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汉家寨.doc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8课 汉家寨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3.学习动静结合的手法。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荟.集( ) ②褶.皱( ) ③山坳.( ) ④晕眩.( ) ⑤脚踝.( ) ⑥蜃.气( ) ⑦溟.濛( ) ⑧嶙峋..( ) ⑨砾.石( ) ⑩肆虐.( ) ⑪白炽.( ) ⑫炫.目( ) ⑬伫.立( ) (2)多音字①屏⎩⎪⎨⎪⎧ 屏.住( )屏.障( ) ②倔⎩⎪⎨⎪⎧ 倔.强( )倔.脾气( ) ③晕⎩⎪⎨⎪⎧ 晕.针( )头晕.( ) ④晃⎩⎪⎨⎪⎧晃.荡( )晃.眼( ) 答案 (1)①huì ②zhě ③ào ④xuàn ⑤huái⑥shèn ⑦mín ɡ ⑧lín xún ⑨lì ⑩nüè ⑪chì⑫xuàn ⑬zhù (2)①bǐnɡ pín ɡ ②jué juè ③yùn yūn ④huàn ɡ huǎ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瞭( )潦( )僚( )缭( ) (2)⎩⎪⎨⎪⎧ 嶙( )鳞( )粼( )磷( )(3)⎩⎪⎨⎪⎧ 炫( )眩( )弦( ) (4)⎩⎪⎨⎪⎧ 砾( )烁( )铄( )答案 (1)瞭望 潦草 同僚 缭绕 (2)嶙峋 鱼鳞 粼粼 磷火 (3)炫目 晕眩 弓弦(4)瓦砾 闪烁 众口铄金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不毛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环境的作用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环境对人具有重要的影响。
有时候磨炼与困难不是坏事,它能召唤成功的力量。
[识作者]坚守的灵魂——张承志张承志,回族,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78年开始笔耕。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张承志作品真正为人所称道的,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阅读他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现在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等。
学者型诗人——梁衡梁衡,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等多种。
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等。
[探背景]《汉家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文明的献媚和娇嗔。
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精神长旅者”,张承志一直在散文中孜孜追寻和执着维护着他所理解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精神,这就是人道、人性、自尊、正义、平等等生存理想和血性、刚烈、牺牲、圣洁等生存精神。
第8课汉_家_寨本课话题——坚守一、从课本中积累“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汉家寨人对生命对作者的影响之深,他们的坚守精神和意识已经深深地打动作者,给作者带来了勇气,并且激励作者坚守住对信念的追求,坚守住精神的高洁,坚守住心灵的纯洁。
二、从自然中积累天空是白云的坚守,大树是绿叶的坚守,春天是小草的坚守。
坚守是对信念的一种执守,是对信仰的一种执着。
坚守是坚持内心真实的自己,坚持生命中所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的理想。
三、从现实中积累车洪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他编纂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于2014年出版。
用了36年的时间,车洪才完成了一项国家任务。
然而,除了编纂者,已经没人记得有这样一项国家任务了。
这项国家任务始于1975年的全国辞书工作会议;1978年,受命的商务印书馆将它委托给了车洪才,然而直到2012年车洪才将他和张敏共同编纂的200多万字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交付商务印书馆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国家还有这样一项任务。
36年的编纂,车洪才教授不以耗时长而心惰,甚至不因被有关部门遗忘而放弃,而是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坚守自己做人、做学问之道,尽自己应尽之责。
从车洪才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信念的坚守、对职业的坚守、对自己内心的坚守。
四、从历史中积累1.抗战时期,谢晋元率领八百战士,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给狂妄的日本侵略者迎头痛击,表现了中国军人誓死抗日的铮铮铁骨。
2.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
8汉家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褶.皱(zhě)曝.晒(bào)脚踝.(huái)海市蜃.楼(shèn)B.咀嚼..(jǔjué)白炽.(zhì)溟.濛(míng)悬崖勒.马(lè)C.伫.立(zhù)屏.风(píng)揣.带(chuāi)屏.气凝神(bǐng)D.眩晕..(xuànyùn)俯瞰.(kàn)南麓.(lù)毋.庸置疑(wù)解析:A项中“曝”应读“pù”;B项中“炽”应读“chì”;D项中“毋”应读“wú”。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饯行峥嵘嶙峋了以自慰识时务者为俊杰B.博弈敷衍迁就劳民伤财多行不义必自毙C.诽闻令人心仪面黄饥瘦画虎不成反类犬D.斩获了无声趣前倨后恭解铃还须系铃人解析:A项中“了以自慰”应该是“聊以自慰”;C项中“诽闻”应该是“绯闻”,“面黄饥瘦”应该是“面黄肌瘦”;D项中“了无声趣”应该是“了无生趣”。
答案:B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1)在那块绝地里,他们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2)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3)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马头。
A.究竟倾泄调转B.究竟倾泻勒转C.毕竟倾泻勒转D.毕竟倾泄调转解析:究竟:副词,是“毕竟、到底”的意思;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倾泄:尽情宣泄。
倾泻:物体从高处往下迅速流淌。
调转:改变成相反的方向;勒转:收住缰绳让骡马等掉头。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蜗居》这部连续剧就像一首城市的悲歌,着实冷酷,让我们看见了人生鲜血淋漓的真面目。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汉家寨》原文《汉家寨》来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汉家寨》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课本《汉家寨》原文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
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
这就是地理,我默想。
前方蜃气溟蒙处是海拔负154米的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
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
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
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延伸。
嶙峋石头,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
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溟濛.(ménɡ) 纳罕.(hǎn)山坳.(ào)褶.皱(zhě)B.风蚀.(shí)怔.怔(zhēnɡ)脚踝.(ɡuǒ)嶙峋..(lín xún)C.磅礴..(pánɡbó)咀.嚼(jǔ)白炽.(zhī)砾.石(lì) D.瞭.望(liào)峥嵘.(rónɡ)俯瞰.(kàn)揣.测(c uǎi)解析:选A。
B项,“踝”读“huái”;C项,“炽”读“chì”;D项,“揣”读“chuǎ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充斥酥碎磅礴伫立B.屏住褶皱砾石灼烫C.幻觉脚踝咀嚼映衬D.山麓嶙峋倔强气慨解析:选D。
慨—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过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
B.千年以来,人由于..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C.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D.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解析:选B。
“由于”应改为“为着”。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
B.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C.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D.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解析:选C。
把两个分号改为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14年7月2日,在德国对阵阿尔及利亚的比赛中,德国队曾有一次令人贻笑大方的任意球配合。
一、回顾温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所谓“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等,即以作家社会实践为基点,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偏向、创作意向和思路趋向。
“形散”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十分灵活、自由、多样,且富于转变。
“选材的散”指题材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大到全世界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题材。
郁达夫说:“散记清谈易为,而且包括很广,人世天上,草木鱼虫,无可不谈。
”《达夫自选集序》。
“行文方式的散”指散文笔法随意,舒卷自如,或描述,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亦可交叉进行。
“神不散”也说“神聚”:散文不能信马由缰,要在形散基础上控制行文的节拍、层次和主题。
这根勒马的缰绳就是散文的“神”。
《动人的北平》1、作为一篇散文,其“形散”体此刻什么地方?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是清静的,每家都有一个院落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与新的色彩,都具有历史典故.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2、这篇散文的“神聚(神不散)”是什么?北平的品格——老成、豪爽、包容、保守容新作者的情感——优雅情怀散文的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固然能够丰硕多彩亦可单一;神要饱满,不可空洞枯燥,固然神要凝聚集中,也可多元多向度。
《动人的北平》表现散文的丰硕多样性,色彩斑斓,而《汉家寨》则看似单一,但实则也表现散文的“散”。
从选材上,《动人的北平》写整体景象,而《汉家寨》则是片断;《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汉》则是一幅主画面;《动》写作家自身所在的城市,感受体验更全面,而《汉》则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走进汉家寨,走进有走出一个陌生而有动人心弦的地方,所以,新鲜感强,感受和试探的力度更大些。
那么,在张承志笔下,《汉家寨》如何表现散文的形散与神聚呢?二、《汉家寨》(一)、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第一,从题目来看,既然题目是“汉家寨”,就可以够做偏向性的推断——文章的描述对象就是汉家寨,不妨提问——汉家寨在哪儿?什么样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高二语文汉家寨3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3、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思考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看到一篇另类的散文,给人以沉重思考的散文——张承志的《汉家寨》,从中同学们能看到些什么?或者想到些什么?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见证。
(意境导入:《使至塞上》)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到内蒙古乌珠穆泌旗插队当教师4年。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诗集《神云的诗篇》、散文集《张承志散文》、《绿风土》、《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以及《牧人笔记》等。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疏通生字词。
(投影)褶(zhé)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2、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3、明确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概括内容:(1)“走近汉家寨”,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
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交代了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所见:铁色戈壁红石焦土(板书)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所感荒凉自然恐怖的死寂茫然、渺小、悲哀(2)“走进汉家寨”,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和所思。
(板书)所见:大漠孤烟:“怅怅”景物黑戈壁:“可怕”“异域”破泥屋:“几间”“绝地”32020-03-11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3、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思考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看到一篇另类的散文,给人以沉重思考的散文——张承志的《汉家寨》,从中同学们能看到些什么?或者想到些什么?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见证。
(意境导入:《使至塞上》)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到内蒙古乌珠穆泌旗插队当教师4年。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诗集《神云的诗篇》、散文集《张承志散文》、《绿风土》、《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以及《牧人笔记》等。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疏通生字词。
(投影)褶(zhé)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2、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3、明确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概括内容:(1)“走近汉家寨”,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
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交代了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所见:铁色戈壁红石焦土(板书)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所感荒凉自然恐怖的死寂茫然、渺小、悲哀(2)“走进汉家寨”,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和所思。
(板书)所见:大漠孤烟:“怅怅”景物黑戈壁:“可怕”“异域”破泥屋:“几间”“绝地”32020-03-11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3、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思考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看到一篇另类的散文,给人以沉重思考的散文——张承志的《汉家寨》,从中同学们能看到些什么?或者想到些什么?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见证。
(意境导入:《使至塞上》)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
1967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到内蒙古乌珠穆泌旗插队当教师4年。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诗集《神云的诗篇》、散文集《张承志散文》、《绿风土》、《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以及《牧人笔记》等。
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
三、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疏通生字词。
(投影)褶(zhé)皱曝(pù)晒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俯瞰(kàn)咀嚼(jǔ)(jué)白炽(chì)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决绝:非常坚决。
2、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3、明确行文思路:“走近汉家寨”——“走进汉家寨”——“离开汉家寨”概括内容:(1)“走近汉家寨”,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
写走近汉家寨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
交代了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所见:铁色戈壁红石焦土(板书)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所感荒凉自然恐怖的死寂茫然、渺小、悲哀(2)“走进汉家寨”,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写走进汉家寨的所见和所思。
(板书)所见:大漠孤烟:“怅怅”景物黑戈壁:“可怕”“异域”破泥屋:“几间”“绝地”32020-03-11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3、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思考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看到一篇另类的散文,给人以沉重思考的散文——张承志的《汉家寨》,从中同学们能看到些什么?或者想到些什么?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