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3
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通过朗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学习欣赏散文诗。
能力目标1、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比较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会作者寄托精神追求。
2、赏析本文优美、内蕴丰厚,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一、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
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而鲁迅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面对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鲁迅以民主主义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1924年12月,北京下雪了,此时的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雪》这首散文诗便诞生了。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它融入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
从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二、根据拼音填写汉字【】bó shí学识丰富【】xiāo shì消融【】tuì全部脱去【】shuò fāng 北方【】zhuózhuó形容目光明亮【】juàn niàn 想念【】lǐnliè形容极其寒冷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画出文中描写雪的词句、并从中抄下你最喜欢的词句。
2、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3、朔方的雪是如何面对晴天和其它恶劣的环境的?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四、精读课文1、作者对两种不同雪的情感态度各是怎样的?2、鲁迅当时正住在北京,他所看到的只是朔方的雪,那他为什么又要花大量的笔墨描绘江南的雪呢?两个地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3、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第六课雪教师寄语:一个人的毅力不是天生的,你与困难不断地作斗争,毅力便会你身上萌生。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3.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4.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难点散文诗的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塑.罗汉()脂粉奁.()灼灼..()..()朔.方()凛冽2.解释下列词语:①博识②美艳③灼灼④蓬勃⑤凛冽⑥天宇⑦精魂⑧升腾3.简介作者及作品:4.说说散文诗有什么特点?二、自主探究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语句品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二)问题研讨1.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作者在描写雪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四、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雪的诗句、歌曲、或谚语等,写出来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一)基础知识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按拼音写出汉字。
⑴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⑵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qìng()口的蜡梅花。
⑷在无边的旷野上,在lǐn liè()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2. 结合语境,解释句中的词语。
雪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②品味语言,领会作者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③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学法指导:加强默读以加深理解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 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二、课堂学习研讨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三、当堂训练巩固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5、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课堂小结1、学生小结2、教师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
第6课雪【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比中把握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
3.感受作者坚强的斗志以及不屈不挠、直面惨淡人生的斗争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下雪了,广袤的苍穹下,梨花溅落,银装素裹。
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那飘洒的姿态,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
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雪,激起了鲁迅先生心中的情感,勾起了他儿时的回忆,他感悟到了“大风吹雪盈空际”的壮美。
让我们一起诵读鲁迅先生的《雪》,在诗意的语言中去感受他那博大的胸襟。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磬.(qìnɡ)淏.(hào) 霁.(jì)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胭.脂(yān)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è)眷.恋(juàn) 荷戟..(pánɡ huánɡ)..(hè jǐ) 彷徨(2)词义朔方:北方。
6.雪鲁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2.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与朗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开学的第二周,下了一场春雪。
请大家描绘一下雪景,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片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磬口(qìng)脂粉奁(l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凛冽(lǐnliè)博识天宇精魂消释升腾2.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三、朗读课文听课文配乐朗读(播放画面),学生听读;分小组朗读;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谈谈朗读处理的根据。
全班配乐朗读。
四、理解感悟1.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滋润美艳,隐含生机。
但不能持久。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表现出“滋润美艳、隐含生机”这一特点?对比:江南的雨(单调);比喻:“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烘托:繁盛的花丛、纷喧的蜜蜂;孩子们塑雪罗汉。
五、品味语句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蕴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6、雪鲁迅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法指导:《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奠基人之一。
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风筝》、《雪》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2)背景介绍。
(见学法指导)4、整体感知:(1)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主要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2)文中写到的这些地方的雪整体上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3)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合作交流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探究质疑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初二语文下册第6课《雪》导学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明白得、积存“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出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明白得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三、学法指导:《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进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完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势,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斗争。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本文文字精辟,包蕴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四、学习过程课前自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
”大伙儿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观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一)了解作者作品1、鲁迅,原名,字,他是现代闻名的家、家、家。
2、本文选自《》,这是鲁迅的一部集。
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两部小说集《》和《》。
(二)把握字词1、给下列字注音。
磬()口忙碌()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朔()方凛()冽()2、说明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三)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四)初步感知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请大伙儿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爱哪儿的雪?(五)我的问题:课内研讨:(一)自学反馈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精读课文1、认真研读课文1—3自然段摸索:(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小孩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表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6.《雪》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读课文,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难点: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小说集、、《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散文诗集等。
本篇课文的体裁是2.背景资料1924年,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
面对昏暗沉闷的社会,鲁迅的心情异常苦闷。
12月30日,一场大雪铺天盖地而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3.熟读课文,给下列重点词语注音。
磬口( ) 忙碌( ) 粉奁( ) 灼灼(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粘结()粘连()旋转()旋风()4.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3)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4)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6.《雪》第二课时【当堂检测】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A、单调博识滋闰隐约B、美艳蓬勃弥漫连续C、真切忙禄升腾孤独D、温热壮键包藏旋转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2)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3)《雪》是鲁迅小说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
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6《雪》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自主预习案】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褪尽()凛冽()脂粉奁()朔方()目光灼灼()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美艳:灼灼:消释:升腾:【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
”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雪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3、想一想。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明确:②快速阅读课文,再想一想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二)品雪1、寻美句。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2、赏妙笔。
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_____________ ”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 。
3、方法小结:明确:(三)悟雪1、读一读。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演读最后一段,从中找到答案。
2、悟一悟。
①思考: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明确: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明确: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雪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自主预习案】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褪尽()凛冽()脂粉奁()
朔方()目光灼灼()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
美艳:灼灼:
消释:升腾:
【课内探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
”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雪
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读)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
得它们重要?
3、想一想。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
②快速阅读课文,再想一想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
(二)品雪
1、寻美句。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2、赏妙笔。
用句式说话:我喜欢文中“_____________ ”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 。
3、方法小结:
明确:
(三)悟雪
1、读一读。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演读最后一段,从中找到答案。
2、悟一悟。
①思考: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明确: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四)描雪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
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
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拓展检测】
一、课内语段阅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
3、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
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
5、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