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重塑与城市记忆感知_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_文彤
- 格式:pdf
- 大小:253.65 KB
- 文档页数:6
冀莎菲 郑力鹏JI Sha-fei,ZHENG Li-peng佛山岭南天地旧改项目中开放空间的特色分析Open Space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Renewal Project of Foshan Lingnantiandi摘要: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基于城市老街区改造为商业街区的项目。
通过对佛山岭南天地项目中有代表性的广场、街道、建筑等节点进行调研,选取开放空间的3个特色要素——空间形态和尺度,传统装饰元素,植物和水景布置,探析“新天地”模式中开放空间营造的特色手法,包括保持街巷形态和宜人尺度,增强街区公共属性;保护传统建筑构件,利用传统材料、技术;保留古树,并结合植物和水景布置,形成多层次的景观系统等。
关键词:旧城更新;开放空间营造;佛山岭南天地;空间尺度;传统装饰元素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0)03-0068-06收稿日期:2019-12-27修回日期:2020-02-10;2020-03-30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jects in China that transform old living blocks into commercial block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ome typical squares, streets and buildings in Foshan Lingnantiandi,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n spac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of spatial scale and form, traditional decoration and landscape desig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pen space, including keeping streets at a human scale and original form, enhancing the publicity of blocks, protecting traditional building components, reusing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preserving ancient trees as well as forming a multi-level landscape system by plants and waterscape.Key words: Urban renovation; Open space construction; Lingnantiandi in Foshan; Spatial scal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elements目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探索模式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大拆大建”、苏州桐芳巷的“拆毁重建”、上海新天地的“存表去里”、桐乡乌镇的“修旧如旧”和北京南池子的“小规模自我更新”5种模式[1]。
岭南天地与南风古灶作者:欧惠冰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32期【摘要:在全国各地兴起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热潮中,佛山市禅城区的两个历史街区(岭南天地、南风古灶)在文化特色营造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本文通过分析两个街区在文化特色营造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同一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提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营造方法。
【关键词】岭南天地、南风古灶、历史街区、文化特色营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老街区已经不适应现代居住与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期的街区已经超过三十年历史,从二十一世纪初,全国各地兴起旧城改造大潮。
面对一些有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大多数的改造方法是:对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拆除,腾出空间,重新建设高密度高层建筑;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旧如旧,继续作旧功能使用或作展览参观;对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修复与封闭保护或供游客局部参观。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往往是破旧的建筑被焕然一新的高楼大厦所取代,零星角落里放着一两处保留建筑,给旧人怀缅历史。
在失去了文化特色的街区中,就近回迁居民的生活环境的确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当地街区的历史与传统也随着“改善”而被新一代居民所遗忘。
由于各地政府在退二进三的进程中,开始纷纷挖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始注意到保护这些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重要性:首先,保持当地街区的文化特色,使当地的建筑与街道空间具有识别性,有别于当代流行的摩天大楼与堆砌的方正体块的建筑,吸引外地游客;第二,保留街区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延续当地人对旧有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记忆,使老一代可以把这“活”的历史传递到下一代去。
第三,保留街区的文化特色,包括保留当地的传统建筑技艺与生产产业等,有利于产业得到保存并发展壮大,更为相关的学术研究留下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保留历史街区文化特色的同时,怎样通过营造的手法去加强这些文化特色氛围,大概有三种有效方法:其一,与产业更新相结合;其二,与文化活动节事相结合;其三,文化符号在空间环境中的运用。
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以佛山岭南新天地为例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代代居民的共同记忆,同时也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以佛山市岭南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保护性改造的一些策略,寻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性改造1岭南新天地项目概况佛山岭南新天地位于佛山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占地面积65公顷(含历史保护建筑),规划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项目共分五期开发,预计在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历史价值极高,文物古迹分布广泛,传统风貌保存完整。
区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祖庙和东华里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背景及现状问题分析佛山禅城区老城在明清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随着岁月的增长、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老城区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呈现出了衰败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环境不容乐观。
旧城区日益萎缩,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中心城区地位下降,呈现空心化的态势。
(3)建筑文化价值逐渐丧失。
文物历史环境被破坏,历史文化街区被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内相当一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老城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压力,对老城区进行合理、有效的城市改造迫在眉睫。
2007年启动的祖庙东华里旧城改造项目,拉开了佛山老城旧城更新的序幕。
3现状调查——岭南天地项目一期3.1街巷空间肌理特征结合原有的街区肌理,在核心区域设计了一个休闲活动广场。
街区空间类型丰富,为市民提供了多种空间体验,有狭长的岭南长巷,有密闭的私密庭院,有开敞的街道空间。
3.2街巷界面的整体性岭南天地街巷建筑为1层~2层砖木建筑,将原有的民居改造商业用途的店面,如茶楼、特色小吃,文化饰品等,维持了原有的街巷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小街巷更体现出了岭南的地域特色。
调研报告建筑初步Ⅰ实践课,我们专业的一行人来到佛山,参观了位于禅城区祖庙东华里中心地段的岭南新天地以及顺德区的北滘文化中心,进行了一天的观赏学习。
抱着一种游玩的心态参观,拍了很多有趣的照片,发现两个不同的地点,其氛围、风格也大不一样。
参观前在资料上查得,佛山岭南天地位处佛山市中心禅城区的核心位置─祖庙片区,毗邻全国有名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东华里,坐拥全城景仰的祟高地位,是中国极少数典藏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富人区。
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始于2008年,在佛山市、禅城区两级政府的支持和整体策划下,香港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8日启动了“佛山岭南天地”工程。
项目占地面积达65公顷(净用地面积52公顷),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米。
此项目对祖庙东华里整个古建筑群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葺、利用,同时运用现代手法,把整个片区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
项目共分五期开发,预计整体开发完成时间为2020年。
对于佛山的这块传统的古建筑群的改造,我们必须联系起瑞安公司此前的一项目——“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成功的改造案例,既保留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又使其成为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是个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点。
不难发现,岭南新天地采用了非常相似的手法,以近代标志性建筑旧区为基础,改变旧区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其丰富商业经营和休闲功能,把反映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为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群,达到文化、休闲、商业的互惠效果。
我们此次主要在岭南新天地的商业街附近进行参观,商业街位于东华里中心,此区的开发以颇有所成。
地区通过对原有建筑的保护修葺,很好保留了其历史风貌,别具匠心。
除了保留的文物建筑,商业街区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佛山老字号、港式茶餐厅、酒楼、异国餐厅、咖啡店、精品点心屋、餐吧、酒吧等,还有精美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店、画廊。
所有的店面装潢得都非常精致,风格上各有不同又相当和谐统一,与原有的建筑相得益彰。
1、岭南天地总体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城市形态采用边界限定、组团布局、机理规整、疏密有致的整体格局,以“点、脉、网、面”四种形态意义上的多种空间要素组织,突出佛山禅城区空间形态的重点。
“点”是在禅城区内形成绿地、水系、步行空间与核心建筑组群相结合的城市空间节点;“脉”是结合禅城区城市空间格局,选取步行走廊与绿化水系走廊两类线性空间要素,构造城市空间骨架;“网”是在禅城区内形成开合有致、交互错落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与城市慢行系统双重网络,优化城市生活品质;“面”是在历史文化核心区内设置公共绿化公园与历史文化风貌区,而核心区外围建设高层的现代城市风貌区,呈现岭南滨河古镇与现代繁荣都市交相辉映的城市印象。
一般而言,建筑是界定街巷空间的主要因素,建筑形体和建筑相互之间的关联组合决定了街巷空间的形式、大小、尺度。
街巷空间尺度是否合理,是在街巷保护更新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为了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完整,街区内道路系统在尊重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只作局部完善。
在核心区内形成以限制性道路、步行道为主体的街巷两级道路系统;建设控制地带则通过部分城市支路的引入,呈现从传统的街巷肌理向城市多级路网系统的转化,有序衔接外围路网。
(1)、交通节点空间: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
传统街区多是自发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其交叉点呈现出多种形式。
岭南天地的交通节点空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例如:根据地形高低起伏设置尺度宜人的几级台阶和无障碍人行坡道、在道路分叉处设置方向指示牌、在巷道交汇处设置休闲茶饮商业等。
(2)、广场空间:从岭南天地保护和更新的角度来看,广场空间不仅是简单的创造空间围合和视觉美感,它还保证了新老建筑的主从协调关系和时空连续;保护空间中原有的古树、植物、石材的铺砌、围墙等界定空间界面的构筑物;保护广场良好的空间比例尺度,人们应能看清周围的边界情况;提供休息娱乐服务;组织好人流交通等等多方面的保护设计内容。
广场空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富有情趣的场所,对当地居民与游客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文脉
石坚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3(019)007
【摘要】@@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和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文化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使城市成为一个历史的产物,这就是城市的文脉.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石坚
【作者单位】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30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8
【相关文献】
1.构建城市空间秩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以佛山市地名规划为例 [J], 郭丽阁;张冠增
2.传承历史、延续文脉,提升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水平--上海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管理实践 [J], 毛佳樑
3.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上海举行历史文化风貌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活动 [J], 董益书
4."十四五"时期武汉市"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理性审视和规划建言 [J], 储著斌
5.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城市文脉延续研究——以山东济南为例 [J], 尤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