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卒中病例分析与病因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37
一、病例简介患者:张某某,男,58岁,汉族,已婚,农民,住址:某市某区某街道。
主诉: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1小时前在家中休息时突然感到右侧肢体无力,无法正常行走,同时言语不清,伴有头痛。
患者自感意识清楚,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
家属发现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我院急诊科。
二、诊断依据1. 病史: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小时,符合脑卒中的典型症状。
2.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腱反射亢进,巴宾斯基征阳性,左侧肢体正常。
3. 辅助检查:(1)头部CT:未见异常;(2)脑电图:未见异常;(3)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均正常。
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诊断为脑卒中(缺血性)。
三、治疗经过1.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口服;2. 抗凝治疗:华法林2.5mg,每日一次,口服;3. 降血压治疗: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每日一次,口服;4. 降血脂治疗: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口服;5. 脱水治疗: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每日一次;6. 营养支持治疗: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500ml,每日一次。
四、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经过积极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治疗7天后,右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言语不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14天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
治疗28天后,患者出院。
五、病例讨论1. 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发病后1小时内就诊,及时得到了治疗,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2.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压、降血脂等治疗对于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脑卒中的预防: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六、总结本病例为一名58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1小时入院。
临床脑卒中疾病病例分享、诊治过程及总结分析患者王某,女,76岁。
▌主诉:突发胸闷胸痛、左下肢麻木乏力3小时。
▌现病史:患者3小时前在家休息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随即发现左下肢活动不利及麻木,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4次,无小便障碍。
自服“速效救心丸”后胸痛稍缓解。
就诊于本院急诊。
内科完善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大,ST-T改变,遂转诊于神经内科。
▌既往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10余年,有冠心病10余年,2年前行冠脉支架置入术(置入4个支架),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体格检查:左侧血压166/104mmHg,右侧血压164/98mmHg,心肺查体无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左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痛触觉减退,左侧Babinski征阳性,余查体大致正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4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糖、cTnI未见明显异常。
定位、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患者老年女性,急性起病,根据病史,患者胸部疼痛伴有左下肢麻木无力,查体左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痛触觉减退,左侧Babinski征阳性,考虑定位于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不排除锥体束和脊髓丘脑束。
■定性诊断: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考虑,考虑为卒中(梗死)类疾病——脑梗死或者脊髓梗死。
患者胸痛原因考虑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者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诊疗过程患者为脑梗死可能性大,为了不耽误患者治疗,立即静脉溶栓(距发病4小时10分钟),使用阿替普酶0.6mg/kg(总量为30mg)。
溶栓过程中行主动脉全长CTA检查:主动脉多发局限性夹层及壁间血肿,多发附壁血栓形成及穿透性溃疡。
患者主动脉CTA提示局限性夹层,立即停止溶栓。
在患者发病后8小时,患者又出现了尿潴留。
再次查体:左下肢肌力2级,左侧T7-8平面以下痛触觉减退,深感觉正常。
左侧Babinski 征阳性。
修正诊断:脊髓梗死可能性大。
此时影像学检查中颅脑MRI未见异常,MRA提示脑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