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_治学论_之九
- 格式:pdf
- 大小:249.31 KB
- 文档页数:7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第一则:为人处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十则]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论语十则]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十则]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论语十则]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论语十则讲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想要了解论语十则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赏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论语十则的翻译及原文论语十则的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孔子说:“见到有才能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的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中治学的句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无能也。
——《论语·宪问》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论语十则》《论语》十则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叙事体、对话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指学过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时:按时习:温习,实践、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不:不是。
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2008年第3期第24卷(总第139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 f PL A Nanjing Institute of P oliticsNo.3,2008Serial N o.139Vo l.24 5论语6治学论(之九)毕文波(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10003)关键词:品学言行一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闻一知十;下学上达;一以贯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图分类号:G40-092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08)03-0039-07(上接本文第一部分5原文及注、译、按6之146,载本刊2007年第6期)5季氏6篇147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0注/困0:困难,引申为天资愚笨。
/民0:与/人0同义,通称。
译孔子说:/(从-知.和-学.的角度来划分:)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属于上等;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人,属于次一等;天资愚笨而学习知识,属于再次一等;天资愚笨又不肯学习,一个人到了这个地步,那就只能列为下等了。
0按本章关于人的品级从/上0到/下0的划分,只涉及智力的有关问题,而不涉及其他。
除本章外,孔子还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0/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0(参见64,67)联系起来看,孔子承认但并不过于看重天资的差别;他虽然把/生而知之者0列为上等,实际上却持怀疑态度,这与他从未真正认定过谁是/圣人0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如此,他把/学0作为前提加以强调,认为人当求学,学必知之,/学而不厌0,知乃日增。
(参见70,55)关于/困而学之0,既可解释为遇到困难而学习和再学习,但从上下文看,或者更可解释为天资愚钝而能坚持学习。
说到困难,那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人都必须/困而学之0。
说到愚钝,也是无论多么聪敏的人都会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免。
再者,一个人即便从整体智力素质来全面衡量,堪称聪敏,那么就智力的开发和发展而言,随着求学的拓展和深化,必然会变得越来越聪敏。
这样一来,先前的聪敏比起后来的更聪敏,也就显得不那么聪敏。
从这个意义来说,聪敏人也不妨将自己列入/困而学之0。
难怪冉雍有一次听了老师的教导便立刻表示:/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0(5论语#颜渊6)颜回/闻一知十0,聪敏异常,就连他有一次听了老师的教导也立刻表示: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0(5论语#颜渊6)另外, /宰予昼寝0曾经受到孔子极为严厉的批评。
(参见38)奇怪的是宰予为什么会/昼寝0呢?曾有学者猜测,那是由于他自恃天赋甚高。
可见,常以/困而学之0的心态鞭策自己,是更为明智和大有补益的。
当然,还必须承认,即便天资果真愚钝,只要勤勉于学,累日以进,必定会成为聪明人乃至可能成为大智者。
惟独/困而不学0,那才算是十足的愚昧了。
孔子强调的/学而知之0无疑包含着/行0而知之。
孔子主张品学言行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 /行0占有特殊的地位,甚至可以把它直接纳入/学0的范畴。
(参见7,14)在孔子看来,/行0即是/学0,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0。
此之所谓/行0收稿日期:2007-10-18作者简介:毕文波(1939)),男,安徽安庆人,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
虽然缺乏科学的规定性,但可视为朴素的/实践0观念。
如果说,孔子主要不是以社会实践而是以前贤的思想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那么似乎可以说,在认识的最终源泉和认识的目的上,他已经多少意识到自己所大力倡言的/行0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应当是孔子认识论和治学思想的最为精彩之点。
毛泽东的5实践论6特意加了一个副标题5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6,可能也是为了显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源流脉络。
148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0注/忿0(f n),同/愤0。
/难0(n n),患。
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着怎样看明白;听的时候,要想着怎样听清楚;与人交往,要想着自己的脸色必须温和;容貌必须端庄恭敬;言语必须诚实可靠;办事的时候,要想着怎样做到严肃认真;有了疑惑,要想到提问请教;心中有火的时候,要想到率性发作将会引起的不利后果;发现有机会得到好处和利益,要想到所得是否合理。
0按这是一份关于品学言行的全方位而且较为具体的修养提纲,中心议题在于/思0,也就是要动脑筋,要有理智和理性。
就治学而言,必然有赖于/九思0的综合效应。
其中/视思明0、/听思聪0是为了保证学术依据的可靠性,/色思温0、/貌思恭0方可创造相互切磋和请教的良好条件,/言思忠0体现了学者的社会责任,/事思敬0当是学以致用的需要,/疑思问0利于推动学问的进步,/忿思难0能够避免非理性中的消极因素对于理性学术活动的干扰,/见得思义0足以凭借人格的端正维护学术的健康。
同样,对于学者来说,某种学风不仅作用于某种品德,而且也是它的构成要素。
在孔子的学说中, /九思0与/四勿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0)密切相关。
/四勿0是/九思0的前提,/九思0是/四勿0的延伸。
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比如对于/非礼0的东西,不但谈不上/视思明0、/听思聪0,而且连/视0、/听0都被禁止了。
(参见107)至于/九思0本身的一系列要求同样必须纳入/礼0的框架。
因此/九思0的含义、价值及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作出分析和判断。
在孔子学说中,/思0是一个重要概念,故而反复论及。
(参见15;41;96;141)中外学者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思想缺乏思辨性。
如果思辨性是指抽象性,那么可以说,孔子的概念和判断既充满着活灵活现的实用性特征,而又有高度提炼。
这也就是/下学上达0。
(参见127)能够说/仁0、/礼0、/中庸0之类的范畴以及/克己复礼0、/和而不同0之类的命题不够抽象吗?如果思辨性是指逻辑路径和结构,又可另作别论。
从这个视角来考察,应当说,由于种种原因,(参见134)无论孔子学说的整体还是其中诸多个别论断,它的外在表述形态确实缺乏完整的逻辑思辨性,并由此造成理论说服力的某种损失,但决不能认为形成这个学说和这些论断的内部思维进程也缺乏完整的逻辑思辨性。
不容否认,孔子之所/思0不仅博大而且精深。
即以本章/视思明0、/听思聪0为例,这是对/君子0的要求,当然也包括孔子自己。
所谓/明0和/聪0自然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而是通过思考,使/视0与/听0进入深层的本质。
如果不借助完整的逻辑思辨,又何以从现象进入本质并且达到相当的深度呢?孔子的不少言论只表述结论而不展示论证,而如果没有内部完整的逻辑思辨的路径,精辟的结论又何以得以表述呢?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孔子的思想能够作为一个独特的、影响巨大且久远的学说而存在,而其中如果没有/一以贯之0的逻辑主线、围绕该主线的诸概念和命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由此构成的思辨性整体,这一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又何以得到解释呢?孔子的一些论断是在以往大量逻辑思辨的基础上一时得出的理性直觉的成果,或者包含的推理环节并不复杂,几乎不言而喻,因而在表述上便无法当即补足或无需展示逻辑思辨的完整的过程;尤其是孔子社会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他的思想主要是在谈话中发表的,这种言语环境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一一交待各个推理环节(直到今天限时发言的学术讨论会议也难免如此)。
以上情形都不能作为笼统判定孔子思想缺乏思辨性的根据。
再者,即便从表述形态来考察,5论语6中的另一些片断是不可忽略的。
试举数例:(1)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5为政6)(2)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0(参见11)(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0(5里仁6。
/党0,人的类型。
/知仁0之/仁0,同/人0。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0请益。
曰:/与之庾。
0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0(5雍也6。
子华名赤。
/釜0,当时容量的六斗四升。
/庾0,当时容量的二斗四升。
/秉0,当时容量的十六斛。
/乘肥马0,乘坐肥马拉的车。
)(5)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0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0曰:/去兵。
0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0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0(5颜渊6)(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0(5颜渊6)(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0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0(5宪问6。
/微0,如果没有。
/被0,同/披0;/被发0,披散头发。
/衽01r n2,衣襟。
/谅0,信,小信。
/自经0,自缢。
)(8)佛月八十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月八十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0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0(5阳货6。
参见76)(9)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0(5微子6。
/怃01w 2,失意。
后三个/与0字:同,,在一起。
/易0,变革。
)以上各例,特别是例(5)、例(7)、例(8)、例(9),不仅从孔子的立场践行了本章中/言思忠0的原则,而且逻辑结构较为完整,论证也颇为深刻有力,表现出很强的乃至出色的思辨性。
149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0注/探0,向深处伸手。
/汤0,开水。
译孔子说:/发现善良就好像赶不上(学习惟恐落后),发现丑恶又好像将会伸进滚开的水(避之惟恐不及);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
(不被任用,便)隐居世外,从而修养自己的心志, (得以任用,便)践行合理的措施,从而实现自己的学说和理想;我听过这样的宣言,(却)未见过这样的人物。
0按/隐0、/行0之论,参见59,76。
/行0而/达0者/未见其人0,很可能是孔子本人的身世之感。
150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0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