鲜感”到“新常态”,我们需要做三项工作。
第一,把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
疫情期间的学校在线教学工作,最深刻的体会是“四个变”,就是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
他们有的是可以从战时平移到我们说的平时的机制里的,有的不能简单地平移,需要一些改造变化。
2021年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杨遥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
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
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
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
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
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
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
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
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
但是第二天一早。
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
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
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
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
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