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图片
- 格式:doc
- 大小:26.53 KB
- 文档页数:5
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晓沟村旅游文化简介之
——大山李家墓石雕艺术
在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晓沟村大山组后面的森林里,有一所修建得十分豪华壮丽的墓莹,墓莹宽3米以上,高2米以上,包坟的石料做工十分精致,特别是墓莹的墓碑可算是这所墓莹的经典之处了。
墓碑高有丈余,宽丈余。
据墓碑的记载,该墓莹以及墓碑于民国戊午年(公元1918年)建成,据当地人传说,整个墓莹、墓碑工程历时三年之多才建成,这也许是由于当时施工工具相对落后的原因吧。
但是,从墓莹建设以及墓碑石刻艺术的角度来看,这所墓莹、墓碑的成功建造,充分证实了当时的施工工匠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也是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在清水铺镇晓沟村的缩影。
就是百年之后的今天,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图片1:晓沟村大山李家墓全景1 图片2:晓沟村大山李家墓全景2
图片3:晓沟村大山李家墓石雕1
图片4:晓沟村大山李家墓石雕2
图5:晓沟村李家墓石雕3 图6:晓沟村李家墓建成时间记载 我国石雕艺术史简介:
中国石窟雕塑是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举世闻名的雕塑艺术瑰宝。
据相关资料介绍:中国石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石雕艺术日趋成熟,出现许多杰出的石雕艺术品。
石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
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比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清水铺镇晓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编辑整理:薛永祥
2017年5月4日。
石雕狮子的讲解
摘要:
1.石雕狮子概述
2.石雕狮子的历史渊源
3.石雕狮子的功能与寓意
4.石雕狮子的制作工艺
5.石雕狮子的分布与影响
6.石雕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正文:
石雕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石雕艺术品,石雕狮子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石雕狮子起源于汉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石雕狮子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物。
在古代,石雕狮子常放置在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物的入口处,用以守护和辟邪。
此外,石雕狮子还具有象征权威、尊贵和吉祥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官宦和富贵人家的宅院。
石雕狮子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通常选用优质的石材,经过精细的雕琢、打磨和刻痕处理,使得石雕狮子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充满力量感。
石雕狮子的制作不仅要求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社会,石雕狮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北方的皇家宫殿到南方的民居古宅,从佛教寺庙到道教观宇,都
可以看到石雕狮子的身影。
石雕狮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历史的变迁,石雕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愈发显现。
在现代社会,石雕狮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依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艺术品收藏等领域。
论曲阳石雕的文化价值及现代意义曲阳石雕的文化内涵是深沉的。
之所以深沉,是因为它凝聚着一个古老的在太行山脉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历代农民艺匠的雕刻之魂。
在这块盛产白石的山坳中,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通过一锤一钎的不断雕凿,广泛汲取北方诸民族与佛教文化的营养,以极强的民族文化精神融入其中,用传统的技艺,以无声的形象描绘民族的尊严、宗教的虔诚、出色地雕刻出属于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这其中自然渗透着曲阳雕刻艺匠生活于斯的亲历的感受,有着对造型艺术独特的感悟,同时把宗教信念、审美情趣熔铸于每尊雕像之中。
通过对各时期曲阳石雕艺术作品所凸显的造型精神分析,可以看出它拙中藏巧、以小喻大、顽石通灵的技艺,从而体现了曲阳文化内涵的深沉度,也决定了曲阳石雕的文化价值。
文化,就其价值而论,在于它能以物质的具像或精神的抽象去标示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
而所有文化现象或文化遗存,不外乎是当时、当地人们为了美化生活(物质的)和美化心灵(精神的)而创造的文化痕迹。
所有美化手段,又无非是创造一些身外之物,去对自身之“质”进行“文饰”。
评价文化价值,就是从其“文饰”的水准,探讨其对文明的贡献。
曲阳石雕文化是属于精神领域的文化,它标示着从汉代开始的这个地区、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态与宗教观念,也表现着全部的文化水准。
同时,由于这些抽象的观念是通过石雕造型的有形实体表现的尤其是曲阳石雕技艺向建筑艺术领域的渗透,故而也反映了物质文化。
曲阳先贤留下的石雕艺术作品,蕴含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他们用当地蕴藏丰富的白石,把近两千年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凝重地熔铸于石雕造像之中,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有形的实物去揣摩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和精神风貌。
曲阳石雕显示的造型特点,是近两千年的一脉相承的技艺和推进宗教社会化与人神合一的深刻内蕴统一,它不仅在文化自身价值上有一定的分量,此外,在历史、考古、宗教、造型艺术、建筑装饰艺术、美学等诸方面,也有相当的价值。
而它的自身文化价值又体现在这诸方面的价值之中,这个精神文化体是寄寓于它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中的。
霍去病墓石雕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了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
2. 帮助学生掌握欣赏石雕作品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包括造型、线条、表现手法等。
(2)石雕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2.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独立评价石雕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霍去病墓石雕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 直观演示法:展示石雕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古代艺术的殿堂,去领略霍去病墓石雕的独特魅力!在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讲述霍去病抗击匈奴的英勇事迹)大家是不是对这位英雄充满了敬佩呀?那么,为了纪念他而创作的石雕又有着怎样的精彩呢?(二)背景介绍霍去病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然而,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汉武帝下令为他修建了陵墓,并在墓前放置了许多精美的石雕。
这些石雕不仅是对霍去病的缅怀,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的体现。
(三)作者介绍这些石雕作品的创作者虽然大多没有留下具体的姓名,但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工匠。
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了这些不朽的杰作。
(四)课文朗读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朗读一段关于霍去病墓石雕的描述,大家边听边想象石雕的样子。
(朗读相关文字)(五)图片展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霍去病墓石雕的图片。
(展示图片)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这些石雕的造型、线条和细节。
(六)问题思考1. 这些石雕的造型有什么特点?2. 线条的运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 从这些石雕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吗?(七)分组讨论同学们,现在分成小组,针对刚才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你们的看法。
郑州中原福塔前石雕被网友戏称“耍流氓”(图)保存到相册中原福塔前引争议的雕像(山牛夫供图)保存到相册山牛夫认为这一对流氓猪在“爽歪歪”保存到相册山牛夫的微博来源:中原网中原网讯(见习记者殷海涛)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最近,在郑州地标性建筑“中原福塔”的广场前,一尊雕像“火”了。
有网友向心通桥反映这尊雕像的动作太过“流氓”,而设计者认为其实是“小猪在给妈妈捶背”。
网友投诉:一对流氓猪正在广场前“爽歪歪”8月17日,网友“山牛夫”在博客中发了一组图片,图片中两只圆脸大耳朵肥嘟嘟的卡通猪动作奇特:其中一只趴在抱枕上,坦胸露乳,而另一只跪在它的身后像是在“捶背”。
这么一个动作亲昵外加衣着暴露的卡通形象,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山牛夫”称呼这对卡通猪为“流氓猪”,认为它们的动作是在“爽歪歪”。
“山牛夫”爆料,这对卡通猪是广场上众多石雕群中的一对,立于“中原福塔”门前的正中央。
该石雕常被小朋友们骑上骑下,猪的后背已被磨成了黑色。
“山牛夫”认为,把这样一对衣着暴露的“流氓猪”摆在大庭广众之下,并且被孩子们骑来骑去实在不雅,他说出了三点看法。
“袒胸露乳,翘臀卧爬,公母相拥,无论如何解释,都有伤风化;公共设施有意或无意在政治、文化、安全方面造成歧义、隐患,都是事故;文明是由点点滴滴构成,各级管理者当明白此理,以敬畏之心去履行职责。
”卡通猪?流氓猪?网友各执己见网友“山牛夫”将这组图片发到了网上,引来一片围观。
支持者:让小孩看了情何以堪?@百姓王萌:看上面男猪的手法,其实就是普通的拍背,但女猪客人为何露乳,就实在想不通了。
@亮冰娜预言: 记得前一段河南举办性文化大赛,有位河南籍的性学专家说,河南人口多从另一方面证明河南人性能力强,我还笑话人家,现在看来,河南人不仅性能力强,河南猪也很牛啊!当街就爽歪歪了。
@吴钩无语:这两只发骚的猪猡是郑州什么的象征?@若即若离_豫: 这明明是带着猪头面具的人啊,让小孩看了情何以堪?真黄真暴力。
【荷兰】阿姆斯特丹性博物馆⾥的“巨物”(图)性博物馆最著名的“巨物”玛丽莲·梦露这样看就知道具体有多⼤了:)这两个哥们也是够搞笑的了:)其实来荷兰⾸都阿姆斯特丹当然肯定也要去性博物馆了,因为阿姆斯特丹就是以超级开放的性⽂化举世闻名。
这是个特别包容,开放,多元的都市。
荷兰性博物馆位于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不远的丹拉克⼤道。
始建于1985年,是世界上第⼀个以“性”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有三层,⼀层是⼀条短短的长廊,两个⼩厅,然后是随旋梯⽽上的⼆、三层楼。
⼆楼,楼梯边也挂满了各种⾊情艺术绘画,⼆楼⾛廊上⼀个两⽶多⾼的巨⼤男根成了众⼈争先合影的对象。
其实我也在这⾥留念了,O(∩_∩)O哈哈~ 不过我就不上传带我的照⽚了;)尽管很多⼈都到这⾥拍照,不过尽管是开发的欧洲⼈在这⾥或多或少还是有些害羞的。
但是当你⾝处到博物馆中,就可以完完全全以⼀个艺术作品和展⽰品的⼼态来看待这些,那么⾃然就没有那么的⾊情了。
博物馆内展品超级多,真的有些超乎想象。
⽯雕艺术1850年产⾃英格兰宫廷⾥的作品“流氓雕像”荷兰向来以性观念开放、性⽂化丰富⽽著称。
他们不仅接受性教育的时间早,⽽且了解性知识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参观性博物馆就是其中⼀种。
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以独特的宽容姿态,将道德与堕落、清醒和沉醉统统陈列在世⼈眼前,挑战着原有的准则。
荷兰性博物馆位于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不远的丹拉克⼤道。
始建于1985年,是世界上第⼀个以“性”为主题的博物馆。
经过数次扩建后,如今该博物馆每年要接待超过50万的参观者。
整个展馆由若⼲⾛廊、楼梯相连,设计、布置还是颇具匠⼼。
展览内容⼤致可分四类,绘画摄影和雕塑作品,多以⼈类历史上以性或者性意识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有反映原始社会⽣殖崇拜、⽣殖冲突的各种⼈、兽绘画。
摄影部分展⽰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情图⽚,算是⼀种⼈类性活动和艺术的写实记录了。
第三类是以性为主题的各种⽣活情趣⽤品,更多来⾃亚洲国家,⽐如中国的春宫画,性交瓷器,⽽⽇本性艺术的典雅精致,反映在19世纪的浮世绘、⾯具、象⽛雕刻等珍品中;以及反映了印度宗教、性崇拜和哲学的⽤⼤理⽯、青铜等制作的性艺术品,⽐如印度性体位的陶瓷娃娃;⽽尼泊尔和印度尼西亚的性寺庙⾥的雕像是性艺术的传统,带有强烈的⽣殖崇拜的特点。
石雕图片
篇一:奇石与石雕
第三章奇石与石雕
第一节奇石文化
奇石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它与地球一起诞生。
奇石,又称观赏石、雅石、供石、石玩,国外称“水石”或“寿石”,是天然的艺术,非人工所为,它是在大自然长期的物理、化学变化中形成,奇石“奇”就在于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果。
奇石具有独特的形态、色泽、质地、纹理。
奇石具有“唯一性”,在世界上任何一块奇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而人们才珍奇它、欣赏它、收藏它。
我国已得到开发的四大奇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
分别产于安徽、江苏等地。
它们以悠久的历史、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图案、嶙峋的肌肤、斑驳的纹理、委婉的孔洞和奇特的造型而名扬中外、誉满四海。
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奇石吗?你还发现其他奇石吗?带给大家欣赏一下好吗?
奇石作品欣赏
东坡肉形石
现收藏在台北故宫,此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
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肌理也相当逼真,现它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
篇二:石雕十八罗汉
石雕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十八罗汉是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的,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均是历史人物。
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
1、举砵罗汉
2、降龙罗汉
3、欢喜罗汉
4、看门罗汉
5、静坐罗汉
6、长眉罗汉
7、挖耳罗汉8、骑象罗汉
11、探手罗汉12、托塔罗汉
15、布袋罗汉16、笑狮罗汉
篇三:石雕-马
石雕马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在多个国家和民族被广泛使用,有诸多诗人写有描绘十二生肖的诗词。
同时,十二生肖还被用于中药药材和动画片名称。
其中马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
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
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
而雕刻出的马,雄壮无比,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
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生动写照,是炎黄子孙克服困难,永远前进,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生命意义的反映。
所以其一般摆放在企业门口既有拼搏向上的精神,也有招贤纳才的寓意!
论是在疆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射猎、演武、赛跑时,他们都是精神抖擞、慷慨以赴,与主任同生死、共荣辱。
他们不但屈从人类的操纵,还会迎合别人的心意。
他们:“保留地贡献着自己”,为人类做各种服务。
自由豪迈的动物在由自的生活,即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顾,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被赋予强壮、轻捷和遒劲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神的高贵的精神。
它们天性绝不凶猛,热爱和平。
它们群居行动,团结和睦,它们相互之间没有妒忌,从不为一己之私斗争。
它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所有的动物中,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
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人才。
相传一批才华卓越的人才,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后人将周穆王的八骏,比喻本领非凡的贤良人才。
古代还有著名的“千金买骨”、“伯乐相马”等典故,将寻找人才比喻为寻“千里马”,说明求贤若渴的道理。
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
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
马的嗅觉是很发达的,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