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县1223井喷事故
- 格式:ppt
- 大小:965.50 KB
- 文档页数:15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
导语: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寨发生了特大井喷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造成243人不幸遇难。
事故经过
高桥镇是重庆市开县西北方向的一个边境镇,离开县县城约80公里。
位于高桥镇晓阳村境内的“罗家16H”井,气藏天然气高含硫,中含二氧化碳,该井设计井斜深4322米,垂深3410米,水平段长700米,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设计日产100万立方米。
在日常钻探过程中,该气井运行正常。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
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麻柳乡、正坝镇和天和乡4个乡镇,30个村,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累计门诊治疗27011人(次),住院治疗2142人(次),243位无辜人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12.23”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罗家16H井是川渝东部地区高陡构造上的第一口水平井,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试验井。
该井由某钻探公司川钻12队承钻。
2003年12月23日2:29钻至井深4049.68m,层位为飞仙关,21:55在起钻过程中发生强烈井喷,进而发生井喷失控,造成井场周边居民硫化氢中毒,导致243人死亡,是一次特大井喷事故。
(1)项目投资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
(2)构造位臵:四川盆地温泉井构造带东段罗家寨潜服构造高桥高点附近。
(3)地理位臵: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1组(与罗家2井同井场,距罗家2井井口3.8m)。
(4)设计井深:垂深3410m,斜深4289m。
(5)井别:开发井。
井型:水平井(水平段长700m)。
目的层:飞三、飞一。
(6)开钻时间:2003年5月23日。
(7)φ244.5mm套管下至井深2479m。
(8)发生事故时的作业方式:起钻作业。
(9)事故时间:2003年12月23日21:55分。
(10)事故地点:罗家16H井。
(11)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夜间大雾、风速为零(据开县气象局资料)。
(12)事故后果:硫化氢中毒造成243人死亡。
2.事故发生经过2003年12月23日2:29,用密度为1.43g/cm3、粘度为63s的钻井液钻至井深4049.68m,层位为飞仙关,设计钻井液密度为1.37-1.45g/cm3。
2:29-3:30循环钻井液;3:30-12:00起钻至井深1948m;12:00-6:20调校顶驱滑轨;16:20-21:51继续起钻至井深209.31m;21:51-21:54发现溢流1.1m3;21:55发出警报,并立即下放钻具(当时钻具已起至钻台面以上20m左右),同时发现钻井液从钻杆水眼内和环空喷出,喷高5-10m,钻具上顶2m左右,大方瓦飞出转盘,不能坐吊卡,无法抢接回压阀,发生井喷;21:55-2l:59关球形防喷器和半封防喷器,钻杆内喷势增大,液、气一起喷至二层平台;21:59-22:08立即抢接顶驱,由于钻杆内喷出的液气柱强烈冲击,抢接顶驱不成功,钻具上顶撞击顶驱着火;22:08-22:10关全封防喷器,顶驱火自灭,钻杆内失控。
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2003年12月23日)2003年12月23日22时,位于重庆市开县的某井发生天然气井喷失控和H2S中毒事故,造成井场周围居民和井队职工243人死亡,2142人中毒住院,6500余人紧急疏散转移,直接经济损失6432万元。
1 井况简介该井是四川盆地川东断褶带罗家寨构造上的一口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水平井,拟钻采高含硫天然气。
同一井场还部署另外三口水平井组;已建成的邻井测试产量62.3×104m3/d,H2S含量125.53g/m3,暂时封井待脱硫厂建成后输气。
该井设计井深4322m,垂深3410m,水平段长700m;水平段设计在邻井区飞仙关组第二套储层内(厚度20m以上),是培育100×104m3/d级的高产气井之一;预测目的层地层压力40.45MPa,地压系数1.28;井喷时井深4049.68m,水平段长424m;井口与邻井仅距3.8m。
2 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2003年12月23日2时29分钻至井深4049.68m;3时30分至12时循环起钻过程中顶驱滑轨偏移,导致挂吊卡困难,强行起至安全井段(井深1948m套管内),灌满泥浆后,开始修顶驱滑轨;12时至16时20分修顶驱滑轨;16时20分至21时51分起钻至井深195.31 m,发现溢流1.1 m3,立即放钻具至197.31m;21时55分抢接回压凡尔、抢接顶驱未成功,发生强烈井喷,钻杆内气液喷高5~10 m,钻具上行2 m左右,大方瓦飞出转盘;21时59分关万能、半封防喷器,钻杆内液气同喷至二层台以上;22时01分钻杆被井内压力上顶撞击在顶驱上,撞出火花引发钻杆内喷出的天然气着火;22时03分关全封防喷器,钻杆末被剪断而发生变形,火虽熄灭,但井口失控,转盘面以上有约14m钻杆倾斜倒向指重表方向;22时32分向井内注入1.60g/cm3的钻井液,关油罐总闸,停泵、柴油机和发电机;24时井队人员全部撤离现场,24日13时30分井口停喷,两条放喷管线放喷,井口压力28MPa,24日16时点火成功。
201004 重庆开县重庆开县“12·23”“12·23”“12·23”特大特大特大““井喷井喷””事故事故■事故经过事故经过2003年12月23日夜,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由川东石油钻探公司承钻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号井,在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
由于大量的天然气和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喷出达30米高程,失控的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扩散,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
井喷事故波及28个村庄,总共造成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243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9.3万多人受灾。
当时有媒体估算,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6432.31万元人民币,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环境受到的影响无法估量。
■事故事故原因原因原因事故直接原因:现场作业人员对这口高产出的气井预测不足,对高含硫高产出的水平井钻井工艺还不够成熟,违章违规,在起钻过程中,泥浆的循环时间严重不足,又不按规定进行灌注,没有及时发现溢流的征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产生井涌、井喷。
事故扩大、恶化原因:现场人员违反有关规定拆除了在钻具中安装的回压阀,也就是防井喷的装置,导致了井喷的严重失控。
井喷失控以后,没有及时对放喷管线实施点火,以致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害气体喷出,造成了这次事故的扩大和恶化。
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确定为特大责任事故后,重庆市公安机关随即成立了“12·23”专案组,于2004年1月2日正式立案侦查,1月10日,经检察机关批准,依法对王建东等3人实施逮捕。
王建东,四川省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院定向井中心工程师、开县高桥镇16号井现场负责人。
宋涛,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二公司12队技术员。
向一明,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钻井12队副司钻。
公安机关侦查查明,2003年12月20日、21日,王建东在发现并证实钻具内的测斜仪已损坏后,将此情况告诉了宋涛,提出要换测斜仪,卸下钻具内的回压阀,并令工人实施。
中石油川东气矿“12.23特”大井喷事故事故经过2023 年12 月23 日2时52 分,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境内的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钻至4049.68m 时, 因需更换钻具,经过35 分钟的泥浆循环后,开头起钻12 时,起钻至井深1948.84m,此时,因顶驱滑轨偏移,致使挂卡困难, 于是停顿起钻,开头检修顶驱。
16 时20 分检修顶驱完毕,连续起钻。
21 时55 分,起钻至井深209.31m 时,录井员觉察录井仪显示泥浆密度、电导出口温度、烃类组分消灭特别,泥浆总体积上涨,溢流1.1m3。
录井员随即向司钻报揭露生了井涌。
司钻接到报告后,马上发出井喷警报,并停顿起钻,下放钻具,预备抢接顶驱关旋塞。
21 时57 分,当钻具下放10 余米时,大量泥浆猛烈喷出井外,将转盘的两块大方瓦冲出,致使钻具无支撑点而无法对接,抢接关旋塞未成功。
21 时59 分,实行关球形和半闭防喷器的措施,但喷势未减,顶驱下部起火,作业人员使用灭火器灭火,但粉末喷不到着火部位而失败,随后关闭防喷器,将钻杆压扁,随后的一系列压井措施不当,未能准时把握井喷,导致大量硫化氢泄漏……事故预防设计不符合标准要求,审查把关不严—钻井地质设计未按《含硫油气钻井法》、《钻井井控安全规程》等有关行业标准,在设计书上未标明井场四周2km 以内的居民住宅、学校、厂矿等—有关人员在审查、批准钻井地质设计时把关不严现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在起钻前,钻井液循环时间严峻不够;—在起钻过程中,违章操作,钻井液灌注不符合规定,且在长时间检修顶驱后,没有下钻充分循环,排出气浸泥浆就直接起钻;—违章卸掉回压阀,井队负责人和钻井工程监视觉察后未准时制止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监视检查不到位—未配备专职安全治理人员,未向井队派出井控技术监视;钻井工程监视人员未切实履行安全监视职责—对川钻12 队落实井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状况监视检查不力;事故预警—没有安排专人观看泥浆罐入量和出口变化—录井队负责人不按规定接班,对特别状况不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