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工程基础课程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35
电力负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力负荷的概念,掌握电力负荷的分类及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电力负荷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认识到负荷管理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电力负荷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力负荷计算工具,进行相关计算。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电力负荷分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电力负荷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到电力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
3. 学生能够关注电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绿色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系统工程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电力负荷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数学计算能力,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力负荷基本概念:包括电力负荷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让学生对电力负荷有全面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电力负荷概述2. 电力负荷计算方法:讲解电力负荷的计算公式,以实际案例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电力负荷计算方法3. 电力系统负荷特性:分析电力系统的负荷特性,介绍负荷管理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电力系统负荷特性4. 电力负荷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电力负荷案例分析5. 电力负荷实验与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电力负荷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电力工程技术专业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电力设备与输配电技术电力工程技术专业电力系统基础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电力设备与输配电技术一、课程概述电力工程技术专业的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在电力工程领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力设备与输配电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力设备与输配电系统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了解电力设备的分类和特点。
2. 掌握电力设备的基本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理解其原理和工作原理。
3. 理解电力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4. 学习电力输配电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输电线路、变电站和配电网络等。
5.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规划简单的电力输配电系统。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力设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开关设备等常见电力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和特点。
2. 电力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介绍电力设备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包括维护程序、巡检要点和故障排除方法等。
3. 输电线路:讲解电力输电线路的基本构造和参数,介绍高压输电线路的结构、绝缘和耐雷击措施。
4. 变电站:介绍变电站的类型和功能,包括变电站的基本组成、运行要求和安全措施等。
5. 配电网络:讲解配电网络的组成和结构,介绍配电变压器、配电设备和电缆线路的布置与连接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掌握电力设备与输配电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原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电力设备和配电网模拟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锻炼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成绩、实验报告和课堂参与等。
学生需要参加期末考试,考察其对电力设备与输配电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学生还需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报告,以检验其实际操作能力。
电力工程基础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标本次电力工程基础第二版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并能够掌握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1.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2.掌握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3.能够对电力系统进行初步的规划和设计。
二、课程设计内容2.1 电力系统基本构成和原理本节课程将会讲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
首先介绍电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发电厂、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等。
然后讲解电力系统中常用的电气量、三相电路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2 电力系统分析方法本节课程将会对电力系统的分析方法进行讲解。
包括电路分析方法、节点分析法、支路分析法等。
主要是对三相电路和不对称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2.3 电力系统设计方法本节课程将会讲解电力系统的设计方法。
包括变电站的规划、容量的选取、配变的选择等方面。
同时将会讲解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的设计方法,包括线路的选取、根据电力需求选取适当的变压器等内容。
3.1 准备工作在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前,要先制定好整个课程的课程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课程的难度和深度。
同时要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流程和安排好教学时间。
3.2 实验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本次课程设计将会结合实验进行。
实验内容主要包含对三相电路的实验、对不对称电路的实验、容量规划的实验等内容。
3.3 课程总结在完成上述实验内容后,要对课程进行总结。
首先对课程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回顾,然后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最后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和方法,并对未来的学习进行规划。
四、课程设计评估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了本次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将进行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理论课程测试:测试学生对电力系统基本构成和原理、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电力系统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并对实验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6603029课程名称:电力工程基础英文名称:Electrical power engineering basis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本科日动化专业先修课程: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电力工程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电一次系统的有关设施,控制、保护、信号和测量等二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维护运行所必备的设计、计算的基木知识。
掌握供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计算方法及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供电系统设计的基本环节,包括供电方案选择、主接线设计。
2.熟练掌握供电设计必需的计算方.法: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导线设备的选择计算、继电保护的选择整定。
3.熟悉供电系统主回路和二次回路常用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4.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供电系统的实践应用有机结合,提高知识转化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概论1.了解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要求、电力系统的构成。
掌握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
2.了解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供电系统设计的一般知识。
3.掌握供电系统的特点、决定供电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二)负荷计算1.计算负荷的确定的意义,用需要系数法计算负荷。
(三)供电系统1.熟悉变电所设置,变压器选择。
2.了解变电所主要电气设备及作用,母线制,电气主接线。
3.了解高、低压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一放射式、树干式、环形。
4.了解电力网的结构,掌握导线截面积选择计算。
(四)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选择1.掌握无限大容量系统短路电流计算方法一标么值法及有名值法。
2.掌握供电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方法。
(五)供电系统的保护1.了解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流互感器误差曲线及接线方式。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刘介才, 余健明, 韩廷臣, 2004年。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设计1. 引言电力系统是一个涉及到大规模能源传输和分配的复杂系统。
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可以极大地提高电力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为了培养电力系统领域的人才,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设计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工程学习中。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2. 课程概述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运行方式。
在该课程中,学生将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分析电力系统运行和优化电力系统设计。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理解电力负荷预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电力系统优化方法;•熟悉常用的电力系统软件和工具。
3. 课程设计3.1 建立电力系统模型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数据,建立电力系统模型。
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组、变电站、输电线路等组成部分。
3.2 分析电力系统运行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后,学生需要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
这包括电力负荷预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和电力系统软件,对电力系统进行仿真模拟。
3.3 优化电力系统设计基于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和仿真,学生可以提出优化电力系统设计的方案。
例如改进电力系统的传输和分配方式、增加电力系统的在线监测、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等。
4. 课程实例以下是一个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设计的实例。
4.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基本的电力系统模型,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优化电力系统设计方案。
4.2 实验流程1.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知识,了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2.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3.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出优化电力系统设计的方案。
4.利用电力系统软件验证优化电力系统设计的效果。
5. 总结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设计是电力工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方式,了解电力负荷预测、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电力系统优化方法。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总结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总结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总结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方向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今后从事电力工程设计、运行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掌握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分析;发电厂及变电所一、二次系统;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分析;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经济性;电力系统的静态稳定;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接地和接零概念等电力系统基本理论和知识。
掌握以下基本技能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参数计算;电压和功率分布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常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整定和计算;电气设备和导线选择。
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具有参加电力工程设计、运行、维护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更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重点课程”课题于申请并获得批准后,课题组成员经常组织教学研究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如: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听课,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特点和实验室条件编写了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并发表了多篇教学改革的论文。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教务处等许多部门的帮助下,圆满地完成课题所提出的优秀课程中期任务。
经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01级、02级、03级及专升本ZB03级、ZB05级等多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较广,在同类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专业是我校新设置专业,目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已经达到合格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基本计算和稳态、暂态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压调整、频率调整、短路电流计算、暂态稳定、静态稳定和提高稳定的措施、电力系统的一次系统、二次系统、一次设备的选择。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课,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高电压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同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内容也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学习指导及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课程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一、课程的学习目的电力系统是一个由大量元件组成的复杂系统。
它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电力系统分析》便是这项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是从技术理论课、基础理论课走向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应用研究的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和培养高质量学生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充分考虑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涵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电机与电气,以及工业自动化等专业方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组织力图满足各专业方向的共同需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的理论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可让学生获得有关电力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一些具体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及相关专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主要内容有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特性及其基本要求;电力系统元件模型及其参数计算;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及运行与调整;电力系统三相短路和简单不对称故障的分析计算;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计算。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主要内容有: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基本模型及其参数的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分析计算,即电力系统电压和功率分布的计算理论和方法;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电压调整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三相短路和简单不对称故障的分析计算;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和静态稳定的分析计算。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1、学习要求(1)应熟悉的内容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等。
(2)应掌握的内容电力系统的组成和运行要求;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
(3)应熟练掌握的内容重点要求熟练掌握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特别是如何确定各元件的额定电压。
电气工程专业公开课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系统基础是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涵盖了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以及相关的运行和管理等内容。
本文将针对电力系统基础这一课程,从电力系统介绍、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电力系统介绍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网和终端用户组成。
发电厂通过燃煤、水力、核能等能源转换为电能,变电站将发电厂的电能调整为合适的电压并输送到各处,输电线路负责将电负荷从变电站送往终端用户。
配电网将输电线路中的高压电能调整为适合终端用户的低压电能,最终供应给用户使用。
二、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是指电力系统的组织形式和电力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
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包括单线图、双线图和环网图等。
单线图是将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按照电路的关系绘制在一条线上,双线图则是在单线图的基础上将各个元件的回路分开绘制,环网图是将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按照环形连接绘制在一个平面上。
三、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是指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对其进行的分析,主要包括电压稳定性、功率平衡和潮流计算等内容。
电压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负荷变化或故障时的电压稳定情况,功率平衡是指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功率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关系,潮流计算是指通过对电力系统各个节点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计算,确定电力系统中各个元件的功率和电压分布情况。
四、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是指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其他突发事件时对其进行的分析,主要包括短路分析和暂态过电压分析等内容。
短路分析是指对电力系统中发生短路故障时电压、电流和功率等参数的分析,暂态过电压分析是指对电力系统故障或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暂态过电压进行分析和计算,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以上就是电气工程专业公开课电力系统基础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电力系统介绍、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电力系统的稳态分析和电力系统的暂态分析的论述,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基础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其未来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气培训课程报告模板范文一、课程概述电气培训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为学习者提供电气知识的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电气专业的课程做好准备。
该课程主要包括电路与电能基础、电路理论、电器原理等内容。
二、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电路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熟练掌握基本电路分析方法;3.了解电气设备原理和基础知识;4.具备解决电路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够为后续的电气专业课程做好准备。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电学基础1.电荷、电流、电压、电功、电容、电感、电阻等概念;2.量纲、单位及其互换;3.Ohm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基本电路理论。
第二章:电磁场基础1.电磁感应、霍尔效应等基础理论;2.磁通量、磁通量密度、磁势、磁场强度等概念。
第三章:交流电路基础1.交流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等概念;2.交流电路中的串联、并联、阻抗等概念;3.交流电路中的电源、负载及其特性分析。
第四章:电器原理1.电气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原理;2.电机、变压器、电子器件、开关电源等主要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
四、课程评估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参与度等方面的考评内容。
分值占比20%。
2.实验成绩课程设有实验环节,实验内容涉及电学基础和电路分析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实验成绩分值占比30%。
3.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包括解答题、计算题等考试形式,考查学生对电气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期末考试占比50%。
五、总结电气培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后续学习电气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帮助。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作业、实验,多加练习,提升电气基础知识水平。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一、建立模型 (4)1.利用Power World建立计算模型 (4)2.合理确定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的电压等级 (5)3.选择变压器T1和T2的容量 (5)4. 合理确定线路的导线截面积 (6)(1)线路的导线截面积的计算 (6)(2)线路的导线截面积的检验 (9)5.计算各元件(线路、变压器)的参数 (14)二、建立模型 (17)1.潮流计算 (17)(1)节点潮流数据 (17)(2)线路潮流数据 (18)(3)变压器潮流数据 (19)2.短路计算 (20)(1)节点1 (20)(2)节点2 (21)(3)节点3 (23)三、调压计算 (25)1.节点4的升压措施 (26)(1) 调整发电机端电压 (26)(2) 调整变压器分接开关位置 (27)(3) 调节无功补偿功率 (27)2.总结 (29)四、选择断路器 (30)1. 断路器的选择 (30)(1)种类和型式的选择 (30)(2)额定电压选择 (30)(3)额定电流选择 (30)(4)额定开断电流选择 (31)(5)额定关合电流选择 (31)2.断路器的校验 (32)(1)热稳定性校验 (32)(2)动稳定性校验 (32)五、保护设计 (33)1.Ⅰ段整定 (33)2.Ⅱ段整定 (33)3.Ⅲ段整定 (34)六、参考文献 (35)设计题目:区域电力网设计与计算某区已规划好的电力网接线如下图所示,拥有2台发电机,通过2台变压器和5条线路与负荷相连。
发电机数据:G1: 100 MVA, 10.5 kV, 标幺值电抗:X" = 0.12, X2=0.14, X0=0.05G2: 200 MVA, 15.75 kV, 标幺值电抗:X" = 0.13, X2=0.14, X0 =0.06发电机中性点接地。
输电线数据:线路长度: L1 = 20 km, L2 = 50km, L3 = 60 km, L4 = 15 km, L5 = 45 km.节点编号最大负荷(MW)Cosφ最小负荷(MW)T max(h)2 70 0.80 42 65003 50 0.85 35 64004 60 0.85 41 63005 45 0.83 28 62006 55 0.80 35 6500一、建立模型1.利用Power World建立计算模型。
正确建立网络接线图,正确输入模型数据,运行模型可输出潮流、短路电流等结果按照题意利用PowerWorld和发电机和输电线相关数据所建区域电网模型如下:在选择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的电压等级和型号之前,先行假定输电线路为220kv电压等级,节点1变压器采用SFPS7-180000/220升压变压器,节点7变压器采用SFP7-240000/220升压变压器,X*=0.05,输电线路电抗Z=0.4Ω/km。
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电阻忽略不计。
将上述假定参数输入系统得到初始系统潮流分布如下图:2.合理确定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的电压等级(摘自《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P23)根据表中所给线路输送功率与额定电压对应关系对每条线路进行分析可得: L1:有功功率20.00MW ,选择60kv L2:有功功率30.00MW ,选择110kv L3:有功功率23.29MW ,选择60kv L4:有功功率73.28MW ,选择220kv L5:有功功率56.71MW ,选择220kv再根据整个系统总功率为250MW 可最终确定系统输电线路等级为220kv3.选择变压器T1和T2的容量根据单元接线中主变压器的容量SN 应按发电机额定容量扣除本机组的厂用负荷后,留有10%的裕度选择公式:ϕcos /)1(1.1p NG N K P S -=NG P ——发电机容量MW ϕcos ——发电机额定功率因数 p K ——厂用电率计算容量如下:变压器T1:SN1=1.1*100*(1-0.1)/0.8=123.75MW 变压器T2:SN2=1.1*200*(1-0.1)/0.8=247.5MW参照《发电厂电气部分》附录一——220KV 双绕组变压器技术数据可选择相应的变压器型号,如下图 型号 额定容量(kVA ) 高压(kV ) 低压 (kV ) 连接组 空载损耗(kw ) 短路损耗(kw ) 空载电流 阻抗电压SFP7-150000/220150000 242+2×2.5% 10.5 N Y ,dll 140 450 0.8 13.0SFP7-250000/220 250000 220+4×2.5%15.75 N Y ,dll 162 6150.7 13.14.合理确定线路的导线截面积(1)线路的导线截面积的计算架空送电线路导线截面积的选择,应根据5~10年电力系统的发展规划进行,导线截面积选择的一般做法是先按经济电流密度初选导线标称截面积,然后作电压损失、机械强度、电晕、发热等技术条件的检验,有必要时尚需作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导线截面积及相应的导线型号。
导线的经济截面积可按下式计算:()NJU Q P 3S max22j+=()max22Q P +——正常运行方式下的线路最大持续视在功率,kV AN U ——线路额定电压,kVJ——经济电流密度,A/mm2根据计算结果,选取接近的标称截面积导线。
我国现行的软导线经济电流密度J与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当线路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为已知,即可找到相应的经济电流密度J。
(摘自《电力系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参考资料》P29)线路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 ,将由通过的各负荷点的功率及其Tmax决定。
对于放射性网络,每条线路向一个负荷供电,则线路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就是所供负荷点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对于链形网络,各段线路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max 等于所供各负荷点最大利用小时数Tjmax•的加权平均值。
对于环形网络,可在有功功率分点处拆开,成为放射性或链形网络,其各段线路的Tmax可由链形网络的方法求得。
对于向受端系统供电的线路,其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 max 将为受端系统内各负荷点的T j max •的加权平均值。
对于链形网络,各段线路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 max 计算公式如下:∑∑=•=••=nj jnj jj PTPT 1max 1max max maxj P •max ——各负荷点的最大有功功率 j T •max ——各负荷点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根据初始负荷数据可计算输电线路线路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T maxh T 1.63915545605070650055620045630060640050650070max =++++⨯+⨯+⨯+⨯+⨯=根据上图软导线的经济电流密度可得J =0.92A/mm 2 线路潮流为=3,2S 20+j88.71 MVA=4,3S 30-j52.28 MVA =5,4S 23.29-j8.61 MVA =6,4S 56.71-j5.52 MVA =6,5S 73.28+j23.51 MVA由()NJU Q P3S max22j+=可计算相应导线截面积:2223,240.25922092.030887100020mm A =••+=2224,394.17122092.0352********mm A =••+=2225,470.8322092.03610832902mm A =••+=2226,4162.5322092.0355*******mm A =••+=2226,553.19222092.032351073280mm A =••+=为了减小线路电抗和防止发生电晕现象以及相应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输电线2,3和5,6段采用双分裂导线。
线路 2,3 3,4 4,5 4,6 5,6 型号 LGJ-2×185mm 2LGJ-185mm 2LGJ-120mm 2LGJ-185mm 2LGJ-2×185mm 2之后分别按电压损失、机械强度、允许载流量和电晕校验(2)线路的导线截面积的检验(1)按电压损失检验导线截面积线路的允许电压损失,应根据线路首段的实际电压水平而确定。
一般允许电压损失,在无特殊要求的条件下,正常运行方式为额定电压的10%,事故时为额定电压15%。
按电压损失10%可计算出各电压等级架空线路的负荷距。
如下图:(摘自《电力系统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参考资料》P30)对线路2-3,负荷距km2040020<<MW•=⨯15070对线路3-4,负荷距kmMW•30150050<=⨯9680对线路4-5,负荷距km1397.4⨯209023.2960MW•<=对线路4-6,负荷距km4556.712552⨯9680<=MW•对线路5-6,负荷距km1099.215173.28<<MW•=⨯5070经检验,所选线路电压损失满足220kv线路电压损失负荷距要求。
(2)按机械强度校验为保证架空导线具有必要的安全机械强度,对于跨越铁路、通航河流、公路、通信线路以及居民区的电力线路,其导线截面积不得小于35mm2;通过其他地区的允许最小截面积为:35kV 及以上线路为25mm2,35kV 以下线路为16mm2。
经检验所选线路的导线截面积均大于25 mm2,故符合机械强度的要求。
(3)按允许载流量校验(摘自《电线电缆常用数据速查手册》 P445)1.正常运行时,根据初始负荷可得线路上电流,与上表数据相比可得:A A I 51028.2583,2⨯<= A A I 510184.24,3<= A A I 38085.75,4<= A A I 5108.1966,4<= A A I 51028.7326,5⨯<=所以在正常运行时导体载流量满足要求。
2.考虑环网解列时线路上电流,与上表数据相比可得: (1)L1线路退出运行:A A I 510192.44,3<= A A I 3801245,4<=A A I 5108.2556,4<= A A I 5102307.16,5⨯<=(2)L2线路退出运行:A A I 5102166.33,2⨯<= A A I 38045.45,4<= A A I 510123.26,4<= A A I 5102212.66,5⨯<=(3)L3线路退出运行:A A I 51029.7523,2⨯<= A A I 510136.44,3<= A A I 5102.1626,4<= A A I 5102183.46,5⨯<=(4)L4线路退出运行:A A I 51026.9423,2⨯<= A A I 510152.74,3<= A A I 380191.45,4<= A A I 5108.3166,4<=(5)L5线路退出运行:A A I 51023.8023,2⨯<= A A I 510140.44,3<= A A I 380162.45,4<= A A I 51025.3186,5⨯<=经检验,整个系统在环网任意一条线路退出运行后,线路电流仍然满足允许载流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