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尿量
- 格式:docx
- 大小:13.10 KB
- 文档页数:2
医学检验—临检基础(十四)尿理学检验尿液理学检查的内容包括尿量、尿颜色和透明度、尿比密测定、尿渗量测定、尿气味一、尿量1.尿量参考值:成年人:1000~2000ml/24h。
儿童:按儿童每公斤体重计排尿量,约为成年人3~4倍。
2.多尿:24h尿总量>2500ml。
少尿:指24h尿量<400ml,或<17ml/h。
无尿:指尿量<100ml/24h,或12h无尿液产生。
二、尿液颜色的病理性变化1.无色尿无色且伴尿比密增高,可见于糖尿病;比密过低,可见于尿崩症。
2.血尿肉眼血尿:每升尿含血量≥1ml。
镜下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HP。
原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
尿三杯试验,如血尿以第一杯为主,多为尿道出血;以第三杯为主,多为膀胱出血;如三杯均有血尿,多见于肾脏或输尿管出血。
3.血红蛋白尿尿游离血红蛋白>0.3mg/L,引起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血红蛋白尿正常人,血浆中血红蛋白很低,且与结合珠蛋白结合后,不能从肾小球滤过。
当血管内发生大量溶血时,才会形成血红蛋白尿,比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蚕豆病、溶血性贫血等。
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鉴定4.肌红蛋白(Mb)尿正常人尿中含量甚微,故不能从尿中检出。
当机体心肌或骨骼肌发生严重损伤时,尿Mb检查阳性,称为肌红蛋白尿。
尿肌红蛋白测定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肌红蛋白尿与血红蛋白尿的区别溶解性:Mb能溶于80%饱和硫酸铵溶液,而Hb则不溶。
5.胆红素尿外观深黄色,震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
正常尿或药物性深黄色尿,尿震荡后泡沫呈乳白色。
6.乳糜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浑浊称为乳糜尿。
病因: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
乳糜试验:尿中加入乙醚或氯仿,提取乳糜微粒脂肪小滴,萃取物用脂溶性苏丹III染色,镜下可见脂肪颗粒被染成大小不等的橘红色球形小滴,即为阳性。
7.脓尿和菌尿镜检:脓尿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及成堆的脓细胞,菌尿镜下则以细菌为主。
尿液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一般检查:1、尿量:[正常参考值]成人:1.0-1.5L/24h,或1mL/(h・kg体重);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
[临床意义]1 .尿量减少(1) 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2) 病理性常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1)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
㈡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2、颜色:[正常参考值]透明,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灰白色云雾状混浊,常见于脓尿;红色云雾状混浊常为血尿;酱油色多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深黄色为服红素尿,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疽;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有小血块并存,常见于血丝虫病;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尿。
3、密度:[正常参考值]正常人一天中尿密度为 1.15-1.025之间,密度最大的波动幅度可达 1.003-1.030之间; 新生儿在1.002-1.004 之间。
[临床意义]尿密度减低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
尿密度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4、酸碱性:[正常参考值]尿pH值(酸碱性)在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 6.5左右。
[临床意义]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二、尿沉渣检查:1、尿沉渣检查:[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3个/HPF ;白细胞:0-5个/HPF。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
白细胞增多一般见于泌尿系炎症。
三、化学检验:1、尿蛋白: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
尿液中正常尿蛋白来自血浆。
因肾小球滤过膜有对蛋白质的控制装置,肾小管对蛋白又有选择性重吸收作用,比白蛋白分子量大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限制,比白蛋白的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虽易通过,但「些低分子蛋白质多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尿蛋白中来自血浆蛋白的以白蛋白为主。
医学检验—临检基础(十三)尿液生成及标本采集一、肾脏解剖基础1.孔径屏障:1.5万-7万的物质可部分通过;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几乎不能通过。
2.肾小管分泌作用包括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H+、NH4+的作用及Na+-H+的交换作用。
二、尿液标本1.尿标本采集容器应符合以下条件:材料由不与尿成分发生反应的情性一次性环保型材料制成:一般应能容纳50ml以上尿的容积;必须干燥、清洁,无污染物、无渗漏、无化学物质。
2.尿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在2h内及时送检,最好在30min 内完成检验3.保存:多保存在2~8℃冰箱内,尿标本冷藏时间最好不超过6h。
4.若是需要进行细菌培养注意事项: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立即送检,不超过1h,尿中不得添加任何防腐剂和消毒剂。
三、尿液标本的种类1.晨尿: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时收集的尿标本,即为首次晨尿。
这种标本尿较为浓缩,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
首次晨尿常偏酸性,其中的血细胞、上皮细胞、病理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以及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的浓度较高。
2.随机尿3.计时尿(1)3h尿:一般是收集上午6~9点时段内的尿,多用于检查尿有形成分,如1h尿排泄率检查等。
(2)餐后尿:通常收集午餐后至下午2时的尿。
这种尿标本,有利于检出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或尿胆原,有助于肝胆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溶血性疾病等的临床诊断。
(3)24h尿:患者上午8时排尿一次,将膀胱排空,弃去尿,此后收集各次排出的尿,直至次日上午8时最后一次排尿的全部尿。
尿中某些成分24h不同时间内的排泄浓度不同,如肌酐、总蛋白质、电解质等,为了较准确地定量分析这些成分,必须采集24h尿。
(4)特殊试验尿:①尿三杯试验:多用于男性下尿路及生殖系统疾病定位初步判断。
②耐受性试验尿:如经前列腺按摩后排尿收集尿标本。
4.无菌尿(1)清洁中段尿(2)导管尿、耻骨上穿刺尿四、尿液防腐(1)甲醛——细胞、管型,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甲醛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2)甲苯——尿糖、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23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45一、一般性状检查6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7(一)尿量8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9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101、多尿11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
多见于下列疾病12(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13症等。
14(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15(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162、少尿或无尿17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
常18见于以下疾病:19(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0(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21的尿路梗阻。
22(二)颜色23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
尿24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25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261、红色27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
常见于肾结核、28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也可见于29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0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312、酱油或浓茶色32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33血反应等。
343、乳白色35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36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37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
38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39低时最为多见。
体检尿检标准体检尿检标准是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信息。
下面是关于体检尿检标准的详细内容。
一、尿总量尿总量是指24小时内排出的尿液量。
正常成年人的尿量在每天1.5 - 2升之间。
如果尿液过少或者过多,表明可能存在尿路或者肾脏问题。
二、尿色和透明度正常尿液应该是草黄色的,并且透明度应该较高。
如果尿液呈深黄色或者混浊不清,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脱水或者感染等问题。
三、尿PH值尿PH值是衡量尿液酸碱程度的指标。
正常成人的尿PH值应该在5.0 - 7.0之间,如果尿液PH值偏低,表明可能存在酸中毒问题。
四、尿蛋白尿蛋白是评估肾脏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出现蛋白质。
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可能存在肾小球损伤或者肾炎等问题。
五、尿糖尿糖是评估糖尿病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当存在糖分。
如果尿液中存在糖分,可能存在糖尿病或者其他代谢障碍问题。
六、尿酮体尿酮体是评估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出现酮体。
如果尿液中出现了酮体,可能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脱水等问题。
七、尿潜血尿潜血是评估尿路感染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应该有潜血现象。
如果尿液中出现了潜血,可能表明存在泌尿系统感染或者肾结石等问题。
综上所述,体检尿检标准是评估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医务人员评估肾脏和尿路系统的健康状况,并且对其他重要疾病如糖尿病、代谢障碍等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因此建议大家定期进行尿检,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尿量、尿蛋白、尿糖、尿胆红素、尿蛋白、酸碱性等尿常规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尿量(VOL)参考值:成人(1.0~1.5)L/24 h或1 ml/(h•kg体重)。
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临床意义:(1)尿量减少:①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②病理性: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高热、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①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
②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颜色(COL)参考值:透明无色,淡黄色或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与小血块并存,常见于丝虫病;灰白色云雾状浑浊为脓尿,常见于泌尿系化脓性感染;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红色云雾状浑浊为血尿,常见于肾脏肿瘤、急慢性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暗褐色、黑色尿为血红蛋白尿,常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溶血性贫血、疟疾、蚕豆病等;深黄色尿为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等;黄绿色为绿脓杆菌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绿脓杆菌感染。
相对密度(SG)密度原称尿比重,主要用于了解肾脏浓缩能力。
参考值:成人随机尿液为1.003~1.035。
晨尿:>1.020。
新生儿随机尿液:1.002~1.004。
临床意义:(1)密度升高表示尿液浓缩,见于①生理性:禁水、大量出汗等。
②病理性:蛋白尿、惊厥、肾脂肪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高热、脱水、周围循环障碍及使用造影剂等。
(2)尿密度降低表示肾浓缩功能减退,见于①生理性:如大量饮水。
②病理性:尿崩症、慢性肾炎、尿毒症、急性肾炎多尿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胶原性疾病、蛋白营养不良等。
等张尿:肾实质有严重损害时,尿密度一般固定在1.010左右,呈等张尿,主要见于尿毒症。
尿蛋白(PRO)成人24小时尿中排出蛋白质总量为(80±24)mg,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 mg,称为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或一过性出现蛋白质。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检验尿液检验目的要求1.掌握尿液标本的采集、保存和处理;掌握尿液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2.熟悉尿液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的质量保证;熟悉尿液的特殊化学检查。
3.了解尿液的生成和生理。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 :由一对肾脏、两条输尿管、 一个膀胱和一条尿道组成。
由肾产生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贮存, 当尿液达到一定数量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尿液检验定义尿液检验生理功能:1. 排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的过剩物质和异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药物等。
2. 通过尿的生成,维持人体水的平衡。
3. 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钠、钾、碳酸氢盐及氯离子浓度, 排出氢离子,制造氨和马尿酸。
4.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肾脏可产生和释放肾素(调节血压)、前列腺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等。
尿的生成过程尿液的生成过程包括:1.肾小球滤过形成超滤液(产生原尿)2. 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产生终尿)滤过膜 (filtration membrane)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组成。
每层膜上均有不同直径的微孔,以基膜的最小。
MW < 70 000 Da 的小分子蛋白 (如Hb)可以滤过,大分子蛋白不能滤过。
尿液检验尿液检验尿的生成过程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尿比密:1.015~1.025 ,pH:5.0~7.0。
尿液中95% ~ 97%为水,溶质3% ~ 5%,有机物主要为尿素,无机物主要为NaCl,还有其他多种成分。
尿蛋白(-)、尿糖(-)。
正常成人每昼夜尿量(终尿量)为1000 ~ 2000 ml,平均1500 ml/24h。
多尿:> 2500 ml /24h 、少尿:< 500 ml /24h 、无尿:< 100 ml。
1、尿常规、尿沉渣:尿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
尿量的检查及意义尿量(urine volume)主要取决于肾小球的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浓缩与稀释功能。
此外尿量变化还与外界因素如每日饮水量、食物种类、周围环境(气温、湿度)、排汗量、年龄、精神因素、活动量等相关。
一般健康成人尿量为1~1.5 L/24小时或1ml·h-1·kg-1。
昼夜尿量之比约为2~4:1,小儿的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按体重计算较成人多3~4倍。
[临床意义]1.多尿(polyuria)24小时尿量大于2.5L称为多尿。
在正常情况下多尿可见于饮水过多或多饮浓茶、咖啡。
精神紧张、失眠等情况;也可见于使用利尿剂或静脉输液过多时。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和浓缩功能减退,可见于以下情况:(1)内分泌系统疾病:如尿崩症、糖尿病等。
尿崩症时,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ADH)的敏感度降低(肾源性尿崩症),从而使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此种尿比密很低(常小于1.010)。
而糖尿病尿量增多为溶质性利尿现象,即尿中含有大量葡萄糖和电解质、尿比密高,借此可与尿崩症区别。
(2)肾疾病:慢隆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髓质纤维化或萎缩,肾小管破坏致使尿浓缩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多尿。
其特点为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增多。
(3)精神因素:如癔病大量饮水后。
(4)药物:如噻嗪类、甘露醇、山梨醇等药物治疗后。
2.少尿(oliguria)24小时尿量少于0.4 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儿童<0.8ml·kg-1)称为少尿。
生理性少尿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时,在尚未出现脱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可首先出现尿量的减少。
病理性少尿可见于:(1)肾前性少尿: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如严重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引起的血液浓缩。
②大失血、休克、心功能不全等导致的血压下降、肾血流量减少或肾血管栓塞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缺血。
③重症肝病、低蛋白血症引起的全身水肿、有效血容量减低。
尿检合格标准1. 采样过程:在进行尿液采样前,应事先清洁双手以避免外界的污染。
使用无菌尿杯进行采样,确保尿液只接触尿杯内壁。
避免将外物(如纸巾、绷带等)放入尿液中。
2. 尿液样品:尿液样品应为早晨第一次排尿,中段尿液或整个尿液收集。
确保尿液样品量足够(至少30ml)。
3. 样本保存:采集到的尿液样品应立即封闭,并存放于标有个人标识的容器中。
尽早将样本交给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测试。
4. 尿检项目: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包括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蛋白质、糖、酮体、亚硝酸盐、白细胞、红细胞和尿液沉渣等指标。
根据尿液检查的需要,可能还会进行特殊检查项的测试,如毒品筛查等。
5. 合格标准:根据具体的尿检项目和标准设定,判定尿液检测结果是否合格。
一般来说,尿液的颜色应为黄色或深黄色,透明度应为透明或稍微浑浊。
尿液比重正常范围为1.003-1.035之间。
PH值在正常范围内为4.6-8.0之间。
蛋白质、糖、酮体、亚硝酸盐、白细胞、红细胞和尿液沉渣等项目应在正常范围内或未检出。
毒品筛查结果应为阴性。
6. 异常结果处理:如果尿液检测结果超出合格标准范围或检测到异常指标,应及时通知当事人,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
在处理异常结果时,应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要求,仅与需要知情的相关人员共享。
7. 样本鉴定:为确保尿液样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能需要进行样本鉴定,包括确认采样者身份、检验样本容器封闭性和避免外部污染等。
请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尿液合格标准可能会因不同的检测目的和要求而有所不同。
本合格标准仅为参考,具体的尿液合格标准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定。
关于尿检 ,不得不提的那些事儿 !尿检是一种最常见的医学检验方法,可用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定,以及观察药物对患者是否产生副作用,且检查方便快捷,操作性强,所以被广泛应用,那尿检的方法有哪些,以及又有那些注意事项,下面我就为大家科普一下相关内容。
尿检的方法1.物理方法:(1)尿量:24小时排出体外的总尿量。
可通过尿液排出量的多少分为无尿,少尿,多尿,进而辅助诊断患者所患的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
(2)尿液的颜色和状态:正常尿液的颜色为黄色或淡黄色,为透明水状。
然而身体发生疾病会导致尿液的颜色和形态发生以下变化:血尿:尿液呈红色,且尿潜血检测阳性。
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和少量的血细胞,因此尿液呈棕褐色,严重可呈现酱油色。
胆红素尿:尿液呈洗肉水的颜色或浓茶色,主要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导致的。
菌尿:尿液呈云雾状,主要是由于尿液中含有细菌导致的。
脓尿:尿液呈白色,且混浊,是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引起的。
结晶尿:尿液呈白色,混浊,且有晶体(草酸钙、磷酸钙)析出。
乳糜尿:尿液呈乳白色,是由于尿中含有乳糜液导致的。
(3)尿液的气味:正常新鲜尿液的气味有微弱的芳香味,长期放置后会出现氨臭味。
但身体出现疾病时,尿的气味也会发生以下改变:慢性的膀胱炎或尿潴留会导致新鲜的尿液出现氨臭味。
泌尿系统感染会使尿液出现腐臭味。
糖尿病引发酮症酸中毒会使尿液出现苹果的气味。
4尿液出现蒜臭味,多是由有机磷中毒引起的。
2.化学方法:(1)尿液的收集:晨尿(是在夜尿排出之后在排出的尿为晨尿)、24小时尿(是指24小时内排出的所有尿液)、餐后尿(是指午餐后2小时内所有的尿液,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检测)、随机尿(是指无需做任何准备,在什么时间排出的的尿液都可以)等。
(2)尿液的保存:一般在收集尿液的2个小时内都会检测完成,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在尿液中加入甲苯或甲醛等物质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或将尿液放置在冰箱2-8度保存。
临床诊断学科普之尿液检验一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
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
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130~260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2.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二尿钾测定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
【参考值】25~100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三尿氯化物测定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
【参考值】110~250 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尿氯化物增高见于肾小管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碱中毒、使用利尿药及氯化物摄入过多等。
2.尿氯化物降低见于醛固酮症、高氯性酸中毒、肾病晚期少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肺炎、烧伤及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
四尿钙测定成人体内钙总量为400~800g,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上。
【参考值】2.5~7.5mmol/24h尿 (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尿钙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特发性高尿钙症、结节病、骨质疏松症、肢端肥大症、肾小管损伤、维生素D摄入过多等。
尿量
(一)参考值
成人:1000~2000ml/24h。
儿童:按儿童每公斤体重计排尿量,约为成年人3~4倍。
正常人尿量昼夜之比为(3~4):1
(二)临床意义
1.多尿指24h尿总量超过2500ml者,儿童超过3L。
(1)生理性多尿
1)饮水过多或食用含水分高的食物。
2)服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如咖啡等。
3)使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噻嗪类、脱水剂等。
4)静脉输注液体过多,如输用生理盐水、糖盐水或其他液体等。
5)精神紧张、癔病等,可引起暂时性、精神性多尿。
(2)病理性多尿
1)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指抗利尿激素(ADH)严重分泌不足或缺乏(中枢性尿崩症),或肾脏对ADH不敏感或灵敏度减低(肾源性尿崩症),患者24h尿量可多达5~15L;尿比密常为1.005以下,尿渗透压在50~200mmol/L之间。
多尿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DM)引起的多尿,主要机制是渗透性利尿所致,患者尿比密、尿渗透压均增高。
3)肾脏性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小管酸中毒Ⅰ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失钾性肾病等。
肾小管破坏致肾浓缩功能逐渐减退均可引起多尿。
肾性多尿常具有昼夜尿量的比例失常、夜尿量增多的特点,即昼夜间尿量比<2:1。
2.少尿指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0.8ml/kg)者为少尿。
生理性少尿:多见于机体缺水或出汗过多,少尿可能在机体出现脱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
病理性少尿:如急性肾衰、慢性肾病。
(1)肾前性少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肾血流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低所致。
1)肾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过敏、失血过多、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肿瘤压迫等。
2)血液浓缩:严重腹泻、呕吐、大面积烧伤、高热等。
3)血容量减低:重症肝病、低蛋白血症引起全身水肿。
4)应激状态:严重创伤、感染(如败血症)等。
(2)肾后性少尿:多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引起。
1)肾或输尿管结石、损伤、肿瘤、凝块或药物结晶(如磺胺类药)、尿路先天性畸形等。
2)膀胱功能障碍、前列腺肥大症、前列腺癌等。
(3)肾性少尿:因肾实质的病变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所致。
在排除肾前和肾后性少尿后,可考虑肾性少尿。
1)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间质性肾炎以及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此种尿具有高渗量的特性。
2)慢性疾病所致肾功能衰竭时,也可出现少尿,但特征为低尿比密、低尿渗量性少尿,
如高血压性和糖尿病肾血管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
3)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等。
4)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尿量可突然减低。
3.无尿
指尿量<1OOml/24h,或<17ml/h。
肾受汞等毒性物质损害,常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突然引起少尿及尿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