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作业井喷事故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99.50 KB
- 文档页数:28
吸取井喷案例教训提高井控能力井喷是指地下水、石油或天然气等储层岩石突然大量流出并冲出井口的现象。
井喷一旦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为了提高井控能力,必须吸取井喷案例的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井喷案例,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教训。
1. 墨西哥湾Deepwater Horizon井喷事故2024年,墨西哥湾Deepwater Horizon石油钻井平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这起事故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长期影响了墨西哥湾的生态系统。
这次事故的教训之一是,必须加强井喷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
在井施工前,应对储层进行详细地质勘察,并采取合适的井控措施,以降低井喷风险。
2.美国夏威夷莫洛卡107号井喷事故2004年,美国夏威夷莫洛卡岛附近的海底石油钻井平台107号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这起事故的教训之一是,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措施。
事发时,平台上的人员没有足够的应急准备,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事故的严重性加剧。
因此,未来在钻井平台上必须加强培训和演练,确保人员能够在危机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3.中国东海平南油田井喷事故2024年,中国东海平南油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导致6名工人遇难。
这起事故的教训之一是,必须加强井施工和井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井喷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控制层压力失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注入均质水泥浆和打压井口,以维持适当的井口压力。
此外,应使用先进的井施工工具和设备,以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4. 委内瑞拉Lagunillas油田井喷事故2024年,委内瑞拉Lagunillas油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导致10名工人死亡。
这起事故的教训之一是,井喷事故应该成为全行业的教训,而不仅仅是一起事故。
油田经营企业应该共享井喷事故的教训和经验,并在全行业范围内加强协作和合作,共同提高井控能力。
总的来说,吸取井喷案例的教训可以帮助改进井施工工艺和技术,加强井控能力。
迪那2井井喷失控事故专家点评:该井发现溢流关井后开井放钻井液泄压是错误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立压再次什高并在压井作业中达到66MPa时,迄成节流管线与分离器连接的软管爆裂,引发着火。
地质设计对地层压力估计不足造成井口承压能力偏低。
1.基本情况迪那2井位于东秋立塔克构造带东段迪那2号构造上,由某石油管理局60601井队承钻,井口安装了20in×133/8in×95/8in×5l/2in-70套管头及35-70防喷器组。
2000年8月5日开钻,2001年4月4日四开,钻井液密度1.83g/cm3,4月19日钻至井深4742m后将钻井液密度提至1.85g/cm3。
2.事故发生经过2001年4月29日4:28,钻至井深4875.59m时发现溢流,泥浆池液面上涨了1.2m3。
4:34关井,关井后测量泥浆池液面上涨了4.3m3,4:50,观察立压为14MPa,套压为l6MPa,计算地层压力为102.4MPa。
5:00开节流阀卸压,立压降至2.5MPa,套压降至8MPa,卸压过程中又溢流17.7m3,总溢流达227m3。
5:15关井观察,立压为27MPa,套压为33MPa,关下旋塞。
20:30配密度为2.20g/cm3的高密度钻井液300m3,准备压井。
3.事故处理经过甲方成立了抢险领导小组和现场领导小组,聘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灭火公司专家等参加抢险。
2001年4月29日22:10,井口打平衡压力24MPa,开旋塞失败,打压至30MPa开旋塞成功。
23:10,2台700型压裂车串联,采用密度为2.20 g/cm3的钻井液正循环节流压井,压井排量为300~500L/min,立压控制在16~l8MPa,套压控制在33~36MPa,注入18m3后,液动节流阀损坏。
23:20改用手动节流阀控制套压,继续节流压井,压井排量为300~500 L/min,注入3m3后,压裂车供浆软管憋脱。
井喷事故案例井喷事故是指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失控或者井筒完整性破坏等原因,导致油气从井口喷涌而出的突发事件。
井喷事故不仅会造成油气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危及人员生命安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井喷事故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井喷事故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案例一,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油井喷漏事故。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油井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当时,一座石油钻井平台上的油井发生爆炸,导致11名工人死亡,同时油井开始不断喷涌原油。
这次事故导致了数百万加仑的原油泄漏进入墨西哥湾,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也对当地渔业和旅游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案例二,中国大庆油田井喷事故。
1979年,中国大庆油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井喷事故。
当时,由于注水不当和地质条件复杂,导致了一口油井的井喷。
事故发生后,大量的原油喷涌而出,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了控制事故,当地油田工作人员进行了紧急处置,最终才成功控制了井喷事故。
案例三,俄罗斯西伯利亚天然气井喷事故。
2003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口天然气井发生了井喷事故。
事故导致了大量的天然气喷涌而出,形成了巨大的火球,造成了周边地区的严重破坏。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了紧急处置,并最终成功控制了事故的蔓延。
以上案例充分展示了井喷事故对人类、环境和资源的严重危害。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和标准,加强对井筒完整性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加强应急预案和处置能力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减少井喷事故的发生,确保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同时保护环境和人类的生命安全。
井喷事故案例汇编一、钻进过程的事故案例:案例一赵 1 井井喷事故专家点评:赵 1 井井喷的主要原因是领导对井控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井控制度及井控设备是造成井喷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职工无井控知识,对井喷的危害认识不够,在钻井液发生石膏侵及气侵密度下降后,没有采取措施,发生井喷后还不进行加重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当时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革命加拼命的思想使三位同志献出宝贵的生命。
这一教训值得深思。
1、基本情况赵 1 井是华北油田赵兰庄构造上的第一口资料井,位于河北省晋县周头乡赵兰庄大队,由华北石油管理局第四钻井工程公司 3222 钻井队承包施工任务。
该井设计井深 3200m,钻探目的是了解古生界及第三系含油气情况,并查第三系及古生界地层剖面特征及其生储盖组合。
该井于 1976 年 5 月 20 日开钻,用 400mm3A 钻头钻至井深97.87m,324mm 表层套管下至井深 84.14m,水泥未返至地面,人工灌水泥近 100 袋。
井口未装防喷器。
5 月 25 日用 248mm3A 钻头二开。
1/ 32、事故发生经过 1976 年 6 月 25 日0∶ 15,泥浆中散发出了强烈的硫化氢气体,熏倒了柴油机助手邵战荣,在没有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同志们继续坚守岗位,队长李仁杰换下了司钻梁通荣及钻工张永宁,坚守在钻台上,0∶36 当钻进至井深435.80m 时,第一次井喷发生,强大的天然气带着强烈的硫化氢气体从井口呼啸而出,李仁杰使尽最后的力气刹死刹把,摘掉转盘离合器,司钻梁通荣和钻工黄生存为抢救同志,保护井下设备安全,也倒在于队长李仁杰身旁,李仁杰、梁通荣献出了宝贵生命。
0∶ 45 发生了第二次井喷,地质工陈禄明为了取准资料,卡准井喷井深,在抢救下战友后登上钻台丈量方入,被第二次井喷冲下钻台,英勇献身。
由于从井内喷出了大量的原油及天然气,继第二次井喷后造成严重井塌,井喷停止,在这次井喷事故中,先后 3 人死亡, 6 人昏迷,井深2424.60m 钻具被卡。
塔中823井喷失控案例分析井喷是石油钻井中的一种危险情况,指的是钻井过程中深层地层中的高压油气突然冲出井口,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塔中823井喷失控案例是一起发生在中国的井喷事故,下面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井喷失控的原因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事故背景:塔中823井喷失控案例发生在中国塔中油田的一口油井上。
该油井被用于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位于地下1000米处。
意外发生于2019年10月,造成多人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事故原因:1. 钻井设计不合理:在塔中823井喷失控案例中,首要原因是钻井设计存在缺陷。
由于油井周围地层复杂且具有高渗透性,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到井壁稳定性的问题,导致油井无法承受地层中的高压油气。
2. 施工操作不规范:施工操作不规范也是该案例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了井喷的发生。
例如,他们没有正确选择和安装防喷器,也没有进行足够的渗透测试,为井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 监测和预警机制不足:在塔中823井喷失控案例中,监测和预警机制的不足也是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尽管存在一些监测设备,但其灵敏度和准确性都不足以及时发现井口压力的异常变化。
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使得工人们难以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井喷事故的发生。
应对措施:1. 加强钻井设计和施工规范:公司和相关部门应加强钻井设计和施工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确保每一口油井都能承受地层的高压油气。
这包括对地层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选择合适的钻井材料和方法,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定。
2. 强化施工人员培训和监督: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作业,控制好井口压力和气体的释放。
3. 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改进监测设备,提高其灵敏度和准确性,以便及时发现井口压力的异常变化。
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及时向施工人员发出警报,使他们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应对潜在的井喷危险。
重庆开县井喷事故案例分析赵胜绪事故背景“罗家16H”井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境内,气藏天然气高含硫,中含二氧化碳,该井设计井斜深4322米,垂深3410米,水平段长700米,于2003年5月23日开钻,设计日产100万立方米。
2003年12月23日21时55分,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对该气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来势特别猛烈,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预计无阻流量为400万-1000万立方米/天。
失控的有毒气体(硫化氢)随空气迅速扩散,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
据统计,井喷事故发生后,离气井较近的开县高桥镇等4个乡镇,30个村,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243位无辜人员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8200余万元。
其中受灾最重的高桥镇晓阳、高旺两个村,受灾群众达2419人,遇难者达212人。
此次事故是建国以来重庆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损失最重的一次特大安全事故[1]。
事故涉及的主要问题1.罗家16号井采用的是“过平衡钻井”,即钻杆内外的泥浆形成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地层流体(天然气)原则上不可能进入井筒,即使井口敞开也不会发生井喷。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事故调查组专家组的专家排除起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气侵现象以及地层可能出现溶洞等异常情况,从而断定发生井喷的原因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起钻时没有注入足够的泥浆,或者是泥浆的密度不够,二者的结果会使井内液柱压力减小,导致地底有毒气体涌出。
2.井喷是石油钻探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即便发生井喷,如果得到合理的控制也不会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而且各国的石油工业都有一套完善的防喷操作规程。
对于本次发生的井喷,钻井工人虽然立即开动防喷器封闭了钻柱和井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但是没有及时抢接顶驱或者抢接失败,泥浆高速从钻杆中间的泥浆孔喷出,才导致井喷失去控制。
3.井喷失控之后,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毒气体喷出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