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围术期护理配合
- 格式:pdf
- 大小:350.81 KB
- 文档页数:2
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详细参考)
营养咨询和体重管理以确保患者在手术前状况良好。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病情,做好防凝和抗菌治疗准备。
安排合适的手术室和设备,确保手术环境清洁和安全。
检查和测试所有设备,确保其工作正常。
清洁和消毒手术室,并准备好无菌器械和敷料。
安排患者穿上手术衣、手术帽和口罩,做好洗手消毒标准。
插入导尿管和静脉置管,保持患者血压和心率监测。
确认手术室内的通讯和协作工具正常工作。
进行团队沟通、交流和衔接,确保无障碍的工作流程。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恢复期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合适的镇痛治疗。
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预防术后并发症。
提供口腔护理、伤口护理和导尿护理等基本护理措施。
监测患者的饮食摄入和排尿情况,确保恢复正常。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积极面对术后恢复过程。
定期进行复查和检测,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健康状况。
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相关的康复指导和建议。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摘要】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探讨了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
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术前宣教、体格检查和心理护理;手术中的护理包括维持手术区域清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手术后需要重点关注伤口护理、疼痛管理和营养支持;并发症护理主要是预防呼吸道感染和肺不张;康复护理则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和生活方式指导等。
护理配合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进一步完善护理配合方向包括改进护理技术、加强团队合作和提高患者教育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护理配合、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手术后护理、并发症护理、康复护理、护理配合的重要性、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进一步完善护理配合的方向。
1. 引言1.1 概述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上治疗肺癌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一种较为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胸腔镜手术通过小孔径的胸腔镜进入胸腔,进行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手术质量。
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护理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护理配合不仅可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还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本文将就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提高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2. 正文2.1 手术前护理手术前护理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手术前,护理人员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详细病史了解、体格检查、必要的化验和影像检查等。
在确认手术适应症后,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禁食禁水时间的告知、皮肤消毒等。
手术前护理还需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伤害,并且具有较快的康复时间。
护理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肺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确保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胸腔镜手术,并给予相应的术前准备。
在术前教育中,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目的、术后护理、可能的并发症、饮食要求等。
了解患者的各种需要和顾虑,提供情感支持。
在手术室护理中,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完成手术准备,保证术前消毒、手术器械准备完善。
术前给予患者镇静剂和麻醉,监测患者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手术期间,护士需要及时向医生传达患者的情况,合理调整手术器械和灯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术后护理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合适的止痛治疗。
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氧饱和度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等。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痰液培养、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
护士还需要在患者术后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早期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活动强度。
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翻身、咳嗽等,促进肺功能恢复。
定期进行术后康复评估,指导患者进行居家康复锻炼,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
护士还需要做好术后的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信心。
及时解答患者和家属的疑虑,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康复阶段。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等方面,通过有效的护理和配合,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的康复。
护士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善于沟通和观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围术期护理配合摘要】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57例行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上述行该手术的患者加强术前宣教,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引流管观察,指导有效咳嗽、排痰和呼吸功能锻炼,做好呼吸道护理,指导早期康复功能锻炼,进行有效的优质护理。
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无相关护理并发症发生。
结论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肺功能保存好等优点,尽最大可能保留了患者的正常肺组织,通过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有效促进术后恢复。
【关键词】胸腔镜肺段切除围术期护理随着临床上CT的普及,发现肺部小结节越来越多,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已经成为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手段,但是肺楔形切除及肺叶切除仍然有缺憾与不足之处。
近来对于肺部小结节的病人,特别是位置较深的结节、早起肺癌以及肺功能差的患者,我们采用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肺功能保存好等优点[1],共完成5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57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8.1±13.2岁。
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证。
术后病理其中肺恶性肿瘤47例,良性病变10例(包括支气管扩张、炎性病变、肺大庖、错构瘤等)。
1.2手术方法本组患者采用健侧90°卧位,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
手术切口采用三孔法:观察孔、主操作孔和辅助操作孔。
观察孔一般选择在第7、8肋间腋中后线,长约1cm;主操作孔在腋前线与锁骨中线间第4或第5肋间,长约2-5cm;辅助操作孔在肩胛下角线和腋后线间第7、8肋间 ,长约1cm。
术者完全在监视器下使用电凝钩、超声刀、内镜直线切割缝合器腔镜器械处理血管、支气管和段间平面,完成解剖性肺段切除,清扫淋巴结,取出病灶。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护理配合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是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种新术式,它是将胸腔镜经肋间隙插入胸腔内,通过胸腔镜微型摄像系统及高清晰显像系统将胸腔内图像及时显示于电视屏幕上,在监视器的作用下,用器械操作来治疗胸部疾病[1]。
近年来得到广泛得到应用,我院从2012年5月-2015年5月共施行肺叶切除术93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人,93例,男64例,女29例,年龄26-75岁,平均47.3岁,术前经CT或MRI确诊,行胸腔镜肺叶切除。
其中有41例人病人,术中冰冻切片示:肺癌。
术后同时给予胸腔镜下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336±78)min,出血量(350±125)ml,胸腔引流管(6.1±3.4)d,术后住院(9.2±4.1)d,术后送入ICU,无术后并发症,治愈出院。
二、手术方法从第6肋或7肋间腋中线戳孔放入导管,用于胸腔镜镜头,在第7或第8肋间腋后线戳一操作孔。
在第4肋间作一5-7cm切口,放入适当的胸腔撑开器,作为取出标本和放入切割闭合器通道。
胸腔镜器械用于游离支气管、肺血管,闭合器钉合支气管、肺血管。
肺癌患者需清扫纵隔和肺门淋巴结[2]。
取出标本后,肿瘤病人用温灭菌用水冲洗胸腔,麻醉医生膨肺后,再次检查有无出血,漏气等,安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清点手术用物,关闭切口。
三、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术前患者通常存在焦虑等负性心理,产生不良反应(高血压、行为和语言异常)[3]。
术前一日,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情,鼓励病人述说紧张恐惧心理,并做好疏导工作。
大致讲解手术及麻醉方法、过程及配合要点,告知病人在麻醉前,麻醉医生将为了手术需要行深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
麻醉医生在施行这项操作前,会给予适当局麻药,缓解病人对疼痛的恐惧。
鼓励同病区行了同种手术的病人交流,听取他人亲身经历,增加战胜疾病信心。
必要时与主管医生沟通,术前晚给予镇静剂,保证病人以良好的状态接受手术。
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围手术期护理肺叶切除是目前外科治疗肺部疾病尤其肺癌最常用的标准手术方式。
以往的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
近年来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 ATS)的迅速发展,使部分肺叶切除能采用这一微创外科方法完成。
2006年1月~2007年7月,我科采用不撑开肋骨的完全V ATS肺叶切除治疗肺部疾病38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平均(59.3±13.7)岁。
术前均行胸部X线片、CT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肺部周围型疾病或肺部中央型疾病。
病灶大小1.5~4.5 cm,平均(2.8±0.9)cm。
病程11天~2年。
病变位于右肺上叶7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下叶12例,左肺上叶6例,左肺下叶9例。
术前病理确诊为肺癌13例,其余均未明确诊断。
全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例,高血压3例,心脏异常3例,有其他肿瘤病史2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静气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
患者取健侧90度卧位加腰桥抬高的体位。
手术一般取3个切口,于第七或第八肋间腋中线取长约1.5 cm的第一切口(胸腔镜孔),置入胸腔镜。
于腋前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第四或第五肋骨水平,根据所需取出标本大小,做长约3~5 cm 的第二切口(主操作孔)。
病灶在2 cm以内者经肋间入胸,病灶大于2 cm者切除相应小段肋骨经肋床置入腔镜器械操作。
于腋后线于肩胛下线之间做长约1.5 cm的第三切口(次操作孔),放入腔镜器械与主操作孔器械配合手术。
不用开胸器撑开肋骨,术者完全在监视器指引下用腔镜器械进行操作,直接行肺叶切除术。
2 护理体会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因患者未受过相关知识的教育,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恐惧等心理。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是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对于肺癌患者来说,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水平,更需要有专业的护理配合。
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都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
一、手术前的护理配合1. 术前准备在患者确定需要进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护理人员首先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保手术前患者的身体状况符合手术的要求。
要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注意事项、术前检查和禁忌等,让患者和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 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往往会有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还要加强术前宣教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整个流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让患者了解手术的重要性,增强治疗信心。
3.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还要帮助医生进行手术准备工作,包括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清洁患者的手术部位、安置导尿管等。
还要协助医生进行术前麻醉药物的给药,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二、手术中的护理配合1. 协助手术在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全程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首先要保持手术室的清洁、整齐,确保手术器械的齐全、无菌。
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知医生处理。
2. 确保手术安全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做好手术部位的防护措施,包括正确的操作、合理的体位、安全的电刀使用等,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还要做好手术过程中的药物和物品的准备、输送等工作。
3. 安全转运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进行患者的安全转运,包括转移到恢复室或重症监护室等,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肺部不受挤压,呼吸道通畅,避免出现并发症。
三、手术后的护理配合1. 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部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出血、感染、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覃鸣芝【摘要】目的:观察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效果,探讨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术前访视、仪器设备准备、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器械清洗及保养。
结果:130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最短55min ,最长138min ,平均(78.34±12.49)min;术中出血90~520ml ,平均(198.45±32.09)ml ,手术医生对手术护士的配合满意度96.15%,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满意程度为99.23%;住院8~15d ,平均(10.12±2.03)d ,均顺利出院。
术后随访切口愈合良好。
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配合,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1798-1799)【关键词】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手术配合【作者】覃鸣芝【作者单位】广西龙潭医院手术室,广西柳州市 5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3胸腔镜主要用于治疗胸部疾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1],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2]。
我院手术室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9例,女6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49±16.03)岁;病程10d~12年,平均(1.87±1.22)年;体重45~88kg,平均(65.23±10.45)kg。
术前胸部CT均显示肺部病灶,为周围型病变,病灶大小1.7~5.6cm,平均(3.68±1.02)cm,包括支气管扩张、肺曲菌球病、肺硬化性血管瘤、肺炎性假瘤、肺癌等。
肺段切除术护理配合
术前的病人护理:
手术室与病室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深入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惊恐和担心。
因病灶广泛,患者担心肺切除能否成功,对全麻怕不能苏醒、疑虑等,掌握这一情况后,经护士主动介绍成功病例,将有丰富经验的医生、病室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及医院的各种与病人有关的环境介绍给她,同时还积极进行了健康教育,教病人做了有效咳嗽和有效排痰法训练以及呼吸操、上肢活动操训练,并在护理过程中给予亲切、耐心的疏导,使患者消除了心理负担,积极配合较好地接受了术前的各项治疗,同时也较快掌握了术后的各种康复技能。
充分认识手术难度,做好术前物品、器材的准备:
除按肺切常规器械物品准备外,还特加强了各种抢救器械准备,消毒、温热生理盐水、水封瓶作特殊处理,全部高压消毒后使用。
调节好室内温度至22~26℃,并保持稳定,为手术的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术中静脉通道的管理与病情观察:
巡回护士密切巡视,在输血、输液过程中严格按病情需要调节速度,并注意给予适当的加温以免冷刺激患者的血管或引起可避免的全身反应。
将估计到病情变化所需物品及药物放置在急救车上,以便于敏捷的取递,能做到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保证了患者的手术能安全地进行。
器械护士的配合:
在两次手术中,护士均能密切注视术者的操作步骤,根据手术的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动作灵敏地传递各种器械,并事前将所需物品放置有序,严格供给各号缝合针和各种结扎线,每个动作都做到及时、迅速、准备、敏锐,同时协助吸引,及时清理手术野,缩短了手术时间,极大限度地减少出血量及对患者的手术创伤
面。
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围术期护理配合发表时间:2013-05-24T17:07:50.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艳陈海兵[导读] 通过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陈艳陈海兵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江苏南京 210029)【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337-02 【摘要】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57例行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上述行该手术的患者加强术前宣教,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引流管观察,指导有效咳嗽、排痰和呼吸功能锻炼,做好呼吸道护理,指导早期康复功能锻炼,进行有效的优质护理。
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期间无相关护理并发症发生。
结论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肺功能保存好等优点,尽最大可能保留了患者的正常肺组织,通过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有效促进术后恢复。
【关键词】胸腔镜肺段切除围术期护理随着临床上CT的普及,发现肺部小结节越来越多,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已经成为重要的诊断及治疗手段,但是肺楔形切除及肺叶切除仍然有缺憾与不足之处。
近来对于肺部小结节的病人,特别是位置较深的结节、早起肺癌以及肺功能差的患者,我们采用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肺功能保存好等优点[1],共完成5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57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8.1±13.2岁。
术前均完善相关检查,无手术禁忌证。
术后病理其中肺恶性肿瘤47例,良性病变10例(包括支气管扩张、炎性病变、肺大庖、错构瘤等)。
1.2手术方法本组患者采用健侧90°卧位,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健侧单肺通气)。
手术切口采用三孔法:观察孔、主操作孔和辅助操作孔。
观察孔一般选择在第7、8肋间腋中后线,长约1cm;主操作孔在腋前线与锁骨中线间第4或第5肋间,长约2-5cm;辅助操作孔在肩胛下角线和腋后线间第7、8肋间 ,长约1cm。
术者完全在监视器下使用电凝钩、超声刀、内镜直线切割缝合器腔镜器械处理血管、支气管和段间平面,完成解剖性肺段切除,清扫淋巴结,取出病灶。
胸腔内注入37摄氏度无菌水后鼓肺,检查有无漏气、出血,放置胸腔引流管,缝合切口。
术中平均出血48.5mL,全组仅2例患者需术中输血,手术切口无感染,术后恢复快,大部分病人于术后第一天下床活动。
2 术前护理2.1 呼吸道准备术前严格禁烟,男性患者术前大多有吸烟史,术前劝告和监督患者禁烟,非吸烟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吸烟患者低[2]。
术前常规雾化吸入[3],特别是有肺气肿、COPD老年患者,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功能。
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训练,练习腹式呼吸,使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合并有肺部炎症患者,术前给予有效抗生素,控制炎症。
2.2 心理护理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是一项全新技术,由于患者对手术技术及疾病知识的缺乏,大多数患者术前存在恐惧、焦虑,关心手术的安全性、效果及术后疾病诊断。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我们制定了相应详细的护理措施,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基本知识及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相比有哪些优点等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耐心回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疑问,消除患者顾虑、减轻患者负担,鼓励患者树立手术成功的信心。
3.术后护理3.1一般护理患者术毕安返病房后,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发生窒息,6小时后可改半坐位。
术后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3-5L/min,对于肺功能差的病人,可给予面罩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术后24小时严密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幅度、节率,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相关问题和处理。
3.2呼吸道的护理术后刺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切口疼痛、咳嗽无力、呼吸运动受限、长期卧床使分泌物坠积,极易引发肺部感染及肺不张。
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进行深呼吸,以利于肺扩张和胸腔引流,避免肺内、胸腔继发感染。
痰黏稠不易咳出堵塞气管、支气管,或咳嗽无力时应定期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或自上而下拍叩患者背部, 也可采用指压刺激胸骨切记上方气管方法促进患者咳嗽,并常规雾化吸入,每日2次,持续3-5天,能稀释痰液、促进纤毛运动,解除支气管痉挛,易于支气管内痰液和可能存留的积血咳出。
3.3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后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用于排出引流液和气体,术后需要观察胸腔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及有无气体引出、漏气的程度,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术后3-4天后,胸腔引流液为渗出液,24小时引流量小于200mL,无漏气,X线示肺复张良好,呼吸平稳,予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后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及皮下气肿,伤口敷料有无渗液。
术后应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避免受压、扭曲、打折或脱出,定时挤捏引流管防止管道堵塞。
观察术后引流量变化,特别是术后24小时有无出血。
如血性液体大于100mL/h、持续3h以上,为而且心率快,血压低,血红蛋白逐渐下降,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对症处理。
及时更换胸腔引流瓶,以便能动态观察胸管引流情况,更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防止逆行感染及漏气。
3.4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术后需观察患者有无肺不张,患者咯痰情况、有无肺部感染,有无咯血、持续肺漏气等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若发现相关系统并发症,及时通知医生,加强相关护理,协助医生进行对症治疗。
肺部感染:术后应激,痰液粘稠,体抗力下降,交叉感染等都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
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咳嗽、排痰,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保持室内通风、消毒、谢绝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肺持续漏气:手术需要切断肺段肺组织或对胸腔粘连患者进行分离过程中,不可避免损伤肺实质,术后可能出现肺漏气。
本组1例患者术后肺漏气时间较长,考虑肺切缘漏气,嘱患者避免剧烈咳嗽,采用负压吸引、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积极有效的护理等综合治疗方法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
肺不张:肺段切除术后,余肺可能会出现支气管扭曲,或者粘稠痰液堵塞支气管开口,引起相应肺不张。
病人进一步出现胸闷、气急及缺氧,反复咳痰、术侧呼吸音消失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一旦出现肺不张,应立即改变体位,甚至向健侧卧,鼓励病人用力咳嗽、排痰。
支气管位置复位或支气管内痰液被咳出后,患者症状即明显好转,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吸痰。
咯血:肺段切除术后少部分病人可出现咳血症状,主要表现为痰中带血。
多数患者都对咯血有恐惧心理,护士应给予细致观察与护理,耐心解释,解除患者顾虑,能积极配合治疗。
术后加强痰液性质、颜色的观察,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有效的处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出现大咯血需要防止窒息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必要时给予止血药治疗。
3.5镇痛护理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较肺叶切除术创伤小,但切口不适和引流管刺激等同样可以引起疼痛。
由于疼痛常引起呼吸浅快和咳嗽抑制、活动受限,影响术后恢复。
术后72小时内常规连续镇痛,必要时给予口服镇痛药。
适当的镇痛,不但有利于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肺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的休息和早期下床活动。
3.6康复锻炼护理:患者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在床上做腿部屈伸运动及翻身活动,术后第一天,即可鼓励和协助患者适量床旁站立行走,以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可显著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本组无一列相关并发症发生。
同时可以改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并发症。
患者术中为侧卧位,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腰部肌肉酸胀疼痛,鼓励患者做术侧肩关节及手臂的抬举运动,防止患侧肩下垂及废用性萎缩。
3.7心理护理患者因对疾病有疑虑或恐惧心理,特别是肿瘤患者,思想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担心术后病理结果,并且害怕活动或咳嗽时引起伤口疼痛,影响患者睡眠,此时应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说明咳嗽、排痰的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早日痊愈。
4 结果与讨论通过术前宣教及精心的围术期护理,本组病例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平均引流时间3.4±1.1天,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2±2.4天,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
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是治疗肺部小结节全新的肺手术方法,与传统开胸手术及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术后恢复快和肺功能保存好等优点,尤其对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尽最大可能保留了患者的正常肺组织。
围术期护理也是胸腔镜手术成功治疗的关键之一[5],通过针对该手术相应的特点,调整护理对策,对本组患者进行有全面、精心的护理,树立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给予详细宣教,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呼吸道的护理,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防止相关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指导,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通过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参考文献[1] 刘瀚,陈亮,朱全等.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比较.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6(13):3588-3591.[2] 陈鸿义,王俊. 现代胸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7.[3] 朱亚政,张惠仙.术前雾化吸入预防全麻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队列研究[J].护理与康复,2004,3(4):219-220.[4] 刘燕,易琼,杨梅等.肺部手术后持续肺漏气患者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9,24(4):26-27.[5] 曲丽,华张静,李雯雯.电视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医学信息,2010(8):216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