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习题答案
教育技术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

重要名词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递、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率)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况,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收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认为是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况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试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共识:

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造和重构,也包括对

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

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体现在:

一、传统的学习观念是基于“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世界时可以认识的”观念,基于这种

观知识被视作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可靠的;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客观世界的现实映像。而建构主义则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中的意义:于是学习过程是知识建构。

二、区分了知识与信息(或者说区分了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信息(简单知识)是稳

定的、自足的、结构良好的、客观的,而知识(特别是复杂知识,是以智慧的高度看待的知识)是不稳定的、开放的、结构不良的、主观的。简单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可以以

某种方式捕捉到、记录下来、可以积累、加工、储存、分配,可以分割,可以以语言和符号明示,可以以现成方式打包并加以传递;因而,教学就是对这种简单知识的传递、传授、传播,而学习就是对所教知识的复制与同化的过程。而复杂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总是和认知者有关,与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孜孜不倦的求知过程相联系,因此,知识总是包括认知者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情境脉络,因而,知识难于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的,掌握这种知识需要掌握组织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

三、另外,知识同时具有个人与社会两个维度(以上观点似乎只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

但是建构主义者同样认为知识具有社会这个维度)

四、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情境中完成(是针对复杂知识不能以孤立方式掌握而提供解决办

法,在情境中建构知识,而不是其它形式的传递过程)

五、知识还具有默会性,可以区分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

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它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思考与练习题

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具有方法论性质,并且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创立理论,推进实践。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三类:

(1)哲学的方法,如

(2)一般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

量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测量法

综合的方法,如软件工程的方法

(3)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课堂信息分析法

3.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

按AECT’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个规定性的一般性定义)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学习既是教

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学习过程(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人力和非人力的一切可资学习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包括五个范畴: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和产品)、开发(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和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4.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系统科学史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科学对教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遵循整体原理,教学系统设计应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教学四要素的关系,成功的教学系统在于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再比如,遵循有序原理,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且能提供一个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即远离平衡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系统的有序发展。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的归纳。由于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某种视角)上说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认知主义(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者为中心、主动的、意义建构、协作、情境、资源)。学习理论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对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着眼于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5.请谈谈你对因特网的出现及发展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因特网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到得飞速发展,这种数字化的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第四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它与前三种媒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这些都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

早期的传播理论中的7W、六阶段、四律都是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形成的,而在信息极端丰富、交互及媒体呈现的手段同样极端丰富、观点意识形态多元共存共享的现代信息社会,早期传播理论中的许多原则都受到了冲击,有些冲击甚至涉及本质,如信息传播的PUSH和PULL的问题、信息源与受众群的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的同时又都是信息获取者)等等。

6.请你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答:“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冲击和

发展空间,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为一个混沌系统,其运动过程要受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混沌系统规律的影响,因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必然会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在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教育(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待对教育技术提供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谓的后现代课程观,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提供了课程设计四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对于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因而,教育技术需要去适应这种后现代课程观。直观教学:

戴尔经验之塔: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模型,愈上层愈抽象,愈下层愈具体。该理论认为:

教学活动以依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视听教学时沟通上层抽象与下层具体的利器。

视听传播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关注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它是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的结果,也是受系统观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有形的媒体论走向无形的系统论的结果。视听传播的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视听传播论把对提高教学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宏观框架中,改变了传统视听教学论对视听媒体进行孤立研究的方向。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其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

参见上面的重要名词

2.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应该可以看作美国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要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只能试述一二:

我们应该像美国一样重视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应该奢望追求所谓的终极真理,而是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理论、发展理论,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义体现了美国人对于理论发展的务实性。

我们应该有一个类似AECT的组织,超越商业行为,组织优秀专家,持之以恒地发展教育理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科技发展的成国应用在教育之中,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在教育上的应用就是例证。

我们还需要正确对待人本主义的思潮,美国在教育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其所追求的人本主义思潮不无关系,我们需要正确处理这些论调:教育的目标是个人的自我完成,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不需要对公众、集体、社会承担任何责任!

。。。。。。

以上观点,管中窥豹,见树而未见林。

3.我国教育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是移植欧美视听教育的基础上,经过改造与创新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电化教育知识体系明显不同于国外的教育技术,主要着眼于现代教育媒体如何服务于教学目标,如何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比较严谨,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的教育技术在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前提下,正积极吸收国外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80年代,我们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90年代,我们成功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并纳入了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何克抗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系统,完整地吸收了AECT’94的定义(2001年)。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国的教育技术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

同时,我国通过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来推进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在中央及各级地方设立电化教育研究机构(电教馆),及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技术观念中存在有误区,主要有:

重电轻教,重视电教设备的维修与保管而轻视其发挥教学功能及作用

重硬不重软,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重教不重学,重视在教的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

式的支持与发展

偏科技轻人文,重视技术水平考察而忽视人文休养,技术是双刃剑,需要人文素

养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没有

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4.结合我国计算机教育应用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谈谈你对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框架的设想。

第三章学习资源

重要名词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其组成要素包括:information,Material,Device,People,setting,Capital

学习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媒体这个概念在信息技术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如书本教材、磁盘、光盘、U盘等;一是指非实物的、承载信息意义的符码系统,如文字、语言、图片、声音、视频等。

多媒体: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超媒体: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虚拟现实: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流媒体:流媒体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解决多媒体信息在窄带上的传输问题,它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以满足实时性及无盘工作站的播放。思考与练习题:

1.简述学习媒体的特征,结合具体媒体说明学习媒体的分类

答: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意为“二者之间”,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媒体这个概念在信息技术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如书本教材、磁盘、光盘、U盘等;一是指非实物的、承载信息意义的符码系统,如文字、语言、图片、声音、视频等。

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它是教学系统的四要素之一(另三个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它具有如下特征:

固定性:可以记录存储,在需要时能再现信息;

散播性:可以被远距离传播,突破信息呈现的空间限制;

重复性:可以重复使用,使用者越多越能显示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的价值;

组合性:媒体可以组合使用;

工具性:媒体是工具,不能代替人(教师)的使用;

能动性:在特定时空下,媒体可以脱离人独立起作用。

学习媒体按表达手段可以分为: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三类,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人际交流方式;印刷媒体如教科书、报纸、杂志等;电子媒体分为两类,模拟信息的电子媒体如录音磁带、录像带、电视等,数字电子媒体如VCD、DVD、计算机等。学习媒体按作用的感官及信息流向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多媒体(交互)。视觉媒体如幻灯机等;听觉媒体如录音机等;视听媒体如VCD、录像带等;多媒体计算机提供支持交互的多媒体。

2.“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阐述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答: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个人缺乏Internet信息搜索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素养。其实掌握网上的信息资源搜索方法并不困难,一下是一下简单的方法:

一、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可以通过关键字(及其组合)来搜索想要的资源;

二、通过Yellow Page,或其它媒体(纸或电子媒体)上提供的URL地址来搜索网上资源;

然而,即便是一个会熟练使用Internet搜索方法的人,有时也会有这种感叹。因而,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Internet需要不断扩展其应用(如BLOG,社会软件等),以更有效率地组织信息。

3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获取关于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库规范的建设情况,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尝试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库规范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答:目前,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一些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规范,其中包括《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库部分》DLTS、《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及一个教育管理信息规范(名不详)。

这些规范已经较好吸收了国外的资源库建设标准,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4.请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答: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学媒体首先要遵循适用原则,即“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超级媒体,各类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体,并充分发挥其长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学习媒体的选择依据有:学习者特征,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认知阶段)、兴趣、动机、认知风格和认知技能等,选择符合学习者特点的媒体类型。

学习任务,要考虑当前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媒体呈现效果,最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另外,媒体选择时还要依据客观条件,考虑媒体的易获得性和适用性,也就是需要根据即时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物理及信息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媒体。

当然,媒体自身的特点,也是选择教学媒体的重要依据,各种媒体在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性能,需要教学设计人员能充分考虑。

5.试从“学习(教学)媒体到学习资源”这一提法的变化的角度,说明教育技术内涵的发展和变化。

答:在教育技术发展到视听传播阶段以前,人们习惯于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分析媒体的教学作用——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媒体来提供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

随着媒体本身的发展以及传播理论及早期系统论对教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对媒体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开始把媒体放到整个教学系统中考察,与教学过程等其他要素联系起来研究,形成依靠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

在学习(教学)媒体阶段,教育技术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以及媒体在教学中的科学性、经济性。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AECT’94)的提出,反映了教育技术开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开始全面地分析问题(教学系统各个要素)、运用技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如今,学习媒体只是作为学习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来被考察被利用。

关于学习媒体与学习资源有一些概念范畴层次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沥青,媒体一词经常在物理实体上的媒体与符码意义上的媒体两种意义上游走。按本书的观点,学习媒体是教学系统四大要素之一(其余三个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里的媒体是指物理实体上的媒体(是硬件,参考《教学系统设计》)。而通常所说的多媒体则指得是符码(图、文、声、像)意义的媒体。本书上也引用了这种符码意义上的媒体,如在对学习资源按表现形态划分时,认为(本书75页)学习资源中的软件资源由媒体化学习材料(material,常指软件,见本书74页)和工具性软件组成。

第四章学与教的过程

重要名词

学习:广义的学习可以理解为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主义);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认知主义);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一般地,教学活动首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次,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最后,教学过程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双边过程。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从教学规律出发,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见思考与联系题6

思考与练习题

1.试论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答:有两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一类是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另一类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析。

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包括六个不同层次: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直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作六个不同层次。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将学习目标(结果)分为五个部分,它们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智力技能又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不同层次。

这两类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有相同之处,如基本上都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动作三大领域(加涅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可归纳为认知总领域),对认知领域的细分目标分类基本一致,都具有从低到高,层次分布有累积性(布卢姆的六个层次,与加涅对智力技能的四个层次划分及认知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教学目标的细分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布卢姆是从测量学的角度出发来分类,有利于指导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而加涅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除了考虑教学测量外,还考虑了学习过程、条件及相互间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

2.结合自身学习体验,谈谈对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过程和维多罗克的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的理解。

答: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与认知心理学所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一致,后者将人的认知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相类比,加涅把情感(期望、执行控制)等人的因素融入这个系统而成。(看)

环境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官(感受器),进行感觉登记,以可辨认的型式(pattern)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经过语义编码转化成有意义的模式后进入长时记忆,这些过程(知觉选择、型式化、语义编码)都会受到人的期望、动机及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影响。学习者同时在期望、动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综合作用在通过反应器,激活效应器(肌肉)作出反应。完成一次学习过程。

维多罗克对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作如下解释:

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影响直觉和注意的内容以及认知特点等进入短时记忆:由这些内容和倾向形成个体学习动机,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为达成对选择性信息的理解,进一步建构该

信息的意义,即“语义编码”过程;对刚建立的试验性联系进行检验,以确定建构意义是否成功;如果不成功,返回去检查选择性信息,如果成功则进入下一步;达到对新信息的意义理解后,将这种意义同化或重构到长时记忆中。

3.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的

答: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有:

一、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状况,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及生理发展是学习的物质前提;而

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

二、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原有的认知结构式学习者的学习得以发生和保持

的关键因素。

三、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

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因为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极为重要。

四、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

习倾向,学习风格(特别是其中的认知风格)对学习有深入影响

五、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主要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动机对人

的行为、活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

动机水平的高低和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六、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物质环境(设备设施等)

及非物质环境(校风、学习气氛、文化氛围等)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如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并且强调以“学”为中心,那么师生的角色、任务、教学活动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任务是讲授、板书,而学生的任务是听讲、记笔记,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

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会发生显着的变化,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也和过去截然不同。特别是在以网络为媒体的信息环境的网上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这种环境下可以构筑以学为中心,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从单一的教学信息的传授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咨询者、专家等多种角色。教师的主要活动也由课堂讲授变为教学答疑、作业管理、主持讨论、考试管理、搜集课程资源、个别诊断与辅导等一系列的网上教学活动。教师帮助学习者诊断学习需求,通过网络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指导学生搜集、选择和利用信息资源。

与此相适应,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从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理论上讲,在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地掌握学习的进度、节奏,基础是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促下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在教师帮促下自主地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

5比较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集体授课、小组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

集体授课的组织形式的优点是教师同时面对大量的学生,有一定的规模效益,可以广泛采用;缺点是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信息基本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缺少交流机会。

小组协作学习可以按学生的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进行同质分组,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作用能得到交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充分体现,既培训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个别化教学能满足每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要求,在现代教学技术(计算机)的使用,使得大规模实施个别教学成为可能(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行性),人类最早的教学就是个别化教学,但是是贵族式的精英式的教学,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对知识(学习)的渴求,所以这两种个别化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个别化教学的优点是能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习者可以自行定义学习的节奏、进度,甚至是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述三种组织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6.谈谈你对“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理解以及它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式在综合分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缺点,在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的教学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尽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但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搜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但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且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所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综合了二者的长处,并有效避免了二者的短处。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

重要名词

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作为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媒体四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学系统设计:见思考与练习题1

加涅的九五矩阵

成分显示理论

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处方理论

肯普模型

史密斯—雷根模型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活动理论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

绩效技术

宏观设计论

思考与练习题:

1.试谈谈你对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理解。

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是设计活动的一个子集合,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后理性认识活动,是理论的应用活动。它与一般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丰富的个体差异性。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概创造性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2.查阅近几年我国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分析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设想。

答:我国目前在大中小学普遍实践的教学(系统)设计仍处于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且尚未能跟踪此类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引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种种有益成分,基本上还是处于沿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然而,一小部分实践者开始关注并使用较全面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及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可喜的是,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界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思路,比如“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并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要对目前的教学系统设计现状有所突破,关键在于普及理论研究的成果,扩大实践范围,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加强师资培训,利用现有的培训体系、制度,加强学院、岗前、在职等各类培训;

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改进我们的教学观念,适度引入人本主义,这是走向将学生视为认知主体的哲学基础;

理论研究及实践范围要逐步普及;

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普及一起,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等有利因素协同作用,将教学系统设计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做好、做实。

3.试比较分析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

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尽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但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而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但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且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4.假如你是教师,你对“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教学如何进行设计

答:首先,需要了解一系列前提条件,在什么环境下(分析教学环境能提供哪些教学上的便利)、学习者是谁(学习者的总体特征分析)、为了什么目标(以确定不同的学习层次)然后,依据“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容及结构,界定并分解教学目标,以确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次序。

分析学习者的具体特征,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具体的分析),从而决定教学的起点。

根据各章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以及环境所能提供的设备、设施、信息资源确定采用传递——接受式的还是发现式的教学。分别提供不同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当然,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也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

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中,按先行组织者理论,确定先行组织者,根据组织者与学习主题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并进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辅

之以大量的案例教学,最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员在具体而真实的教学设计活动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员达成知识的迁移,将整个过程记录下,以备下一次调整教学设计。

在发现式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完成教学,同样,发现式教学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学是可以大量使用的,而帮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知识的迁移也是必要的(同上)如果是在网络环境下设计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则可以,。。。略

5.试根据所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你所熟悉的某学科的一个单元内容进行设计,提出设计方案。

《生物的遗传》一课的教学设计。补充对学生特点的分析。

6.请查阅相关资料,对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进行比较

答: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企业,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在大中小学内对师资的在职培训等)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着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工作成绩、工作效果)驱动性。

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两者的核心都是系统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分析、设计,改进管理和加强培训,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达到最终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绩效水平的目的。

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关心的是绩效,即去解决企业或商务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绩效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更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绩效技术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

7.请你谈谈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变化的认识。

第六章教学系统开发

重要名词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的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的一种技术。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课程

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既有活动内容的规定,又有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的规定。课程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输入、加工过程、产出。

课程开发流程图(见224页)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流程图(见235页)

网络课程开发流程图(见242页)

ITS

ITS: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成为智能导师系统。ITS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技术,与传统的CAI 的开发思路不同,它注重已有的知识、人类教学专家的经验和系统推理功能。ITS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集中教学专家的智慧,进行因材施教。如下图(见247页)

Agent

在软件技术中,Agent的概念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自动执行某种系列操作的软件模式。它是为弥补ITS系统不能很好辅助学生“学”的缺陷而逐渐被教育领域所关注的一种实现智能化的新技术。Agent能实现主动的、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可以作为教师代理业可以作学生代理,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的代理,即多重代理。作为Agent的软件系统有自主性、社会性、反应性、主动性。Agent通常由用户界面模块、学习模块、任务计划模块、操作系统模块、执行模块、知识库以及中央控制模块组成。如图(见249页)

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

智能超媒体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或信息)处理技术。它通过结构化的节点、结构化的链、结构化的锚来实现知识推理(而不仅仅是知识表征),它由智能超媒体知识库、学生模型、智能导航器等模块组成。积件技术: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系统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目前的课件(教育资源)往往是确定的、程式化的、封闭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使教师没有体现自己教学个性及自己学生特点,排斥了师生的交互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积件则有效地避免了这种状况。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

EPSS:一种集成化的、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一个比较完善的EPSS通常由超媒体信息库、专家系统、交互式训练系统、在线帮助系统、效能工具、应用软件、监测系统等部分构成,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中。

思考与练习题

1.请你谈谈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子范畴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中的设计阶段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子范畴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这个设计既包括微观水平的设计(如某一课、某一单元的设计或微观的讯息设计),又包括宏观水平的设计(如教学系统的设计)。AECT’94进一步将设计范畴分为四个子领域: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教学系统开发通常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五个阶段,其中的设计主要强调拿出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总体设计方案,类似于建筑蓝图,并且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细化设计。

这三个“设计”是相互联系的,都是服务于学习(教学)、面向学习(教学)系统、都属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但这三者又相互区别,教学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设计可以比作是软件工程中的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是系统开发镇南关的重要步骤,以迭代的方式覆盖系统开发绝大部分的时间进程。

如果说教学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设计是直接服务于技术开发过程,那么,教学系统设计则更多在站在教学业务本身的规划上,也即运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分析教学系统。。。。。。2.举例说明教学系统开发技术与教学系统开发模式之间的联系

答:技术的发展是教学技术开发范畴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教学系统开发技术指的是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整合技术等所提供的不同的有各自特征的技术形式。

而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

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教学系统开发模式可类比作是开发教学系统的步骤与模板。

教学系统开发技术与开发模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某种开发模式与某种开发技术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比如,VanPatten模式是面向印刷媒体教学材料开发的,通常用印刷技术(开发技术)来实现此开发模式;再比如Bergman和Moore模式是面向交互式电视多媒体产品开发的,通常用视听系统来实现此类开发模式;而第三代第四代ISD模式大量使用基于计算机技术及整合技术来开发。

3.请说明网络课程开发与通常的课程开发的区别。

答: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们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两部分组成,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在非网络教学环境中是缺位的。

网络课程开发与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网络课程的开发流程也同样包括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程序设计、评价修改等环节,但网络课程开发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模块化管理以增加系统的可维护性,另它还包括课程教学模块、交流协作模块、课程组织模块、辅助工具模块和测试评价模块。

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缺少物理环境,缺少教师、同伴在现场,需要特别注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工具、内容导航、即时反馈等的设计与开发。

4.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你对智能化教学系统研究现状的认识

答:针对传统的CAI不能灵活地辅助学生学,也不能灵活地辅助教师的教,且缺乏把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先进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手段。智能化教学系统综合了运用超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在智能化教学系统领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开发思路,即智能导师系统、智能代理系统和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

智能导师系统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技术,是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ITS由领域知识模块、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组成,目前开发的难度在于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且构建学生模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非常困难。

智能代理系统是为了弥补ITS没有很好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自主的“学”这一缺陷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Agent是由用户界面模块、学习模块、任务计划模块、执行模块、操作系统接口模块组成的。

智能超媒体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智能型知识处理技术。强调结构化的知识表征(结构化的节点、结构化的链、结构化的锚),通过构建智能超媒体知识库、学生模型、智能导航器等实现。

以上的智能化教学系统的理论研究都还不很成熟,有些技术在实现上还存在困难。5.请说明集成化教学系统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

第六章教育技术运用

重要名词

从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性与功能观察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成果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其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WEBCL的三个子系统说明

协作学习过程子系统,包括学习者特征测量、小组形成、组准备、组进程和测试几个步骤

---学习者特征测量包括学习者认知能力和学习反式的测量,是学习者参与分组的基础;

---小组形成依据学习者特征、目标特征和策略信息进行,包括分组和耦合两种类型;

---组准备要使各小组成员了解自己及小组的的目标、自己和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沟通规则等;---组进程是小组成员按角色要求和沟通规则,利用学习资源和协作资源完成协作学习的过程,并记录学习的过程;

---测试包含小组成员成绩测试和协作组内聚力测试

资源设计子系统包含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情境创设、资源设计、协作策略设计和协作进程设计等六个步骤。

评价子系统包括成绩评定、参数修正、协作评价三个步骤。

WEBCL的系统过程模型(见291页)

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分类(见295页)

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分类及特点(见303页)

思考与练习题

1.教育技术运用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教育技术的运用范畴不仅包括媒体的运用,而且包括各种学习资源的运用及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实施,同时要求系统的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制度化,并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教育技术运用各子范畴之间的关系式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点——线——面的逐步深入,将技术运用从自发的转为永久性的,从一次性的转为iz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并最终纳入到组织结构中,形成技术使用的制度化。

2.为什么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运用已不是同一模式、同一要求,请举例说明

答:

3.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的突出特点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能除了能提供基于网络的教学功能外,还能提供教务管理、资源库管理、网络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功能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功能包括课程的网上发布、学习者的学习和探索、学习者的讨论与协作、多媒体授课、教学活动设计和管理等。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可以实现。。。。。。

4.为什么说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乃至教与学理论的一系列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请举例说明。

答:在信息化教学形式,借助于信息化的设施及信息化的资源(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来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教与学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多维性、思想的多元性(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印刷出版电台电视播放的内容制作的集中性),冲击着传统教学的诸多冲击。

譬如,教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是非《》主要来源;学生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某些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有肯能走在教师之前;。。。。。。这一切都使教师及传统教育体制的权威性受到挑战,逼迫我们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实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引入,。。。。。。

当然,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对于教育变革的作用是全方面的,上面的陈述只从一个方面(信息多维性)来说明这一问题,是管中窥豹。

第八章教学技术管理

思考与练习题

1.教育技术管理与一般管理有何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教育技术管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b]

答: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扥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资源、协调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育技术系统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有效开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管理具备一般管理的共性,又在指导思想、地位作用、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主导性、管理思想的现代性、管理工作的开放性、服务的广泛性、地位的从属性、管理的复杂性、事业的开拓性

教育技术管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因为:管理是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教育技术管理是实现教育技术目标的关键;教育技术管理是提高教育技术效率和效益的保证。

2.项目管理的精髓是什么应包括哪些主要管理内容假如你是课题负责人,你将如何进行项目管理试提出你的项目管理方案【b】

答:在商业管理领域,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以此类推,在教育技术领域,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便于充分利用教学(学习)资源,发挥有限教学(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项目成员可能是新的临时成员;项目管理者常常缺乏对成员的长期权威;项目管理者通常具有更答的控制权和灵活性。

3.学习资源管理应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特点[b]

4.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管理领域所引起的主要变化时什么

答: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管理领域引起一下变化:

首先,个别化教学模式得以在学校教育中应用;

其次,行为目标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同时一些教学策略和测评方法也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得以实现;

第三,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第四,使CMI(计算机管理教学)成为可能

5.信息管理在理论上和手段上的不断发展对项目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带来哪些变化[b]

6.请你谈谈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及其对网络学习的作用

答: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利用,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快速获取大量的知识;有利于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

第九章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

重要名词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其它有关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调查,确定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进行调整的过程。这说明,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学活动价值及其优缺点的过程;判断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及相关标准;系统调查、评定和调整时其基本手段。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这两类评价在目的与职能、报告听取人、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图(363页)

思考与练习题

1.教育评价与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范畴的关系如何

答: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及相关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及优缺点进行评定,并用以调整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主要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范畴。

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应该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子集,它同样具有教育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功能,即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对象主要关注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有点说不通)

2.学习资源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的着重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学习资源评价的着重点在于评价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一般包括目标分解、归类合并、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标准的描述、指标权重的设计等方面。

学习过程的评价侧重于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适当的测量工具盒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并根据教学目标所描述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举例:

3.查找有关资料,谈谈你对第四代教育评价的看法,它对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有何启示答:区别于“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第四代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建构论:评价结果是评价者的心理建构物

价值协调论: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不断协调教育价值观,缩短关于教育评价结果意见分歧的过程。

评价结果认同论:评价结果不依赖于评价对象的状况与客观现实符合的程度,而是参与评价活动的人关于评价对象状况的不同意见交换、认同的结果。

应答性模式:让评价对象和有关人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看法。

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关注程度增大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评价对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重视评价结果使用和推广等评价后续过程的观点以及尊重评价对象的人格、尊严和隐私等观点,同时在评价方法上使用了构建性方法等。

(答非所问)

4.你认为当前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很少涉及。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调研,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不能科学准确揭示出隐含于测试成绩和主观评价之下的过程中的问题。

据我所知,目前的一些LMS标准,如SCORM 标准,已经能较好的跟踪网络教学的整个过程,真实实现面向过程的评估,部分地解决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

5.请你谈谈技能性非客观题测评的现状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答:目前国内外对技能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T技能测评,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提出了技能性非客观题自动阅卷系统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信息模型、系统建模、形式化描述、推理机制、综合评价、信息获取技术等,并形成了相应的产品;IT技能测评系统iTAS、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等。

第十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重要名词

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一、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三、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五、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六、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食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试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从教育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传统教育与革新教学之特征对照表

传统的教学革新的教学

教师的指导学生探索

说教性教学交互性教学

单学科短期教学真实的、多学科的长期教学

个体行为集体协作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教师作为帮促者

同质分组异质分组

以事实性知识和独立技能为基础来评价以行为为基础来评价

教育技术对教学革新的支持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李克东教授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式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他进一步提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核心,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主要由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三个要素构成,课程学习的活动、内容、方式依赖于数字化学习三要素的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体现在: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五、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思考与练习题

1.请你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答: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2.请你谈谈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在文化思维层次,随着人类从印刷时代走向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挑战与变革

在第二个层次上,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体制和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包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发展,从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发展。

在第三个层次,信息技术下革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教学技术对教学革新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3.为什么说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答:读何克抗教授《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文章内容结构如下:

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

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训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新与创新人才

2.当前学术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的五种偏向

3.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这六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的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平行并列地、不分主次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环节

环节1: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环节2: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环节3: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环节4: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环节5:重视辩证思维的培养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对上述五个环节(尤其是环节1)的有力支持2.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可以对环节2提供有力支持

3.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环节3提供有力支持

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环节5和环节1提供有力的支持

5.教师指导(或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为环节4提供有力支持

4.请你回顾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由此分析我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能提出一些新的解决思路吗

答;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而其根源在于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绝对化;

误区之二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

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后果是严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十年来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学校的课堂,抑制了我们几代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于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5.国外应用信息高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答:“明日苹果”教师项目十年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如下启示:

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要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转向让学生采用查询、协作方式解决有意义问题的学习;技术是促进改革的催化剂;教师应该逐步学会怎样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到课堂中去

6.结合实践,尝试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步骤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类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李克东教授)整合,是要将信息作为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不仅作为呈现和传递知识的工具,而且要成为激励情感和促进学生思维与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五、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教育技术学重要考试试题

教育技术考试题 1 (单选题,答案C)关于教育技术的以下说法中,你最赞同的是()。 A .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 B .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 C .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教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D .教育技术只能用在学校教育中 2 (单选题,答案B)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A .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 B .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 C .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必定高 D .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3 (单选题,答案A)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同的说法是()。 A .代替教师的角色 B .展示教学内容 C .创设学习情境 D .支持师生交流 4 (单选题,答案D)分析学习者特征属于教育技术的()方面的范畴。 A .开发 B .利用 C .管理 D .设计 5 (单选题,答案C)根据您对教育技术及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下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 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B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 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 C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述而已 D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 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6 (单选题,答案D)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B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教学工具,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课 件、教学游戏、网络平台等 C .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D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7 (单选题,答案C)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以下列哪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的()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电化教育 D .虚拟教育 8 (单选题,答案D)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始于下列 选项内容的是()。 A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网络技术应用 C .程序教学法 D .视听运动 9 (单选题,答案A)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对教育技术基本内涵表述错误的是()。 A. 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 B?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 C.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D.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 10 (单选题,答案A)在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中,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非常重要,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练习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空,共20分) 1.现代教育技术是___________群体中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________________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探求提高___________的技术手段和_____________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2.19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公司出版了《视觉教育》一书,该书中最早使用了____________术语。 3.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电视节目提供给我们的是_______________。 4.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宣布他设计出了第一台可以教学、测验和记分的________,不仅能能呈现视觉资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反馈信息,可以用于___________,于是产生了早期的_______________。 5.信息化学习环境包括设施、___________、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和工具几部分。6.___________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受培训者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7.从满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需求出发,建立的满足试点工作任务要求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部分。 8.探究性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_______________的地位,因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9.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理论依据。 10.学生在宿舍通过网上点播教师课堂授课的视频进行学习,这是一种_________的教学组织形式。 11.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有五大特征:_______________、筛选信息的果断性、________________、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_________________。 12.微格教学设施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 13.协作式学习模式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___________,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_______________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______________。 14.ThinkQuest的核心是要求_______________,团队有3~6名成员,为其他学生创建一个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是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关键,一定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___________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 16.新型教学模式从特征上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___________和

2018版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11月17日公布)

2018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7年11月17日公布)资料编辑:伯辰期刊网 (自然科学卷) code 期刊名称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 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I209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G218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 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124 ADV ANCES IN POLAR SCIENCE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G780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I165 CHINA FOUNDRY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66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I116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 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 THEMATICS C095 COMMUNICA 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现代教育技术学题库

单项选择题 1、 “以教为主得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基于_____________得教学设计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2 分) A.情境认知B.认知主义C.建构主义D.人本主义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B 2、 以学为主得教学设计得理论基础主要就是___________得学习理论。 (2 分) 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建构主义D.人本主义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C 3、 教学目标分析得对象就是? (2 分) A.教师B.学生C.内容D.教材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B 4、 以下哪种音频文件就是不经过压缩而直接采样记录得数据? (2 分) A.MP3B.WAVC.MIDID.WMA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B 5、 Adobe Premiere属于什么软件? (2 分) A.图像制作软件B.动画制作软件C.视频处理软件D.音频处理软件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C 多项选择题 6、 教学目标得功能包括:? (3 分) A.提供分析教材与设计教学活动得依据B.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C.激发学习者得学习动机D.帮助教师评鉴与改进教学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ABCD 7、 以下属于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得有: (3 分)A.PhotoshopB.CorelDrawC.FireworksD.FreehandE.Illustrator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8、 ?以下哪些属于人机交互设备? (3 分) A.键盘B.鼠标C.触摸屏D.绘图板E.手写输入设备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ABCDE 9、 激光影碟机得维护要注意以下哪些问题? (3 分) A.防热B.防潮C.防震D.避免重压E.注意卫生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ABCDE 10、 教学评价常用得方法有:? (3 分) A.课堂练习B.教学测验C.作品展示D.调查问卷与评价量规E.学习档案袋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ABCDE 11、 下面描述适合于以学为主得教学设计得就是: (3 分) A.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B.强调以学生为中心C.强调学习任务得简化D.强调协作学习E.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ABDE 12、 下列哪些属于听觉型媒体() (3 分) A.录音机B.幻灯机C.号筒式扬声器D.话筒E.CD放音机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ACDE 13、 在数字视频领域,根据不同得用途,视频压缩编码得标准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样式得视频文件格式。常用得格式有、、与等。 (3 分) A.MPEGB.AVIC.RealMediaD.FlvE.QuickTime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参考答案:ABCE 14、 图像文件得格式有哪些: (3 分) A.BMPB.GIFC.JPEGD.PSDE.FLV 我得答案:未作答得分:0分

教育技术学试题及答案 - (07)

01、下面的(D)是地理课程知识的特点。 A、过去性 B、具体性 C、多样性 D、时空跨度大 02、Powerpoint所提供的(B)功能,可对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对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自定义放映 03、在教学目标表述中,“发展态度和观念”的要求属于情感领域的(A)层次。 A、形成价值观念 B、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C、反应 D、价值体系个性化。 04、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D)三个层面。 A、知识素养、信息素养、计算机技能 B、文化素养、文化意识、信息技能 C、文化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机技能 D、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 05、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小学阶段的内容安排中,在网络的简单应用方面建议学生应学会(B)。 A、各种网络搜索技巧、使用电子邮件 B、用浏览器收集材料、使用电子邮件 C、各种网络搜索技巧、电子论坛使用方法 D、用浏览器收集材料、网页制作 06、在教师的隐喻中,由蜡烛变为火箭的隐喻是(C)变化的表现。 A、中心?边缘 B、成批生产?个性凸现 C、奉献?双赢 D、传递者?促进者 07、我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之一是:(A)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A、2010 B、2015 C、2008 D、2005 08、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A)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师生互动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学练习题

教育技术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全过程。 2.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是___________。 3.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透射式幻灯机是根据___________原理设计的,即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聚光镜会聚照亮幻灯片,再通过放映镜头在银幕上形成___________的幻灯片图像。 5.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___________及传播理论。 6.使用投影仪时,一般要使投影仪与银幕的距离在__________范围内。若投影仪与银幕的距离太远,则会造成投影的图像___________。 7.定阻式扩音机与喇叭配接时,应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条件。 8.照相机要减小一倍曝光量,则所选择的光圈系数值是___________。 9.如果录像机与电视机是采用线路输出输入联接方式联接,则电视机需工作在___________方式。 10.录像电视教材从表现形式上有讲授型、图解型、演示型和___________等四种。 11.PC机的硬件系统主要由___________、内存储器、外存储器、___________和输出设备组成。 12.被誉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典型代表是苏联赞可夫的___________,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教学论和联邦德国瓦根舍因的___________。 13.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是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___________,____。 14.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___________和程序性。 15.学习评价的三种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性评价。 16.多媒体优化组合的五个原则是:需要与合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___________,易于操作。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 A.系统方法 B.直观方法 C.科学抽象方法 D.理想化方法 2.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 A.习题集 B.录像带 C.教室环境 D.教科书 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语言符号的是( )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计算机程序语言 D.音乐符号 4.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关键的变量是( ) A.练习 B.反射 C.刺激 D.强化 5.以下材料中,只有( )不可用作投影片。 A.玻璃片 B.明胶片 C.硬纸片 D.涤纶片 6.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 )

现代教育技术学试题及答案复习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学试题 及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A.系统方法 B.直观方法 C.科学抽象方法 D.理想化方法 2. 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C ) A.习题集 B.录像带 C.教室环境 D.教科书 3. 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组,它们是“资源管理器” A “回 收站” B “剪贴板” C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 CPU 能直接读取硬盘上的数据 C CPU 有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 “我的电脑” D “我的文档” 和( C ) B CUP 能直接存取内存储器中的数据 D CPU 主要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5. 在Prowerpoint 中的哪种视图方式下,可以将所有制作的演示幻灯片以页的形式显示( A )普通视图 B )大纲视图 C )web 视图 D )幻灯片浏览视图 6. A. 7. A. 8. A 、 9. A. 6. 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D ) A.黑板,教科书,图片等 B.教室,校园,周围社区等 C.班风,校规,校纪等 D.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7. 银幕上投影的图像画面出现 -上窄下宽-的几何失真,这是由于(B )造成的。 A.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前倾斜 B.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后倾斜 C. 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左倾斜 D.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右倾斜 8. 录像机放像时不能正常放像,指示窗口出现 "d"指示,则表示录像机(C ) A.有机械或电路故障 B.录像带坏 C.处于自动保护磁头状态 D.太热 9. CAI 的课件是属于(A ) A.CBE 软件 B.系统软件 C.游戏软件 D.课本 10. "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 (D ) A.自己发现规律 B.有所创造发明 C.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作出发现 D. 培养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11. 不属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内容的选项是( A ) A 终结性测验分析 B 学习需要分析 C 学习者分析 D 学习内容分析 12. 不属于学习者分析的内容是( D ) A 学习者分析 B 学习风格 C 年龄特征 D 信息加工分析 13. 下面提供的关于教学设计构成的四个基本因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学生、目标、策略、评价 B 教学媒体、学习需要分析、形成性分析、 C 测验、调查、教学形式、教学媒体 D 评价、决策、规划、教学内容 14. 学生的特征分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学生的年龄、学历、初始能力 C 学习风格、初始能力、学习兴趣 15. 下述关于教学设计的提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 教学设计的指导理论是关于人类学习心理的学习理论 理论 B 从性质来讲,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规划,研究,决策性质的操作过程 C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建构能 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优化的教/学活动, 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D 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不用总结性评价. 16. 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B ) A. 在一堂课中使用了不止一种媒体 B. 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构成优化的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教学过程优化 C. 多种媒体同时对同一情景展示的课堂教学 D. 必须是视听结合才行 17.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D ) A.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于教学目的,两者无相互关系 B.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类似的 C.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 D. 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B )大纲视图 C )web 视图 下列哪个不是INTERNET 上的安全标准 (C ) S-HTT P B. SSL C. HTML D. SEL 计算机病毒最其本的特征是: (A ) 自我复制B.破坏磁盘中的文件 C.引起用户注意 在E-Mail 系统中常常遇到的“邮件炸 弹”的是:( 一种炸弹 B 、一种病素 C 、一种软件名 INTERNET 上的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是:( 模拟信号编码 B.二进制编码 C.音频信号编码 D.视频信号编号 D 、 D.减缓CPU 运行速度 B ) 一个邮件 A )。 学习目标 B )。 B 学习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 D 学生的社会环境、初始能力、一般特征 C ) ,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般教学理论和人类传播活动的科学

网络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逻辑结构包括通信子网和- 资源子网两部分。 (主要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主要功能:资源共享(就是共享网络上的硬件资源、软件、 数据通信、分配式处理)资源、信息资源)2.ARPANET 是Internet的前身。 (互联网:ISO、IEEE、ARPA) 3.计算机网络按网络覆盖范围分为局域网 LAN 、 城域网 MAN 和广域网 WAN 3种。 (常见的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混合型) 4.模拟数据的数字化必须经过采样、量化、编码三 个步骤。 5.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 交换,其中分组交换交换技 术有数据报和虚电路之分。 (存储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数据: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模拟通信系统通常:信源、调制器、解调器、信宿以及噪声

源组成。) (数字数据调制:移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移相键控PSK) 6.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要素包括介质访问控制方 法、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三个方面。7.局域网体系结构仅包含OSI参考模型最低两层,分别是_物理层__层和_数据链路__层。 (OSI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8.CSMA/CD方式遵循“先听后发,__边听边发__,_冲突 停发__,随机重发”的原理控制数据包的发送。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它定义了局域网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使用CSMA/CD技术,并以10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 9.广域网由局域网及城域网组成。 10.现在以太网接入技术主要的解决方案有 DSL 和 Cable Modem 。 11.Internet上的文件服务器分专用文件服务器和匿

医学科技核心期刊一览表

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最新目录(生物医学期刊)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007 中草药 G008 药学学报 G009 中国药学杂志 G010 中医杂志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013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16 北京医学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18 病毒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02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G024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G025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G026 广东医学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034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7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8 解放军医学杂志 G049 解剖学报 G050 解剖学杂志 G052 军事医学 G053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G054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G055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G056 免疫学杂志 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60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7 现代免疫学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072 生殖与避孕 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G076 天津医药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G079 卫生研究 G08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083 心肺血管病杂志 G087 药物分析杂志 G088 医用生物力学 G089 营养学报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G098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101 中国天然药物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G103 中国骨伤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116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教育技术学题目大全

教育技术学题目大全 1 中-美高等教育中计算机音乐课程现状和比较研究 2 军队外语网络教学的课程构建和教学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环境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4 基于网络的自适应学习系统研究 5 网络教学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高中语文自我导向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7 基于自动测评技术的IT技能培训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信息检索模型——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9 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概念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11 应用几何画板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试验研究 12 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原理、设计与应用 13 基于农林学科专题学习网站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4 WebCL的基本理论与系统实现 15 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 16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17 基于因特网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学习网上课程的建构研究 20 Internet创新学习环境研究 21 现代教育媒体下优秀教师的再定位 22 学习对象理论与网络课程开发 2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师《教师口语》课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 25 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28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29 信息化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0 普通高中职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31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轨迹透析(1985—2000) 3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 33 企业e-Learning与学习型组织创建 34 信息化社区教育研究 35 绩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6 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 37 信息技术在高等工科院校《数控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38 多元智能的多元测评研究 39 我国纪录片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40 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整合的“五步教学法”及其应用研究 41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模式研究 4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库教(学)案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练习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A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B . 1918—1942 C. 二战时期D.1945---1955 2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A .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 网络技术应用 C . 电化教育D. 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A . 计算机辅助教育 B . 网络技术应用C. 程序教学法D. 视听运动 4 .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A .19 世纪末 B . 1922 年 C .20 世纪20 年代 D .1936 年 5 .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A .戴尔 B .斯金纳C. 克劳德D .加涅 6 .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A .教学资源 B .学习者 C . 系统设计思想 D .教学实践 7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末 B .20 世纪60 年代早期CAI 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 当前,CAI 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 .早期的CAI 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8 .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以前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基本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B .20 世纪50 年代和60 年代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中的概念和模式相互影 C .教育技术是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整合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或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 D .20 世纪70 年代,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 9 .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 A .80 年 B .70 年 C .60 年 D .50 年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题库完整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广域网一般采用网状拓扑构型,该构型的系统可靠性高,但是结构复杂。为了实现正 确的传输必须采用()。 I.光纤传输技术Ⅱ.路由选择算法Ⅲ.无线通信技术Ⅳ.流量控制方法 A)I和Ⅱ B)I和Ⅲ C)Ⅱ和Ⅳ D)Ⅲ和Ⅳ 答案:C)解析:网状拓扑结点之间的连接是任意的,可靠性高,结构复杂,广域网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构型。网状拓扑的优点是系统可靠性高,但是结构复杂,必须采用路由选择算法与流量控制方法来实现正确的传输。目前实际存在和使用的广域网基本上都是采用网状拓扑 构型。 (2)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ps、Mbps、Gbps,lGbps等于()。 A)1×103Mbps B)1×103Kbps C)l×106Mbps D)1×109Kbps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简单的单位换算。所谓数据传输速率,在数值上等于每秒钟传输构成数据代码的二进制比特数,单位为比特/秒,记做b/s或bps。对于二进制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为s=l/T,常用位/秒千位/秒或兆位/秒作为单位。 lKbps=1 000bps, lMbps=1 000Kbps, lGbps=1 000Mbps。 (3)Internet 2可以连接到现在的Internet上,但其宗旨是组建一个为其成员组织服务的 专用网络,初始运行速率可以达到()。 A)51.84mbps B)155.520Mbps C)2.5Gbps D)10Gbps 答案:D)解析:Internet 2是非赢利组织UCAID的一个项目,初始运行速率可达10Gbps。 (4)下列哪项不是UDP协议的特性?() A)提供可靠服务 B)提供无连接服务 C)提供端到端服务 D)提供全双工服务 答案: A)解析:传输层的作用定义了两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与用户数据报服务协议UDP。其中,UDP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 (5)VLAN在现代组网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同一个VLAN中的两台主机()。 A)必须连接在同一交换机上 B)可以跨越多台交换机 C)必须连接在同一集线器上 D)可以跨业多台路由器 答案:B)解析:同VLAN中的主机可以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交换机上,也可以连接在不同的 局域网交换机上,只要这些交换机是互联的。 (6)TCP/IP协议是一种开放的协议标准,下列哪个不是它的特点?() A)独立于特定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 B)统一编址方案 C)政府标准 D)标准化的高层协议 答案:C)解析:TCP/IP具有下列特点:①开放的协议标准,免费使用,并且独立于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②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可以运行在局域网、广域网,更适

四大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四种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资料介 绍 对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以下几种版本: 第一种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限理工科期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中信所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 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引证报告》以1300多种中、外文科技类期刊作为统计源,报告的内容是对这些期刊进行多项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第二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2000年出了第二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在《引证报告》和《要目总览》中每次都被评为核心期刊的期刊在其刊名前面加注了“#”,共597种。被《要目总览》1996年版,2000年版都定为核心期刊的社科类期刊,加注“=”,共434种。此外,被1999年EI和SCI收录的期刊,分别注以“+”(71种)或“ &”(28种)。 第三种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http://159.226.100.178/html/lyqkb.htm,限于理工科期刊)。它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 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中的刊物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第四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库,我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均认定为核心期刊。 国内核心期刊,我院以最新版(目前以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核心期刊分为A、B、C、D四类。 国际国内重要检索系统简介

教育技术学试题及答案 - (01)

一.填空题 1.现代教育技术是___________群体中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________________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探求提高___________的技术手段和_____________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2.19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家公司出版了《视觉教育》一书,该书中最早使用了____________术语。 3.根据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电视节目提供给我们的是_______________。 4.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宣布他设计出了第一台可以教学、测验和记分的________,不仅能能呈现视觉资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反馈信息,可以用于___________,于是产生了早期的_______________。 5.信息化学习环境包括设施、___________、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和工具几部分。 6.___________是微格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受培训者训练教学技能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 7.从满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需求出发,建立的满足试点工作任务要求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部分。 8.探究性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_______________的地位,因此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9.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理论依据。 10.学生在宿舍通过网上点播教师课堂授课的视频进行学习,这是一种_________的教学组织形式。 11.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有五大特征:_______________、筛选信息的果断性、________________、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_________________。 12.微格教学设施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 13.协作式学习模式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___________,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_______________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______________。 14.ThinkQuest的核心是要求_______________,团队有3~6名成员,为其他学生创建一个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是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关键,一定要体现专题的特点,可以涉及与___________有关的学科知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 16.新型教学模式从特征上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来营造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新型教学环境,从以__________为中心走向以_________为中心,实现教师传授与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机结合。 17.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交互性、____________、实时性和___________。 18.最早出现在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媒体是__________。 19.教育技术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是信息化学习的关键,它使学习从依赖的教科书扩展到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各种类型的网上资源、网上教程等。 21.网络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____________。系统软件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各类工具软件构成,是网络硬件的__________________。 22.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来自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_____________等。现实依据是____________、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教师本人的素质和教学能力、________________等。 23.文字的资料分析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技术学导论考试试题汇总

试题一 一填空 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发展概况。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技术属于(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技术。 2.“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1969年修改为11层次)。其中3大类为( 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3.学习结果和学习目标在本质上一致的,加涅根据学习结果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4.1954年哈佛大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一文,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缺点,指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他根据他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二AECT94定义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 3.知识管理 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5.信息素养 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三简答 1.如何理解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含义?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地演变。技术包含2方面内容,即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

现代教育技术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学试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技术在研究、设计学习过程时,着重利用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 A ) A.系统方法 B.直观方法 C.科学抽象方法 D.理想化方法 2.下列各物体中,不属于教育传播媒体的是( C ) A.习题集 B.录像带 C.教室环境 D.教科书 3.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有两个对系统资源进行管理的程序组,它们是“资源管理器”和(C) A“回收站”B“剪贴板” C“我的电脑” D“我的文档”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B ) A CPU能直接读取硬盘上的数据 B CUP能直接存取内存储器中的数据 C CPU有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 D CPU主要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5.在Prowerpoint中的哪种视图方式下,可以将所有制作的演示幻灯片以页的形式显示(D ) A)普通视图B)大纲视图C)web视图D)幻灯片浏览视图 6. 下列哪个不是INTERNET上的安全标准 ( C ) A. S-HTTP B. SSL C. HTML D. SEL 7. 计算机病毒最其本的特征是: ( A ) A. 自我复制 B. 破坏磁盘中的文件 C.引起用户注意 D. 减缓CPU运行速度 8. 在E-Mail系统中常常遇到的“邮件炸弹”的是: ( B ) A、一种炸弹 B、一种病素 C、一种软件名 D、一个邮件 9. INTERNET上的声音、图象、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是:( A) A. 模拟信号编码 B. 二进制编码 C. 音频信号编码 D. 视频信号编号 10. 通常所说的现代教学媒体是指( D ) A.黑板,教科书,图片等 B.教室,校园,周围社区等 C.班风,校规,校纪等 D.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等 11. 银幕上投影的图像画面出现 "上窄下宽"的几何失真,这是由于( B )造成的。 A.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前倾斜 B.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后倾斜 C.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左倾斜 D.张挂的银幕没有向右倾斜 12. 录像机放像时不能正常放像,指示窗口出现"d"指示,则表示录像机( C ) A.有机械或电路故障 B.录像带坏 C.处于自动保护磁头状态 D.太热 13. CAI的课件是属于( A ) 软件 B.系统软件 C.游戏软件 D.课本 14."发现学习法"就是要求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 D ) A.自己发现规律 B.有所创造发明 C.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并作出发现 D.培养学习和探究的态度,推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15.不属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内容的选项是(A) A终结性测验分析 B 学习需要分析 C学习者分析 D 学习内容分析 16.不属于学习者分析的内容是( D) A学习者分析 B 学习风格 C年龄特征 D信息加工分析 17.下面提供的关于教学设计构成的四个基本因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学生、目标、策略、评价 B 教学媒体、学习需要分析、形成性分析、学习目标 C 测验、调查、教学形式、教学媒体 D 评价、决策、规划、教学内容 18.学生的特征分析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学生的年龄、学历、初始能力 B 学习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 C 学习风格、初始能力、学习兴趣 D 学生的社会环境、初始能力、一般特征 19.下述关于教学设计的提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C) A教学设计的指导理论是关于人类学习心理的学习理论,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般教学理论和人类传播活动的科学理论 B从性质来讲,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规划,研究,决策性质的操作过程 C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建构能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和优化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活动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D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不用总结性评价. 20. 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 B ) A.在一堂课中使用了不止一种媒体 B.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构成优化的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教学过程优化 C.多种媒体同时对同一情景展示的课堂教学 D.必须是视听结合才行 21.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D ) A.教学目标完全不同于教学目的,两者无相互关系 B.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类似的 C.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质是相同的 D.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