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8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13.3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020.00 KB
- 文档页数:15
专题13.1 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1.(2017新课标Ⅲ 19)19.在光电效应试验中,分别用频率为a v ,b v 的单色光a 、b 照射到同种金属上,测得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a U 和b U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ka E 和kb E 。
h 为普朗克常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 b v v >,则一定有a b U U < B .若a b v v >,则一定有ka kb E E > C .若a b U U <,则一定有ka kb E E <D .若a b v v >,则一定有a ka b kb hvE hv E ->- 【答案】BC【考点定位】光电效应【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电效应。
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光的强弱只影响单位时间内发出光电子的数目;准备判断光电效应中的最大初动能、频率和遏止电压之间的关系,逸出功由金属本身决定,与光的频率无关。
2.(2017海南,7)(多选)三束单色光1、2和3的波长分别为λ1、λ2和λ3(λ1>λ2>λ3)。
分别用着三束光照射同一种金属。
已知用光束2照射时,恰能产生光电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用光束1照射时,不能产生光电子B .用光束3照射时,不能产生光电子C .用光束2照射时,光越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目越多D .用光束2照射时,光越强,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答案】AC【解析】依据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因λ1>λ2>λ3,那么γ1<γ2<γ3;由于用光束2照射时,恰能产生光电子,因此用光束1照射时,不能产生光电子,而光束3照射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故A 正确,B 错误;用光束2照射时,光越强,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目越多,而由光电效应方程:E km =h γ﹣W ,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光的强弱无关,故C 正确,D 错误。
3.(2017海南,7)(多选)三束单色光1、2和3的波长分别为λ1、λ2和λ3(λ1>λ2>λ3)。
专题13.3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1.知道什么是光电效应,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会利用光电效应方程计算逸出功、极限频率、最大初动能等物理量.3.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物质波的概念.一、光电效应1.定义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光电子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s。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ν。
其中h=6.63×10-34J·s。
(称为普朗克常量)2.逸出功W0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
3.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
4.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表达式:E k=hν-W0。
(2)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2m e v 2。
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 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 (1)概率波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高频考点一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例1.(多选)如图1所示,用导线把验电器与锌板相连接,当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生的现象是( )图1A .有光子从锌板逸出B .有电子从锌板逸出C .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D .锌板带负电 答案 BC解析 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是能够发生光电效应的,锌板上的电子吸收紫外线的能量从锌板表面逸出,称之为光电子,故A 错误,B 正确;锌板与验电器相连,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锌板失去电子应该带正电,且失去电子越多,带正电的电荷量越多,验电器指针张角越大,故C 正确,D 错误.【变式探究】用一束紫外线照射某金属时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可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措施是( )A.改用频率更小的紫外线照射B.改用X射线照射C.改用强度更大的原紫外线照射D.延长原紫外线的照射时间答案 B【举一反三】(多选)如图2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但光照射到光电管上,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其原因可能是( )图2A.入射光太弱B.入射光波长太长C.光照时间短D.电源正、负极接反答案BD解析入射光波长太长,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选项B正确;电路中电源反接,对光电管加了反向电压,若该电压超过了遏止电压,也没有光电流产生,故选项D正确.【变式探究】入射光照到某金属表面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到金属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答案 C解析光电效应瞬时(10-9s)发生,与光强无关,A错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入射光的频率越大,最大初动能越大,B错误.光电子数目多少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光强减弱,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减少,C正确.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只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是否大于极限频率,与光强无关,D错误.高频考点二光电效应方程和光电效应图象例2.以往我们认识的光电效应是单光子光电效应,即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只能吸收到一个光子而从金属表面逸出.强激光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于光电效应的认识,用强激光照射金属,由于其光子密度极大,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吸收多个光子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多光子光电效应,这已被实验证实.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6.用频率为ν的普通光源照射阴极K ,没有发生光电效应.换用同样频率ν的强激光照射阴极K ,则发生了光电效应;此时,若加上反向电压U ,即将阴极K 接电源正极,阳极A 接电源负极,在K 、A 之间就形成了使光电子减速的电场.逐渐增大U ,光电流会逐渐减小;当光电流恰好减小到零时,所加反向电压U 可能是下列的(其中W 为逸出功,h 为普朗克常量,e 为电子电荷量)( )图6 A .U =h νe -W eB .U =2h νe -W eC .U =2h ν-WD .U =5h ν2e -W e答案 B【变式探究】在某次光电效应实验中,得到的遏止电压U c 与入射光的频率ν的关系如图7所示.若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k 和b ,电子电荷量的绝对值为e ,则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 ,所用材料的逸出功可表示为 .图7答案 ek -eb解析 光电效应中,入射光子能量为h ν,克服逸出功W 0后多余的能量转换为电子动能,反向遏止电压eU c =h ν-W 0,整理得U c =h e ν-W 0e ,斜率即he=k ,所以普朗克常量h =ek ,截距为b ,即eb =-W 0,所以逸出功W 0=-eb .【举一反三】爱因斯坦因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某种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如图8所示,其中νc 为极限频率.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图8A .逸出功与ν有关B .E k 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C .当ν<νc 时,会逸出光电子D .图中直线的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 答案 D【方法技巧】定量分析光电效应时应抓住的三个关系式 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 =h ν-W 0. 2.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E k =eU c .3.逸出功与极限频率、极限波长λc 的关系:W 0=h νc =h cλc .高频考点三 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例3.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把入射光减弱到可以认为光源和感光胶片之间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光子存在,如图10所示是不同数量的光子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得到的照片.这些照片说明( )图10A .光只有粒子性没有波动性B .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C .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D .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 答案 D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些照片说明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故D正确.【变式探究】 (多选)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B.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C.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长也相等答案AB【举一反三】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把入射光减弱到可以认为光源和感光胶片之间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光子存在,如图所示是不同数量的光子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得到的照片。
这些照片说明( )A.光只有粒子性没有波动性B.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C.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D.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些照片说明少量光子的运动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波动性,故D正确。
答案: D1.【2015·上海·10】1.用很弱的光做单缝衍射实验,改变曝光时间,在胶片上出现的图像如图所示,该实验表明A.光的本质是波 B.光的本质是粒子C.光的能量在胶片上分布不均匀 D.光到达胶片上不同位置的概率相同【答案】C【解析】用很弱的光做单缝衍射实验,改变曝光时间在胶片出现的图样,说明光有波粒二象性,故A、B错误;说明光到达胶片上的不同位置的概率是不一样的,也就说明了光的能量在胶片上分而不均匀,故C 正确,D错误。
2.【2015·江苏·12C(1)】3.波粒二象性时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
A.光电效应现象揭示了光的粒子性B.热中子束射到晶体上产生衍射图样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C.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可用光的波动性解释D.动能相等的质子和电子,它们的德布罗意波也相等【答案】ABu与入射光的频率3.【2015·全国新课标Ⅰ·35(1)】7.在某次光电效应实验中,得到的遏制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若该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k和b,电子电荷量的绝对值为e,则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所用材料的逸出功可表示为。
【答案】h ek =0w eb =-【解析】光电效应中,入射光子能量h ν,克服逸出功w 后多余的能量转换为电子动能,反向遏制电压0eu h w ν=-;整理得0w h u e e ν=-,斜率即hk e =,所以普朗克常量h ek =,截距为b ,即0eb w =-,所以逸出功0w eb=-。
4.【2015·上海·11】13.某光源发出的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不同波长的光的强度如图所示,表中给出了一些材料的极限波长,用该光源发出的光照射表中材料A .仅钠能产生光电子B .仅钠、铜能产生光电子C .仅铜、铂能产生光电子D .都能产生光电子 【答案】D5.【2015·全国新课标Ⅱ·35(1)】16.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 。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给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0分)A .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B . β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C .人们利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D .人们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物质的微观结构E .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答案】ACD1.(多选)(2014·广东卷,18)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B .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C .改用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D .改用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解析 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光电效应,改用频率较小的光照射时,有可能发生光电效应,故C 错误;据h ν-W 逸=12mv 2可知增加照射光频率,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大,故D 正确;增大入射光强度,单位时间内照射到单位面积的光电子数增加,则光电流将增大,故A 正确;光电效应是否发生与照射光频率有关而与照射光强度无关,故B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