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量的观察与护理
- 格式:pptx
- 大小:162.56 KB
- 文档页数:9
排尿的护理一、正常排尿的观察1.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每次尿量200~400ml,24h 尿量约1000~2000ml。
2.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比重1、015~1。
025,pH为5~7,呈弱酸性,正常晨尿因尿素分解产生氨,故有氨臭味。
二、异常排尿的观察1.次数和量:24h尿量超过2500ml称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
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少尿,见于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
24h尿量少于100ml称无尿或尿闭,见于严重心、肾疾病和休克病人。
2.颜色:红色或棕色为肉眼血尿;酱油色或浓茶色为血红蛋白尿;黄褐色为胆红素尿;白色浑浊为脓尿;乳白色为乳糜尿。
3.气味:新鲜尿有氨臭味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烂苹果为尿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大蒜臭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
4.膀胱刺激症: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每次尿量少。
三、影响排尿活动的因素1.年龄和性别2.饮食与气候3.排尿习惯的改变4.治疗因素5.心理因素四、尿潴留病人的护理1.予以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
2.提供隐蔽额排尿环境,取适当体位,酌情扶卧床病人坐起排尿,并训练床上排尿、3.诱导排尿,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
4.热敷、按摩下腹部以放松肌肉,促进排尿,针灸治疗,切记不可强力按压,以防膀胱破裂。
5.排便排尿法、6.经上诉处理无效时,可采纳导尿术。
五、尿失禁病人的护理1.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舞,保持室内空气清新、2.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3.应用接尿装置,关于长期尿失禁的病人,必要时可留置尿管。
4.重建正常的排尿功能:白天摄入液体2000~3000ml;定时使用便器;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锻炼。
六、男女病人导尿术目的:为了尿潴留病人放尿以减轻痛苦;取无菌尿标本做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残余尿;尿道或膀胱造影;膀胱腔内化疗。
1、女病人导尿术①操作方法:病人去仰卧屈膝位,用0、1%苯扎氯铵棉球严格消毒后,按无菌技术原则将导尿管插入尿道4~6cm,见尿流出后再插1cm,达到目的后,拔管,清理用物、2、男病人导尿术①男性尿道解剖特点:尿道唱18~20cm,有两个弯曲(耻骨前弯和耻骨下弯)、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影响患者记录尿量准确性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患者记录尿量准确性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很多因素会影响患者记录尿量的准确性,如患者自身的注意力不集中、护理人员的疏忽、记录方式的不规范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护理对策,如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规范的记录流程,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等。
加强患者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患者了解尿量记录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协助护理人员完成工作。
这篇文章将着重分析影响患者记录尿量准确性的原因,提出相关的护理对策,并强调加强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尿量记录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患者记录尿量准确性、原因分析、护理对策、患者教育、重要性1. 引言1.1 患者记录尿量准确性的重要性患者记录尿量的准确性对于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和监测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尿量是反映肾脏功能、水电解质平衡和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记录患者的尿量,医护人员可以追踪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脱水、尿潴留等问题。
尿量记录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根据尿量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由于各种原因,患者记录尿量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挑战。
患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记录尿量的重要性,或者由于身体状况不便或其他原因无法准确记录尿量。
医护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也可能忽视了尿量记录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应重视记录尿量的准确性,确保每一次尿量记录都是准确可靠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共同努力提高患者记录尿量的准确性,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影响患者记录尿量准确性的原因分析1. 患者自身原因:a. 忘记记录: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或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容易忘记记录尿量。
肾病综合征护理观察要点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肾脏疾病,需要细致的护理和观察。
本文将介绍肾病综合征护理观察的要点,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地管理病情。
一、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变化尿量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观察指标之一。
注意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量是否正常,是否有尿少或无尿的情况。
同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变化,如是否有血尿、蛋白尿等。
二、监测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是评估肾病综合征病情的重要依据。
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肾脏功能的异常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注意水肿情况水肿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症状之一。
注意观察水肿的部位、程度及进展,评估水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对于严重水肿的患者,应适当限制水分摄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观察血压变化血压升高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预防肾性高血压。
如有血压升高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肾病综合征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情况。
定期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特别是血钾和血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六、注意营养状况肾病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的情况,需要注意保证充足热量摄入。
同时,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以维持身体健康。
七、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肾病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常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八、预防感染肾病综合征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如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
九、评估患者的认知情况提高肾病综合征的认知度对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评估患者的认知情况,了解患者对肾病综合征的了解程度和认知误区,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
记24小时尿量护理书写24小时出入量护理文书记录相关知识概念·摄入量包括每日的饮水量、食物含水量、输入的液体量等·排出量·主要为尿量,其次包括大便量、呕吐量、咯血量、痰量、胃肠减压量、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液量、伤口渗出量等适用于哪华患者心脏病、肾病、肝硬化腹水、大面积烧伤、休克、大手术后意义:当患者有上述疾病时,机体对液体的调节功能发生紊乱,通过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了解患者体内液体平衡情况,对动态掌握病情,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记出入量的方法·称重法(1)固体食物含水量:用标准种取得食物重量,参考食物含水量表即可。
(2)尿量:使用尿垫的病人,称湿尿布的重量再减去干尿布的质量。
(3)伤口液或汗液(4)粪便量,呕叶物;咯血,痰液。
(参考大便含水量来记录)·量杯法(1)饮水量记录,口服水剂药物:用有容量刻度标记的专用器皿记录患者饮水量,若为糊状食物或牛奶应量好水量再加溶质仅记含水量。
(2)固体药片需水送服时饮水量及粉针剂需溶媒稀释的溶媒体含量等。
(3)留置导尿和使用尿袋的病人,需用量杯记量。
(4)胃肠减压抽出液量(5)胸腹腔抽出液量及各种引流管记录要求患者饮水或进食时,应使用量杯或固定使用已测量过的容器。
除大便记录次数外,液体均以毫升为单位对昏迷或尿潴留患者,应留置导尿。
婴幼儿先测定干尿布重量,后称湿尿布重量,两者差值为尿量:对难以收集的出量,可根据规定量液体浸湿棉织物、的状况进行估计凡固体食物应记录固体单位量和食物含水量,如馒头1个(50g),苹果1个(约150g)具体要求摄入量静脉药品只需写溶质名称,静脉用药只需要写溶质名称,例:静脉注射泵生理盐水30ml+多巴胺200mg只需记录为“多巴胺组”,在其他栏记录泵入速度:如果溶剂里加入多种药物,统一记录医嘱中第一种溶质名称,例5%GS250ml+维生素K180mg+止血敏4.0,只需记录维生素K1组,每种液体记录的量为溶液和溶质的总和,肌肉注射不算入量。
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肾功能监测与护理要点在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室)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危重病人的肾功能,因为肾脏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器官。
本文将介绍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肾功能监测与护理的要点。
一、肾功能监测1. 尿量观察在ICU中,经常监测危重病人的尿量是评价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每小时测量尿量,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评估患者肾功能的变化。
2. 尿液常规检查尿液常规检查包括尿液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小管功能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
3. 血尿素氮(BUN)和肌酐测定BUN和肌酐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测患者的BUN和肌酐水平,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若BUN和肌酐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肾功能受损。
4. 尿液微量白蛋白测定(uAlb)尿液微量白蛋白测定是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含量的方法,该指标可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被认为是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标志之一。
因此,在监测危重病人的肾功能时,uAlb的测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肾功能护理要点1. 维持水电解负平衡危重病人的液体管理是护理的重点之一。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肾功能监测结果,合理控制液体的输入和排出,以维持水电解负平衡。
此外,还应监测患者体重的变化,及时调整液体管理方案。
2. 减少肾脏负担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减轻肾脏的负担,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尿量,检测肾功能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3. 提供适量蛋白质和控制营养摄入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在蛋白质摄入和营养摄入之间平衡,以减少对肾脏的负担。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并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营养状况。
4. 做好血液净化治疗对于危重病人中存在肾功能衰竭且无法纠正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
不足24小时尿量小结护理记录患者姓名:XXX性别:男年龄:XX床位号:XXX时间:XXXX年X月X 日XX时至次日X时一、入院情况:患者因XXX病症入院,于XXXX年X月X日XX时入院,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尿量减少症状。
二、护理观察与评估:1.患者尿量:检查患者尿量发现明显减少,24小时内尿量仅为X毫升。
2.尿液性状:检查尿液样本,呈浓缩状,颜色较深,无异常气味。
3.患者排尿频率:患者基本排尿无困难,但每次排尿量均较少。
4.其他症状:患者无腹胀、腹痛、尿急等不适症状,无伴随尿量减少的尿频、尿痛等症状。
三、护理措施:1.观察尿量:护理人员每隔2小时记录一次患者的尿量,并记录到护理记录单中,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尿量情况。
2.维持水平衡:给予患者充足的液体补充,包括口服和静脉输液,确保患者的水分摄入足够,维持身体的水平衡。
3.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定期测量尿液:每6小时测量患者的尿液比重和PH值,观察尿液浓缩程度,及时调整给予液体的量和质。
四、护理效果:经过以上护理措施的综合实施,患者的尿量逐渐增多,尿液呈现稀释状,排尿频率变得正常,证实患者的补液治疗有效,目前患者的尿量已经恢复正常水平。
五、总结与建议:1.尿量减少是患者的重要症状之一,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液性状,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2.针对尿量减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除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水平衡。
3.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液体补充和生命体征监测的频率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以上是本次不足24小时尿量小结的护理记录,为了更好地照顾患者的健康,建议加强对尿量的监测和评估,并及时调整液体补充等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尿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肾结石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1. 引言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尿路疾病,主要表现为尿路阻塞引起的剧烈腰腹疼痛。
对于肾结石患者,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病情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要点,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 病情观察2.1 尿量观察肾结石患者尿量的观察非常重要。
正常的尿量通常为每天1500-2000毫升。
如果肾结石导致尿路阻塞,尿量可能会明显减少。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变化,若出现排尿困难或尿减少的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2 尿液性状观察观察患者尿液的性状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
肾结石患者尿液中可能会出现血尿、尿潜血阳性等情况,这些都需要重视。
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浑浊程度等变化,并记录下来,以便于医生对病情进行判断。
2.3 疼痛观察肾结石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的腰腹疼痛。
我们需要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并记录下来。
此外,还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有伴随症状,如呕吐、发热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2.4 体温观察由于肾结石可能引起感染,患者体温的观察也是必要的。
通过测量患者体温,我们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发热现象,以及是否需要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3. 护理要点3.1 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尿液的排出,减少结石对尿路的刺激和损伤。
建议患者每天饮水量达到2000-2500毫升,同时要避免过多的咖啡、茶和碳酸饮料的摄入。
3.2 积极控制疼痛针对肾结石患者的腰腹疼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疼痛。
常见的方法包括应用热敷、给予镇痛药物等。
在给予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注意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3.3 控制感染对于肾结石患者而言,尿路感染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保持患者的个人卫生,特别是阴部清洁。
同时,对于有感染征象的患者,需要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
3.4 监测病情变化定期监测肾结石患者的尿量、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伴随症状,如血尿加重、腹痛加剧等,这些都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干预。
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测定及护理干预【摘要】本文综述了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测定及护理干预。
在探讨了该主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详细介绍了老年患者残余尿量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异常护理干预、监测与评估以及护理计划。
总结部分总结了文章内容,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帮助临床护士更好地了解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重要性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老年患者、残余尿量、测定、护理干预、监测、评估、护理计划、影响因素、异常、结论、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背景: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测定及护理干预是与老年人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年患者遭遇尿液问题的现象也愈发普遍。
残余尿量是指正常排尿后膀胱内仍残留尿液的容量,残留尿液较多易导致膀胱壁张力增高,进而引起膀胱肌肉的萎缩和功能障碍,甚至诱发膀胱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造成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目前,国内外对于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研究较为有限,缺乏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方案。
开展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测定及护理干预研究,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水平,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测定方法、影响因素、护理干预及监测评估,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测定及护理干预,通过对残余尿量的准确测定和分析,了解老年患者遗留在膀胱中的尿液量,找出影响残余尿量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促进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准确测定和有效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研究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测定方法,寻找最适合老年患者的测定工具和技术;2. 分析影响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因素,包括生理、疾病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 研究老年患者残余尿量异常的护理干预,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措施;4. 探讨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监测与评估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5. 制定老年患者残余尿量的护理计划,个性化、全面地为老年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术后尿量怎么评估术后尿量怎么评估术后尿量的评估是判断患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断患者生理状态是否稳定的关键指标之一。
合理评估术后尿量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潜在的尿液异常,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与治疗。
术后尿量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术后尿量的观察方法:术后尿量的评估可通过观察尿量的多少、颜色以及尿质的变化来判断。
通常可以通过患者自行排尿的情况来观察尿量,也可以通过导尿或使用尿袋来收集并观察尿液。
2. 术后尿量的正常标准:术后尿量的正常范围通常是每小时30-50毫升,每日尿量应超过500毫升。
对于肾功能健康但术后尿量减少的患者,每小时尿量在20毫升以上即可接受,但需密切监测尿量是否逐渐增加。
3. 术后尿量的异常表现:过少的尿量可能是由于手术后血液循环血容量不足、低血压、血红蛋白、肾功能衰竭或尿路梗阻等原因所致;而过多的尿量可能是由于饮水过多引起的尿液增多。
此外,尿液颜色的变化如深黄色或浓茶色可能意味着脱水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4. 术后尿量的监测频率:术后尿量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对于术后肾功能正常、尿液稳定的患者,每2-4小时监测一次尿量即可;对于术后肾功能异常、尿量不稳定的患者,应每1小时监测一次尿量,并密切观察尿液中是否有血尿、蛋白尿和其他异常情况的出现。
5. 尿液中相关指标的观察:在评估术后尿量的同时,还需观察尿液中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如尿比重、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意味着潜在的尿液代谢异常或疾病的存在。
总体而言,术后尿量的评估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手术类型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等因素。
定期监测术后尿量并观察尿液的相关指标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尿液异常,保障患者的肾功能恢复和身体健康。
同时注重患者的饮水量控制、增强尿液代谢、保护尿路通畅等措施也是术后尿量评估的重要补充。
尿毒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主要由肾功能衰竭引起。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护理尿毒症患者,以下是病情观察及护理的要点。
病情观察要点:1. 核查病历: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情况、用药情况等,为后续观察和护理提供基础信息。
2. 观察尿量和尿质: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质的变化。
尿毒症患者常常出现尿量减少、颜色混浊或者血尿等异常情况。
3. 监测血压:尿毒症患者因肾功能衰竭,容易导致高血压。
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及时记录。
4. 注意水肿情况:尿毒症患者由于肾脏无法正常排除体内水分,容易发生水肿。
观察患者是否有水肿的表现,特别是四肢、腹部和面部等部位。
5. 观察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水平:血尿素氮和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密切监测这两个指标的变化,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
护理要点:1. 控制饮食:饮食对尿毒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应该遵循低蛋白、低磷、低钠、低钾的饮食原则,同时保证适量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喝水。
2.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尿毒症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水、钠、钾等电解质紊乱。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水分摄入和排出、饮食、药物等进行合理控制,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3. 规律排尿:尿毒症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但也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排尿计划,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排尿习惯。
4. 定期测量血压:高血压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应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及时记录和调整降压药物。
5. 按时给药:尿毒症患者常需要长期用药,护理人员应按时给药,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确保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
6. 心理支持和宣教:尿毒症患者由于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复杂性,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性。
综上所述,观察尿毒症患者的病情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老年人异常尿液的类型及观察要点一、老年人正常尿液的性状正常情况下,老年人尿量每日应为1000-2000ml,淡黄色,清澈透明。
二、老年人异常尿液的类型1.尿量异常留置导尿的老人,尿袋上有刻度,可以通过正确读取刻度来评估其尿量。
(1)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
常提示有糖尿病、尿崩症或者肾功能衰竭等情况。
(2)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常见于发热、液体摄入过少或休克的老人。
(3)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
常提示出现严重血液循环不足、严重休克、急性肾衰或药物中毒等。
2.尿液颜色异常(1)深黄色常提示老人摄入水分不足,应增加摄水量。
(2)红色常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泌尿系感染或其他膀胱疾病。
(3)咖啡色常提示有出血,或泌尿系统疾病。
(4)乳白色尿液呈米汤样,常提示丝虫病等。
(5)絮状物尿液浑浊,见絮状物,常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3.尿液气味异常正常尿液久置后可出现氨臭味。
如果新鲜尿液有氨臭味,提示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液有烂苹果味;有机磷中毒时,尿液有蒜臭味;进食较多葱、蒜后,尿液也会有特殊气味。
三、观察留置导尿的老人尿量及颜色的具体要求1.护理员发现尿量少时,应首先确保导尿管通畅,没有反折。
2.护理员发现尿量异常时,应结合老人的饮食、进水状况、输液量等考虑。
3.服用食物和某些特殊药物时,尿液颜色也会出现异常变化,护理员在观察时应结合药物说明书或咨询医护人员,注意辨别。
4.如果不是上述因素引起的尿量、颜色的改变,需立即记录并报告相关人员,并留取标本以备送检。
5.长期留置导尿的老人,尤其是女性,有时会出现尿液渗漏的现象,护理员应加以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