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大自在 种树理论 看破、 放下,天地宽
- 格式:docx
- 大小:24.13 KB
- 文档页数:4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看的开作文
1. 儒家告诉我们要积极进取,要拿得起!就像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学说,那可是不畏艰难险阻啊!他不就是拿得起的典范吗?想想我们自己,遇到困难就退缩,能行吗?
2. 佛家倡导放下执着,放得下!看看那些高僧,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能果断地放下,多洒脱啊!我们呢,总是纠结于一些小事,放不下,多傻呀!
3.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看得开!老子的无为而治不就是一种豁达吗?我们为啥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看不开呢?
4. 儒家的拿得起让我们有勇气去追求梦想,像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三次搬家,这就是拿得起的力量呀,我们难道不应该学习吗?
5. 佛家的放得下能让我们摆脱烦恼,就像那个放下功名利禄出家修行的人,我们为啥就不能放下心中的执念呢?
6. 道家的看得开使我们心境开阔,比如庄子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我们为何不能让自己也活得轻松些呢?
7. 儒家的拿得起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指引我们前行。
我们是不是也该像子路一样勇敢地去闯荡呢?
8. 佛家的放得下好比解开束缚我们的绳索,让我们自由。
那些放下嗔怒的人多么平和,我们不羡慕吗?
9. 道家的看得开仿佛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总在狭隘的角落里纠结,有意思吗?
10. 儒家让我们拿得起责任,佛家让我们放得下贪念,道家让我们看得开得失。
这不就是人生的智慧吗?我们真的要好好领悟啊!
我的观点结论:儒家的进取、佛家的超脱、道家的豁达,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我们应该汲取并运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中年的放下:放下执念,拥抱自由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人生如同一条河流,不停地向前流淌。
当我们走过青涩的少年,迎来成熟的中年,也许会发现,那些曾经执着的追求和执着,都已成为过往。
此时此刻,放下执念,拥抱自由,成为了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情感的升华。
一、执念的过去中年的我们,回首过去,会发现曾经的自己有着各种各样的执念。
这些执念或许源于对成功的渴望,或许源于对爱情的追求,或许源于对生活的坚持。
然而,正是这些执念,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累,越走越迷茫。
我们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梦想和目标,放弃了太多的自由和快乐,忽视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二、放下执念的勇气然而,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蜕变的过程。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执念已经成为了束缚和负担时,我们需要勇敢地放下它们。
放下执念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和梦想,而是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加理智地面对生活。
放下执念需要勇气。
这种勇气来自于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信心,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那些曾经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放下执念并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三、拥抱自由的自由放下执念后,我们才能真正拥抱自由。
自由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态。
放下执念后,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会发现,生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成功和目标,更是为了享受过程和体验人生。
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是敢于面对自己、接受自己、超越自己的自由。
四、放下与拥抱的平衡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学会放下执念,也要学会拥抱自由。
只有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更好地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了那些曾经的执念,才能摆脱内心的束缚和压抑,以更加轻松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们。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拥抱自由,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享受生活的过程和美好的瞬间。
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展开全文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本文引用自心静如水《悟道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一直以为,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和充实的。
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
不是不信,而是不懂。
因为各种宗教自身都有一整套严密的教义教规,所以,我对宗教一直充满着敬畏之心。
我很少谈论宗教,也不敢乱揣测宗教的一些思想,因为我怕渎了宗教的神圣。
但这并不妨碍我去细细体会和感悟一些宗教思想。
比如,佛门中所说的,一个人悟道的三阶段:“看破、放下、自在”,我觉得这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芸芸众生总是有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痛苦,其根源首先就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看破”。
虽说人们看不破的东西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但归结一下,无非就是“名利”二字。
人们所热衷追求的一切,都和名利有关,比如金钱,地位,职权,荣誉等等;现实生活中许多丑恶的现象,也大多是由争名夺利而引发出来的,比如羡慕、嫉妒,贪污,受贿,甚至是犯罪现象等等。
羡慕,指的是看见他人拥有某些好处,自己也想拥用的一种心情。
这种心情,轻者,引起自己的内心的燥动,不安分;重者,就有可能导致对他人的心怀怨恨,也即嫉妒。
羡慕和嫉妒影响的是自己的心理,害的只是自己,还不会造成太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再发展下去,就有可能使人采取一些不光彩的、甚至是卑劣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甚至是杀人抢劫等等犯罪现象。
所以,追求名利,难免导致害人害已的结局。
因此,佛门中告诉大家必须“看破”。
虽然有些人在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也会常常标榜自己已经“看破”,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一旦有机会,就必然会东山再起,重新去争名夺利。
所以,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地“看破”,只不过是给自己所处的无奈境地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看到过一些“看破”之后不再去争名夺利的人,但他们往往是“看破”红尘之后便消极遁世,它其实是一种对失去的东西放不下、而又无力再去追求的消极表现,这并不是修行和悟道的真正境界。
在喧嚣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碎的烦扰所困扰,内心缺乏宁静与自在。
而美文《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通过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内心宁静的道路。
本文将以此美文为中心,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一念放下”来达到“万般自在”的境界。
方面一:执念的枷锁美文中提到的“一念放下”意味着放下执念,摆脱心灵的枷锁。
执念常常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紧紧地束缚着我们,使得心灵无法自由舒展。
人们往往因为对过去的执念或对未来的担忧而忽略了当下,而真正的自在却需要我们学会放下这些执念。
方面二:当下的价值美文中强调了“当下即是一切”的理念。
过去的无法改变,未来的无法预知,而当下却是我们唯一能够掌控的。
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生命的美好,领悟到当下的每一刻都蕴含着无穷的价值。
只有真正体验当下,才能体验到“万般自在”的心境。
方面三:心灵的净化与放松美文分享了通过“一念放下”来达到心灵净化与放松的境界。
当我们学会了放下杂念,心灵就能够得到宁静,烦恼也会随之消散。
这种状态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有助于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拥有更为宽广的心胸。
方面四:修炼的艺术与生活智慧美文中揭示了“一念放下”其实是一种修炼的艺术,是一种对生活的智慧。
通过修炼,我们能够逐渐摆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人生的得失,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这种修炼不仅能够使个体受益,也能够为社会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美文分享《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引导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通过放下执念,珍视当下,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以及通过修炼生活智慧,我们能够逐渐达到“一念放下,万般自在”的境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样的境界无疑是珍贵而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
希望我们都能在生活的征程中,用一颗平和的心态,去迎接一切变化,活出内心真正的自在与宁静。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的对联1. 上联:看破世间烦恼事下联:放下心头执念情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就像那天空的云朵,自在飘荡,不被束缚,我们为何不能看破放下,享受这份自在随缘呢?2. 上联:看破红尘心宁静下联:放下俗务意悠闲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好比在喧嚣中寻得一处宁静角落,当我们看破放下,不就迎来了自在随缘的生活吗?3. 上联:看破名利得自在下联:放下贪嗔享随缘横批:自在随缘例子:想想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多累啊,还不如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多好呀!4. 上联:看破过往皆虚幻下联:放下未来少烦忧横批:自在随缘例子:这不就如同放下沉重的包袱,轻松前行,看破放下才能自在随缘啊!5. 上联:看破情仇心开阔下联:放下恩怨意洒脱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如同打开了束缚的枷锁,当我们看破放下这些情仇恩怨,不就拥有自在随缘的心境了吗?6. 上联:看破欲望得轻松下联:放下执着获安宁横批:自在随缘例子:你看那被欲望和执着困住的人,多辛苦,我们要学会看破放下,走向自在随缘呀!7. 上联:看破得失心不惊下联:放下成败意无惧横批:自在随缘例子:这就好像在风浪中保持平稳,只有看破放下得失成败,才能真正自在随缘啊!8. 上联:看破生死淡无常下联:放下爱恨乐逍遥横批:自在随缘例子:难道不是像超脱了世俗的纷扰,当看破放下生死爱恨,就达到自在随缘了呀!9. 上联:看破繁华寻本真下联:放下虚荣得自在横批:自在随缘例子:如同从繁华的表象中找到真实的自己,看破放下虚荣,享受自在随缘的美好。
10. 上联:看破嗔痴心自在下联:放下贪妄意随缘横批:自在随缘例子:这不就是让心灵摆脱束缚,只有看破放下嗔痴贪妄,才能拥抱自在随缘呀!结论:只有真正做到看破放下,才能拥有自在随缘的生活,让我们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
一念放下,天地皆宽人生无常,事事难料。
很多时候,命运让人无法选择,结局也无法预测,那么请选择坚韧和洒脱。
《易经·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要修炼自己的承载力,品德应如大地般厚实去承载万物。
拥有一颗承载万物之心,关键是否能够学会释怀。
01“学会释怀,不处处比较”很多人的一生,都在无休止的比较中度过。
与人比较,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
小时候,我们与人比成绩;长大后,我们与人比财富;到老了,还不忘跟别人比地位。
我们唯恐落于人后,我们生怕被人耻笑,所以我们习惯性与人比较,来证明自己活得没那么差。
但是,与高人相比,容易使我们自卑;与俗人相比,会使我们下流;而与下人比较,则使我们骄满。
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无法自在的根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在比较中,迷失自我,障蔽自己心灵原有的氤氲馨香。
有一朵百合花,开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与小草小花和睦为邻。
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一只小鸟的造访给打破了。
这只小鸟来得很频繁,并且十分健谈,它不断向百合花谈论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其他地方更多更灿烂的百合花……“和那样的盛大壮丽相比,你这朵百合花根本不算什么,你怎么配得上叫百合花呢?”小鸟每次都以这句话来终结聊天。
这深深伤害了百合花,小鸟说得越多,百合花就越发困扰。
它不再在夜里安静地沉睡,也不在清晨喜悦地醒来。
它觉得自己被束缚和囚禁着,开始过分关注自身的生存条件,在自怨自艾中日子也变得冗长起来,最后它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应该做一朵百合花。
但是,你为何要跟别人比较呢?众多的百合争抢同一块土地的养分,而你却能独享整一片幽谷,谁更快乐?众多的百合花丛中,每一朵都是微不足道的,而你却是整个幽谷里最亮眼的存在,谁更快乐?可见,与人比较,只会让自己深陷泥潭。
与其紧盯别人,不如审视自己。
学会释怀,让心灵真正的解脱。
陶渊明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穷也好,富也罢,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事不过三餐。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
“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
人如果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
“心底无私天地宽”出自陶铸《赠曾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到无求品自高”出自陈伯崖: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例句:现在真正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人到无求品自高”的人少之又少。
陶铸(1908年—1969年),原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省祁阳人。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人生感悟——心无物,天地宽人生感悟——心无物,天地宽《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意思是说,从人的身体来看,心就是身体的君主。
心宽了,人的眼界就开阔了,格局就大了,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心无物,天地宽。
”若把心中的种种凡尘杂念抛开,就会感觉到天地无比的辽阔,从而心气畅通;反之,眼有尘埃,心存杂念,专营算计,便会感觉到天地无比的狭窄,从而心气不顺。
所谓“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宽一寸,受益三分心宽路就宽,心窄路就窄,不争,自然能得到人们的尊崇,能忍则忍,一忍百安,爱你的敌人,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学会适应他人,不要奢望他人适应自己,不显山不露水,把聪明收藏起来对人友善,别人也能友善地对待你,帮助他人的人,也会获得他人的相助,采取“守拙”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为贵,要善于团结周围的人,该收敛时收敛,该隐忍时隐忍,要有气度,生活不会亏待有雅量的人,待人要厚道,让善念相伴一生,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少生气.多争气。
心小,所有的小事就大;心大,所有的大事都小。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包容。
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
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
在包容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是挺直的脊梁,是博大的胸怀。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若要计较,没有一个人、一件事能让你满意。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安稳和平静,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的风平浪静?有些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发生,有些人不论喜欢不喜欢,都要面对。
人生中遇到的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愿意也好,不喜欢也罢,该来的会来,该到的会到,没有选择,无法逃避。
调整好自己内心,用善良、爱心感染生活,感染人生。
诸事放下,一切皆胜,放不下,自然挣不脱第一篇:诸事放下,一切皆胜,放不下,自然挣不脱诸事放下,一切皆胜,放不下,自然挣不脱,一个人,能释怀,才能释然,能在内心修篱种菊,自不必避车马喧嚣.走千里万里,逃不出自我的喧嚣,就逃不开尘世的喧闹.湖北部署新一轮“三万”活动:“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启动2013年12月19日08:01人民网武汉12月19日电本网综合报道,昨天下午,湖北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启动新一轮“三万”工作——“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
据悉,此次活动自本月底至明年4月,将集中4个月时间开展“。
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并讲话。
中央第十一督导组组长黄小晶出席会议。
省长王国生主持会议。
省委副书记张昌尔作具体部署。
省领导阮成发、楼阳生、黄楚平、王君正、张通在武汉主会场或分会场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新一轮“三万”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抓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是培养锻炼干部、转变干部作风的良好平台。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一轮“三万”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要把新一轮“三万”活动和全省第一批、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省直机关要在“三万”活动中体现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面貌;市州县要把“三万”活动作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规定动作和活动载体,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对“三万”活动的新期待、新要求,在服务群众中查找问题、剖析思想、加强整改、取得实效。
会议指出,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是新一轮“三万”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第一标准。
“三万”活动工作组是宣传队、工作队,不能简单地把投了多少钱、办了多少项目作为主要评价标准。
各级工作组要牢记“六民”要旨,视群众为父母,从小处入手,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走进田头农家、走进群众心头,切实增进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学了儒释道,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儒家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人担当;道家讲“知足常乐”,教人顺其自然;佛教讲看破、放下,教人“得大自在”。
为什么说学了儒家就“拿得起”呢?最根本的就是儒家敢担当,所以儒家要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有了敢于担当的精神,才能拿得起。
中国文化中最强调的是责任。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了卫国,卫国的君主就问他,我如果把国家交给你来治理,你从哪里下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首先要从正名入手,卫国的君主听了以后非常高兴。
他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连吃饭都吃不上,社会也不能安宁。
我们要循名责实,我们考察干部就需要遵循这条原则,你担当什么职务,就要做合乎你职务的事,敢于担当。
韩非子是非常强调这一点的。
为什么道家能够让人“看得开”?中国道家的思想强调我们要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以自然为准则,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就是事物的本来状况,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来状况,它是怎么样的,我们就尊重它,我们不能随意去改变它。
所以它非常强调一个观念,叫做知足。
我们常常讲知足常乐,知足者常富,不知足者常贫。
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合理,要合乎每个事物自然的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注重个性差异。
道家是非常注重这个差异的,《庄子》里曾经讲到一个故事,讲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大鸟要吃饱肚子就要四处觅食,小鸟肚子那么小,有几粒谷子就饱了。
有一次两只鸟碰到一起了,小鸟看到大鸟能够四处游走,尝尽天下美食,就非常羡慕,想像它一样。
大鸟看到小鸟吃两粒米酒饱了,非常轻松,免却了四处奔波觅食的辛苦,也非常羡慕。
庄子就评论说,大鸟你不要羡慕小鸟,小鸟你也不要羡慕大鸟,你们两个本来就不同,大鸟如果像小鸟那样轻松,弄不了两天就饿死了,小鸟要是尝遍天下美食,一顿饭就给撑死了,大家要顺其自然,懂得知足。
知足者把其他的东西看作是身外之物,不需要留恋,看得开。
佛教关于做人的经典说说佛家的语录有很多关于人的句子,你想要知道有哪些吗?那么大家有没有了解过佛教关于做人的经典说说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关于做人的经典说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佛教关于做人的经典说说1、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
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4、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5、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8、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
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缘是一块冰,要度五百年。
佛问苦吗?我说不苦。
佛于是许我一段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9、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短短今生一面遇,前世多少香火缘。
牵手是有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生命是有一种缘,爱情是一种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
组成人生的,就是那无数个缘;让你去结,去解。
惜缘,随缘,才能以佛心看缘起缘落。
10、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11、佛曰: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12、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
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
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
决定彻彻底底放下一个人的句子,心情语句,提得起,放得下这个年纪的人,是不是除了爱情,也就只有友情了?常常,习惯在这样下雨的深夜,深思一下自己的过去或未来。
做错的决定有很多,走错的路也有,交错的朋友也有,看错的人,也有。
好像自己想的多了,懂得也多了,就不再需要一个人来陪自己讲讲错的事和错的人。
而自己,好像早熟的过分,就像个老太婆一样,感觉自己老了,到了尽头。
还没有傻傻的被骗过,还没有被错的人狠狠伤过,还没有被信任的人背叛过,还没有。
因为知道很多,放下的也有很多。
不喜欢和别人争,不喜欢和一帮人聊着八卦,不喜欢和很多人一起逛街,不习惯再和陌生人讲话,不习惯被一个人关心。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人之所以痛苦一是求之不得,二是舍之不得。
老天在送你一个大礼物时都会用重重困难做包装;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底线,只有心灵站直了生命才不会倾斜;智者把放下当前进,愚者把放下当绝望,放下的高度,就是快乐的程度;一个人快乐的前提不是他有能力改变世界,而是有恒心改变自己。
出处:正能量总有许多回忆,许多的思念,想要抓住却力不从心,曾经的一切都已远去,一份真挚的微笑,一丝丝的脸红,甚至是一次偶然的相遇,都已不可能。
人生就是这样的吧,茫茫人海,你我走在不同的路上,只有那么一点点交集。
光阴就是这样嬗递的吧,时间流逝,看透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曾经的一切,不管再珍贵,再重要,都已经逝去了,何必要耿耿于怀,只需要珍惜现在,回忆是美好的,再美好也只是曾经,慢慢的放下了,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就好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作者:仓吉嘉措遇见一个人你说,那是你的生命是你的全部失去那个人你说,我的天塌了,我的世界没了你还说没有的日子不好过,想回去我现在努力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和重新在一起心里放不下这个梗不甘就这么离你而去就像现在做什么都是为了可是,你说了又说说这么多怎么就在转个身的时间里放下了所有你以为的爱情并不是天不是那刮风下雨都会拨动你心弦的天其实你没有那么在意其实你也不是不爱只是两个人的爱情,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不得不散放下,才能承担,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弘一大师的五句真言
一、心性之大,慈悲覆盖天下。
弘一大师提倡培养心性以及美德,他认为普渡众生是修行最高造诣,要使真理走出宗教的界限,洒遍于世界各个角落。
因此,他提倡慈悲无量,不但要拯救自己,也要能拯救别人,以普度众生的方式来推动佛陀的教理,用行动表达出慈悲无量,要以此来慰藉世间苦难,覆盖天下。
二、安立自在,果报自然起。
弘一大师强调,人应当放下所有的心理和物质包袱,学会安立自在,摒弃世俗的烦恼及不美好的习气,培养出清净的心灵。
他认为,人的报恩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是不能有任何的贪欲,修行要专注自己的心灵,等待自然的报恩。
三、满足现在,无须着迷昔天。
弘一大师教导,要把上一秒的感慨,当作现在的满足。
无论是现世一切或是平淡无奇的能让自己感到满足,都要把他们看做是一种豁达,无须去着迷于过去。
四、坚固正行,佛道自圆满。
弘一大师强调,要坚定修行,就像走路是坚定不移的两只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正行,秉持正确的修行方式,不畏惧任何困难,不会走上弯路。
只有勇敢坚定,才能体悟佛道,达到自我圆满。
五、觉悟无梦,道在平常心。
弘一大师认为,修行是要觉悟,实现前所未有的超越,将梦想变成现实。
但要达到觉悟,就必须要有“平常心”,即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保持清净的心灵,才能走在佛道的正途。
况钟关于劝人息事宁人的楹联
1. “各退一步天地宽,干嘛非得争长短,就像牙齿和舌头,也有相安无事时。
”例子:就说那次俩邻居为了点地边子争得不可开交,想想真没必要,各退一步不就完了嘛!
2. “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一下海阔天空,别像鞭炮一点就着哇!”例子:你看那两个人为了几句话就吵起来了,要是都能忍忍让让,不就没事了嘛!
3.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别揪着不放累不累呀,好比手里的沙子,越紧漏得越多!”例子:他们为那点小事闹成那样,真该学学大事化小的道理!
4. “别计较太多,心宽才快乐,就像天空包容万物一样。
”例子:为那点小钱争来争去,心宽点不好吗,天空还啥都容呢!
5. “和和气气多好,吵吵闹闹干啥,难道不知道家和万事兴吗?”例子:那家人整天吵吵闹闹,就不能和和气气的,家和万事兴啊!
6. “放下争执心不累,老这么争有意思吗,就像船在水上,平稳才安全。
”例子:他俩争个没完,放下争执多好,心也不累,船还得平稳行驶呢!
7. “退让不是软弱,是智慧呀,好比流水绕石而流。
”例子:别以为退让就是软弱,那是智慧,就像水绕着石头流一样!
8. “别总斗气,和为贵呀,跟那琴瑟和鸣一个道理。
”例子:老是斗气干啥,要以和为贵,就像琴瑟和鸣那样和谐!
9. “息事宁人好处多,干嘛非闹大呢,像那平静的湖面多安宁。
”例子:为点小事就闹大,息事宁人多好,看看平静的湖面多让人舒服!
10. “相互体谅多温暖,非要吵吵冷冷清清吗,这跟冬天有火没火一样明显。
”例子:大家相互体谅多温暖,别吵吵闹闹搞得冷冷清清的,就像冬天有没有火差别多大呀!。
一个放字,千般哲理有一种养心方法叫放下,擅画者留白,擅乐者留空。
何时放下,何时就会获得一身轻松。
放下、自在,是禅家的两重至高境界。
有一种处世方法叫放弃,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所拥有的,放弃无法拥有的,重要的是放弃之后就不要悔恨。
有一种方法叫放置,放置不是闲置,今天无头绪可能明天有条理,因为事缓则圆,事缓就有变。
有一种管理方法叫放手,管理不是紧紧抓住,更非事必躬亲,而是有条理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捆住了手脚当然就无活力可言。
有一种思考方法叫放飞,放飞思绪才会天马行空。
创造源于想象,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
有一种表达方法叫放声,若不影响他人,不妨放开喉咙,压抑是致病的罪魁祸首。
需要注意的是,放声之后应知道何时收声。
有一种观察方法叫放眼,能放眼时就放眼,高山流水、云卷云舒,远比眼前风景好看得多。
有一种用人方法叫放心。
有一种比赛方法叫放开。
有一种养生方法叫放怀。
放弃是一门艺术,它不是叫你盲目的逃避,而是要你明白痛苦的维系还不如放弃!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
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不一定就刻骨铭心!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快乐,让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诚挚。
如果你做不到,还是放手吧!放弃何尝不是另一种美丽!一个放字,千般哲理。
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明晰,浮躁的心境回归淡然。
放,作为生存之态,是画龙后的点睛,是深刻后的平和。
罗梭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
提得起常被人称道,放得下则更令人赞叹。
【哲理故事】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放手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
秋天,禅院里红叶飘动,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由于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
这不是‘废弃’,是‘放下’!”
冬天来了,小沙弥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冻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清洁,
人生格言。
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纷飞,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多少棵盆栽的龙柏上,师父嘱咐门徒协力把盆搬倒,让树躺下来。
小跟尚又不解了,急着问:“龙柏好好的,为什么弄倒?”
师父脸一整:“谁说好好的?你没见雪把柏叶都压塌了吗?再压就断了。
那不是‘放倒’,是‘放平’,为了维护它,教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霁再扶起来。
”
天寒,加上寰球金融危机,香油收入少多了,连小沙弥都缓和,跑去问师父怎么办?
“少你吃、少你穿了吗?”师父瞪一眼:“数数!柜里还挂了多少衣服?柴房里还堆了多少柴?仓房里还积了多少土豆?别想不的,想想还有的;苦日子总会从前,春天总会来。
你要放心。
‘释怀’不是‘不必心’,是把心安置。
”
春天果然随着来了,大略因为冬天的雪水特殊多,春花烂漫,更胜往年,前殿的香火也匆匆恢复昔日的盛况。
师父要出远门了,小沙弥追到山门:“师父你走了,咱们怎么办?”
师父笑着招招手:“你们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还有什么不能撒手的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放下,就自在
佚名
【期刊名称】《新湘评论》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在一个有关处理压力的课程上,讲师对学生做了一个示范,他举起手中
的玻璃杯,问台下学生.“你们估量一下玻璃杯内的水有多重?”学生们议论纷纷,答案不一,范围由20克到500克不等。
【总页数】1页(P26-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5.53
【相关文献】
1.清爽透气,自在无忧——乐而雅“清透自在”、“瞬吸自在”系列卫生护垫清新上市 [J],
2.堪破、放下、自在、念佛——凌鼎年《了悟禅师》之禅意 [J], 柳青
3.放下无求心自在——近读金庸先生(本刊专稿) [J], 阎挺
4.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J],
5.放下即自在 [J], 郑会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放下大自在: 種樹理論/ 看破、放下,天地寬
高雄長庚陳肇隆院長也非常喜歡種樹,上周日到他家,遠遠就看到巨大的鷹架(大概有3-4樓高),原來他在幫院子的大樹嫁接不同花色的新枝,(不愧是世界肝臟移植權威),坐在餐廳中品嘗香醇咖啡,透過整片落地窗向外看,猶如世外桃源一般,(他有自己的苗圃,長庚醫師員工每個人都要種樹,樹都由他培育免費提供),今天再看這篇文章感覺特別深!當父母的一定要看: 種樹理論/ 看破、放下,天地寬種樹理論
早些年,我有個鄰居醫生,他很喜歡在自家的大院子裡種樹。
但他很少給樹苗澆水,那些樹長得很慢。
有一天,我決定去拜訪一下那個醫生,問他會不會為樹苗長不快而感到擔心。
他帶著一種自豪的口氣,給我講了他的絕妙理論。
他說,如果老是給樹苗澆水,樹根就會習慣于土壤淺層的舒適環境,而且總等著輕易就能得到來自地面的水。
因為他不常澆水,樹確實會長得慢一些,但這樣樹根就能向土壤的深處生長,去那裡尋找水份和養料。
因此,這些樹會有很深的根,更能抵抗惡劣氣候的侵襲。
他還告訴我,他每天都會拍打這些樹。
後來,我搬到了國外生活。
又過了幾年,我從國外回來,去看了看先前住過的地方。
當我走近那兒時,發現了一片從前沒有的小樹林。
那是一個風大和嚴寒的日子,街上的許多樹都被風吹彎了腰,似乎根本無法與嚴冬抗爭。
而當我走進醫生的院子時,我看到了他的樹非常結實;樹幹幾乎紋絲不動,堅強地抵御著大風。
看到這麼奇妙的結果,我思緒萬千......
每晚睡覺之前,我都會去看一下我的孩子? 我總是為他們祈禱,多數情況下祈求他們的生活能輕鬆一點,少受些挫折與打擊......我想該是改變一下我的祈求的時候了,因為我知道,孩子們日後的生活定會遇到不計其數的困難和挫折,生活中總會有疾風豪雨,不管我們情願與否。
能帶著深"根"成長,這樣他們就能從最最來之不易的地方得到最好的養份。
給有孩子的人......為人父母者真是心有戚戚焉,還是想開點吧!
看破、放下,天地寬
俗云「無事天地寬」,這句話是說,如果心中無事,到處都可以自由自在;修行就是教我們不論遇到多少事情,或遇到多麼困難的事情,永遠要做自己「心」的主宰。
有一寡婦,丈夫早逝,她以教書賺錢撫養小兒,不但教育兒子長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國外留學。
兒子完成學業後,留在國外上班、賺錢、買房子,也在國外娶老婆生子,建立美滿家庭和輝煌的事業。
寡婦得知兒
子的成就與志願,心中暗自竊喜,盤算著退休後,帶著退休金前往美國與兒子媳婦一家人團圓。
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園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含飴弄孫之樂。
就在距離退休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她趕緊寫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告訴他什麼時候她就要飛往美國和他們一家團聚。
一想到養兒防老,想到親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國養老,不覺心中喜悅陣陣。
於是,她一面等待兒子的回音,一面把在臺灣的產業、事務逐一處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兒子從美國寄來的一封回信。
信一打開,有一張支票掉落下來。
她撿起來看,是一張三萬美元的支票。
她覺得很奇怪,兒子從來不寄錢給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國去了,怎麼還寄支票來?莫非是要給她買機票用的。
她心中炫起一陣喜悅,趕緊去讀信。
只見信上寫到:「媽媽!我們經過討論的結果,還是決定不歡迎你來美國同住。
如果你認為你對我有養育之恩,以市價計算,約為兩萬多元美金,現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張三萬元美金的支票給你,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寫信來囉嗦。
」
母親讀完信,老淚縱橫,只覺得一生守寡,從此老年淒涼,如風中殘燭,情何以堪!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
退休後,想到無事一身輕,於是拿著這張支票兌換成台幣,為自己規劃一趟環遊世界之旅。
在旅行中,她見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國不同的民情,於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
信上寫到:「你要我別再寫信給你,那麼這封信就當做是以前所寫的信的補充文字好了。
我接到了你寄來的支票,也用了這張支票上的錢規劃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
在旅行中,我忽然覺悟。
我非常的感謝你,感謝你讓我懂得放寬自己的胸襟,讓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
人要能看破人與人間聚散的因緣,才能讓自己在緣散時保持一份瀟灑。
寡婦若執於兒子不肖,不能看開此段即將消逝的母子因緣,必然心中怒不可遏,一旦怒氣難消,必因怒恨攻心而生病,病到後來死了,也只在當時留下一段人間不平事,幾年後煙消雲散,誰還會去憑弔這段往事,且早已在世人的善變下消失記憶,如此,這段往事又有什意義?我們要像這位母親懂得看破、放下與覺悟,不可遇事執著、煩惱,以信心渡過洪水,以警覺渡過大海,以精力克服痛苦,以智慧淨化自身。
人生有苦難,有重擔,人性有邪惡,有欺凌,但是到後來這些都對我有益處,苦難竟是化了妝的祝福。
人生在一連串不完美中,最後總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