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8
【传奇故事】闯关东的一家人1895年,清朝政府通过《马关条约》割让了东北三省给沙俄势力,这给当时居住在东北的中国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在这困难的时期里,仍然有一些人不屈不挠地抗争着,要为家庭未来的希望而奋斗。
一家人的传奇就从这里开始。
在这个家庭里,有个年轻的父亲叫杨老五,他和妻子、两个孩子,住在当时东北最偏远的小村庄里。
家中原本有些存款,可由于政府的割地,一夜间,这个家庭成了一无所有的穷人。
然而,杨老五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和妻子一起出门打工。
他们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徒步走了几十里路,来到了延边地区打工,过起了奔波生活。
他们在外面打工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在家里做饭、看家,苦中作乐。
几年后,家中状况稍微好转,杨老五决定带上妻子和孩子,一家人一起去闯关东。
因为传闻关东有很多机会,可以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于是,他们辞别了在延边的工作,开始了他们的关东之旅。
闯关东可不容易,这个地方是满洲之地,少数民族占了很大的比重,作为中华儿女的杨家人,面临的困境是巨大的。
因为他们是“南腔北调”,讲话、做事的方式和当地人大不一样。
但是,杨老五不畏惧这一切,他们一家成了一支勇敢的队伍,一起走过了漫长艰辛的路程。
他们始终保持着笑容和信仰,在别人看来,他们的坚持被认为是“傻人有傻福”。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老五在关东黑石岛的铁路工地上打听到一条重要信息,铁路工地主管想招人干活,但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于是,杨老五毅然地去了铁路工地面试,最终得到了工作机会。
杨老五顿时松了一口气,意味着家里可以好好的过日子了。
虽然辛苦,但一家人还是很快乐的。
父亲在铁路工地打工,每周只有一天假期,但他和妻子每次都会带着孩子们到林间的小河里嬉戏,这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和充满感动的家庭氛围。
就这样,杨家一家在关东闯荡了数年,身上的艰辛和奋斗都换来了队伍越来越壮大的成果,家庭收入日益增多,生活逐渐稳定,孩子们也得以接受更好的教育,这让杨老五和妻子倍感欣慰。
【传奇故事】闯关东的一家人一、闯关东要有点手艺民国年间,时局动荡不定,很多山东人为了混口饱饭,纷纷流入东北闯荡。
“闯关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有两下子,有点过人之处,光凭着傻力气,是很难在那里站住脚的。
话说有一个叫关秀的人,因为家里穷,又赶上大旱,日子实在没法过了,也跟着一群同伴到了东北。
关秀人如其名,长得很秀气,一向不言不语,没事就爱摆弄自己背包里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带着他是个累赘,这么瘦瘦弱弱的一个人,到了东北能干什么呢?到了东北,大家都去找活干,同伴们都长得五大三粗,找的都是些在码头上扛麻袋、下炭井挖煤、到林场里扛木头的力气活儿,而那个面目清秀的关秀呢,却亮出了一招不曾向人显露的绝活,那就是锔大缸。
干锔工这一行的人,说得好听一点叫锔匠,说得土一点,就叫“箍漏子”,那可是个精细的手艺活儿,破碎的瓷器到他们手里,只须几个铁锔子,就能让它恢复如初,这关秀背包里装着的,就是些锔大缸的工具。
关秀能在几分钟内把一个破碗锔起来,看着美观不说,还滴水不漏。
谁家没个破盆子破碗?有了这门手艺,还愁没饭吃吗?大家都对关秀羡慕得不得了。
关秀凭着锔活的手艺,在异地他乡的东北混了下来。
他走乡串户,每到一处,老百姓都会把他围起来。
这一日,关秀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那里又摆开了锔大缸的摊子,不长时间,关秀面前就摆满了活,忙得他不可开交。
关秀很高兴,打算多呆两天,不行就在这里落个户得了。
关秀紧巴巴地干了三天,这天,他干着干着,突然觉着面前有个身影挡住了光线。
关秀抬起头来一看,就见眼前多了一个彪形大汉,那大汉昂着头,直挺挺地站在他面前,手里两个铁珠子不停地滚动着,眼睛半睁半闭。
关秀一看这人,就知不是个善茬子,再看那些主顾,早就躲得远远的了。
关秀忙停下手里的活,站起来向大汉抱拳拱手,说:“这位大哥,我光顾着干活了,不知你驾到。
看样子,你是找小弟有事吧?”大汉从鼻子里冷哼了一声,说:“找你当然有事了,是好事,给你找活来了!”彪形大汉另一只手里拿着一块手帕,打开来,里面包着几片小茶壶的碎瓷片。
自强不息朱开山厚德载物闯关东——电视剧《闯论文关键词:电视剧《闯关东》现实意义论文摘要:电视剧《闯关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主人公朱开山是一位智勇双全、仁义兼具的民族英雄,他在这部剧里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带领一家人创业的悲欢离合,从具体事件里折射出他为人处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事业、家庭、儿女情感、人际关系、金钱、处事行为、恩怨、荣辱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态度。
这些态度和处事方法对现代入来说,有许多可取之处.这也是这部电视剧的价值所在。
朱开山是现代中年人的楷模,电视剧《闯》是中年人持家立业的优秀的电视教材。
2008年初开播的52集(《闯》,讲述了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内乱外患造成平原地区民不聊生的历史为背景下,山东人为了寻求一条活路而进行的一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移民运动。
《闯》虽然以历史题材为切入点,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对弘扬齐鲁文化精髓、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感染教育子孙后代都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闯》的创业观创个人家业一定要和集体、国家结合起来,和谐发展。
其实整部剧就是他带领他们一家人如何建设自己家园,创办自己家业的创业历程。
因在金沟淘金,有了一定积累,在三江口元宝镇放牛沟村建起一份家产,有了房屋、土地和积蓄,想起了老婆孩子,于是就有了东北的第一个家;他第二次进金沟,出于对结拜兄弟的情谊和对金子的渴望,在那里忍受着奴役般的苦难,忍受着招人暗算的折磨,凭借着机智勇猛和过人的胆识,才能从鬼门关死里逃生,回家后,凭借着用生命换得的金子,在村东头另立新家园,房子、田地、伙计一夜间成倍增多,家业立刻变大,家人也获得了团聚,这可谓是朱开山在东北的第二个家;为躲避烧杀抢夺,举家北迁哈尔滨,山东菜馆的开办可谓是朱开山的第二次创业。
虽然遇到以潘五爷为代表的地霸的百般阻挠,但凭借着真实、坦诚、勇敢、忍让的优良品质,获得邻居四坊的支持,并最终因为仁慈、宽大,让五爷自愧不如,同时也换来了家业的13益强大。
陈卫平:行胜于言作者:张小俊陈彬来源:《企业文明》2014年第05期他性格儒雅,语言不多,但却被业主评价为“专家型”项目管理人才,并先后荣获了“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殊荣。
对于工作已23年的陈卫平来说,长期扎根于工程一线,成为他人生最主要的履历。
他在1991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先后在中铁五局二公司担任过多个项目总工、项目经理,现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成兰铁路二标项目部经理、高级工程师。
儒雅性格的陈卫平,曾被业主评价为“专家型”项目管理人才,在2013年先后被评为“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优秀项目经理”、“全国工程建设优秀项目经理”。
其貌不扬、其言不多的陈卫平,又有何德何能,能获得这么多的荣誉?近日,笔者走访了成兰项目部,通过了解,从陈卫平身上真正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行胜于言”的真谛。
“闯关东”名利双收2007年刚入冬,陈卫平就接到通知,担任公司汪(清)至延(吉)高等级公路项目经理,这是他自2001年以来担任项目经理后的第三个项目。
该项目位于延边朝鲜自治州首府,项目中标价仅4千万元,合同工期却达4年。
因该项目规模小、工期长、中标单价低,地处边塞,施工条件恶劣,加上在施工中途业主又将其变为高速公路,造成工程施工不连续,工期一再延长,项目成本不断加剧。
根据公司多次测算,此项目必亏无疑!尽管无人对该项目前景看好,但陈卫平仍然带着一帮小伙子北上6 000里“闯关东”。
钻进大东北的茫茫雪原,他们一干就是4年多。
这期间,陈卫平在抓好施工生产同时,注重从细节入手,千方百计节支创效。
他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对拌和站砂石料、水泥及钢材的管理执行奖节罚超,因而有效控制了材料消耗。
在标后经营上,他们充分挖掘经营要素,实现新增产值1 000万元。
更为可喜的是,出于对延吉项目取得成绩的肯定以及对陈卫平个人能力的认可,业主又新增一个标的为2 000余万元工程和从其他标段分割来一个产值为4 500多万元的工程,同时交由陈卫平和他的项目部施工管理。
关东三百年求生之路● 撰文 吴涛 ● 编辑 张琳闯关东,通常是指清同治年间至“中华民国”这一时期山海关以内的民众出关求生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闯关东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当年那些具有开拓精神、重义守信的移民们,用两条腿开拓出了一部民族史诗。
三百年移民史纵观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要么是政府政策性移民,要么是民众为了生计而流亡,从关内通往东北的这条迁移之路,始于前者,逐步演变为后者。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关内是中原,关东就是吉林、辽宁、黑龙江三地。
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其军队连同眷属、奴仆近百万人入关,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上人烟变得稀少,统治者要想守住自己的“龙兴之地”,就要解决驻军粮草等问题,于是,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优惠政策,吸引关内人口前往东北,使得“燕鲁穷氓闻风踵至”。
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年间曾先后颁布诏书:“招徕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
”“饥民有愿赴辽东就食耕种者,山海关章京不得阻拦,所在章京及府州县官,随民愿住处,拨与田地,酌给良种。
”十余年后,东北地区垦殖的粮食已经能够满足当地驻军的需要,为保护当地满人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度重申:“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今闻流寓渐多,著传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之后虽然也有过短时间的“弛禁”政策,但关门紧闭,老百姓再往关东,就是为了求生存而去“闯”了。
关外成了米粮仓,关内却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每逢大的自然灾害爆发,“出关”就成了一条悲壮的求生之路。
当年闯关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几地,其中以山东人、河北人最多,这主要是因为19世纪时黄河下游多年遭受灾害,黄河流域的灾民大批前往东北讨生活。
清后期,沙俄将扩张的矛头对准东方,19世纪与中国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蚕食了中国东北相当一部分领土。
《闯关东》:身份变迁折射社会变迁作者:宫世峰来源:《商情》2008年第13期【摘要】历史大戏《闯关东》通过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种种经历,再现了清末民初山东农民大批移民东北的历史事件。
经由逃难、务农、经商、开矿到后来再次踏上逃难之路,朱家人的遭遇成为动荡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剧中人物身份的变迁折射出其背后社会体制、思想文化震荡与转型的影响。
【关键词】闯关东身份变迁折射近来热播的历史大戏《闯关东》,以朱开山一家“闯关东”的种种经历和遭遇,真实的再现了清末民初山东农民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大批移民东北的历史事件。
下面就朱开山及其一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身份简要归纳论述,以期通过人物身份变迁探究其背后社会体制、思想文化震荡与转型的深响。
一、难民,拓荒者剧本开头,写传文成亲受挫,全家远走关东,而一家之主朱开山更是早因朝廷追杀而闯关东淘金立业去了,这样一来,朱家老小包括尚未过门的鲜儿,都成了背井离乡远赴他乡求生的难民。
无论是因日俄开战无法登岸造成船上饿殍相累,还是鲜儿和传文一路讨饭过活、九死一生,这一系列的悲惨遭遇都反映了当时天灾苛政、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由此不难理解当时为何把移民东北称作“闯关东”。
之所以称其为“闯”,第一是因为在清初这是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
康熙七年至咸丰九年(1668—1860)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阻止山东等内地汉人出口闯关,保护“龙兴之地”及资源;第二是因为去关东的人要面临远离家乡、艰难谋生的诸多挑战。
东北地区人烟稀少、气候恶劣,交通、医疗、司法体系都很落后,外人在此立足十分不易。
并且,随着移民潮的大量涌入,造成原有生存资源的进一步匮乏。
“闯关东”从清初开始一直持续到民国,绵延近300年。
仅民国时期,山东移民东北的人数即达1836.4万人。
在这一时期,38年之中曾形成两次高潮。
第一次,1912—1929年间,因天灾人祸、人口压力、近代交通兴起、政策导向(东北当局招垦、张作霖独统东北相对安定)等原故,山东移民数量激增,1927—1929年三年中,每年在百万人以上;第二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者为在东北建立重化工业和军需工业基地,从关内华北地区大量招募、诱骗、强掳强征劳工入境,1940年到1943年四年中每年均在90万人以上,充当廉价劳动力,从事工程修筑、采矿、冶炼、搬运等苦力工作。
闯关东——纪念一部长篇血泪史诗“正月里来,家境贫寒,一心下关东去挣银钱。
求亲戚告朋友借钱几吊,东邻家西舍家来帮盘缠。
撇老母在家中不能尽孝,撇妻子在闺房独受孤单……”这是被专家称为汉族最长民间史诗《王宝川下关东》里的头一句话,虽寥寥数十言,却道出了山东人闯关东的起因,就此掀开了这一血泪史篇的序幕,而我们这一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
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
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
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当年“闯关东”的汉民,多是山东登、莱、青、沂州及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的农民,便利的途径,“闯关东”的习俗,使之成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
【传奇故事】闯关东的一家人在遥远的东北边陲,有一座小山村,叫做闯关东。
这个村子的名字并不是凭空而来,它源自于一个传奇故事。
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一家人,父亲叫做李大壮,母亲叫做王淑兰,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叫做李小明,小女儿叫做李小花。
这个家庭生活虽然贫寒,但他们一直过得很开心。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李大壮一家的活儿干得好,是所有人的好邻居。
每个年底,李大壮一家都会帮着村里的人收割庄稼,大家都很感激他们。
这个家庭的孩子们渴望着有更好的生活,他们想要走出这个小山村,去大城市闯荡一番。
尤其是李小明,他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
每当他看到别人讲述外面的世界时,他都激动不已。
李小明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家人和自己走出这个山村,去追寻梦想。
他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年幼的时候就常常和父亲一起出去打猎。
他知道只有通过赚钱变得富有,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于是,李小明为了挣钱,他开始带着一家四口去山里捕猎。
每天清晨,他们背上背篓,手持长矛,踏上探险的征程。
他们把自家的猎物卖给附近的村庄,母亲会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饼贴在肚子上煎熟,然后大家就有了可口的热饼子吃饭。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小明一家人的生活日益艰辛,但他们从未放弃。
他们迎着风雪奔波,坚定地向前走,仿佛已经看到胜利的彼岸。
终于,他们开始在附近的村庄里听到一些关于丰富资源的传闻。
人们说这里有很多山珍海味,只要有本事开发,就能赚大钱。
李小明为了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开始积攒钱贷款买料,准备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小明终于拥有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他们带着各种工具,准备开采山珍海味。
一天夜晚,他们发现了一座深山密林,据说里面有丰富的翡翠矿藏。
他们开始刨地探宝,很快就发现了大量的翡翠。
李小明一家人的财富迅速积累起来,他们投资发展了一家翡翠加工厂,开始了生意的多元化。
他们开设了餐馆,翡翠商店,甚至还有旅游公司。
李小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成为了当地的名人,许多人慕名而来,希望和他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