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理 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 格式:docx
- 大小:17.54 KB
- 文档页数:7
云南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4060公里,是国内连接东南亚与亚洲腹地的枢纽和通道。
二、地形地貌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
云南省的最高点位于滇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位于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海拔76.4米。
三、气候特征云南省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滇西北属高原山地气候。
冬夏温差不大,干湿两季分明,素有“四季如春”的美誉。
省内多数地区年均气温在13~20℃之间,年温差一般为10~15℃。
云南省的年平均降雨量大致为:澜沧江以西1250毫米,毕节、六盘水、宣威、曲靖一带1000毫米,其余地区1125毫米,横断山一带少于1000毫米。
四、自然资源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壤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其中,红壤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因此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此外,云南省地质资源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五、交通运输云南省的交通运输网涵盖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云南省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文化特色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云南的地域分异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至106°11′,北纬21°8′至29°15′之间,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
全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东部为滇中、滇东高原,称云南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
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
总的地势特征是北高南低, 大致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递降, 地势高差十分悬殊, 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云南是一个低纬高原山地为主的省份, 地形海拔高差各异, 又受高原季风气候的影响, 使得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且具有显著的特点。
云南气候类型多样, 水平差异复杂, 垂直变化显著。
我国从西沙群岛到东北, 共划分9 个气候带和 1 个高原气候区。
云南除南热带和中热带外, 其余各个气候带和高原气候区并存, 即存在有从海南岛到东北的各种气候带类型。
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
云南特有的地貌、地形, 境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 寒、温、热三带俱全。
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 低纬度与低海拔相联系的北高南低的地势, 导致了南北方向的年平均气温差异相当于广东的海南岛到东北长春的温度差异, 其差值之大, 可见一斑。
除前面的地理环境因素外,气候还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这两个的影响。
云南省大气透明度好, 干季晴朗少云, 空气十分干燥, 日照时数多,而雨季多以过程性降水为主, 夜雨多, 长时间连绵阴雨天气较少, 故全省大部分地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大。
云南地理环境概述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边缘,南邻越南、老挝,西邻缅甸,东北连贵州,西北毗邻四川,东南濒临广西。
云南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其次,云南的气候特点也是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处于地球赤道附近,受到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交互影响,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
云南主要分为冬夏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两大类。
冬夏季风气候代表是昆明和大理,为云南最典型的气候类型,夏季温暖多雨,冬季阳光充足,四季如春。
高原气候主要表现在西北部的迪庆和怒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低,年均气温低于15℃。
云南还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动植物王国”。
云南境内有20个全国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其中包括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和中国南方双响犀牛保护中心等。
此外,云南还是中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重要交汇地带,许多热带植物和动物在这里分布。
云南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截至目前,云南已经探明的矿产种类有190多种,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锡、钨、铅、锌、稀土等。
其中,云南的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0%以上,被誉为“全球稀土第一省”。
云南的地理环境也给旅游业带来了独特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景点众多,包括大理洱海、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等。
丽江古城和大理洱海是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前来。
总结起来,云南的地理环境独特多样,既有高原、山地,又有盆地,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矿产资源丰富。
这些地理环境的优势不仅赋予云南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也为云南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资源。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1.1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1.1.2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1.2.1河口中山低谷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1.1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2.1.2临沧中山山原区2.1.3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2.2.1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2.2.2文山岩溶山原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1.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3.1.2楚雄红岩高原区3.1.3曲靖岩溶高原区3.1.4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3.1.5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区3.1.6大理、丽江盆地中高山区3.1.7金沙江河谷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3.2.1保山、凤庆中山盆地宽谷区3.2.2腾冲中山盆谷区3.2.3云龙、兰坪高中山山原区3.2.4怒江高山峡谷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4.1.1滇东北边沿中山河谷区4.1.2镇雄高原中山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
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
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
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
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
西晋时又合并了永宁(今宁蒗)和云平(今宾川)两县。
在300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
云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850字云南省气候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
在全国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占60%以上,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
在云南,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一般为10~15℃,但阴雨天气温较低。
一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
云南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以上。
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冬季位于“昆明准静止锋”的西侧,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稀少。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潮湿闷热,降水充沛。
降水量最多是6~8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11月至次年4月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20%。
云南无霜期长。
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的文山、蒙自、思茅,以及临沧、德宏等地无霜期为300~330天;中部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约250天;较寒冷的昭通和迪庆达210~220天。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分布在滇中、滇南、滇西和滇西北,分属昆明市、玉溪市、大理州、丽江市和红河州;其中滇池、程海和泸沽湖属长江水系,抚仙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和阳宗海属珠江水系,洱海属澜沧江水系。
云南全省分三个梯层,滇西北徳钦、香格里拉县一带为第一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每公里递降6米。
盆地和高原台地,西南地区俗称“坝子”。
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
云南的人们都很热情好客,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属于他们独特的云南文化,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积累,那里还有文化古迹和科学活动场所。
云南省区域环境特征§1.1自然环境特征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北纬21。
8'32''~29('15'8",东经97。
31'39''~106',11,47"之间。
其西部、西南部与缅甸为邻;南部与老挝、越南交界;西北、北部和东部则分别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四省(区)接壤。
全省土地面积38.4万平方公里,2000年全省人口4280万人。
云南省位于中国大陆西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南缘与西南部云贵高原的结合部位,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以山地高原为主的边疆内陆省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
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云南省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是:①地貌、陆地水、气候、生物区系等都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②纬度和海拔高度同向叠加,由于非地带因素作用,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堪称全国自然环境的缩影;③高差悬殊、地形复杂,自然生态环境的垂直变化异常明显;④自然带幅窄,自然生态系统容量小,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受外界干扰,自然灾害频繁。
1.1.1地形地貌云南省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南与东南呈阶梯状下降。
省内地形起伏,高差悬殊。
最高点为滇西北与西藏交界处的太子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为滇东南河口县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
两地直线距离仅约842公里,高差达6663.6米。
云南省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新生代初(约7000万年前),云南省为一准平原,后地壳上升成为高原。
西部受河流切割成为陡峭山地,但保存有平坦高原面遗迹;东部经差异性抬升,形成北高南低的多山高原。
全省山地和高原约占总土地面积的94%,坝子(山间盆地),包括湖泊在内,仅占6%。
据统计,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442个,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云南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除具有褶皱、断层地貌、火山地貌、风化重力地貌、河流地貌、喀斯特(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外,还有各种特殊地貌。
云南省的地理特征和人文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最具有地理特征和人文魅力的省份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人文景观使其成为了众多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一、地理特征1. 开放的边境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相邻,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门户之一。
这使得云南具有独特的边境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跨国交流活动。
而且,云南还是中国内河运输和陆路贸易最重要的枢纽之一。
2. 多样化的地貌云南省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类型。
主要的地貌特征有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滇池、怒江大峡谷等。
这种多样化的地貌为云南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辉煌的地理景观。
3. 天然的生态环境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
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垂直气候带,是国内外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云南的森林覆盖率较高,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包括金丝猴、大熊猫、白头叶猴等。
此外,这里还有著名的石林、虎跳峡等自然景观。
二、人文景观1. 多民族文化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25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包括傣族、彝族、白族、纳西族等。
云南的多元文化为游客提供了享受多种族文化盛宴的机会。
2. 古老的历史遗迹云南拥有悠久的历史,历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
例如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等,它们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3. 丰富的民俗风情云南的民俗风情非常独特,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表演和庆典活动。
例如,火把节、泼水节、尼姑庵藏戏等都是云南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
这些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总结: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明珠,以其丰富的地理特征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
从开放的边境到多样化的地貌,再到多民族文化和古老的历史遗迹,云南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追求自然风光还是体验民俗风情,云南都能满足旅客的各种期待,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和品味的旅游目的地。
云南省自然区划*热带北缘地带本地带处于云南省的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边沿,在省内其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北与亚热带南部地带相连,其南面与西南面则以国界连接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
气候特征本地带属于亚洲热带季风气候。
其北界位置在云南省西部北纬25°10′附近,而在本省东部南移到约北纬22°~23°之间,已与我国东南部的热带北界的纬度位置相近。
地貌特征本地带属于中南半岛北部广大的热带季风山原向北延续的部分。
本地带的西部,处于云南省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高原受到伊洛瓦底江东侧支流的分割,形成北东—南西向的宽谷盆地与低中山相间的地貌;这以南,有怒江—萨尔温江东侧支流的南丁河和南滚河等谷地;本地带南部有许多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和河谷;东部的红河及其支流的谷地海拔很低,在400米以下。
水文特征本地带内,由于各地的年降水量都较为丰沛,所以各地的年径流深度和年径流系数都比较高。
但各地差异较大,通常在山地其年值都较高,盆谷地内年值较低,多雨区内较高,少雨区内较低。
植被、土壤特征本地带内主要分布的热带森林植被为热带季节雨林和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它们都是发育在季风热带北缘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
①热带季节雨林,主要由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
②半常绿季雨林,是本地带内能表征大气候环境特点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其中落叶树种比较多,但上层乔木中仍然混生有较多的常绿树种,是季风热带北缘的特殊的季雨林类型。
本地带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其分布范围与季雨林和半常绿季雨林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
该土壤类型在砂页岩、花岗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灰岩等各类母岩上都有发育。
*滇南、滇西南低中山盆谷地区本地区包括热带北缘地带内哀牢山以西的范围,总面积约43000平方公里左右。
主要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大部分,思茅地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边缘,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以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部边缘等地。
云南省的自然灾害
一、云南省的自然环境概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2′,北纬21°08′-29°15′之间。
云南省是高原山地省区,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属副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呈垂直变化异常明显。
全省年平均气温17.2℃,年温差一般10~12℃。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但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一年中84.2%的雨量集中在5-10月的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地带全年无霜。
此外,云南省境内有大小河流600余条,干流总长度达5000多公里,分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珠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均由地势高的滇西北顺势而下。
同时,云南省也是国内着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区,受大断裂影响,湖泊多呈南北向分布,
以断陷型构造湖居多。
3、
3.1干旱
原因。
3.2
数的66
3.3
3.4
冰雹灾在全年每月均有发生,其中以春季3~5月最多,分析冰雹灾产生的原因,绝大多数
都与地面的冷空气有关,而冷空气的活动,又受地形的影响。
一般说,位于冷空气活动路径上和迎风坡地区多为雹灾区。
主要受灾区域是最多冰雹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的昭通、镇雄,玉溪地区的江川,大理
州的鹤庆。
来源于网络。
云南省气候报告1. 引言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
气候对于云南省的农业、旅游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云南省的气候特征、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气候特征云南省的气候类型多样,根据地理分区,可以分为高山、高原和低海拔地区。
下面列举了各个地区的气候特征:2.1 高山地区云南省的高山地区包括迪庆州、怒江州等地,海拔较高。
这些地区气候凉爽,夏季温度较低,冬季寒冷且干燥。
日照时间短,降水量较多。
由于地势较高,这些地区常年被云雾覆盖,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
2.2 高原地区云南省的高原地区主要是昆明市、大理市等地,海拔较低。
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凉爽且干燥。
昆明市被誉为“春城”,因为气候宜人,气温较为稳定。
2.3 低海拔地区云南省的低海拔地区包括玉溪市、红河州等地,气候炎热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度适宜,降水量较少。
这些地区是云南省的农业重要区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作物生长旺盛。
3. 季节变化云南省的季节变化比较显著,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
3.1 春季春季是云南省气候逐渐回暖的时候,温度逐渐上升,气候适宜。
春季是云南省最美丽的季节之一,各种花卉开始盛开,昆明市和大理市的樱花、滇池的油菜花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2 夏季夏季是云南省最炎热的季节,气温较高且多雨。
高原地区的降雨量较多,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气候凉爽。
低海拔地区则是热闹繁忙的农忙季节。
3.3 秋季秋季是云南省气候逐渐凉爽的季节,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各地的森林、湖泊和山川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3.4 冬季冬季是云南省最寒冷的季节,但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冬季的温度仍然相对较高。
云南省的冬季也是一年中降雨量较少的季节。
4. 气候变化趋势近年来,云南省的气候变化趋势也受到了关注。
以下是云南省气候变化的一些趋势:4.1 温度上升云南省整体呈现的趋势是温度逐渐上升。
云南地理环境概述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国土面积第八大的省份,总面积394,000平方公里。
云南地理环境多样,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河流等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地理特征。
以下是对云南地理环境的详细概述。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经97°-106°,北纬21°-29°之间。
北部和西部与缅甸、老挝、越南交界,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连,西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北与四川省接壤。
云南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东北部是高原区,西南部是盆地和低山丘陵区。
云南境内有著名的湄公河、红河、怒江、金沙江等重要河流。
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云南东北部流入老挝,最终注入南海。
红河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发源于中国境内,流经滇池后,流向东南,最终进入越南,注入北部湾。
怒江是中国最大的悬崖峡谷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西北部,最后与澜沧江汇合。
金沙江是中国第三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云南北部,最终注入长江。
云南地势起伏,山脉纵横交错。
云岭是云南的主要山脉之一,分割了云南的东西部。
云岭北段是横断山脉,南段是南岭。
横断山脉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几乎贯穿了云南省。
横断山脉之南是南岭,南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也是云南最大的山脉之一云南还有一些著名的平原和盆地,如滇池平原、昆明盆地、玉溪盆地等。
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位于滇池平原上,周围有丽江、昆明等城市。
昆明盆地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旅游基地。
玉溪盆地位于云南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云南气候多样,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复杂性,云南境内存在着多种气候带。
云南的气候大致可以分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季风气候和高山寒冷气候。
云南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山区,夏季雨水充沛,降雨量较大。
云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分布在中海拔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相对干燥。
云南自然概况自然概况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
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连。
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邻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正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余公里;共有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市,13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国家二类口岸,20多条出境公路。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3国直接接壤,16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
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
澜沧江从云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泰、老、柬、越等国,被称为“东方多瑙河”。
2000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曾从四川经云南,通达缅甸、印度、中亚和阿拉伯地区以及西方国家,1世纪初的“马援故道”则从滇南入越南,通达南海,在我国古代对外交往中起过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
地形一般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地形表现为波状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去。
云南省的地理特点与发展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地处高原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探讨云南省的地理特点以及其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和边界特点云南省东临贵州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连缅甸,北与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相互交界。
其地理位置临近东南亚,处于南亚次大陆的咽喉要道,拥有重要的地缘优势。
二、地形地貌特点云南省地势复杂多样,地形主要由高山、高原和低山丘陵构成。
主要地貌类型有高原、山地、盆地、山间盆地和低山丘陵,其中以高原和山地最为突出。
云南省拥有中国最大的高原——云贵高原,同时也有中国最高的山峰——梅里雪山。
高原和山地的存在使得云南省的气候、植被和水资源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三、气候特点云南省位于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气候受到山地和海洋气流的影响。
云南省北部气候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南部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温差较小,气候温暖而湿润,四季如春,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
这种气候特点为云南省的农业、旅游业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水资源特点云南省是中国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主要河流有元江、澜沧江、怒江等,同时还有众多湖泊和水库。
这些水资源的存在,为云南省的农业灌溉、水电能源开发以及养殖业提供了条件。
五、植被生态特点云南省地域广阔,拥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资源。
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云南省的植被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北部以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为主,南部则以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
云南省的植被资源丰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六、资源矿产特点云南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锡、铜、铅、锌、镍、金、银等多种金属矿产,同时还有煤炭、石灰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
这些矿产资源的存在为云南省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云南省在利用自身地理特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旅游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
云南社会环境分析简短总结
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
1、地理位置: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这使得云南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
2、民族多样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2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近40%。
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和谐共处的关系,共同维护着云南的稳定和发展。
3、气候条件:云南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多样,既有热带雨林气候,也有高山峡谷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为云南的农业、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4、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支持,云南的经济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旅游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因素,云南的经济发展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5、教育资源:虽然云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资源得到了逐步改善。
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云南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合作项目。
总之,云南的社会环境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多
样化的气候条件。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云南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云南的地理区划与地理环境特征云南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省份,它被誉为“彩云之南”,因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云南地理区划与地理环境特征多样且丰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和了解这片神奇土地的机会。
云南地理区划包括了昆明、丽江、大理等多个城市,以及楚雄、玉溪、香格里拉等诸多县市。
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明显,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
例如,昆明市位于云南省中部,是云南省的省会,也是云南省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它的地理环境特征主要是湖泊和高原,这使得昆明气候温暖宜人,也为其迷人的风光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云南的地理环境特征主要由其地理位置和陆地地貌所决定。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接壤,是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云南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1500米以上,是中国最高的高原地区之一。
这使得云南的气候凉爽宜人,四季如春,也孕育了云南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云南的地理环境多样性使得该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系统。
云南以其壮丽的山水著称,像是丽江的玉龙雪山、大理的洱海、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等。
这些美丽的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另外,云南的丰富物种资源也使得该地成为自然生态研究的天堂。
云南拥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和虎跳峡的峡谷,这些区域是珍贵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除了自然风光,云南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多元文化。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云南历史上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也导致了云南的文化多元性,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云南的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等历史文化遗址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味和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云南的地理区划和地理环境特征丰富多样,既有壮丽的山水风光,又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元文化遗存。
这个地区的发展与保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我们和后代都能继续享受云南的独特魅力。
介绍云南地理云南地理概述云南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
它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族风情而闻名。
下面将对云南的地理特点进行介绍。
一、地理位置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7°21'至106°11'、北纬21°9'至29°15'之间。
云南东与贵州、广东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西与西藏接壤,北与四川接壤。
二、地势地貌云南地势起伏不平,山地、高原和盆地构成了其多样的地貌景观。
其中包括横断山脉、滇池、金沙江、红河等特色地貌。
云南的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省内还有不少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山。
云南的地质构造活跃,地震较为频繁。
三、气候条件云南气候多样,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影响,云南境内形成了多样的气候带。
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西南部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云南省被誉为“四季如春”的天堂。
四、自然景观云南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其中以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云贵高原最为著名。
这里有世界闻名的梯田景区如玉龙雪山、虎跳峡以及香格里拉等;还有世界自然遗产元阳梯田、丽江古城等。
云南的自然景观独特多样,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慕名前来。
五、文化特色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这里有25个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哈尼族、傣族、壮族等。
他们各自保留着独特的传统习俗、服饰和宗教信仰,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在云南,你可以欣赏到彝族的火把节、哈尼族的过水节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
六、经济发展云南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农业省份,农业资源丰富。
这里以茶叶、烟叶、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出名,农业产值在中国排名前列。
此外,云南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也非常大。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
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
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
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1.1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1.1.2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1.2.1河口中山低谷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1.1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2.1.2临沧中山山原区2.1.3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2.2.1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2.2.2文山岩溶山原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1.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3.1.2楚雄红岩高原区3.1.3曲靖岩溶高原区3.1.4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3.1.5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区3.1.6大理、丽江盆地中高山区3.1.7金沙江河谷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3.2.1保山、凤庆中山盆地宽谷区3.2.2腾冲中山盆谷区3.2.3云龙、兰坪高中山山原区3.2.4怒江高山峡谷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4.1.1滇东北边沿中山河谷区4.1.2镇雄高原中山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
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
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
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
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
一是灾害种类多。
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
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
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
二是灾害分布广。
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
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
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129座县城中,有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
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
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
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
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四是灾害强度大。
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
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
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
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
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
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
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
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
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
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
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
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
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
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著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
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
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
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
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
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
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
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
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
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
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
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