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20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1.63 KB
- 文档页数:3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2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病因及防治办法。
方式回顾性分析24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病因及处置方式。
结果主要病因依次为切口愈合不良、子宫复旧不良、蜕膜残留、胎盘残留等。
结论医治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病因及出血量、出血形式、贫血程度、有无休克征象、B超检查情形等。
可利用广谱抗生素、子宫收缩药、止血药、清宫术等。
必要时应尽快剖腹探查,行子宫切口清创缝合、双髂内动脉结扎术及子宫切除术,有条件的医院可行经皮髂内动脉栓塞术。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子宫切除术骼内动脉栓塞术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是指术后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
最近几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高,由剖宫产引发的并发症屡屡发生,其中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坏死、裂开而发生严峻出血可危及产妇生命,医治时往往需切除子宫,给患者及其家眷带来了必然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创伤。
现将我院收治的24例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患者2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44岁,平均岁;初产妇18例(%),经产妇6例%),其中第二次剖宫产5例。
出血发生于术后一周内3例(%),发生于2~4周16例(%),4周以上者5例(%)。
出血量500ml左右者7例(%),在500ml~1000ml之间者8例(%),在1000ml~2000ml之间者6例(%),超过2000ml者3例(%);9例(%)血压明显下降,出现休克症状,2例(%)血压降至0;患者血红蛋白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最低L,低于L者14例(%);9例(%)有不同程度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者13例(%)。
发病原因及诊治通过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4例,占本组%。
该14例均为足月怀胎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均表现为产后血性恶露持续时刻延长,且别离于产后12~26d阴道突然大出血,发生于10-19d者9例,3例中断大出血2~3次,休克7例。
中西医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在经过中药外敷结合桂枝茯苓解毒汤共同作用下的愈合情况及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产妇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给予头孢西丁钠进行治疗;治疗组n=30例除了给予对照组的治疗外,还要服用桂枝茯苓解毒汤,并且在手术切口进行中药外敷,对比两组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更好,它发热时间少,术后血肿吸收更优,术后一周的血常规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都降低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天和术后2周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同样是下降的, 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桂枝茯苓解毒汤有利于促进子宫切口吸收血肿,使切口的感染得到很好的控制,中西医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效果好,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治愈时间,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中西医结合疗法;桂枝茯苓解毒汤;中药外敷剖宫产术作为解决病理产科特别是难产的有效方法,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但其并发症的日益增多也给女性生殖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而其并发症之一便是剖宫产子宫切口血肿[1]。
当前,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也导致了发病率的增长,针对这种情况,目前临床上大多使用抗生素和缩宫素来治疗,在没有效果时才会选择子宫切除。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在经过中药外敷结合桂枝茯苓解毒汤共同作用下的愈合情况及影响,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有初产妇55例和经产妇5例,年龄均在21到41岁之间,没有贫血、高血压、糖尿病等内外科合并症。
产后阴道壁血肿20例分析产后阴道壁血肿虽为较少见的分娩并发症,但血肿范围仅限于阴道旁组织,外观难以发现,疼痛常与会阴侧切的疼痛混淆,易误诊,有的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时才发现。
本文分析20例阴道壁血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2005年2月-2009年3月,经阴道分娩产妇2428例,发现阴道壁血肿20例,发生率0.82%(20/2428)。
血肿直径2cm,应切开血肿清除血块,找出出血点,分层缝合;血肿较大,必须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看清活动性出血部位,止血后,缝合,或用纱布压迫止血。
(2)处理方法:①缝合止血:切开血肿后清除血块,根据不同的部位找不同走向的动、静脉,断裂的血管常在血肿的顶端或底部,缝扎出血点时,注意血管走向,用丝线缝扎不易滑脱。
坐骨直肠窝的血肿缝合时,应做肛诊,以免损伤直肠粘膜。
缝合后用纱布压迫阴道,24~48h后取出。
②血肿腔及阴道内纱布填塞:对于较大血肿缝合困难时,应充分暴露视野,在血肿上方纵行切一切口,清除血块,血肿腔内广泛渗血,缝扎难以达到止血目的,可将纱条按一定顺序塞入血肿腔内压紧,尾端置于阴道口外,然后再以同样纱条自阴道穹隆填至阴道口外。
术后48h取出纱条,加强术后护理。
本组20例血肿发现及时,血肿边界清,均予缝合,关闭死腔,减少继发血肿及预防感染,患者术后3~5d痊愈出院。
故笔者认为:对于阴道壁血肿的处理,首先缝合止血。
总之,我们应加强产前检查,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规范处理产程,预防急产和滞产,不断提高助产士的接生技术以减少阴道壁血肿的发生;产后仔细检查产道,加强产后观察,尽早发现血肿及时正确处理,避免发生大出血,给产妇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
参考文献[1] 赵嘉艺.产后阴道壁血肿49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1997,18(6):29[2] 唐良萏.外阴和阴道损伤的原因及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4):193作者单位:555200 贵州印江民族中医院。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20例分析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对于一些产妇来说是必要的选择。
然而,剖宫产手术并不是没有风险的,术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其中子宫切口血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2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们选取了20例经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术后出现子宫切口血肿的情况。
这些产妇的年龄在20岁至35岁之间,产妇的孕次和产次分别在1-4次之间。
所有这些产妇在术前均未有明显的疾病史,无禁忌症,产程正常。
二、病因分析子宫切口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血管损伤或未能充分修补所致。
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暴露子宫切口,有时会对子宫切口周围的组织进行撕裂或切开,这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和出血。
此外,患者体质较差、术后出血等因素也会增加子宫切口血肿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子宫切口血肿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剖宫产术后持续性下腹疼痛,宫缩不规则,宫底触及硬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有的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出现休克、紫绀等体征。
四、诊断方法诊断子宫切口血肿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相应的检查。
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CT检查和MRI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子宫切口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明确诊断。
CT检查和MRI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五、处理方法对于子宫切口血肿的处理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干预。
轻度的子宫切口血肿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压迫止血、输液补液、静脉滴注抗炎止痛药等。
如果子宫切口血肿较大或出现感染等情况,则需要手术干预,进行血肿清除和伤口缝合。
六、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子宫切口血肿的发生,医务人员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子宫切口周围组织的损伤,注意细心操作,减少手术时间。
此外,术后应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对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及时诊断和处理,大多数患者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8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的原因、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血肿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例患者经抗感染、中药活血化瘀等保守治疗,2例患者行切开引流术,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效果良好,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剖宫产后子宫切口血肿形成有多种原因,应用B超检查能早期诊断,同时在早期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治疗疗效较好。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切口;血肿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的增加,手术引起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也明显增加。
子宫切口血肿是剖宫产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 。
2006年至2009年间,我院剖宫产后并发子宫切口血肿8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我院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切口血肿患者8例,年龄24岁~36岁,初产妇6例,经产妇2例。
剖宫产指征:瘢痕子宫行再次剖宫产术2例,前置胎盘并发宫腔感染1例,轻度妊高征1例,中度妊高征1例,双胎1例,胎膜早破2例。
本组患者均行新式剖宫产术:采用硬膜外麻醉,选择腹部髂前上棘连线下2~3cm处为切口部位,钝性分离脂肪,切开筋膜,钝性分离肌肉和腹膜,充分暴露术野。
切开子宫下段肌层中央2~3cm,向两侧撕开子宫肌层约11~12cm,娩出胎儿。
使用微乔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全层,不缝合膀胱反折与腹膜。
缝合筋膜后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全层皮。
平均手术时间65.30min,超过60min者5例。
术后患者体温均大于38℃,最高达39℃,持续约7-10d;血常规检查:Hb4cm,行切开引流,术后加珍珠粉、蜂蜜局部换药,全身使用抗生素。
平均住院时间16d,切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
3.讨论3.1子宫切口血肿发生的原因分析。
切口位置选择不当与血液循环障碍:本组病例中有2例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切口接近原瘢痕,位置较高,对合不良或血供不足影响愈合,容易造成血肿发生。
剖宫产腹壁切口血肿诊治体会病例1:患者22岁,因停经39周,规律性腹痛1小时入院,入院诊断:妊娠39周G1P0 LOA临产,入院后因频发变异减速,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术后第1天,患者发热、自觉下腹切口痛,查体:体温波动于37.3-39.5℃,心肺听诊正常,切口周围压痛明显,切口无红肿及渗出,监测血象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行B超检查示:左下腹切口上方探及不均低回声包块,约6.6*2.8cm。
临床考虑腹壁切口血肿并发感染,于原切口切开,清除脓血性渗出液约60ml,行渗出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检查,及时调整抗生素,清创处置3天,再次缝合切口,8天后拆线,切口愈合良好。
病例2:患者31岁,因停经31周,发现血压升高3周、蛋白尿1周,胸闷、憋气8小时入院。
入院诊断:妊娠31周G3P1 LOA 产,待产,子痫前期(重度、早发型)、急性左心衰,因患者为妊娠状态,心脏负担重,心衰不能控制,全麻下急诊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终止妊娠。
患者术后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切口无渗出及红肿,宫缩良好,恶露少量,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低热,体温波动37.3-38.5℃,查体腹部可触及一肿物约20*15cm,边界欠清、固定、压痛明显。
血常规示:WBC逐渐升高、RBC、HGB、PLT逐渐下降,血凝正常,行B超检查示:下腹切口上方探及不均低回声包块,约19.5*16.8cm。
临床考虑腹壁切口血肿。
因血象明显升高,核左移,感染明确,应用高级别抗生素,继续补液、输血扩容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监测血常规及腹部B超,RBC、HGB、PLT未再继续下降,血肿局限无扩大,经保守治疗24天,血肿逐渐吸收。
病例3:患者31岁,因停经39周,血糖异常3个月入院。
入院诊断:妊娠39周G1P0 LOA待产,妊娠期糖尿病,入院后发热,考虑宫内感染?因宫内感染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患者心率140-150次/分,血压降至70-90/45-60mmHg,血HGB持续成下降趋势,血小板下降,B超检查:右/左侧髂窝积液深4/6cm,肝脾间隙积液4cm,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多,患者在全麻下行开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大量积血及血块共计2100ml,子宫收缩好,切口缝合处出血,探查腹部切口右上方,右腹直肌及前腹膜间隙内血肿,局部有活动性出血,考虑腹腔内出血的原因,清除血肿并仔细结扎,出血点及部分血管,术中经过顺利,术后诊断:妊娠39周,G1P0,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腹壁血肿,术后应用高级别抗生素,继续补液、输血扩容治疗,静脉营养,术后15天,患者痊愈出院。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后子宫出血增多20例临床分析探索构架摘要】目的对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处理对策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接诊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患者资料20例开展分析,总结2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处理对策。
结果 2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患者接受相应的处理对策之后,子宫出血症状获得显著改善。
结论临床中针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患者,为其提供及时的处理对策,能够显著降低子宫出血量,保障母婴安全。
【关键词】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胎盘娩出;子宫出血增多;临床资料;治疗措施;应用价值手术期间出血属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十分多见的一类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母婴安全,临床中对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妇产科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症状的认知,掌握引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杜绝并且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手术,减少剖宫产手术几率,从而降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的出现[1]。
本文对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处理对策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接诊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中胎盘娩出之后子宫出血增多患者资料20例开展分析,20例子宫出血增多患者中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39岁,平均26.1±3.5岁,其中属于初产妇12例,经产妇8例;20例子宫出血增多患者手术期间胎儿与胎盘娩出正常,不存在胎盘粘连和植入现象,仅表现为子宫内壁出血量增多。
1.2方法20例子宫出血增多患者剖宫产手术指征:4例相对头盆不对称,其中包含1例经阴道试产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患者,1例第一胎双胎38周妊娠,自行要求接受手术终止妊娠,2例第一胎37周妊娠伴随胎膜早破患者,4例脐带绕颈患者,其中包含巨大儿1例,羊水过多2例,2例存在剖宫产手术史患者,2例臀位患者,其中包含巨大儿1例,2例具有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1例存在子宫肌瘤挖除手术史患者,1例过期妊娠患者,1例羊水过少患者。
产道血肿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产道血肿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方法:对血肿发生的部位、时间、主要症状进行分析。
结果:主要症状为会阴部疼痛、坠胀,见于阴道两侧沟、会阴侧切处及其深部。
多见于初产妇。
以产后4小时特别是产后2小时即可发现并有明显症状。
结论:为预防产道血肿的形成,要加强产后观察,认真细致地进行阴道缝合。
关键词产道血肿会阴侧切软产道裂伤产道血肿是产时和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因其隐性出血易被忽略,且出血量不易计算,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产道血肿2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住分娩产妇6032例,其中阴道分娩3016例。
发生血肿20例,血肿发生率0.66%,19例为初产妇,1例为经产妇。
年龄22-32岁,平均26.5岁。
产程正常12例,急产5例,第二产程延长阴道助产3例。
临床症状与体征:会阴部剧烈疼痛11例,肛门及外阴阴道坠胀7例,晕厥2例,18例生命体征平稳,2例有休克早期症状。
侧切处可见紫蓝色包块,压痛,拒按,阴道内可触到触痛、波动感的血肿,所有病人均有阴道裂伤缝合史。
结果血肿发生时间、发生部位,见表1。
所有血肿均在良好照明条件下拆除缝线,清除血肿,结扎或缝扎止血,置橡皮引流条,止血缝合良好也可不放置引流条,纱布卷置人阴道内压迫血肿腔,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12—24小时取出纱布卷,24-48小时取出引流条。
给予广谱抗生素。
20例术后疼痛及坠胀症状消失,无二次血肿形成,切口甲级愈合。
讨论产道血肿是由于血管损伤或断裂而皮肤黏膜保持完整,血肿集聚于局部区域引起。
手术助产、胎儿娩出过快、会阴伤口缝合不佳是血肿发生的主要原因。
元分娩史、会阴切开和产钳助产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在许多情况下,血肿继发于血管损伤而没有表面组织的裂伤,产后血肿发生率为1:300~1:1000。
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外阴血肿、阴道血肿、阔韧带血肿,常继发于软产道裂伤,许氏报道:拨露时间短、妊高征、催产素、急产、产钳助产和巨大儿与发生软产道损伤风险呈正相关。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 o1.16 No.76220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剖宫产是一种通过手术方式进行分娩的生产模式,近年来选择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这种痛苦轻、时间短的手术模式被人们所欢迎,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手术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产妇的恢复,其中术后出血就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本文报道的这例患者为剖宫产致阔韧带血肿病例,现将相关的情况汇报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年龄为29岁,孕4产1,患者主诉停经39周,下腹疼痛3小时在2016年8月20日19:10入院。
入院查体: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心肺听诊正常,腹部可见手术的疤痕,腹部膨隆和孕周是一致的,听胎心为:142次/分钟,宫缩:15秒/7-8分钟,肛诊:宫颈25%,宫口扩张0.5厘米,为患者检查血常规,结果为:白细胞:7.1×109/L,血小板:131×109/L,B 超检查显示:双顶径为9.1厘米,胎心为160次/分,股骨长为7.2厘米,胎盘为三级,羊水指数为9.5厘米,乙肝两对半:小三阳,HIV,丙肝,梅毒检查正常。
肝功检查: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5.4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169.24U/L,r-谷氨酰转肽酶为79.10U/L,果糖胺为340.41U/L,由于患者为疤痕子宫,急诊在连续硬膜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手术中发现患者的腹腔发生粘连,娩出胎儿后发现子宫切口右侧延伸子宫到角部,对子宫肌层与浆膜层进行缝合完毕以后,右侧切口角位置仍可以看见活动性的出血,给予加固缝合,未见活动性出血了,清点纱布器械,常规关腹腔。
术中患者大概出血为200ml,手术后查看子宫收缩情况良好,阴道出血大概为100ml,手术后4小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手术中、手术后4小时一共为患者补液量为2850ml,但患者的尿量只有350ml,并且颜色为深黄,之后补液3500ml,尿量达到了1500ml,但是尿的颜色仍为深黄色,为患者急查血常规:血色素为58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