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住院病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病例报告【关键词】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报告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08-021 病例资料患者李世江,男,39岁。
既往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因“腹泻、腹痛1年,加重伴间断发热50天”于2012-11-16入院。
患者于1年前疑不洁饮食后出现腹泻,每天大便3-4次,上午重。
初为黄色软便,后为黄色稀糊便。
伴腹痛,为左上腹阵发性绞痛,便后出现,持续数十分钟后自行缓解。
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肠炎”,服用“消炎药”具体不详,无明显缓解。
8个月前于我院就诊,行结肠镜检查示:“大肠弥漫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直肠)黏膜呈中度慢性活动性炎伴部分糜烂”,门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给予“艾迪莎、双歧杆菌”等治疗。
患者因服用“艾迪莎”后腹部不适,未规律服药,自服“健脾益肠丸”。
起初效果可,腹泻症状有所缓解,后期效果不明显,仍腹泻5-6次/天,为黄色水样便。
50天前,患者饱食后出现腹泻加重,大便6-10次/天。
夜间重,为黄色稀水样便。
伴发热,体温最高38.5℃。
轻度咳嗽,无咳痰。
无畏寒、寒颤、盗汗。
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胸部ct示“右肺上叶团块状影,可见胸膜尾征,考虑肺癌可能性大,不排除肺部炎症,建议抗感染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
患者未系统诊治。
发热持续5天后自行消退。
但腹泻逐渐加重,每天腹泻10余次,水样便,粪便中有时含血样液体。
无粘液及脓液。
伴腹痛,为左上腹持续绞痛,程度较剧烈。
伴腹胀、恶心、乏力、纳差、反酸、烧心。
5天前与我院急诊就诊,查电解质示血钾2.2mmol/l,血钠130mmol/l,血常规示:白细胞18.66×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7.94%,血红蛋白143g/l。
腹部ct示“结肠肠壁增厚,轻度扩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符合溃疡性结肠炎ct表现”。
原发于腹膜、胸膜的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各一例报告标签: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腹膜;胸膜我院近年来收治2例原发于腹膜、胸膜的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病例1,男性,64岁,退休干部。
以“腹胀,乏力,消瘦1月余”于2003年7月3日入院。
PE:消瘦,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一),腹膨隆,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一),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血常规:白细胞9.0×109/L,中性75.1%,血红蛋白103.0g/L;血生化:总蛋白:63.7g/L,白蛋白28.1g/L,谷草转氨酶102 U/L,谷丙转氨酶93 U/L,胆碱酯酶2332U/L,肌肝及尿素氮正常。
大便及尿常规正常。
血腺苷酸脱氨酶21.5U/I,乳酸脱氢酶55 U/L;腹水常规:李凡他(+),白细胞1800,中性30%,淋巴15%,间皮55%,腺苷酸脱氨酶45.5U/L,乳酸脱氢酶260U/L,蛋白35.1g/L,未找到抗酸杆菌;腹水肿瘤指标:CA125 339.9U/ml,AFP1.2μg/ml,CEAl.8ng/ml,CA199 0.8ng /ml,Fer 9905.3mg/ml;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一),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一);乙肝三系:HBC-AB(+),HBe-AB(+)HBS-AB(+),血沉97ml/h,结核抗体(一);血肿瘤标记物CAl25 97.7 u/m1,Fer 1400.7 mg/ml,余正常。
腹部平片及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抗核抗体全套(一)。
胃镜示:慢性浅表一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食管下段炎。
病理:胃窦粘膜慢性轻度萎缩性炎症(活动性)伴轻度肠化。
肠镜示:结肠多发息肉,直肠炎。
病理:(升结肠)管状腺瘤伴上皮轻度异型增生。
B超示:慢性胆囊炎,胆囊内多发胆固醇结晶,腹水中等量,前列腺增生。
腹部CT:腹水,左肝小囊肿。
骨髓常规及活检:未见明显异常。
腹水病理:找到恶性肿瘤细胞。
腹腔镜:腹腔内粘连广泛,分隔,小肠粘连成团,腹膜上覆着多块脓苔样组织。
以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
淋巴瘤1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40%患者可以出现结外器官受累,最常受累部位是胃肠道,而以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并不多见,现将我院一例以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入院第七天在全麻下行大脑开颅颅内占位病变切除术,术中顺利,术后予常规抗炎对症等治疗,5天后病理回报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考虑弥漫大B细胞型),免疫表形为CD20(+),CD79α(+),CD3(-),ki-67 80%说明增生较快,患者状态稳定后转入血液内科进一步治疗,首先行骨髓穿刺,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未见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
于是采用R-CHOP方案化疗8次,期间鞘内注射MTX10mg,共6次,治疗后患者状态良好,完全缓解。
2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免疫系统异质性恶性细胞肿瘤的疾病,它包括多种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速度和治疗反应各不相同的类型,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以老年人多见,有淋巴结肿大及浸犯脏器的表现。
本患者以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首发症状并未发现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如不及时手术并结合术后病理,很难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上有其特殊性,由于血-脑脊液屏障使得多种化疗药物和利妥昔单
抗等不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内,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案,大剂量MTX化疗和鞘内注射MTX和(或)阿糖胞苷已经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
由于本患者及早手术并采用恰当的治疗方案,避免误诊、漏诊,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霍奇金淋巴细胞瘤(住院病历)
该文档旨在总结非霍奇金淋巴细胞瘤患者的住院病历信息。
以下是患者的关键信息和病史。
个人信息
- 姓名:[患者姓名]
- 性别:[患者性别]
- 年龄:[患者年龄]
- 住院号:[住院号码]
- 就诊日期:[就诊日期]
病史
- 主诉:[患者主诉]
- 参考医生或门诊:[就诊的医生或门诊]
过往病史
- 既往病史:[患者的既往病史]
- 家族史:[患者的家族史]
体格检查
- 体温:[患者体温]
- 血压:[患者血压]
- 心率:[患者心率]
- 呼吸频率:[患者呼吸频率]
- 其他体格检查结果:[其他相关信息]
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 影像学检查:[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 - 病理检查:[患者病理检查结果]
诊断
- 临床诊断:[医生的临床诊断]
- 病理诊断:[医生的病理诊断]
治疗方案
- 治疗方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
- 具体治疗内容:[治疗方案的详细内容] 病程记录
- 就诊日期:[病程记录的日期]
- 病程记录内容:[病程记录的具体内容] 进展及转归
- 治疗效果:[治疗的效果]
- 转归情况:[患者的转归情况]
出院小结
- 出院日期:[出院日期]
- 出院诊断:[出院时的诊断]
- 出院医嘱:[出院医嘱]
以上是对非霍奇金淋巴细胞瘤患者住院病历的总结。
请注意,文档中的具体内容会因患者情况而异。
如需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考原始病历文件。
> 注意:以上所描述的病历内容为虚构情景,不得当作真实病例使用。
淋巴瘤大病历
病人信息:
性别:男。
年龄:62岁。
婚姻状态:已婚。
病史:
病史回顾:
2017年7月,病人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诊断为非何杰金淋巴瘤。
治疗经过:
经过化疗,放疗等治疗,症状逐渐缓解,淋巴结明显缩小。
2018年7月,病人复查时发现淋巴结再次增大,经PET-CT检查后确
诊为淋巴瘤复发,病情加重。
2019年1月,病人接受CAR-T治疗,治疗后淋巴结缩小,部分消失。
2019年5月,病人再次复发,经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
近况:
最近病人身体状况有所下降,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医生建
议再次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小婴儿T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标签:非霍奇金淋巴瘤;T淋巴细胞;婴儿1病例资料1.1病史患儿女,2个月龄。
因咳嗽、发现左背部一小包块3d入院。
入院前3d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呈阵发性干咳。
洗澡时发现左背部肩胛区有一小包块,类圆形,质硬,拇指头大小,无压痛,无发热,无抽搐,无盗汗,无消瘦,无腹泻,未经治疗。
我院门诊胸片(CR)检查提示:右肺占位性病变。
为明确诊断而住我院。
发病以来易烦躁精神稍差,食欲正常,体重仍增加。
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
母亲年龄34岁,家族无肺结核及肿瘤患者。
1.2入院体检体温36.8℃,脉搏135次/min,呼吸30次/min,体重5kg。
神清,精神差,皮肤无黄染,无皮疹。
左背部肩胛区可触及1cm×1cm大小类圆形包块,质硬,活动度好,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颈、颌下、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如黄豆大小,无粘连,无压痛,前囟隆起、紧张。
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灵敏,颈无抵抗。
气管稍左偏,无三凹征,两肺呼吸对称,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罗音。
心腹无异常。
四肢无异常,深浅反射正常,无病理征。
1.3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1.9×109/L,RBC3.31×1012/L,Hb102g/L,NO.393,LO.546,PLT638×109/L。
血清生化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结果均正常。
头颅CT见:①大脑小脑转移瘤;②幕上阻塞性脑积水。
胸部CT意见:①右上肺肿瘤并肺内转移;②左背部肿块。
胸部CR影像诊断报告:右肺病灶提示占位性病变。
右上肺见类圆形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清,内缘与纵隔相连,大小约27mm×15mm,气管向左侧移位,右肺野散在3个类圆形阴影,边缘欠清。
左侧背部包块B超:左侧胸背部探及类圆形低回声区,大小13mm×17mm,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意见:左侧胸背部实质性包块。
背部肿物病理切片诊断:T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查结果:CD45RO(+),LCA(+),Vimentim(+),CD20(—),S-100(—),Actcm(—)。
病历摘要病历一:32/F,确诊NHL8月,发热、呼吸困难2月。
8月前,因全身淋巴结大,活检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CHOP×2周期,FC×6周期,全身淋巴结明显缩小,CT示双上肺淡片渗出影。
末次化疗1周后(即入院2月前)出现发热、呼吸困难,无咳嗽、咯痰。
胸片见图1,CT双肺渗出影增多。
给予舒普深、大扶康及激素治疗,入院3周前开始口服强的松30mg/日,拜复乐0.4/日,病情无缓解。
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啰音WBC 3.21×109/L,NE 75%,HGB 88g/L,ESR 51mm/h;动脉血气:pH7.463,PO247.7mmHg,PCO231.2mmHg。
入院后呼吸衰竭进行性加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病历二:37/M发热10天,咳嗽、胸痛7天10天前畏寒、寒战,伴头痛、全身酸痛。
查WBC 9.6×109/L,NE 69.1%。
7天前咳嗽、咯白痰,伴右胸痛,与呼吸关系不明显。
胸片示右肺炎(图2)。
先后使用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加替沙星+阿奇霉素,仍高热、咳嗽、大量黄粘痰。
2天前换用泰能+阿奇霉素,双肺阴影面积扩展迅速。
呼吸困难渐加重。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查体:R35次/分,呼吸窘迫,口唇紫绀,右肩胛下角线第8肋下叩浊,双下肺呼吸音减低,右中肺、左下肺背部可闻湿性罗音,肝肋下1指,质软,轻触痛WBC 7.7×109/L,NE 82.5%,CRP 152mg/L↑,ALT 87IU/L↑,AST 140IU/L↑;LDH 1248 IU/L↑↑。
血气分析(鼻导管2/min):pH7.461,PaO2 48.4mmHg,PaO2 34.2mmHg;胸片示双肺渗出影伴胸腔积液。
胸穿示血性混浊胸水,比重1.028、黎氏阳性,有核细胞400,单核99%;TP30g/L,GLU6.32mmol/L,LDH 1524IU/L(血597 IU/L),ADA26U/L。
颌骨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分享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增生。
其中发生于淋巴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占24%~40%,以胃肠道、皮肤、长骨等部位多见。
头颈部结外NHL好发于Waldeyer’s环、鼻腔、鼻窦、口腔(腭部、牙龈、舌)、唾液腺等部位,发生于颌骨者十分少见,仅占所有骨肿瘤的1%,好发年龄为40~50岁,男女比例约为3:2。
上颌骨发病率高于下颌骨体部,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多见。
淋巴瘤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接触农药、辐射、免疫抑制、免疫性疾病及病毒感染等均为其致病危险因素。
颌骨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与其他原发性颌骨肿瘤表现相似,术前诊断十分困难。
病变侵犯牙周组织可引起牙周膜间隙增宽,牙齿松动;侵犯骨皮质可导致溶骨性破坏从而引起下唇麻木等症状;突破骨皮质可导致软组织肿块形成。
临床常表现为颌骨膨隆、疼痛,颌面部感觉异常、麻木,牙齿松动,拔牙窝新生肿物,病理性骨折等,颈部淋巴结肿大不多见。
全身症状不明显,一般不伴有发热,消瘦、吞咽困难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通常不具备特异性,极易造成临床医生的误诊及漏诊。
现报告3例发生于上颌骨经病理证实的NHL。
1.临床资料病例1,女,67岁,因“右侧腭部肿物1月余”入院,否认系统性疾病。
体格检查:右侧腭后部可见一大小约为2.5 cm×2.5 cm包块,质硬,不能活动,包块表面黏膜糜烂,不光滑。
CT(图1A)示:右侧上颌窦后壁与右侧翼突内外板交界区局部骨质破坏、吸收,并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大小约为2.3 cm×3.0 cm,边界不清,肿块向前延伸进入右侧鼻道,邻近右侧翼内肌肿胀,密度欠均,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双侧颈部见多发增大淋巴结。
MRI平扫示:右侧翼腭窝、颞下窝区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边界不清,体积约3.5 cm×2.5 cm×2.7 cm,病灶累及右侧下颌骨及翼内肌,考虑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性病变,淋巴瘤;右侧颌下及颈深间隙多发增大淋巴结。
住院病历
第次入院记录
姓名:*** 单位或住址:浙江温州林溪乡吴坑村
性别:男婚姻:已婚
年龄:81岁邮政编码:325600
民族:汉族入院日期:2016年4月11日8时
出生地:浙江温州记录日期:2016年4月11日10时
职业:务农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主诉:确诊淋巴瘤4年余,上腹部隐痛2月。
现病史:
患者于4年余前发现颈部肿块,遂至我院就诊,收住入院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峡部甲状腺弥漫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20(+)。
建议患者行化疗联合CD20单抗(美罗华)靶向治疗,患者拒绝。
予CHOP方案化疗1次后完全缓解,后又巩固化疗5次。
2月前患者于家中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持续性隐痛,轻微可耐受,休息后可缓解,无向肩背部放射痛,无缓解体位,伴进食后腹胀,有时伴四肢皮肤瘙痒,无巩膜皮肤黄染,无皮肤淤点瘀斑,无心悸,无胸闷胸痛,无咳嗽咳痰,无反酸嗳气,无腹泻,遂至我院就诊,腹部CT示“肝多发结节团块,肿瘤待排”,后收住肝胆外科,经皮肝肿瘤活检术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能,B细胞来源”,免疫组化CD20(+)。
予R-CHOP方案化疗一次后出院,腹部隐痛未缓解。
现为求再次化疗,拟“淋巴瘤”收住我科。
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睡眠一般,胃纳可,大便四五日解一次,较干燥,偶有泡沫尿,伴尿频尿急尿痛,量少,两月来体重下降7-8斤。
既往史:
一般健康情况:一般
疾病史,传染病史:
肺结核无时间: 肝炎无时间:
高血压无时间: 糖尿病无时间:
心脏病无时间:
其他:无
预防免疫接种史:不详
药物过敏: 无药名:
其他过敏: 无名称:
长期用药: 无药名:
成瘾药物: 无药名:
输血史:无
外伤: 无部位:
手术史:2011.11.17颈部行双侧甲状腺探查+左侧甲状腺部分+峡部部分组织切术。
系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