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之“德”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读《老子》心得体会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正如“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
“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
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
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20篇)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20篇)从某件事上得到收获之后,心得体会是非常好的记录方式,这般就能够提升大家写作水平了。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摘要】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要点。
在将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道与德的基本概念。
正文部分将探讨道的含义与特点,德的内涵与修养,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还将分析道德哲学的实践意义,并总结《道德经》对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在将强调老子道德思想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精义,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德、道德哲学、修养、哲学、实践、现代社会、思想、启示、重要性、哲学思想1. 引言1.1 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道家两大思想流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分为兩部分:道经和德经。
《道经》主要论述“道”的概念和观念;《德经》主要谈及“德”的内涵和修养。
这部著作共有81章,内容严谨、思想深刻,语言简洁、意蕴丰富。
老子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政治、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这部著作曾被视为儒道二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内涵深奥,对道与德的阐释也颇具独特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之一。
1.2 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该经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超越时间、空间和种类的无上原则。
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原则。
道具有神秘、玄妙和晦涩难懂的特点,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但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德则是个体在道的指引下所体现出的品德和修养。
老子认为,道德并重,德是由道而生,道决定了德的内容和价值。
德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各种品质,是个体在尊重、体现和践行道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老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中国思想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就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进行浅谈。
一、老子思想老子思想包括道、德、无为、自然、治国等方面。
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即道是无法言语表达的,它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同时也是人类唯一归宿。
在老子看来,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悟道,才能与世界融为一体,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老子的德是与道相合的。
他认为,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是道的体现。
对于人类而言,德是一种内在的信仰,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道的体现和自己内在的信仰相一致,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我完善和掌控命运的目标。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
他认为,人类应放弃过分的执着和努力,选择无为而治,把自己放到自然之中,听从自然的安排,以达到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的自然观是独特的。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根源,人类不能与之相抗衡,而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让自然发挥作用。
老子治国观则是以德治国。
在老子看来,国家应当依靠道德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或者武力。
他认为,只有德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老子思想的特点是深邃而独特,它对哲学、宗教、文学及政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老子思想为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史带来了独特的道德思想和宇宙观。
老子思想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源和造化之源,宇宙万物的根本。
他的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宗教和世俗范畴,成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哲学思想。
其次,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例如,《道德经》在中国的世界地位上非常重要,常常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外各大文化场合推广。
再次,老子思想对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他强调了德治国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论老子哲学中的“德”
罗安宪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1
【摘要】“德”是老子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传世《老子》文本中出现了40多次。
老子对“德”之思想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道”与“德”联
系起来,认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落实。
万事万物均有道,人当然也有道。
但
人与物不同,人往往会背离自己的道。
老子提出“德”,就是要人不要背离自己的道。
如果已经背离,那就要重新回到人道上来,要守住人道,即守住人所得之道。
人之所得之道,就是所谓的“德”。
第二,儒家讲“德”,主要内容是仁,是爱人、爱民;道家讲“德”,主要内容是宽容、包容,是守柔、不争。
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主要是让人明白事物之大道;关于“德”的理论,主要是让人守住做人之大本。
老子的德论,不仅是道家思想学说之重要资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总页数】13页(P11-23)
【作者】罗安宪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1
【相关文献】
1.王闿运《老子注》"德充应帝王"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2.老子哲学思想对“德”的解析
3.《老子·德经》首章的文本与义理问题——兼论老子哲学与周代思想传统的关
系4.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道”“德”关系--以本体论为视角5.对等理论下《老子》德译中的概念隐喻认知——以卫礼贤《老子》德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的一种思想体系,通过道家的理论观念表达出来。
老子的思想广泛涵盖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包括道、德、无为、自然等概念。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我修养和虚无的境界。
下面将详细解析老子的核心思想。
首先,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原,是无形无物却又包容万物的存在。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正常运行规律,是人类应该追随和遵循的。
他认为道是无以名状的,超越物质的存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量。
人们应该通过修炼自身,与道相合,达到内外圆融、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
其次,老子的核心思想是德。
德是道的体现,是具备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人们追求的目标。
老子主张人们追求德性的修养,通过谦让、宽容、真诚和无私等美德去与人相处。
他认为德性是人们真正的财富,是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只有修炼德性,才能使人们达到心灵的升华,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第三,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无为即无意为,是指在行为上不做无益或有害的事情。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而不要逆天而行。
他主张人们以无为而治,即以无私、无欲、不争的心态去对待一切事物。
通过无为的境界,人们可以消除欲望、减少争斗、陶冶心性,使自己更加接近道。
最后,老子的核心思想是自然。
老子认为自然是最高的存在,它包含了所有的事物和规律。
他主张人们要像自然一样无私无欲,顺其自然地去生活和行动。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观察、倾听自然,从中寻找智慧和启示。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总结起来,老子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和自然。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事物,追求道和德的修炼。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众多哲学家和学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人们仍然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幸福。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
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
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却都以和谐为内核。
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J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
"和而不同","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
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
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
可见,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
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
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事。
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
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
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圣人便是得道之人,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
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
一、“德”的涵义“德”在《道德经》归结为两层含义:(1)德者,得也,少则得。
23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德通得,得,少也,少则得,行得则与得同体。
言随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2)从道就是德。
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惟以虚无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二、德之具体表现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则。
那么就可以由道的状态以及运行规律来推论德的具体表现。
老子在文中其实已经从侯王统治、战争、日常事务等方面对德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描述。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对内静养因为道对万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视同仁,所以能做到无欲,无欲便自然能静,即通过去欲的方式达到静养的目的。
3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王弼: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矣。
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们的私心、杂念,人们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在26章中提到:“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45章中提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在王弼看来,凡事有本末,清静无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带领天下走上正道。
内里清净自然不妄为,即清静便能无为。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都是自足的,皆备智慧,圣人只需要顺着物之本性适时的引导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贪功居位,只有不居功,功劳才能长久下去。
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静养的方式。
(2)对外虚空因为道体涵盖万物,是一个整全,像山谷一样包容万物。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又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大海。
”所以得于道之德也是虚空的。
虚空就意味着对待事情没有一些成见和定法,完全根据客观现实,找出最佳方案处理事情。
所以老子主张圣人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24章)。
不要自我炫耀,抛开我见,迎接真知。
浅谈老子之“德”
作者:张西光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
摘要老子哲学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这二者都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道”既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老子的“德”,则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既是万物合“道”的本性,也是人合“道”而行的本性。
因此。
老子的“德”是与“道”辩证统一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德”也继承了“道”的自然属性。
关键词德的自然属性德非道道体德用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老子》全书言“道”言“德”,“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言甚多;同时,老子对“德”也做了很多阐发。
老子之“德”不仅仅指与“人之德”,也包括“物之德”。
因此讨论老子的“德”,一定要和老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道”结合在一起讨论。
1 老子之“德”
1.1 老子之“道”
“道”是老子哲学里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老子看来,“道”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42章)“道”具有万物本原的特点。
其次,道是决定世界万物的本体,“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4章)“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62章)。
同时,道也是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因此,在对“道”做了最初的本原性,最高的本体性和最高的客观规定性后,“道”在老子哲学里具有了一种最高哲学范畴的意义。
1.2 老子之“德”
而老子之“德”,不但涉及到社会生活领域,也涉及到世界本质和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
因此,老子的“德”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对于“德”,老子对其表述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可见,在老子看来,万物合“道”而行的品行,就是老子哲学里广义的“德”。
落实到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作为万物的一类,同样也是由“道”分化产生的,也要受到“道”的作用。
人为了生存下去,也要合“道”而行,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它只是一个狭义上的“德”。
可见,如果笼统的说老子之“德”的话,仅仅把它理解为人生层面上的行为准则,那么老子之“德”的意义就将大打折扣。
因此,詹剑锋先生把老子的广义之“德”称为“物之德”,把老子的狭义之“德”称之为“人之德”,并把这二者结合起来,概括为“道之德”即道的本性。
①
2 “德”的自然本质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21章),可见“德”是万物合“道”而行的,“德”从“道”。
而对于“道”,老子已经明确表示了“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道”的本质是一种自然的本质,从属与“道”的“德”因此也可以说成“德法自然”,因此老子的“德”具有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也是老子伦理思想的特征和基础。
在社会生活领域里,老子认为,人也是顺“道”而生的产物,那么,人类社会的合理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是符合自然之“德”、顺应自然之“德”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加的接近“道”,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老子这样一种自然主义的伦理观,可以说是道家思想区别于儒家、墨家、法家等其他各家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是先秦其他诸学派都仅仅是把道德归结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特别是将其归结于圣人的产物,这固然是突出了人的主观性和道德人为性,但是却在某种层面上把人和世界割裂开来。
在老子那里,所谓的“德”,就一定要是合“道”的而行的自然品质,一旦加入了人为的干涉,就会出现变质,因此老子才会表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38章)显然,老子的否定仁义,并不仅仅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看到了这些所谓的仁义,给社会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不堪,因此老子才如此鲜明的对其表示了否定。
老子崇尚“德”性自然,并不是要把人等同于自然存在,而是从“道”的视角,超越扭曲人性的虚伪的道德和行为。
老子反对世俗的道德,不是赞成或者鼓吹道德虚无主义,而是主张发朴归真;并非消极地不明不白,而是积极地认识大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以顺应“道”为最大的“德”。
3 “道”与“德”的辩证关系
3.1 “德”不同于“道”
虽然“道”和“德”同时都是老子哲学里的重要范畴,二者却是不能等同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21章)。
可见,“德”是道之德,大德的形态是由道决定的,没有“道”的存在,也就无所谓谈“德”。
老子同时讲说“失道而后德”(《老子》第38章),可见,虽然老子虽然也赋予了“德”以自然本质,但是在老子看来,“德”在层面上还是逊于“道”的。
因此,“德”是不能等同于“道”的,二者在地位和作用上是明显不同的,从根本上说,没有“道”,便没有宇宙万物的存在,就更谈不到德的存在和作用价值了。
3.2 “道”生万物,“德”养万物
虽然德是受到道的规范而存在,但是并不是说,德就是一种简单的被规定的存在。
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老子》第51章),这句话清楚的表明了“德”在万物生成发展运动中的作用,那就“德”养万物。
“道”生万物,老子做了充分的肯定,但是老子认为“道”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51章)的“玄德”,因此在生化出万物之后,就不再干涉万物。
万物合“道”而行,就是“德”。
万物与“德”一同存在,万物有“德”就可以合“道”而存在,否则就消亡。
所以,如果说“道”是万物形成之源,那么“德”就是万物发展的动力之源。
因此,老子在肯定“道”的决定性的同时,也肯定了德的重要性——“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51章)。
3.3 “道”体“德”用
一方面,“道”生万物,“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的本体,“道”物一体,同时,“德畜之”,德养万物,德与物同生。
因此,可以说,万物既承载体现着“道”与“德”,另一方面,也将“道”与“德”沟通、连接。
对于“道”与“德”的这种关系,陈鼓应先生提出:“‘道’与‘德’的关系是二而一的,老子以体和用的发展说明‘道’和‘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体现。
混一的‘道’,在创生的活动中,内化于万物,而成为各物的属性,这就是‘德’,简言之,落向经验界的‘道’就是‘德’。
”②因此,“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德”就是“道”的内容,二者就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德”依赖于“道”而存在,离不开“道”;而“道”同样离不开“德”,离开“德”,就不能显示“道” 力量,“道”与“德”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
4 以“德”明“道”,以“道”规范“德”
老子的哲学核心范畴是“道”,因此,老子谈“德”的目的还是为了明“道”。
但是,老子哲学之所以在几千年来一直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老子哲学的立足点始终放在如何才能解决世间问题,老子谈“德”,主要是为了治国安民和修身养性。
只不过,老子并没有单纯为了谈论“道”或者谈论“德”,就无视二者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老子所处时代,各学派都在为解决现实问题而奔走,宣传的仁义道德等等理论也确实使得国君百姓为之心动,如何才能明确一种真正的“德”,这不能不是老子关心的问题。
在老子看来,其他学派所谓的“道德”只不过是被污染了的道德,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大德,是不符合“道”的精神和原则的,因此老子才要以“道”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来规范明确“德”。
如果老子只是谈“道”而不谈“德”,那么“道”就无法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来,无法成为人类行为的准则,那么老子道家的学说也就无可避免的成为空谈,反之,如果没有形而上的“道”作为“德”的规范,那么老子的“德”的也无法在特质和规定性上与其他学派做以区分。
可以说,正是因此老子哲学中,既包含了形而上的理论的“道”,又存在着形而下的具体的“德”,老子哲学才能在中国文化里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流派。
注释
①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其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400.
②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12.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