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对肿瘤影响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89 KB
- 文档页数:1
·综 述·心理社会因素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杨磊,李小妹*Research progres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breast cancer∥Yang Lei,Li Xiaomei摘要:阐述了影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心理社会因素,如人格特征、情绪、应激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等方面,讨论其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研究的设计方法。
提出目前对于乳腺癌病因学研究尚未完全明确,心理社会因素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是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仍存在很多争论。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结合对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机制进行探讨,结合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模型,得到更加确切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人格特征; 情绪; 压力; 应对方式; 乳腺癌; 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52(2013)22-0092-03 DOI:10.3870/hlxzz.2013.22.092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系(陕西西安,710061)杨磊:男,硕士在读,学生;*通信作者:李小妹收稿:2013-07-20;修回:2013-09-30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其病死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第6位[1],严重影响女性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乳腺癌的病因学研究表明,家族史与乳腺癌相关基因、生殖因素、饮食因素等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3]。
另外,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其是否与乳腺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目前仍存在争论。
明确心理社会因素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对于从心理社会角度进行乳腺癌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在公元200年左右,希腊医生Galen就提出压力与情绪因素和癌症发生有关,抑郁性格的女性比其他女性更容易患癌[4]。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调查分析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与焦虑和抑郁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调查表;以上四种方法均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心理障碍评定。
结果:本组恶性肿瘤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其中SCL-90评定各因子发现:小学以下学历者抑郁、焦虑、恐惧及阳性项目明显高于小学以上学历者,SAS超过50分者治疗组46例,对照组14例,差异显著P<0.01,SDS超过20分者治疗组89例,对照组25例,差异显著P<0.001;说明恶性肿瘤病人有抑郁与焦虑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有密切相关。
标签:恶性肿瘤;抑郁;焦虑肿瘤患者几乎都有心理障碍及重大的精神刺激,为了解肿瘤患者的心身障碍,根据其日常性格、文化修养、家庭背景、社会地位不同,我科对确诊恶性肿瘤的153例患者进行了有关心理社会方面的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153例,其中男89例,女64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8岁。
文化程度:中专以上19例,高中学历23例,初中学历46例,小学以下学历65例。
职业:工人42例,农民78例,干部21例,家庭主妇12例。
婚姻状况:已婚98例,丧偶31例,离婚19例,未婚5例。
病种:食管癌106例,肺癌16例,胃癌7例,肝癌6例,直肠癌5例,胰腺癌2例,宫颈癌7例,卵巢癌4例,患者既往均无精神病史。
对照组:153人,志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居住分布等方面与治疗组基本一致。
1.2方法调查方法包括:(1)抑郁自评量表(SDS);(2)焦虑自评量表(SAS);(3)症状自评量表(SCL-90);(4)自编调查表;以上四种方法均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心理障碍评定。
调查内容包括:对自己的病情了解程度,对自己疾病的诊断可信度,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信心度,对自己疾病的认识程度和今后的打算,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状态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2-04-22T08:29:56.113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3期作者:徐琪[导读]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到本院接受恶性肿瘤放疗治疗的患者96例,依照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徐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 215000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心理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到本院接受恶性肿瘤放疗治疗的患者96例,依照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心理状态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用心理护理方式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干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护理效果较优。
关键词:心理护理;恶性肿瘤;放疗;心理状态;满意度恶性肿瘤疾病作为临床中常见疾病,会对患者与家属的身体和精神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放射治疗方式作为临床中对该种疾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运用一种抑或是多种的电离辐射对疾病针对性治疗的方式[1-2]。
在进行放疗中,患者很容易受到辐射的影响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心理负担明显加重。
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辅以心理护理,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一般资料对比(P>0.05),见表1。
1.2方法 1.2.1对照组组内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依照患者的病况,适宜的开展饮食护理和环境护理等。
1.2.2实验组组内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接受心理护理,具体为:首先,放疗前护理。
心理护理,医院需要进一步地强化将患者当作是护理服务中心的基础理念,确保责任到人,保障护理服务效率和质量。
和患者建立起优质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可将自身的压力和负性情绪释放,耐心地与患者交流,给予其细心的解答。
尊重和理解患者的抑郁、焦虑心情,不回避也不可主动攻击患者存在的问题。
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ealthcare InnovationM arch ,2008Vol ,3No .62008年3月第3卷第6期作者简介陈森(),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治疗中心化疗科。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恶化,人际关系的紧张,竞争压力的增大,人类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当代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模式转向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躯体因素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反映了医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癌症明确划分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即恶性肿瘤也是一种社会心理性疾病,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心理社会肿瘤学,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文从恶性肿瘤的发生、治疗及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的关系不少学者从总体上分析统计了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李晓凤等[1]调查了包头地区2000年1月至2001年8月恶性肿瘤构成比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选取了居住包头地区10年以上,就诊于包头市肿瘤医院等6家综合医院的恶性肿瘤患者891例及与肿瘤发病无明显关系的其他良性疾病300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生活环境、饮食因素等内容进行调查。
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 ogistic 回归分析,考察研究变量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矿山职业、10年前住房油烟情况、吸烟、被动吸烟、精神压抑等因素与各种恶性肿瘤的关联有显著性,可能为各种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10年前水果摄入量、10年前蔬菜摄入量、A 型性格及体育锻炼也与各种恶性肿瘤的关联有显著性,可能为恶性肿瘤的保护因子。
结果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包头市恶性肿瘤发病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职业因素、饮食因素、心理因素、既往疾病史等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杨军;周郁秋;王鑫龙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9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方面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发生关系密切.但是否每项心理社会因素对每种恶性肿瘤的发生都有决定性影响,还是只有某项因素对某种恶性肿瘤的发生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肺癌、乳腺癌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理社会因素影响作用研究中,每种因素所起作用大小的横向比较尚有待深入研究.
【总页数】2页(P1041-1042)
【作者】杨军;周郁秋;王鑫龙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护理学系,鸡西,158100;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护理学系,鸡西,158100;哈尔滨医科大学分校护理学系,鸡西,15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心理社会因素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 [J], 宁瑞
2.恶性肿瘤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对照研究 [J], 王冠军;王立涛;潘淑先
3.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 [J], 姚逸临
4.心理社会因素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J], 贾镭;姜达
5.ATM基因与恶性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J], 乔劲鹏;彭开桂;李多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进展恶性肿瘤是一种应激源,病人一旦被确诊,难免会发生一些心理反应,不仅给病人身心带来巨大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影响,这些影响贯穿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及晚期治疗的全过程[1]。
恶性肿瘤病人伴发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把他们伴发的焦虑、抑郁归因于癌症[2]。
癌症病人的心理过程主要经历震惊、否认、忧郁、对抗治疗、适应5个阶段[3]。
使用心理问题干预,通过系统的方式,采用一定的心理治疗技术对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护理,如对肿瘤病人治疗过程中运用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4]。
现将心理护理在恶性肿瘤病人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1.1 焦虑心理:得知诊断结果的病人,33%以上存在心理压抑,表现出期待性焦虑、坐卧不安、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出现情绪休克[5]。
并伴随着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甚至治疗后。
1.2怀疑心理: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大多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
表现为:烦躁、紧张,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
1.3恐惧、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诊,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
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1.4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
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
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
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
1.5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多发生在住院时间长,治疗效果欠佳,病人常表现为心情忧郁、悲观、消沉和绝望,身体不适感加重,伴睡眠、食欲障碍,自残甚至轻生自杀。
1.6 愤怒:多发生在疾病后期,男性多见。
由于身体不适,故而伺机寻找泄怒对象和机会,病人或背对他人不予理解,或大叫大吼,被发泄的对象往往是病人的家人。
心理因素对肿瘤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 辉1 马 杰1 赛 红1
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痊愈有着重要影响,但这方面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尚不多见。
为了科学认识心理因素在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其规律及机理,我们对不同心理状态下荷瘤小鼠进行研究,发现心理状态对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有重要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荷瘤小鼠
用小鼠肝癌细胞(H22株)腹腔接种于昆明种小鼠。
小鼠全部采用雄性,体重为20~24g,荷瘤量为每只5×104。
1.2 实验方法
将上述荷瘤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只,共12只,一组单独饲养,一组每只雄性荷瘤小鼠与两只雌性健康小鼠同笼饲养,记录荷瘤小鼠的成活天数。
按上述方法再重复实验1次。
两次实验间隔为25天。
2 结果
不同心理因素对荷瘤小鼠成活时间的影响。
单独饲养组(甲组),成活天数为12.5±1.5天(平均值±标准差,下同),雌雄混合组(乙组),成活天数为16.0±1.8天,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
重复实验结果:甲组存活天数为13.8±1.17天,乙组存活天数为17.0±2.0天,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
两次实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不同心理状态对肿瘤患者的康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1〕。
为了深入阐述其机理,我们以荷瘤小鼠为模型、以不同心理状态为处理因素,以生存期为指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雌雄混养雄性荷瘤小鼠的成活时间,两次实验分别为16天和17天,平均16.5天。
而雄性孤养的荷瘤小鼠的成活时间,两次实验分别为12.5天和13.8天,平均13.2天,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说明其生存期与饲养方式有关。
小鼠属于群居类动物,单独离群饲养的小鼠将产生严重的负性心理体验,而适当雌雄混养,雄性小鼠将处于积极的心理体验〔2,3〕,因此我们采用的不同饲养方法可以使小鼠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而对实验产生影响。
H22是一株小鼠肝细胞癌。
其特点是经淋巴系统转移,这与人的肿瘤的主要转移方式一致。
而且其转移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4,5〕,是研究人类肿瘤的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4〕。
我们以腹腔荷瘤的方式观察荷瘤小鼠的生存期,这比测量肿瘤直径、称量肿瘤重量为指标的实验更客观,本研究两次实验结果无差异。
可见,心理因素对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是有影响的。
有鉴于H22荷瘤小鼠的生存与机体免疫状态关系密切,因此可以推论不同心理状态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心理状态可以广泛引起机体的体液成份的改变已为较多的先期研究所证实〔6.7〕,那么心理状态如何影响肿瘤或其它疾病的预后,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般而言,诸如H22这类腹水型瘤株的生长十分迅速,一般非杀细胞抗肿瘤药物很难明显延长其生存期。
而按本文方法激发的不同心理状态的两组荷瘤小鼠,其成活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说明心理因素在肿瘤的康复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较其它动物更为显著,所以,有必要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作用中的机理及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刘振华.肿瘤预后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5.240~249.
2 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315.
3 沈政,等.生理心理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85~392.
4 凌茂英,等.可移植性小鼠腹水癌实验淋巴道转移模型的建立.中华病理学杂志,1984,13:190.
5 杨康成,等.不同转移力瘤株的免疫原性及对宿主淋巴器官过氧化反应的影响.大连医学院学报,1992,14(2):25.
6 林文娟.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及其思路问题.心理学报,1997,29(3):301.
7 金卫东,等.精神免疫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41.
1 大连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大连,116027
收稿日期:1997-10-28
87
心理因素对肿瘤影响的实验研究———刘辉,马杰,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