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庆开县井喷事故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庆开县井喷事故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寨发生了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罕见的特大井喷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
事故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重庆市、开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以赴应急救援,积极稳妥处理善后,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事故灾难影响,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整个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基本情况高桥镇是重庆市开县西北方向的一个边境镇,离开县县城约80公里。
位于高桥镇晓阳村境内的“罗家16H”井,气藏天然气高含硫,中含二氧化碳,该井设计井斜深4322米,垂深3410米,水平段长700米,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设计日产100万立方米。
在日常钻探过程中,该气井运行正常。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
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麻柳乡、正坝镇和天和乡4个乡镇,30个村,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累计门诊治疗27011人(次),住院治疗2142人(次),243位无辜人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二、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情况12月23日晚11时左右,重庆市政府接到市安监局关于川东北矿区发生井喷的报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即责成开县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抢险队赶赴现场。
重庆川东北气矿天然气井喷事故191人已死亡资料来源:/jzcm/2c9a8ede1f02633b011f075cd16f000a.html新华网重庆12月25日电(记者陈敏、王金涛、郭立)23日晚11点左右,位于重庆开县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重庆钻探公司川西北气矿发生井喷事故,截至25日18时40分,事故死亡人数达191人。
记者了解到,事故发生时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天然气喷至30米高,非常猛烈。
硫化氢为有毒气体,吸入会导致人死亡。
发生“井喷”的矿井是罗家16H矿井,属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
罗家16H矿井所在气田共有五六百亿吨的天然气储量,是西南地区的大气田,同时也是高含硫气田。
川东气矿作为业主和甲方,将16H矿井承包给乙方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开采,二者同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事故发生后,副市长吴家农当即率10多个市级有关部门和救灾物资赶赴现场组织施救工作。
25日,市委书记黄镇东、市长王鸿举也中断正在召开的会议,赶赴现场。
事故发生后,开县县委、县政府迅速会同川东北气矿组成了临时指挥部,紧急疏散群众,并成立了交通控制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抢险小组。
目前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地紧张进行。
据开县副县长王端平介绍,井喷发生后,开县县委、政府迅速组织公安、医务等相关人员赴高桥镇事发现场抢险,事发现场当时空气中弥漫着像臭鸡蛋一样的硫化氢气味,已有许多群众打着火把、背着老人自发地转移。
他们迅速组织群众大规模地撤离。
目前事发地方圆5公里内的群众已被疏散到安全地带。
截止到24日15时,由于采取了封堵措施,“井喷”已得到初步控制。
25日凌晨,中石油方面确定了控制天然气井喷的技术方案,表示最晚将于26日10时实施压井,成功与否在3个小时内就可见分晓。
川东北气矿副矿长钱治家在解释井喷原因时说,平时16H矿井每天生产100万立方米天然气,井深4000米,又水平横穿700米。
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2003年12月23日)2003年12月23日22时,位于重庆市开县的某井发生天然气井喷失控和H2S中毒事故,造成井场周围居民和井队职工243人死亡,2142人中毒住院,6500余人紧急疏散转移,直接经济损失6432万元。
1 井况简介该井是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罗家寨构造上的一口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水平井,拟钻采高含硫天然气。
同一井场还部署另外三口水平井组;已建成的邻井测试产量62.3×104m3/d,H2S含量125.53g/m3,暂时封井待脱硫厂建成后输气。
该井设计井深4322m,垂深3410m,水平段长700m;水平段设计在邻井区飞仙关组第二套储层内(厚度20m以上),是培育100×104m3/d级的高产气井之一;预测目的层地层压力40.45MPa,地压系数1.28;井喷时井深4049.68m,水平段长424m;井口与邻井仅距3.8m。
2 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2003年12月23日2时29分钻至井深4049.68m;3时30分至12时循环起钻过程中顶驱滑轨偏移,导致挂吊卡困难,强行起至安全井段(井深1948m套管内),灌满泥浆后,开始修顶驱滑轨;12时至16时20分修顶驱滑轨;16时20分至21时51分起钻至井深195.31 m,发现溢流1.1 m3,立即放钻具至197.31m;21时55分抢接回压凡尔、抢接顶驱未成功,发生强烈井喷,钻杆内气液喷高5~10 m,钻具上行2 m左右,大方瓦飞出转盘;21时59分关万能、半封防喷器,钻杆内液气同喷至二层台以上;22时01分钻杆被井内压力上顶撞击在顶驱上,撞出火花引发钻杆内喷出的天然气着火;22时03分关全封防喷器,钻杆末被剪断而发生变形,火虽熄灭,但井口失控,转盘面以上有约14m钻杆倾斜倒向指重表方向;22时32分向井内注入1.60g/cm3的钻井液,关油罐总闸,停泵、柴油机和发电机;24时井队人员全部撤离现场,24日13时30分井口停喷,两条放喷管线放喷,井口压力28MPa,24日16时点火成功。
201004 重庆开县重庆开县“12·23”“12·23”“12·23”特大特大特大““井喷井喷””事故事故■事故经过事故经过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由川东石油钻探公司承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号井,在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
由于大量的天然气和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喷出达30米高程,失控的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扩散,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
井喷事故波及28个村庄,总共造成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9.3万多人受灾。
当时有媒体估算,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31万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环境受到的影响无法估量。
■事故事故原因原因原因事故直接原因:现场作业人员对这口高产出的气井预测不足,对高含硫高产出的水平井钻井工艺还不够成熟,违章违规,在起钻过程中,泥浆的循环时间严重不足,又不按规定进行灌注,没有及时发现溢流的征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产生井涌、井喷。
事故扩大、恶化原因:现场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拆除了在钻具中安装的回压阀,也就是防井喷的装置,导致了井喷的严重失控。
井喷失控以后,没有及时对放喷管线实施点火,以致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害气体喷出,造成了这次事故的扩大和恶化。
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确定为特大责任事故后,重庆市公安机关随即成立了“12·23”专案组,于2004年1月2日正式立案侦查,1月10日,经检察机关批准,依法对王建东等3人实施逮捕。
王建东,四川省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院定向井中心工程师、开县高桥镇16号井现场负责人。
宋涛,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12队技术员。
向一明,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12队副司钻。
公安机关侦查查明,2003年12月20日、21日,王建东在发现并证实钻具内的测斜仪已损坏后,将此情况告诉了宋涛,提出要换测斜仪,卸下钻具内的回压阀,并令工人实施。
中石油川东气矿“12.23特”大井喷事故事故经过2023 年12 月23 日2时52 分,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境内的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钻至4049.68m 时, 因需更换钻具,经过35 分钟的泥浆循环后,开头起钻12 时,起钻至井深1948.84m,此时,因顶驱滑轨偏移,致使挂卡困难, 于是停顿起钻,开头检修顶驱。
16 时20 分检修顶驱完毕,连续起钻。
21 时55 分,起钻至井深209.31m 时,录井员觉察录井仪显示泥浆密度、电导出口温度、烃类组分消灭特别,泥浆总体积上涨,溢流1.1m3。
录井员随即向司钻报揭露生了井涌。
司钻接到报告后,马上发出井喷警报,并停顿起钻,下放钻具,预备抢接顶驱关旋塞。
21 时57 分,当钻具下放10 余米时,大量泥浆猛烈喷出井外,将转盘的两块大方瓦冲出,致使钻具无支撑点而无法对接,抢接关旋塞未成功。
21 时59 分,实行关球形和半闭防喷器的措施,但喷势未减,顶驱下部起火,作业人员使用灭火器灭火,但粉末喷不到着火部位而失败,随后关闭防喷器,将钻杆压扁,随后的一系列压井措施不当,未能准时把握井喷,导致大量硫化氢泄漏……事故预防设计不符合标准要求,审查把关不严—钻井地质设计未按《含硫油气钻井法》、《钻井井控安全规程》等有关行业标准,在设计书上未标明井场四周2km 以内的居民住宅、学校、厂矿等—有关人员在审查、批准钻井地质设计时把关不严现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峻不够;—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且在长时间检修顶驱后,没有下钻充分循环,排出气浸泥浆就直接起钻;—违章卸掉回压阀,井队负责人和钻井工程监视觉察后未准时制止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监视检查不到位—未配备专职安全治理人员,未向井队派出井控技术监视;钻井工程监视人员未切实履行安全监视职责—对川钻12 队落实井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状况监视检查不力;事故预警—没有安排专人观看泥浆罐入量和出口变化—录井队负责人不按规定接班,对特别状况不把握。
事故案例1: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2003年12月23日22时15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庆开县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造成天然气中硫化氢中毒,井场周围居民和井队职工243人中毒死亡、2142人住院治疗、9万余人被紧急疏散安臵、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31万元。
这起事故造成的巨大伤亡,在国内乃至世界气井井喷史上也是罕见的。
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位于重庆开县高桥镇东面lkm处的晓阳村,井场位于小山坳里,井场周围300m范围内散布有60多户农户,最近的距井场不到50m。
当地属于盆周山区,道路交通状况很差。
罗家16H井是一口布臵在丛式井井场上的水平开发井,拟钻采罗家寨飞仙关鲕滩气藏的高含硫天然气(硫化氢含量7~10.44%)。
2003年12月23日2时52分,罗家16H井钻进至井深4049.68m处,因更换钻具,开始正常起钻,21时55分,录井员发现录井仪显示钻井液密度、电导、出口温度、烃类组分出现异常,钻井液总体积上涨。
泥浆员随即经钻井液导管出口处跑上平台向司钻报告发生井涌,司钻发出井喷警报。
司钻停止起钻,下放钻具,准备抢接顶驱关旋塞,但在下放钻具十余米时,发生井喷,顶驱下部起火。
通过远程控制台关全闭防喷器,将钻杆压扁,火势减小,没有被完全挤扁的钻杆内喷出的钻井液将顶驱的火熄灭。
拟上提顶驱,拉断全封闭以上的钻杆,未成功。
启动钻井泵向井筒内环空泵注加重钻井液,因与井筒环空连接的井场放喷管线阀门未关闭,加重钻井液由防喷管线喷出,内喷仍在继续,22时04分左右,井喷完全失控。
至24日15时55分左右点火成功。
高含硫天然气未点火释放持续了18小时左右。
经过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现场抢险人员于12月27日成功实施压井,结束了这次特大井喷事故。
经过国务院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这次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有关人员对罗家16H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高含硫高产天然气水平井的钻井工艺不成熟;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重不够;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这些都是导致井喷的主要因素。
课题:运用所学事故应急救援知识,从企业环节,政府环节,疏散环节,通讯环节等方面探讨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
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二事故原因分析
1企业环节
第一,中央在渝企业突发事故灾难的报告程序不完善,严重贻误应急救援时间。
因此,打破条块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程序已成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灾害损失的当务之急。
第二,企业员工不负责任和违章操作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现场作业人员的违章违规是导致事故的重要的直接原因。
在各自的工作环节连续出现的不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成了井喷事故发生的“导火索”。
在各自的生产管理环节一连串的麻痹,甚至一连串的失误,共同导致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因此,实行责任追究和落实首问责任制是减少企业生产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
第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不够,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源。
罗家16H井这样的天然气井附近1公里之内不应有常住居民。
但事实却是两个村的2419人绝大多数都居住在距矿井1公里范围内。
从事高危产品生产的企业没有向周边居民群众普及安全防范常识,使他们在事故发生后没有采取自我保护措施,主动迅速撤离。
第四,企业应急预案未建立,缺乏应急处理措施,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得不到及时挽回。
因此,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事故必要演练是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可靠保证。
2政府环节
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还不够健全,难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灾难损失。
在事故应急救援的过程中,事故灾难应急指挥的科学、统一、规范、高效有待提
高。
应急处理保障体系和事故应急处理防范体系不够科学;预测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等工作的开展,有时存在临时决策和组织安排的问题,特别是应急救援的设备、器材和专业队伍及应急处理技术等十分缺乏,救灾物资应急保障不力;应急救援队伍、交通、医疗、通讯、治安、技术、专家等都还不能满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的需要,造成应急应急救援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可以说,尽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综合预案是加固安全防护锁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屏障。
3疏散环节
群众安全意识和防范知识严重缺乏,是防灾减灾效率低和滋生再生灾害的主要根源。
井喷喷出的有毒气体硫化氢,人吸入后数秒钟后很快会出现急性中毒,呼吸量加大后会麻痹而死亡吸量加大后会麻痹而死亡。
指挥部针对毒气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扩散的情况,在对硫化氢的PPM浓度进行科学检测后,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将以气井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的群众全部转移。
但当地农民和部分乡村干部普遍不知道这口井喷出来的气体会带来灭顶之灾,更不知道如何自救,也不知道如何防范有毒气体。
对井喷的毒气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深度中毒受伤直至死亡,造成不必要的巨大牺牲和惨重损失。
因此,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知识已刻容缓。
4通讯条件及保护措施
开县高桥镇离县城约80公里,属贫困乡镇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医疗条件差,其周边的麻柳、天和、紫水乡同样没有便捷的出入通道,加之道路狭窄,路基不稳、弯多路陡,通行能力较差,运输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器材等均不能及时到位。
井喷灾区信息通讯不畅,在井喷发生时,该镇境内没有一座联通或电信基站,移动电话信号差,程控电话十分稀少,没有高音喇叭等,对灾情动态信息掌握严重滞后。
灾情发生后,仅靠口头通知群众逃离,这样传统落后、原始机械的信息传输手段严重延缓了撒离的最佳机会。
医疗条件落后,使当人民群众受到硫化氢中毒后,当地卫生院所既无防毒面具,也无防护药品,没有一台救护车辆,就连临时抢救的手段也极其有限,造成了当时抢险施救的最大悲哀。
因此,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才能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达到防灾抗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