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中文摘要】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其中词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语言中最活跃。
汉语的词汇也是如此。
每个时代的词汇都和各自时代发展及词汇内部因素发展相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东汉时期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过渡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词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论文试图通过东汉时期的新词进行研究,来描绘东汉新词的面貌,探求东汉新词发展的规律。
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通过《汉语大词典》建立东汉新词语料库,来研究东汉时期的新词。
《汉语大词典》选用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三千多种文献,收词多,文献广,对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在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后,建立各个时期各自的词汇表。
第二章是反映东汉时期社会特征的标志性词语场。
标志性新词语场内的词涉及到东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
从这些新词语中可以看到新词产生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是东汉时期的新词构成。
从语用角度,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从音节数量上,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新词在刚产生时是一般词汇,如果有些新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人们频繁地使用它,那么它就很可能进入基本词汇。
从词素多少来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词和单音节词,第二类是合成词。
按照音节的个数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节词。
这三个方面中的词会有交叉的现象。
第四章是东汉的双音节新词。
在东汉时期出现的双音节词中,有些是单纯词,有些是合成词。
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
文章对东汉时期的各类型的复合词进行数量统计,并且从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上进行了举例分析。
东汉时期的复合词以联合式和偏正式的复合词居多,其他类型的复合词也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
第五章是东汉时期多音节词,东汉时期的三音节词很发达,多构成名词。
现代汉语大词典在线[《汉语大词典》“乘羡”释义商榷]《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权威且收词最多、义项最全的一部大型汉语工具书,又因其“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加以全面阐述”,故而又是一部反映汉语词汇发展史的历史性汉语语言词典,因而其也就注重从各代语言材料中择取词语以立词条及义项,比如其对西汉桓宽的《盐铁论》的关注就是一证。
而《盐铁论》(下文简称《盐》)是西汉桓宽据著名“盐铁会议”之“议文”进行整理并“推衍”而成的一部西汉朝野两派对有关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铸币等经济政策以至屯田戍边、对匈奴和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辩论的政治经济名著。
从语言角度看,《盐》书鲜活地保存着西汉时期的口语语料,其词汇明显呈现时代独有的特色,产生不少新词新义。
而对于《盐》书中的词汇,《大词典》给予了很大程度地收录,然而在其释义中,偶有释义不确之处,比如“乘羡”条,今就其释义试作辨正以求教于方家。
查考古籍得知,“乘羡”一语首次在《盐》书中产生,其后他书未见,故“乘羡”属于《盐》书中新产生的新词。
又检《盐》书发现,“乘羡”在《盐》书中共出现两次,且皆在《力耕》篇,即“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29又“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
”29而《大词典》第一卷就收有“乘羡”条,其释义及书证如:“追逐财利。
汉桓宽《盐铁论・力耕》:‘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
’”673可见,《大词典》关注到了这一在《盐》书首次产生的汉语新词。
然而细品其对“乘羡”之释义“追逐财利”,似乎不确,倒是像文中其前的“追利”之义。
那么,“乘羡”之义为何呢?首先,查检古训资料得知,“乘”古有“追逐”之义,如《汉书・陈汤传》:“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
”颜师古注:“乘,逐也。
”而“羡”有“余”义,如《广韵・线韵》:“羡,余也。
”又如《集韵・线韵》:“羡,余也。
《汉语大词典》与“古代四大农书”——兼论农业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贡献丁建川【摘要】《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最具权威的汉语语文辞典,词目约37.5万条,其中书证涉及《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古代四大农书”的词目共有1506个.本文从词目的音节、书证位次等方面对这些词语作了统计与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以“四大农书”为代表的历代农书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影响及贡献.另外,本文还简单列举了《汉语大词典》中与“四大农书”有关的词目释义不足之处.【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4【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四大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词汇;书证【作者】丁建川【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64;S-09“中国古代四大农书”,即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众多农书的伟大代表,记录了农学思想的演进、农业技术的发展等内容,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其词汇、书证也大量被《汉语大词典》所收录、引用。
《汉语大词典》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语文辞典,全书12卷,词目约37.5万条,5000余万字。
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原则,义项分析精当齐全,释义扼要准确,并辅以丰富饱满的书证,全面反映语词的历史源流演变。
本文基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和研究成果,对《汉语大词典》书证出自“四大农书”的词语进行全面考察,尝试将现代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与古代农学典籍相结合,以词汇史成果助力农史研究。
《汉语大词典》中,涉及引用《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书证的词语,分别统计、举例如下:(一)《氾胜之书》(25个)《汉语大词典》中以《氾胜之书》语料作为书证共涉及25个词语。
《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隋代新词新义汉语词汇【中文摘要】词汇的发展是语言发展重要的一环,汉语词汇是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研究词汇对研究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隋代汉语处于中古汉语的末段,下启近代汉语,是衔接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
本文主要以《汉语大词典》为语料库,对隋代时期这一历史横断面的词汇进行考察,力图描绘出隋代新词新义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规律,为汉语词汇通史的研究做一点初步的探索。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
这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当前我们是以汉语大词典为语料的主要来源,考察隋代的词语。
《汉语大词典》选用先秦到现代的文献共约三千多种,是当前收录词条最多、引用文献最广的辞书。
我们尽可能多地从《汉语大词典》中收集反映隋代词汇特点的新词语、新义位和消亡词语,并对建立的相关语料库进行了严格的考证,以确保语料库的准确性,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章列举了反映隋代社会特征的标志性词语场,这些不同场内的词语,记录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社会的发展是词汇发展最要的力量,反映了词汇发展和社会变化的亲密关系和互动模式。
第三章主要是考察隋代时期新词语的结构和构成。
分别从语法、语义、语音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隋代的新词语的主要特点是复音词占统治地位,这是社会发展和语言内部系统相互影响造成的。
其中偏正结构和联合结构是隋代新词语最重要的两种语法结构。
第四章从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角度,对隋代的词汇进行研究,并以词语反映的客观世界内容为标准,把隋代的基本词汇分为人体器官、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动物、植物等七类;一般词汇则是从来源的角度,研究一般词汇中的方言词、外来语、社会方言、一般固定语四类。
第五章隋代时期新义位的发展模式,主要考察了隋代新义的意义内容和产生方式,其中引申是隋代的新义位产生最重要的方式。
第六章考察了隋代新词语中的特殊一类—独用词,主要研究隋代的独用词的语义分布、感情色彩和消亡模式。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补苴四则《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补苴四则:汉语大词典与汉语大字典是中国汉语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它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重要财富。
一、汉语大字典的历史汉语大字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吴哥派说文解字中。
吴哥派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吴哥派说文》被誉为中华古代字书鼻祖,是由古人以改善现有汉字字书而制作的汉字字典,其中含有大量有益的字词解释,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领悟、理解汉字及汉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大字典被逐渐完善,如《说文解字注》、《汉韵表》等都是汉语大字典的重要补充。
20世纪50年代,由新华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汉语大字典》被广泛认可,并受到广大汉学家的喜爱,成为当时很多学习汉字的人的重要参考书。
二、汉语大词典的重要性汉语大词典是汉语普及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是汉语中心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汉语大词典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汉语词汇量,以便能够辨别词语之间的联系,理解不同词义之间的差异,并根据上下文恰当地使用具体词语。
汉语大词典还包括了海量的汉语词汇,例如古书中出现的罕见词语,以及当今汉语普及使用的单词。
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优势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提供学习者广泛、普遍的汉语资料,以便学习者能够系统地掌握汉语知识,探究中华文化。
另一方面,汉语大字典、大词典也可以让学习者理解中国汉字文化之久远历史,例如《说文解字》中出现的古汉字或词语等。
这让学习者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为探索汉字文化提供帮助和服务。
四、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应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可以普及汉语知识,促进汉语文化的传播。
它们对汉字的历史、习用、词义解释、文字拼写等提供了详尽的解释,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汉语大字典、大词典可以帮助学习者查询某个汉字或词语,查阅其准确的拼写和词义,进而系统地学习汉字。
《汉语大词典》若干条目疑误举例《汉语大词典》是现今公认的编撰最为严谨、收词最为丰富、释义最为精确、引证最为审慎的大型汉语工具书之一。
但《汉语大词典》书成众手,出现疏漏错误在所难免。
本文试从词义诠释、语源上溯、字音标注、书证校勘等方面指出若干条目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期作为《汉语大词典》修订再版时的参考。
标签:《汉语大词典》疑误举例《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书。
全书十二卷(外加索引一卷),收录汉语的一般语词以及进入一般语词范围的专门语词。
全书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撰方针,对所收录语词通过引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献用例(即书证)四至五例,说明其历史演变过程,这些书证一般也经过作者对照通行善本进行了认真的稽核。
煌煌巨著,在国内外文化教育界影响空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国际性的权威工具书”。
笔者平素在翻检当中,发现了若干条目在词义诠释、语源上溯、字音标注、书证校勘等许多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因为《大词典》书成众手,出现疏漏错误在所难免。
现就笔者查阅所及,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释义欠妥《大词典》中一些条目由于未搜集好语词意义历时变化的典型用例,导致释义不全甚至源流不清,比如:授器(六,694,右):授予名位。
《大词典》引唯一书证晋代陆机《辩亡论下》:“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按:释义可商。
《礼记》中早已出现该语词。
《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非祭非丧,不相授器。
其相授,则女受以篚。
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
”孔颖达疏:“此经论男子女子殊别之宜。
”“授器”一词这里可解释为传递东西,并未特指授予名位。
《大词典》中该词语未列出该义项及书证早例,笔者以为可据以订补。
打击(六,334,右):《大词典》列出三义项及其最早书证为:①击;撞击。
《水浒传》第九七回:“[琼英]不但武艺精熟,更有一件神异的手段,手飞石子,打击禽鸟,百发百中。
从认知角度解读《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语[摘要] 汉语中的新词语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多数研究对新词从不同角度诸如语音语义及词汇方面进行了探究,却忽略了对新词形成性机理的合理性解释。
本文依据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新语,在认知视野下对汉语新词语产生、使用及固定化应用的过程进行了认知阐释,指出了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观点对解释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新语更中肯,新词涌现在本质上是汉语对新兴事物或活动的沉淀过程。
[关键词] 认知语法;汉语新词语;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一、引言现代汉语中新词语的涌现,表明了随着时代发展汉语不断被创造性地赋予新的活力。
新词语的问题,一直是汉语学界理论关注的热点,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数关注新词语的由来,将新词语的出现看成是表达效果或语用策略的实现,而很少提及新词语内在生成机制。
本文将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的新词为语料,并结合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观点,对汉语代表性新词生成机制的根源进行探讨。
二、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语言学教授Ronald W. Langacker从1976年起致力于创建“认知语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到1987年和1991年,《认知语法基础》的第一卷(理论前提)和第二卷(描写应用)相继问世并确立了认知语法的基本理论框架,它的语法理论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Langacker提倡的“认知语法”主要从人类的“认知和识解”角度研究语言结构,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克服了传统语法过分强调客观标准、忽视主观认识的倾向,充分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在语言结构中的反映,着重用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来识解语言的规则,开创了语法研究的全新思路。
(王寅,2007∶316)Ronald Langacker在他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版)中指出:Knowledge of language (the mental grammar)is represented in the mind of the speaker as an inventory of symbolic units. It is only once an expression has been used sufficiently frequently and has been become entrenched (acquiring the status of a habit or a cognitive routine)that it becomes a unit. From this perspective,a unit is a symbolic entity that is not built compositionally by the language system but is stored and accessed as a whole. 因此笔者认为langacker的这一观点对于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更中肯。
《汉语大词典》论文:《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中文摘要】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其中词汇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语言中最活跃。
汉语的词汇也是如此。
每个时代的词汇都和各自时代发展及词汇内部因素发展相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东汉时期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过渡的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词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论文试图通过东汉时期的新词进行研究,来描绘东汉新词的面貌,探求东汉新词发展的规律。
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通过《汉语大词典》建立东汉新词语料库,来研究东汉时期的新词。
《汉语大词典》选用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三千多种文献,收词多,文献广,对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在通过系统的资料整理后,建立各个时期各自的词汇表。
第二章是反映东汉时期社会特征的标志性词语场。
标志性新词语场内的词涉及到东汉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
从这些新词语中可以看到新词产生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章是东汉时期的新词构成。
从语用角度,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从音节数量上,将东汉的新词分为单音词和复音词。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新词在刚产生时是一般词汇,如果有些新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人们频繁地使用它,那么它就很可能进入基本词汇。
从词素多少来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单纯词和单音节词,第二类是合成词。
按照音节的个数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节词。
这三个方面中的词会有交叉的现象。
第四章是东汉的双音节新词。
在东汉时期出现的双音节词中,有些是单纯词,有些是合成词。
合成词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
文章对东汉时期的各类型的复合词进行数量统计,并且从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上进行了举例分析。
东汉时期的复合词以联合式和偏正式的复合词居多,其他类型的复合词也较之前有很大的发展。
第五章是东汉时期多音节词,东汉时期的三音节词很发达,多构成名词。
第六章是本论文的结语部分。
第一节总结了东汉时期复音词新词的情况。
第二节结合东汉时期的复音词新词发展的史实,主要从语言系统内部、社会、人的认识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英文摘要】Language is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including phonetic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vocabulary is close to people’s life,it’s the most active in the language.Eastern Han Dynasty, the tran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nd Middle Chinese, has a large number of two-syllable words,vocabulary had been developed greatly than the past. According to the new word,The paper attempts to observ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aw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furthermore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law of Chinese vocabulary’s development.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following several parts.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d the paper’s significance, methods and train of thought. We establish the corpus about vocabulary sort in Eastern HanDynasty,according to .There are some new words and new sememe that first example has been seen later than other literature in.We do the textual research strictly to make sure the corpus accurately, and to doing the research.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symbolic new words that reflects social feature of Eastern Han Dynasty.The symbolic new words involve to many aspects of Eastern Han Dynasty’s society,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life and so on. From these words,we can se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ve mode between the vocabul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new word constitution of Eastern Han Dynasty.From frequency of the vocabulary, they can be divide into the basic vocabulary and general vocabulary.From the number of syllables, they can be divide into monosyllabic words and the compound syllabic words.There is no clear boundaries between the basic vocabulary and the general vocabulary.New words is the general vocabulary when they are newborn.If some of them were been used frequently by people, these words are likely to enter the basic vocabulary.Both monosyllabic words and the compound syllabic words are many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some of them had entered the basic vocabulary.ChapterⅣis two-syllable new words of Eastern HanDynasty,Two-syllable words which appear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some are simple words, some are compound words.Thispart will inspect the new words’ structure mode andword-formation mode respectively from thegrammar,semantics.Eastern Han Dynasty style compound words and partial joint compound words mostly formal, other types of compound words than before the great development.ChapterⅤisthe Eastern Han Dynasty polysyllabic words. Three-syllablewords are develop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ChapterⅥis the conclusion.SectionⅠsummarizes the featur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s vocabulary.According the facts of Eastern Han Dynasty’s vocabulary,SectionⅡreveals the Chinese general reasons of the vocabulary’s development.【关键词】《汉语大词典》东汉新词【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
【英文关键词】”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Han new words【目录】东汉新词研究Contents6-8中文摘要8-10ABSTRACT10-11第一章东汉新词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2-17一、研究内容12-13二、东汉新词的语料13-14三、研究方法14-15四、研究意义15-17第二章反映东汉社会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17-41第一节反映政治生活内容的新词语17-25第二节反映经济生活内容的新词语25-29第三节反映科学技术内容的新词语29-31第四节反映文化思想内容的新词语31-33第五节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新词语33-39第六节东汉标志性新词语场的主要特点39-41第三章东汉新词的构成41-53第一节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41-49第二节单音词和复音词49-53第四章东汉双音节新词研究53-99第一节单纯词53-57第二节复合词57-96一、联合式57-69二、偏正式69-83三、补充式83-87四、动宾式87-92五、主谓式92-94六、重叠式94-96第三节派生词96-99第五章东汉多音节新词研究99-107第一节三音节词99-105第二节四音节词105-107第六章结语107-113第一节东汉新词总结107-108第二节东汉新词产生原因108-113参考文献113-114引用古籍书目114-115致谢115-11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6-117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