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语文第九册《古诗二首》WORD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诵古诗,培育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情感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具预备: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时刻:1课时教学进程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1.师:同窗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必然贮存着很多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窗听一听吗?2.生展示古诗。
3.同窗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出色。
在这些古诗中,有描述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今天咱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
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可能意思。
2.指名朗诵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不是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
(课件出示)(2)都描述了马。
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咱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诵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述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眼前。
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述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咱们刻画了一匹如何的骏马?(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发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情感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述马的品格。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
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
板书题目。
解释“值”的意思。
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
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
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
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
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
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古诗二首》做为“战争”单元的起始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特点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有一种能够让学生走进“战争”本质的力量。
与此同时这两首诗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曾经的“战争”画面,并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全诗写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内容的取舍剪裁,结构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处,独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尽在言与不言中、意境深远、韵味绵长的艺术效果。
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诗人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十五从军征》这来自社会低层的民歌和《边塞》这著名边塞诗人的千古传唱的七绝,让学生在不同特色的诗歌表达中感受诗中传达的对战争的厌恶、对兵役制度的抨击,对保家卫国的满腔热忱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理解;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后面的文章奠定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诗歌阅读和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和注释,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诗歌教学应更多的检测学生应用学习方法进行理解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难点1、重掌握生字的音、形、义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
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
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
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
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语文 A 版第九册《古诗二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歌的境界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 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联合说明理解古诗的意思 ,图文联合 ,指引学生在不停的朗读过程中 ,谈谈古诗所描述的境界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祖国河山喜欢之情.2、领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愁.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教课要点、难点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表露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可以表现古诗内容的天门山景光图片及资料。
《清明上河图》教课课时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李白的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李白是我们特别熟习的一个诗人。
由于我们学习过很多他的诗句,谁能背一首? 2、揭露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二、展现资料,认识天门山: 1、出示天门山的图片,指名看图谈谈天门山名称的由来。
(位于和县境内的西梁山和当涂县境内的东梁山合称“天门山”。
它的名胜是由于其独到的地势而得名的。
) 2、指引学生展现收集的资料、图片,介绍天门山。
3、看了这么多的图片资料,听了这么多同学的介绍,天门山给你留下了如何的印象?(学生自由说)三、整体感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1、教师导读:那么,李白眺望天门山,看到了一番如何的情景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2、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聆听,轻声跟读。
3、学生自由读一读。
4、指名读,集体评论。
5、学生在集体评论后,依据学生和老师的评论再读读。
6、播放雄伟的音乐,配乐朗诵。
四、借助说明,小组合作,沟通对古诗的理解:1、指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古诗。
2、集体反应。
(1)个别字词的意思。
如:至此回:到这里盘旋。
出:耸出来。
(2)诗句的意思;天门山从中间切断,是位引奔跑的长江水从这里经过,清清的江水奔跑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隔断而盘旋激荡。
雄奇艳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风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轻快而来。
北师版《古诗二首》教案【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主旨和意蕴。
2. 发挥想像,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3. 学习诗歌精巧的构思和新奇的比喻,提高对古诗的解读能力。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这时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
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
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交流展示】1、你还知道哪一些送别的古诗词?2、了解作者及背景王勃(650~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他的《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试划分节奏。
有位老师说得好:“其实,一生都是在路上。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再长的道路都可以一路欢歌;拥有一种愉悦的心境,漫长的路上可以是一道道灿烂的风景。
”2.你从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探究】1、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请根据书下的注释,分组讨论,理解诗的意思。
然后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全诗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与君离别意”)而地处伦敦的学校们貌似一直因为居高不下的物价而在学生满意度上稍逊一筹,因此本榜单中的伦敦学校普遍排名不佳。
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苦缠绵,显得乐观、旷达。
4、这种乐观、旷达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同是宦游人”来宽慰友人,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这两句应该怎么来读呢?(前一句读得意味绵长,令人回味;后一句读出一种释然、宽慰。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点:1.认识9个生字,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入诗。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齐背夏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范成大写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学习“杂”,组词,理解“兴”:兴致,兴趣。
引申为即性创作,这里指即性创作的作品。
1.了解作者生平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
2.释题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12首。
都是描写的乡村生活。
这里选的是“夏日”的一首。
3.激趣。
师:古代有许多关于描写田园的诗歌,为什么这么多的诗人对农村生活这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走进诗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二、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一边读诗,一边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或字典,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读流利。
4.师指名读并评价。
“杂”是平舌音,“织、昼”是翘舌音,“供”是多音字,担任,从事。
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弄懂字义后,再让学生明确它在本课读音。
5.小组内自学生字并交流。
(可关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部件组合、编字谜、找朋友等方法识记,也可以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识记。
如“耘”,“耒”是古代一种松土的农具,汉字中凡带“耒字旁”的字,都与农具或农作有关。
)6.朗读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师生接读,男女读,组合读,配乐读,想象读,竞赛读,齐读。
【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语文教案】9、古诗二首9.两首古诗教学内容:p35-p37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情绪化地阅读课文,背诵诗中的真情。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要点:1。
理解七个新词“促进、回忆和差异”。
能写10个新单词,如“推广、深度和记忆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
教学难点:体验诗歌中的真情。
教学准备:1.课堂插图、诗句和夜书笔记。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收集并背诵描绘秋景或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诗。
教学流程:A部分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们在课前交换他们查阅的信息。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片:(出示班级挂图)看,这就是叶少翁看到的。
请仔细看这张照片,说出你所看到的。
(环境教育)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阅读:大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准确发音,正确阅读。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笔记或插图了解词义,并标出不懂的单词。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沟通:小组派代表一起沟通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地阅读这首诗,并在阅读时在脑海中描绘它: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要发散学生的思维)3.通过命名和描述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相机具体生动地描述想象中的图片。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渗透环境教育)5.情感阅读:带着这种情感阅读古诗。
通过竞赛阅读、评价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把这首诗读好。
北师大版第九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水】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
教材依照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
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
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
她犹如那漂亮的西施,不论如何装扮差不多上那么动人。
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一般的市区小学,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许多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专门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
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孩,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存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预备自制课件(西湖漂亮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玩一番。
(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会西湖的漂亮风光)西湖美吗?从你们用心的眼神,惊奇的表情,老师差不多感受到了。
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漂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2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掌握“涧”、“桂”两个生字2.通过诵读、看图、想像、圈画重点词等方法理解《鸟鸣涧》所描写的情景。
3.尝试在想像中扩展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想像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静”?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介绍作者。
板书课题,读题。
问“涧”字何意?你能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吗?请在小组内交流你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挑选重点发言人汇报:通过相关资料,你知道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引:那么王维会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带来一副怎样的如画的场景呢?二、初读文,谈感受。
1.自读古诗,尝试用两三句话归纳出你的感受。
使用“我觉得这首诗在写:()2.抽生回答三、熟能诵,悟诗意。
1.范读,听朗诵,感受节奏和老师想要传达的感受。
2.多种形式地读。
四、扣诗眼,品诗景。
1.请结合工具书,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勾出你的问题!2.同桌小声交流讨论后汇报交流。
3.那你能再读读诗,边读边想像,每一句诗都有哪些画面,请归纳出这些情景吗?4.本诗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静下心来,再读课本,勾画出那个词语,你能提出自己的理由吗?学习“以动写静”的手法。
5.再读诗6.师描述诗意,我把他改为现代诗。
孩子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改编,改为现代诗或者是散文。
7.带着如沐画中的惬意,让我们一起进入王维所描述的幽静、空寂的山林。
背诵诗。
8.抽背五、结学法,引《暮江吟》金钥匙:1.一首诗总有诗眼(字或词)提示诗歌的主要内容,扣住诗眼,能有效地帮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
2.想要知道一首诗的内容,查阅工具书是基本方法,在此至上还可以用画面、改编等方法加深对诗的理解。
暮江吟教学目标1.学会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
2.能说说诗的意思。
3.能背诵全诗,默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鸟鸣涧》2.指名说说意思3.齐背全诗二、教学新课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朗诵伴奏和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
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
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
(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
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
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
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
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
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
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
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
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引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都描写了马,但诗人笔下的马特点不同,各具特色,而且古诗中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借对马的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