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诊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4
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的开题报告
1.背景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它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门静脉血栓形成会导致门静脉内压力升高,造成肝脏内静脉回流受阻,
导致门脉系统静脉曲张、腹水、肝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
因此,门静脉
血栓形成的诊治是目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提高门静脉血栓形
成的治疗水平和预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
本篇开题报告旨在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现状,明确门静脉血
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提
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3.研究内容
3.1.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药物、外伤和遗传因素等。
3.2.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系统梳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检查方法,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血常规和凝血指标
检查等。
3.3.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4.研究意义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治疗难度较大,同时对
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对门静脉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全面了解,为医生提供
治疗思路和方案,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
要的临床意义。
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作者:商爱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将2012年07月至2013年07月本院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血栓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门静脉压力变化、血小板数值等相关数值,讨论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形成机制。
结果:脾切除加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总体发生率为35.29%(24/68),共有24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血栓,其中14例患者在门静脉系统形成了混合性血栓,9例患者术后形成脾静脉血栓,1例患者术后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在门静脉压力变化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血栓组血小板计数术虽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
结论:门静脉压力降低是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危险因素;血小板数值的变化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意义不大。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门脉血栓;血流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19—02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后,多半为不完全阻塞,一般无明显症状。
如果门静脉阻塞严重或合并感染可引起广泛性小肠坏死或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常常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明确血栓形成机制,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纳入标准:依据临床病史及影像检查资料确诊的患者。
剔除标准:(1)术前已发生血栓者;(2)肝癌、胃肠癌等其他恶性肿瘤行脾切除者;(3)严重基础疾病患者;(4)合并血液系统病症者。
选择2012年07月至2013年07月在肝胆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择入标准门静脉高压的成年患者68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均诊断为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谭永法;阚和平;陈丽君;田玉伟【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的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 11例以非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入内科治疗,首诊为门静脉血栓形成44例入外科治疗.采取药物治疗47例,死亡4例,治愈43例.手术取栓8例,治愈5例,死亡3例.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容易误诊或漏诊,及早给予溶栓等药物治疗对大部分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有效,严重并发症患者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17【总页数】2页(P90-91)【关键词】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作者】谭永法;阚和平;陈丽君;田玉伟【作者单位】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肝胆外科;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肝胆外科;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肝胆外科;510515,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正文语种】中文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一种临床上少见但预后很严重的疾病,常常由于起病隐匿、认识不足而被误诊,以往的报道仅仅侧重于外科脾切除术后发生PVT和肝硬化合并PVT的报道。
为了提高对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视,笔者对我院2004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5例PVT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39例,女16例;年龄21~79岁,平均48.4岁。
患者首诊入内科11例,经外科会诊后转入外科治疗,首诊入外科44例。
其中原发性PVT 6例,占10.9%(6/55),肝炎后肝硬化(无手术史)合并PVT 15例,占27.3%(15/55),有门体静脉断流加脾切除史25例,占45.5%(25/55),其他8例,包括肝脏恶性肿瘤、胆道疾病、肾病、血管疾病、梅毒、白血病。
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门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尤其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门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表现?得了门静脉血栓形成会怎样?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哪些并发病症,门静脉血栓形成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门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症状:腹痛、肝肿大*一、分型1.急性型发病突起,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呕吐,主要因胃肠淤血所致;若血栓繁衍至肠系膜上静脉,则可有腹泻、血便、腹痛、腹胀、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叩击痛等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
在婴幼儿,可表现为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脾肿大多属轻微;若血栓蔓延至门静脉主干及肝内分支则可出现大量腹水。
2.慢性型病人若渡过急性期,由于门-体静脉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即自然分流的形成,腹水可能缓解或减少,脾肿大常是一个突出的症状。
一般来说,脾脏肿大的程度取决于病程的长短;脾脏长期充血后,脾髓细胞增生及纤维组织沉积,大量抑血细胞使血细胞破坏增多,出现脾功能亢进,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
此时部分患者发生鼻出血,但很少发生紫癜。
若门静脉血栓累及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则因门静脉的血流经腰静脉及腹膜后静脉的侧支循环进入体静脉,很少或没有门-奇静脉间的侧支循环,故无食管静脉曲张和出血。
值得提出的是小儿对门静脉高压症大出血耐受性好,且由于血管弹性好,腹膜后形成自然分流快而丰富,第1次出血后,若迟至15岁后仍无出血复发,行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又无发生出血的先兆,手术并非都必须进行。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黄疸,但肝性脑病少见。
其他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多较轻。
*二、诊断本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
临床上常误诊为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原发性腹膜炎等。
在以下不同情况下应考虑本病的诊断:腹痛、腹部脓肿、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等。
在临床诊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过程中,对于急性起病、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血样便,无明确原因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或脾大,不明原因的麻痹性肠梗阻,合并有血液高凝状态,特别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患者,应警惕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可能,但确诊还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检查。
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第一作者:鲁文婷,女,25岁,硕士研究生㊂E-mail: luwenting9858@通讯作者:张峰,E-mail:fzdndx@ ㊃专家论坛㊃非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鲁文婷,张峰㊀㊀ʌ关键词ɔ㊀非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因;诊断;治疗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4.01.003㊀㊀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cirrhotic portal veinthrombosis㊀Lu Wenting,Zhang Fe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DrumTower Hospital,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Nanjing210008,Jiangsu Province,China ㊀㊀ʌKey wordsɔ㊀Non-cirrhosis portal venous thrombosis;Etiology;Diagnosis;Treatment㊀㊀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㊁肝内门静脉分支和/或脾静脉㊁肠系膜静脉发生的血栓㊂按照病因是否为肝硬化,可将PVT分为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两种类型,其中以肝硬化PVT较为常见[1]㊂NCPVT是门静脉高压的第二大病因,约占5%~10%,发病率估计为每年0.35~2.5/10万人[2]㊂据文献报道,在亚洲,肝外门静脉血栓是导致门静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30%,并且是儿童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原因[3]㊂迄今,NCPVT仍是临床诊疗的难点和痛点㊂本文重点介绍NCPVT的病因和临床管理,以供临床参考㊂1㊀病因NCPVT的病因包括局部因素㊁全身因素和特发性因素三种,其中骨髓增殖性疾病或促凝血功能异常等全身因素约占40%,而局部因素,如腹部手术史和/或腹腔感染或炎症约占30%㊂1.1局部因素㊀腹部感染性疾病,如结肠憩室炎㊁阑尾炎㊁胆囊炎㊁胆管炎和腹腔脓肿等,是门静脉血栓形成常见的局部因素[4]㊂在部分地区,新生儿脐带感染导致的门静脉炎症和血栓形成亦不少见㊂患儿多以消化道出血㊁脾肿大㊁门静脉海绵样变为首发表现㊂急性胰腺炎和炎症性肠病等腹部非感染性炎症也会导致血栓形成㊂腹腔炎症反应和促凝血活性功能的激活是机体抵抗感染的两个重要反应,可导致门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和损伤,从而促进血栓形成㊂血管的细胞成分,即白细胞㊁血小板㊁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血栓的形成和凝血系统的激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㊂血栓形成有助于天然免疫,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被广泛认为是免疫血栓形成[5]㊂腹部恶性肿瘤是NCPVT的另一个常见病因[2]㊂临床血栓形成高危因素与肿瘤组织表达的生物促凝血机制共同参与了患者止血平衡过程中促凝血物质变化的发生㊂其中,临床促血栓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如年龄㊁长期卧床㊁既往深静脉血栓史和肿瘤相关因素,如肿瘤分期㊁治疗方案等,而生物学因素是肿瘤相关血栓形成发病机制中的核心环节,由癌基因驱动使肿瘤细胞获得激活宿主止血系统的能力㊂通过这一过程,肿瘤细胞可表达多种止血因子,包括促凝血蛋白,即组织因子(TF)㊁癌症促凝剂(CP)㊁因子VII,还有促凝血微粒(MPS)和纤溶蛋白等[6]㊂肿瘤细胞还能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黏附和分泌血小板活化分子激活血小板,从而诱导血小板聚集,称为 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TCIPA) ㊂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的增加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㊂此外,黏附激活的血小板释放MPS,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沉积和微血栓的形成[7]㊂1.2全身因素㊀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是一组以髓系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造血干细胞疾病㊂根据最新发布的国际共识分类,MPN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8]㊂MPN是欧洲和亚洲NCPVT最常见的全身危险因素[9]㊂所有类型的MPN均可导致内脏静脉血栓,其中最常见的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0]㊂超过70%MPN患者和98%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11]㊂JAK2V617F突变导致JAK2激酶下游信号通路激活,最终诱发髓系细胞过度增殖㊂这些患者即便出现了显著门静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其外周血细胞计数㊁血红蛋白也可以正常甚至升高㊂此外,在怀疑MPN患者,如未检测到JAK2V617F突变,应当考虑进行额外的检查,包括体细胞钙网蛋白和JAK2-外显子12突变等[12]㊂有文献报道,肥胖可导致静脉血栓发生及复发风险增加[16]㊂脂肪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㊁募集巨噬细胞,并在炎症微环境中促进抗炎M2巨噬细胞向促炎M1巨噬细胞的极化,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介素6和白介素1b等细胞因子的分泌㊂这种慢性炎症状态可使组织因子和黏附因子等促凝血因子上调㊁抗凝调节蛋白下降而导致凝血酶生成增加㊁血小板激活增强,从而导致纤溶功能障碍㊂这种变化在NCPVT患者可能更加明显[13,14]㊂其他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㊁抗磷脂综合征等获得性促血栓疾病和G20210A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及抗凝血酶㊁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全身性血栓形成障碍也与PVT的形成有关[15]㊂最近有研究认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也与PVT有关,且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与CMV感染之间存在特殊联系[16]㊂2㊀诊断PVT的临床诊断并不难,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㊁增强CT和增强MR等均可明确㊂难点在于PVT的临床表现多样,异质性极大,导致未能及时考虑到进行相关检查而延误诊断㊂NCPVT的诊断需要排除肿瘤和慢性肝病,并寻找促进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㊂NCPVT患者肝功能异常通常轻微而短暂,如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形态异常或实验室检查提示肝功能持续异常,建议行肝活检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以排除肝硬化或门脉肝窦血管病(PS-VD)㊂2.1临床表现㊀近期PVT是指最近(<6个月)形成的血栓,呈急性或亚急性表现,包括此前无血栓的新发血栓及原有部分血栓的门静脉出现血栓进展㊂腹痛是首发及最常见的临床症状[17],但腹痛强度在不同患者往往不同,还会伴随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㊁全身不适㊁全身炎症反应和消化不良等,且症状常与局部诱发因素症状重叠,如近期手术㊁急性/慢性胰腺炎㊁结肠炎等[18]㊂近期PVT最需要注意和处理的并发症是急性肠系膜缺血和肠系膜或肠管坏死㊂当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㊁器官衰竭迹象㊁大量腹水和/或便血时,应考虑出现了肠坏死,需紧急处理㊂慢性肝外型门静脉阻塞是指新近形成的血栓在6个月后仍存在或已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常见的临床症状与门脉高压相关,超过一半患者存在食管胃静脉曲张[19]㊂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曲张破裂出血㊁反复血栓加重和腹水㊂当血栓延伸到肠系膜上静脉时,部分患者可并发门静脉胆道病等[2]㊂2.2检查㊀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易栓症筛查㊁腹部X片㊁超声㊁腹部CT㊁MRI和血管造影术等㊂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近期NCPVT的一线方法,可显示PVT形成的部位㊁大小和范围,主要表现为门静脉主干㊁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增宽伴异常回声,为实质性不规则强回声或等回声光点㊂门静脉海绵样变者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消失,为小而不规则的管状结构所代替㊂增强CT或MRI在门静脉期可显示管腔内部分或完全不强化,且增强CT扫描有助于发现导致血栓形成的局部因素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确认血栓范围㊂慢性NCPVT常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因此增强CT或MRI无法显示门静脉㊂一旦PVT的诊断确定,建议对血栓形成的初始部位㊁范围㊁管腔阻塞程度和慢性程度进行标准化记录[20]㊂3㊀治疗NCPVT的治疗方法与肝硬化并发PVT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病因治疗㊁抗凝治疗㊁溶栓治疗㊁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㊂PVT形成的急慢㊁严重程度和范围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㊂3.1病因治疗㊀快速识别NCPVT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病因学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㊂如对于Behcet病应用免疫抑制疗法[21],在PNH病应用依库珠单抗[22]等,均被报道可改善患者预后㊂MPN患者PVT 的处理需要多学科联合,包括血液内科㊁消化和肝病内科㊁介入放射科和普通外科等㊂对于合并潜在MPN的NCPVT患者,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㊂血小板计数升高患者是否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联合治疗,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23]㊂对于存在血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的MPN患者,还应该接受抗增殖治疗和/或放血治疗,以使外周血细胞计数正常㊂若病因为脓毒性门静脉炎,则需要根据药敏试验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24]㊂3.2抗凝治疗㊀尽早抗凝可有效安全治疗近期NCPVT已是共识㊂与肝硬化并发PVT明显不同的是,近期形成的NCPVT多无食管胃静脉曲张等并发症,故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小,可确保抗凝的安全性,通常不需要额外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措施㊂对于近期发生NCPVT的患者,尤其对于有症状者,建议立即开始抗凝治疗[12],以防止血栓扩展和降低肠坏死发生率,并且可以提高门静脉再通率㊂若在出现症状的一周内开始抗凝,门静脉再通率可达60%,而如治疗延迟,如在第一个月内开始,再通率只有20%[18]㊂抗凝的疗程至少6个月,部分可延长至12个月,直至门静脉再通㊂对于有永久性血栓前状态和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如MPN㊁PNH㊁白塞氏病㊁抗磷脂综合征㊁自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的个人或一级家族史或血栓性肠坏死史的患者,建议长期抗凝治疗㊂关于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Baveno VII专家共识建议从低分子量肝素(LMWH)起始,后续可改用维生素K拮抗剂(VKA)序贯治疗㊂近年来,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也成为抗凝治疗的重要选择,作用于凝血因子IIa或Xa,其优点包括降低大出血风险㊁每日固定剂量一到两次㊁起效快㊁半衰期短㊁与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有限及不需要检测等[2]㊂但服用DOAC 者,要监测肝功能,Child-Pugh B级或C级患者应谨慎使用或使用其他抗凝药[12]㊂此外,有研究认为DOAC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25]㊂因患有PVT患者本身可能有更高的胃肠道出血风险,所以这一直是关注的焦点㊂但在一项330例NCPVT患者的研究发现,DOA的出血并发症与LWMH组相似,但优于VKA组,认为DOAC似乎对于NCPVT的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26]㊂虽然数据有限,但DOACs正在成为普通内科血栓形成患者的常用疗法㊂[20]3.3溶栓治疗㊀溶栓治疗PVT的证据较少,在NCPVT患者的应用报道较肝硬化并发PVT患者更少㊂但可以参考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经验,并结合NCPVT患者特点制定溶栓治疗方案㊂溶栓前需要严格排除禁忌证,如近期大手术㊁创伤史㊁未控制的活动性出血㊁严重高血压㊁主动脉夹层等㊂溶栓治疗的最佳适应证是急性症状性PVT,尤其是经抗凝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或血栓仍进展者㊂溶栓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全身溶栓和局部溶栓㊂局部溶栓包括经皮肝穿刺㊁经颈静脉穿刺或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等㊂在溶栓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出血相关并发症㊂3.4介入治疗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对症状性PVT抗凝治疗无效或进展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㊂在肝硬化并发PVT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TIPS的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㊂当慢性NCPVT患者出现门静脉高压相关严重并发症时,如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腹水,TIPS可考虑为一线治疗㊂由于肝脏储备功能基本正常,这些患者TIPS术后发生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的风险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㊂但是,慢性NCPVT患者大多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故TIPS难度大㊁手术风险较高,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决定㊂在近期NCPVT患者,如抗凝或溶栓治疗无效,尤其是血栓进展或腹痛等症状无缓解,应当评估TIPS治疗㊂有研究认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NCPVT患者,TIPS治疗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并且介入并发症和病死率较低,是一种较好的介入治疗方法[27]㊂3.5外科治疗㊀当近期NCPVT患者接受抗凝等治疗后腹痛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便血㊁乳酸酸中毒㊁肠管扩张㊁明显腹膜炎体征等提示肠缺血坏死等表现时,应该联合外科医师及时评估手术指征㊂对于慢性NCPVT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脾脏切除术应当慎重,会导致患者失去通过脾静脉进行分流的机会,尤其是合并MPN者,脾脏很可能承担髓外造血功能,顾更应尽可能保留脾脏[4]㊂3.6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防治㊀对于慢性NCPVT患者,建议预防和治疗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2,20]㊂肝硬化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内镜治疗相关的原则同样适用于NCPVT患者㊂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指南指出,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可以在不停止抗凝治疗的情况下安全进行㊂抗凝治疗应尽快开始,而不应延迟到静脉曲张根除或充分的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完成后[20]㊂4 总结综上所述,目前有关NCPVT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更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等高质量的研究报道㊂针对NCPVT的诊断,强调早期识别㊁早期发现,以尽早开始治疗,改善预后㊂关于NCPVT的治疗,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利弊,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但抗凝治疗仍然是NCPVT的一线和初始治疗㊂需强调的是,对每一例NCPVT患者都要努力寻找潜在的病因,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潜在疾病的转归㊂今后的研究方向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来帮助制定更加合理的临床诊疗模式㊂ʌ参考文献ɔ[1]Rajani R,Bjornsson E,Bergquist A,et al.The epidemiology andclinical features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a multicentre study.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0,32(9):1154-1162.[2]Hernández-Gea V,De Gottardi A,Leebeek FWG,et al.Currentknowledge in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Budd-Chiari syndrome and non-cirrhotic non-tumoral 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J Hepatol,2019,71(1):175-199.[3]Garcia-Pagán JC,Hernández-Guerra M,Bosch J.Extrahepaticportal vein thrombosis.Semin Liver Dis,2008,28(03):282-292.[4]Spaander VM,van Buuren HR,Janssen HL.The management ofnon-cirrhotic non-malignant portal vein thrombosis and concurrent portal hypertension in adults.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6 (s2):203-209.[5]Iba T,Levy JH.Inflammation and thrombosis:roles of neutrophils,platelets and endothelial cell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in thrombus for-mation during sepsis.J Thromb Haemost,2018,16(2):231-241.[6]Falanga A,Russo L,Milesi V,et al.Mechanisms and risk factorsof thrombosis in cancer.Crit Rev Oncol Hematol,2017,118: 79-83.[7]Stegner D,Dütting S,Nieswandt B.Mechanistic explanation forplatelet contribution to cancer metastasis.Thromb Res,2014,133: S149-S157.[8]Arber DA,Orazi A,Hasserjian RP,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s:integra-ting morphologic,clinical,and genomic data.Blood,2022,140(11):1200-1228.[9]Elkrief L,PayancéA,Plessier A,et al.Management of splanchnicvein thrombosis.JHEP Rep,2023,5(4):100667. [10]Kiladjian JJ,Cassinat B.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 and splanch-nic vein thrombosis:Contemporary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Am J Hematol,2023,98(5):794-800.[11]Moliterno AR,Kaizer H.Applied genomics in MPN presentation.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20,2020(1): 434-439.[12]de Franchis R,Bosch J,Garcia-Tsao G,et al.Baveno VII–Re-newing consensus in portal hypertension.J Hepatol,2022,76(4): 959-974.[13]Bureau C,Laurent J,Robic MA,et al.Central obesity isassociated with 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J Hepatol, 2016,64(2):427-432.[14]Fontana L,Eagon JC,Trujillo ME,et al.Visceral fat adipokine se-cre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obese humans.Diabetes,2007,56(4):1010-1013.[15]Mamad H,Benkirane S,El Aissaoui Y,et al.Prothrombotic disor-ders in non-cirrhotic,non-tumoral portal vein thrombosis.Thromb Res,2021,203:152-154.[16]De Broucker C,Plessier A,Ollivier-Hourmand I,et al.Multicenter study on recent 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cytomegalovirus disease.J Hepatol,2022,76(1): 115-122.[17]Plessier A,Darwish-Murad S,Hernandez-Guerra M,et al.Acuteportal vein thrombo-sis unrelated to cirrhosi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follow-up study.Hepatology,2010,51(1):210-218. [18]Llop E,Seijo S.Actuación ante la trombosis portal no cirrótica notumoral.Gastroenterol Hepatol,2016,39(6):403-410. [19]Noronha Ferreira C,Seijo S,Plessier A,et al.Natural history andmanagement of esophagogastric varices in chronic noncirrhotic,non-tumoral portal vein thrombosis.Hepatology,2016,63(5): 1640-1650.[20]Northup PG,Garcia-Pagan JC,Garcia-Tsao G,et al.Vascularliver disorders,portal vein thrombosis,and procedur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2020Practice Guidanc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Hepatology,2021,73(1):366-413.[21]Bettiol A,Alibaz-Oner F,Direskeneli H,et al.Vascular Behçetsyndrome:from pathogenesis to treatment.Nat Rev Rheumatol, 2023,19(2):111-126.[22]Sicre de Fontbrune F,Peffault de Latour R.Ten years of clinicalexperience with ecu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mocturnal hemoglobinuria.Semin Hematol,2018,55(3):124-129. [23]Baiges A,Procopet B,Silva-Junior G,et al.Incidence and factorspredictive of recurrent thrombosis in people with 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J Hepatol,2023,78(1):114-122. [24]Naymagon L,Tremblay D,Schiano T,et al.The role of anticoagu-lation in pylephle-bitis:a ret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J Thromb Thrombo-lysis,2020,49(2):325-331.[25]Burnett AE,Mahan CE,Vazquez SR,et al.Guidance for the prac-tical management o-f the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in VTE treatment.J Thromb Thrombolysis,2016,41(1):206-232.[26]Naymagon L,Tremblay D,Zubizarreta N,et al.The efficacy andsafety of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in 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Blood Adv,2020,4(4):655-666.[27]Mansour N,Öcal O,Gerwing M,et al.Interventionalrecanal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on-cirrhotic,non-malignant portal vein thrombosis:comparison between transjugular versus tran-shepatic access.Abdom Radiol(NY),2022,47(3):1177-1186.(收稿:2023-10-26)(本文编辑:陈从新)。
韩新巍: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患病率约为10%-25%,并随着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其患病率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的自然病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阻塞性门静脉血栓可以作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重要标志。
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可加重门静脉高压症,导致曲张静脉出血、难治性腹水,甚至排除肝移植手术机会,并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
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和最大的侧支血管血流量增加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发生的2个主要的局部危险因素,其他的局部危险因素包括门静脉血管内皮的损伤和炎性反应。
全身性的危险因素包括凝血因子V的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 突变,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阳性,纤溶活性降低等。
Qi等的Meta分析表明,抗凝血酶、蛋白C和蛋白S 的降低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无关,随后的病例对照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结论。
关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目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存在争议。
而且最新的门静脉血栓的诊治指南并没有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防治提供明确的建议。
现通过回顾文献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一、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多个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显著提高。
同时,体外实验表明肝硬化患者处于高凝状态。
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未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这些证据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最近,意大利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依诺肝素可以有效预防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肝硬化失代偿的发生率,并提高总体生存率。
但目前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如预防性抗凝治疗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剂量的选择,以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疗程等。
脾切除术后继发性门静脉血栓形成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导致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往往行脾切除术以缓解门静脉高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