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挤压与拉伸强计算
- 格式:pptx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45
材料力学强度校核公式1、轴向拉伸与压缩强度条件2、切应力强度条件Fr = ^<[r]A塑性材料:[r] =(0.5-0.7)[cr]脆性材料:[r]=(0.8-1.O)[cr]3、泊松比4、轴向拉伸和压缩的胡克定律O~=E E5、挤压强度条件r =+叵』塑性料材:K]=(1.5-2.5)[(T]脆性材料:[a bs>(O.9-1.5)[a] 6、外力偶矩7、薄壁圆筒横截面上的切应力8、剪切胡克定律9、弹性模量、泊松比、剪切弹性模量的关系10、圆轴扭转的切应力2(1 +户) Ip 为极惯性矩11、圆轴扭转的最大切应力(Wt 抗扭截面系数)12、扭转强度条件13、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及刚度计算ITl t T 180 r14、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关系"⑴二花⑴二V 2 ~ 1 — 91 勺dx~ dx15、弯曲正应力公式Iz 为惯性矩(常用型钢查表可得)16、最大弯曲正应力Wz 为抗弯截面模量。
17、常见截面的I Z 和WZb 血19、广义胡克定律的一般形式J匚半一|ITp^i 此J•空心矩形截面用 2121218、梁在弯曲变形下的微分方程•圆截面•矩形截面 ,空心窗截面W -祭 S 1=(普苇)印+b,)]20、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强度条件21、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强度条件 5 -祖气+ %)〈全二[b]n22、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强度条件b】—强度条件24、欧拉公式的普遍形式(适用于细长杆)7T-EI临界应力27、中小柔度杆临界应力经验公式(系数a 、b 查表)28、平面图形形心坐标临界应力G CT25、细长杆稳定的临界压力(〃海C0.50226、压杆柔度—端自由 一端固定两端钗支—端铉支 一端固定两端固定临界 压力29、静矩30、惯性积31、平行移轴公式=l yz+况以32、转轴公式7 ■< k_i—cos 2a 一 I yz sin 2a I v - I 2 - cos 2a + I YZ sin 2a~ sin 2cf + 1 …coslaI + J I — 7 l Z ,I-*1 — n 士2 4引33、主惯性矩公式。
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剪切和挤压是物理学中涉及材料力学行为的重要概念,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建筑结构、材料研究等领域。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材料的剪切和挤压行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剪切和挤压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一些实用计算方法。
1.剪切:剪切是指在两个相对运动的平行平面之间的相对滑动,它是由垂直于平行平面的力引起的。
剪切力是使剪切发生的原因,剪切应力是由剪切力引起的应力。
剪切应力的计算公式为:τ=F/A其中,τ是剪切应力,F是作用在平行面上的剪切力,A是剪切应力作用的面积。
剪切应变的计算公式为:γ=Δx/h其中,γ是剪切应变,Δx是平行面滑动的位移,h是剪切应变的高度。
2.挤压:挤压是指在一个封闭容器中向内施加的力,使材料在容器内受到压缩。
挤压力是导致挤压发生的原因,挤压应力是由挤压力引起的应力。
挤压应力的计算公式为:σ=F/A其中,σ是挤压应力,F是作用在挤压面上的挤压力,A是挤压应力作用的面积。
挤压应变的计算公式为:ε=ΔL/L其中,ε是挤压应变,ΔL是受挤压材料的长度变化,L是原始长度。
3.实用计算: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往往需要确定材料的剪切和挤压强度,以及材料的最大变形能力。
剪切强度的计算方法:根据材料的剪切应力,选择适当的试验方法来测量剪切强度。
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剪切强度试验和拉伸试验。
挤压强度的计算方法:根据材料的挤压应力,选择适当的试验方法来测量挤压强度。
常用的试验方法有挤压试验和压缩试验。
变形能力的计算方法:根据材料的剪切应变和挤压应变,通过试验测量材料的最大变形能力。
常用的试验方法有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和剪切试验。
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应变硬化和弹塑性行为,并结合材料力学理论进行计算。
总结: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是工程设计和材料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计算剪切应力、剪切应变、挤压应力和挤压应变,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行为,并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依据。
一、拉(压)杆强度条件:--------(1)二、(剪切)切应力条件和挤压强度条件1.切应力强度条件:τ --------(2)2.挤压强度条件:--------(3)三、圆轴扭转时的强度和刚度条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扭转强度条件:-----------(4)----------------(5)2.扭转刚度条件:-----------(6)----------------(7)四: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8)符号释义:1.:正应力2. τ:切应力3.T:扭矩4.:轴力5.:剪切力6.7.A:剪切截面面积8.:抗扭截面系数9.: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10.y: 正应力到中性轴的距离11.ε:正应变(线应变) 三个弹性材料的关系:1.E:弹性模量(GN/m²)2. μ:为泊松比(钢材的μ为0.25-0.33)3.G:剪切弹性模量(GN/m²)剪切胡可定律:τ=Gγ16.E:抗拉刚度17.胡可定律:σ=Eεσ=E18.ρ:曲率半径19.:梁弯曲变形后的曲率20.M:弯矩轴力、剪切力、均为内力求内力的方法-截面法:1.假想沿m-m横截面将杆件切开2.留下左半端或右半段3.将弃去部分对留下部分的作用(力)用内力代替4.对留下部分写平衡方程,求出内力的值。
当你选择好研究对象时,建立坐标系,这个对象的所有受力的x方向的代数和,和y方向的代数和为零,这就建立平衡方程,【me=o】,就是你在研究对象上选取一个点作为支点,然后所有力对这个点取矩,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代数和为零,这样就分别建立三个平衡方程,可以联立接触其中未知数,这种情况只是用于解决静定结构的。
12.γ:切应变(角应变)21.:外力偶矩13.EA:抗拉强度(钢材的EA约为200GPa)14.δ:断后伸长率15.ψ:断面收缩率/相对扭转角梁受力有:轴力、剪切力和弯矩M。
一、材料力学的几个基本感念1.构件:工程结构或机械的每一组成部分。
第一章绪论一、是非判断题1.1资料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完整相同。
(×) 1.2内力只作用在杆件截面的形心处。
(×) 1.3杆件某截面上的内力是该截面上应力的代数和。
(×) 1.4确立截面内力的截面法,合用于不论等截面或变截面、直杆或曲杆、基本变形或组合变形、横截面或随意截面的广泛状况。
(∨) 1.5依据各向同性假定,可以为资料的弹性常数在各方向都相同。
(∨) 1.6依据均匀性假定,可以为构件的弹性常数在各点处都相同。
(∨) 1.7同一截面上正应力σ与切应力τ必互相垂直。
(∨) 1.8同一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σ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1.9同一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τ必互相平行。
(×)1.10应变分为正应变ε和切应变γ。
(∨)1.11应变为无量纲量。
(∨) 1.12若物体各部分均无变形,则物体内各点的应变均为零。
(∨) 1.13若物体内各点的应变均为零,则物体无位移。
(×) 1.14均衡状态弹性体的随意部分的内力都与外力保持均衡。
(∨) 1.15题 1.15 图所示构造中, AD 杆发生的变形为曲折与压缩的组合变形。
(∨) 1.16题 1.16 图所示构造中, AB 杆将发生曲折与压缩的组合变形。
(×)FFA A CBBCD D题 1.15 图题 1.16 图二、填空题1.1资料力学主要研究杆件受力后发生的变形,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力,应变。
1.2拉伸或压缩的受力特色是外力的协力作用线经过杆轴线,变形特色是。
1沿杆轴线伸长或缩短1.3剪切的受力特色是受一平等值,反向,作用线距离很近的力的作用,变形特色是沿剪切面发生相对错动。
1.4扭转的受力特征是外力偶作用面垂直杆轴线,变形特色是随意二横截面发生绕杆轴线的相对转动。
1.5曲折的受力特色是外力作用线垂直杆轴线,外力偶作用面经过杆轴线,变形特征是梁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
1.6组合受力与变形是指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变形的组合。
《工程力学2习题解答》建筑1001班陈飞力学教研室编著1-2. 试求图示结构mm 和nn 两截面上的内力,并指出AB 和BC 两杆属何种基本变形。
解:(1)求约束反力:取杆AB 为研究对象∑∑∑=⨯-⨯==-+===0233 003 000BCABCAAN M N Y Y X X 解得:kN Y kN N A BC 1 2==(2)求m-m 截面内力:将杆AB 沿截面m-m 截开, 取左半部分kNm Y M kN Y Q A m-m A m m 11 1=⨯===-AB 杆发生弯曲变形。
(3)求n-n 截面内力:取杆BC 为研究对象,截开n-n 截面kN N N BC n n 2==-BC 杆发生拉伸变形1-3. 拉伸试件A 、B 两点的距离l 称为标距,在拉力作用下,用引伸仪量出两点距离的增量为Δl =5×10-2mm 。
若l 的原长为l =10cm ,试求A 、B 两点间的平均应变。
解:平均应变为42105100105Δ--⨯=⨯==l l m ε1-4. 图示三角形薄板因受外力而变形。
角点B 垂直向上的位移为0.03mm ,但AB和BC 仍保持为直线。
试求沿OB 的平均应变,并求AB 、BC 两边在B 点夹角的变化。
解:(1) 求OB 方向的平均线应变n4105.212003.0Δ120-⨯=====l l mmOA OB m ε (2)求AB 与BC 两边的角应变4105.2'22-⨯=-=OB AO arctg πγ2-1. 试求图示各杆1-1、2-2、3-3截面的轴力, 并作轴力图。
解: (a)(1)求约束反力kNR R X 500203040 0==-++-=∑(2)求截面1-1的轴力kNN NR X 500011==+-=∑(3)求截面2-2的轴力kNN NR X 10040 022==++-=∑(4)求截面3-3的轴力(a) (b)kNN NR X 2003040 033-==+++-=∑(5)画轴力图(b)(1)求截面1-1的轴力01=N(2)求截面2-2的轴力 PN4022==(3)求截面3-3的轴力PN P P NX 304 033==-+=∑(4)画轴力图2-2. 作用图示零件上的拉力P=38kN ,试问零件内最大拉应力发生于哪个横截面上?并求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