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汉家寨》说课稿及反思一、说教材:《汉家寨》是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散文第一单元“那串记忆的珍珠”中的经典散文。
它也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文章。
在文中,作者以一连串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语句,勾勒出一个贫瘠、死寂的汉家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其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证明着汉家寨的与世隔绝,但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坚守”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侯。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高超技艺,更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美。
二、说目标:1、课标要求: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时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2、学情:我们的学生以前学过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应该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并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
但是,张承志的散文,学生接触的不多,对其风格可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作品中“表达心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因生活的安适,人生阅历的浅薄,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通过对环境、人物等分析,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中重点:1、训练学生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2、理解文本中“坚守”的内涵,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85成长・发展对《汉家寨》环境描写与文章主旨的再思考《汉家寨》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中的一篇佳作,在这篇极富诗性又给人以强烈震撼的散文中,张承志把他对生命的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巧妙地熔铸为一种“坚守”的精神。
而文章的这一主旨并非是在老汉和小女孩出现或作者离开汉家寨以后才呈现给读者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潜藏在文字背后,从那茫茫的荒漠戈壁中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了。
如果说这篇文章是讲人为生存而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的适应与坚守,我觉得就浅了。
汉家寨一老一小的生存体验与感受根本不需要外在社会观念的评价,任何外人包括作者张承志在那样的环境中都是渺小的。
但汉家寨本身绝不渺小,它就是这些苍茫、静默、残酷、热烈中的一员。
所以,当面对那个通向未知的或黑暗或光明的三岔口时,外人都会觉得可怕,因为仿佛命运一般,狰狞又不知道通向何处,而汉家寨的人们唯有静默。
他们的命运不存在通向哪里的问题,他们没有行走,只有静默,而这种静默可能由一种最初的坚守,变成了一种“安于融入其中”的命运。
与其说坚守的是一种甘于清苦或是世代传承,不如说坚守的是一种自我体认。
就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心态一样,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汉家寨是多么的封闭落后,但这是汉家寨人祖祖辈辈念兹在兹的土地,是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命。
正如千万种职业,或显赫或清苦,都要有人去做,也都会有人去做一样。
但我始终认为,这篇文章有比坚守之主题更重要的,是张承志描写了一种自然的感觉,一种幽然静默并且心怀信仰的心理感受,只是他的这种感觉表面是坚定的,但内心并不确定。
因为感觉神秘,所以笔墨并没有放开,偏沉重和压抑;但这挺有分量,分寸刚好,没有失于感叹。
自然本身就包含着未知,因为未知而神秘,因为神秘所以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多少会感觉到一些可怕甚至恐惧。
当然,文中的汉家寨人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熟悉,因为他们就是那环境、那世界的一部分。
当然,也正因为这份神秘,才蕴含着生命无限的可能。
《汉家寨》赏析教学目的: 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
所见:令人恐怖的死寂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所见:大漠孤烟: “怅怅”“异域”黑戈壁:“可怕”“绝地”破泥屋:“几间”老人:“微微”摇头不动“无言”小女孩:“一动不动”“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环境描写: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
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
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坚守着什么”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
在这样的一块绝地,他们竟然能一代代地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
略读1汉_家_寨对应学生用书P38张承志,自由职业作家,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省济南市,回族,笔名张录山。
1978年开始创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史》、中短篇小说集《北方的河》、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等。
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被评论为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著有最新作品《鲜花的废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文明的献媚和娇嗔。
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文学中特立独行的“精神长旅者”,张承志一直在散文中孜孜追寻和执著维持着他所理解的生存理想与生存精神,这就是人道、人性、自尊、正义、平等等生存理想和血性、刚烈、牺牲、圣洁等生存精神。
这集中体现在他所寻找的“三大陆”(内蒙古草原、新疆文化枢纽、黄土高原)及与“三大陆”精神相贯通的汉文明和异域文明世界。
他对“三大陆”的山川、民族充满着宗教般的眷恋,称颂他们符合人性、人道的生存准则,仰慕其原始力量和基于生存意识的人性悲壮、崇高道德操守和理想人格。
《汉家寨》就是张承志为新疆文化枢纽而写的一篇散文。
对应学生用书P39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山麓.(lù)(2)山坳.(ào)(3)晕眩.(xuàn)(4)裸.露(luǒ) (5)痴.痴(chī) (6)磅礴..(pánɡbó)(7)蜃.气(shèn) (8)灼.烫(zhuó) (9)嶙峋..(lín xún)(10)俯瞰.(kàn) (11)肆虐.(nüè) (12)峥嵘..(zhēnɡrónɡ)(13)脚踝.(huái) (14)白炽.(chì) (15)褶皱.(zhòu)(16)大坂.(bǎn) (17)坐骑.(qí) (18)憔悴..(qiáo cuì)2.多音字(1)累⎩⎪⎨⎪⎧ 伤痕累.累(l ěi )果实累.累(l éi )劳累.(l èi ) (2)强⎩⎪⎨⎪⎧ 倔强.(ji àn ɡ)勉强.(qi ǎn ɡ)强.壮(qi án ɡ)(3)屏⎩⎪⎨⎪⎧屏.住呼吸(b ǐn ɡ)屏.障(p ín ɡ)屏.营(b īn ɡ) (4)晕⎩⎪⎨⎪⎧ 晕.眩(y ùn )晕.头转向(y ūn ) (5)勒⎩⎪⎨⎪⎧ 勒.马(l è)勒.绳索(l ēi ) (6)嚼⎩⎪⎨⎪⎧ 咀嚼.(ju é)咬文嚼.字(ji áo ) 二、写准字形 (1)⎩⎪⎨⎪⎧ ɡē(戈)壁游y ì(弋) (2)⎩⎪⎨⎪⎧ hu ì(荟)萃ku ài (脍)炙人口 (3)⎩⎪⎨⎪⎧ p ù(曝)晒p ù(瀑)布 (4)⎩⎪⎨⎪⎧ l ì(砾)石 闪shu ò(烁) (5)⎩⎪⎨⎪⎧ chu ǎi (揣)测zhu ì(惴)栗(6)⎩⎪⎨⎪⎧ 山zh ài (寨)比s ài (赛) (7)⎩⎪⎨⎪⎧ mi ǎo (渺)茫 缥mi ǎo (缈) (8)⎩⎪⎨⎪⎧ 屯k ěn (垦)诚k ěn (恳) (9)⎩⎪⎨⎪⎧ zh ǎ(眨)眼 bi ǎn (贬)值 (10)⎩⎪⎨⎪⎧清x ī(晰)x ī(淅)沥 三、词语辨析1.收容·收留2.激荡·动荡人物,要装进或浪漫或慷慨或激荡或悲壮的故事和传说。
【高中散文阅读】张承志高中散文《汉家寨》阅读答案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张承志高中散文《韩家寨》阅读答案韩家寨张承志只有一缕烟悲伤地升起,突然我觉得所谓的“沙漠中孤独的烟”并没有写下一种残忍。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回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好像这就是我生活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太阳仍在肆虐,眼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
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眩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似乎有几户人家住在几栋破旧的泥房子里。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阔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铁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恐怖的三个方向都像是暗示。
我只敢环顾四周,再也不敢催促马蹄朝那些入口走去。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沉默了许久,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转过身来,有个男人盯着我看,站在左右两边两座泥房子的门口。
一个是老人,另一个是七八岁的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小女孩一动不动。
不知什么原因,她一直盯着我看。
她的眼睛又黑又亮——多年后,我一直认为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
《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
坚守:苍莽深处的一抹红——张承志《汉家寨》赏析佘蜀强张承志,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其作品有着独特的精神魅力与文学质感。
他,奔走于祖国的北方,蒙古高原、天山脚下、戈壁荒漠,在每一块炙热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他同样炙热的思想与文字。
有人曾说:“张承志,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以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
”《汉家寨》,便是一篇关乎“熔铸”的文章,亦是一篇关乎“坚守”的篇章。
《汉家寨》,全文充满着强烈的对比。
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死寂与汉家寨的坚守之间的对比。
统观全文,我们会被一种强烈的自然环境的力度所征服。
“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这样精妙的语言,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有侧面描写,有正面描写,有形象比喻,有大笔勾勒,有色泽观摩,有形态刻画。
可以说,文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在作者多方位的笔触观照下,将一种荒凉孤寂的力度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中。
在这样一种阔大的自然背景中,任何人迹的存在都成为了一种多余。
然而,“孤零零”的“汉家寨”,坚韧而鲜活地映入作者的眼帘,这就形成了全文第一层次的对比:死寂与坚守。
其次,是汉家寨人的失语与我独语之间的对比。
细细品味全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比较奇特的留白。
“我”与汉家寨中的那位老人和小女孩见面之后,理应出现大段的人物交流对话。
然而,文中,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显性的交流隐蔽起来,只留下单一的动作刻画,“我只敢张望”“他们痴痴盯着我”“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只要留意,这样的话语,在文中我们可以找到多处。
“我”,只能近乎一个人独自思考、交流;汉家寨人,似乎已经被决绝的环境同化为了一个个同样决绝的生命个体,没有过多的交流,没有过多的期望,只有对生命原始意义的保留与驻守。
第8课汉_家_寨本课话题——坚守一、从课本中积累“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
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戈壁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汉家寨人对生命对作者的影响之深,他们的坚守精神和意识已经深深地打动作者,给作者带来了勇气,并且激励作者坚守住对信念的追求,坚守住精神的高洁,坚守住心灵的纯洁。
二、从自然中积累天空是白云的坚守,大树是绿叶的坚守,春天是小草的坚守。
坚守是对信念的一种执守,是对信仰的一种执着。
坚守是坚持内心真实的自己,坚持生命中所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的理想。
三、从现实中积累车洪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他编纂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于2014年出版。
用了36年的时间,车洪才完成了一项国家任务。
然而,除了编纂者,已经没人记得有这样一项国家任务了。
这项国家任务始于1975年的全国辞书工作会议;1978年,受命的商务印书馆将它委托给了车洪才,然而直到2012年车洪才将他和张敏共同编纂的200多万字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交付商务印书馆的时候,那里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国家还有这样一项任务。
36年的编纂,车洪才教授不以耗时长而心惰,甚至不因被有关部门遗忘而放弃,而是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坚守自己做人、做学问之道,尽自己应尽之责。
从车洪才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信念的坚守、对职业的坚守、对自己内心的坚守。
四、从历史中积累1.抗战时期,谢晋元率领八百战士,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守四行仓库四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给狂妄的日本侵略者迎头痛击,表现了中国军人誓死抗日的铮铮铁骨。
2.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
【设计理念】《汉家寨>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性散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对散文的“神”的把握则是阅读诗性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品读和探究两个步骤品读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味和感受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感情探究主要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从汉家寨人身上看到“坚守”精神【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感情,深入理解“坚守”精神2.学习作者独特的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手法【教学重点及难点】采用诵读法、提问讨论法、分组探究法,反复朗读,品味诗性语言,领悟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熟读文本,感受作者的语言【教学过程】一、浏览全文,理清思路通过预习,大家发现课文以空行的形式将内容分成了三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部分的内容明确:1.走近汉家寨;2.来到汉家寨;3.离开汉家寨二、鉴赏语言(汉家寨》的诗性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张承志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无论,小说、散文、随笔、剧本,只要达到诗的境界就是上品”它的诗性表现在形象、色彩、抒情三方面,这些诗性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重点鉴赏语言美(预设说明:“张承志的小说被称作抒情小说他的小说近于散文,也近于诗,后来他直接采用更自由的散文的形式来抒发和倾吐激烈的内心世界他的散文是一种心灵的独白,像凡.高的绘画具有一种强烈的燃烧的辉煌壮丽的主观色调,释放出纵横驰骋、激烈狂热的内心世界”——旷新年《张承志,鲁迅之后的又一个作家》)(一)景物描写有人说,散文是记录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景物描写—直是很多散文的主要组成部分请同学们思考: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比喻句、色彩句有哪些?(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本文景物描写中的比喻句、色彩句)明确(重点分析):“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烤伤”,这段有与之呼应的词语:“酥碎”“红石”“淡红色的焦土”“血一样的碎石”“我在曝晒中晕眩了”“尖利的石刃”,因此可以说天山南麓因为“烤”而变得伤痕累累“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棋子”“弹丸”表现了汉家寨的渺小,“被人丢弃”“生锈”表现了汉家寨的孤独“向我倾泻般延伸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刺目的色彩是张承志诗性散文的又一个特征“万顷铁石”这种巨大无边的“铁”颜色(黑色)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使读者心里油然升起荒凉、恐怖、死寂的感觉(二)情感分析对于景物描写,晚清著名词人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体会景物描写包含的情感(预设说明:如何表达心灵是张承志将终其一生的大问题他写过的所有东西其实都为一件事,那就是表达心灵他曾经为.心灵找到许多替代物,比如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古、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等等张承志所找到的心灵的替代几乎全带有悲怆的表情,承受无边的孤独“孤旅”是他常用的词语,它使这些替代全带有漂泊天涯的形迹——王安忆《孤旅的形式》,《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4期)明确(重点分析):“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一柱烟”的惆怅,为何惆怅呢?因为孤独“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住着几户人”,在如此广阔苍凉的大地上,却只有一个有人的地方,但这个地方也只是“几问破泥屋”,“住着几户人”,于是不论是汉家寨,还是汉家寨人,都很孤独“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点者,小也两个“大”,一个“小”,既突出汉家寨的渺小,又隐藏着深深的孤独,教师概括总结:起首孤独,满篇孤独(三)人物描写学生齐读课文17~30段回答问题:1.“我”见到了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老人:木讷、茫然“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女孩:天真、好奇2.这一老一小为什么不离开这块绝地呢?明确:有人说这是他们的家园,也有人说这是民族繁衍的土地,但从文本来说,作者三次问路,他们的反应都是茫然,换句话说,他们也不清楚这三岔口通向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根深蒂固地沿袭了祖先以前的生活方式,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因此他们不是主观上坚守在汉家寨里3.那么作者为什么集中描写不说话的老人与小女孩?(预设说明:在遇见这一老一小之前,作者的感受是“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之后的感受是“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哦激动地勒转马缰”差异很大,这肯定是老人和小女孩给作者带来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明确:作者从天山北麓到天山南麓,行走在人生的长河中从繁花遍地到寸草不生,从冰峰泉水到水竭地干,作者都孤独地行走在天地间,忍受着独自A的孤独与落寞、不安与恐惧在这条路中,充斥着难以言说的空寂、难以接受的绝望,但作者依然在行走,虽然尖石棱像怪物一样堆起,碎石像血一样散漫地堆积,但这并没有阻挡作者前往目的地的决心正如人生一样,纵有千难万险,仍要坚守心中的目标作者变得那么决绝,是因为汉家寨的出现汉家寨也许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寨了,仅仅由几户人家和几间破泥屋组成由于三岔口特殊的地理环境,注定了这里的贫穷与荒凉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汉家寨的人仍然以让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坚守着这片贫瘠的土地三、探究学习探究:为什么张承志能从老人和孩子身上看到“坚守”精神?(课文33段“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总结示例:(1)作家生活积累1981年在新疆做研究生毕业实习,张承志制定了走伊犁阿勒泰的路线在天山深处,在哈萨克的毡房,张承志的毕业实习,如一次美丽的梦游每年他都有一半时间四方游学,扩大自己的观察范围,用心灵感受异乡生动的历史和文明他花了二十几年,先是专业的方式,后来是自由的方式,在西北进行考古、民族、历史各方面的调查,再后来更多地是和当地的老百姓混在一起,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文化(2)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是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整个文坛也刮起市场经济风,有些知识分子甚至下海从商而从1989年辞掉公职算起,张承志游离于文坛体制之外已有20多年20多年间,他没有停止过行走、学习与思考,他对理想的坚守,对纯文学(为文学而文学)追求的坚守,从来没有动摇过(3)作家的写作追求①张承志:“我只是一个作家,我永远不是走红的文字商品的贩卖者,永远不是流行思潮顶峰的泡沫我独立地表达而已”——《张承志访谈录》,《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4月7日②作者曾数次离开北京,远走异国他乡他究竟在寻找什么?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生命的实践,以及“一个以美为生的中国人”对媚权、媚俗世界的极端蔑视与突围他成功地冲出一条血路,并把自己的血性铸入了文字③“我不能让这种日子磨钝了我的美感和灵性美则生,失美则死——即使文明失败了,人们也应该看见:还有以美为生的中国人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这是张承志写在他的随笔集《无援的思想》中的话他为自己的名声作着强烈而反复的辩解,这常使一些人想到弥尔顿的一句诗:“高贵是心灵的最后弱点”但这绝不是虚荣的表现,而是在维护理想的尊严,而理想正是他所有的寄托四、课后作业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你怎样看待·t坚守”?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再读《汉家寨》于艳馨再读张承志的《汉家寨》,戈壁荒漠的雄大苍凉磅礴,汉家寨封闭保守的生活,还有小小女孩身上的那件红袄以及小女孩的眼神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这些无非又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汉家寨绝地里千百年来的坚守。
在今天这种坚守精神依然感动着如我一样的人们。
有一幅名画,画着一个包着头巾,满脸皱纹的老人。
以前不太明白画意是什么。
今天看到文中的爷孙俩住在荒漠戈壁之上,几间茅屋里面,常在落日黄昏时驻足在破屋门口,向远处张望着,张望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爷爷脸上也是沟壑纵横,褶皱遍布。
我突然了然了画意。
爷爷今天的脸就是小女孩明天的脸,是啊,为什么不是呢。
于此,我才知道有一种信念可以代代相传,有一种精神可以延续千年,这就是绝地里的坚守,它就是人们挺立的脊梁。
只要脊梁骨不弯,不折,不断,日子就可以写成历史,生活就能创造故事,文字也能泛出哲理的光芒。
其实无论哪般境遇,哪种生活,活在其中能够坦然微笑的人,都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为了生存可以高昂着头哪怕是东讨西借,甚或是颠沛流离;为了理想可以视生命如粪土,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气节可以舍生;为了大义,视死如归。
这些行为的背后就是一种坚守。
人们始终相信,只要我坚持着就会有收获。
努力攀爬高峰,有时可能半途丧生,但毕竟有人看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丽;但是一点都不肯努力的人只能在山脚下悔恨或是羡慕,抑或是嫉妒。
在生活面前,千人千面,我愿意做执着的不轻言放弃的那一个。
孔子的“不可为而为”,孟子的“兼济天下”,勾践的“卧薪尝胆”,祖逖的“闻鸡起舞”,……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共产党人的“前仆后继”,今天的大爱,今天的和谐……传承下来的就是这种坚守的精神。
大是大非或许可以衡量人之为人的精神价值人格意义,只是生活不都是惊天动地,多的是柴米油盐、喜怒哀乐。
正是在这些平凡中,琐碎里过着日子的人们更需要坚守一点什么。
合上书卷,我不知道自己读没读懂张先生的真实的意图,但汉家寨那爷孙俩留给我的这种坚守,如灯塔般驻守心田,无论天南海北,还是尺寸方圆。
[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汉家寨》赏析]高中语文新课标2018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汉家寨》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画卷,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一篇优秀的散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模块《汉家寨》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汉家寨》赏析文章描写了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的旅行经历,以及途经汉家寨时的所见所感。
大西北自然景物干枯单调,一人独自旅行又极其艰辛,但旅行者有着丰富的心灵活动,文章在死寂中碰撞出喧响,从干枯处发掘精神的泉流。
文章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
远景有“雄伟天山”,“三百里空山绝谷”,“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等;近景有“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等;还有幻景,“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血一样的碎石”,“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向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
这样景物尽显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为作者抒情表意起了铺垫作用。
作者写了自己身处大西北这种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识。
这都是一些负面的感觉:“恐怖”“死寂”“单调”“静默”“阴凉”“空旷宁寂”“茫然”“憔悴衰老”“渺小”“徒劳”……从心理学原理来说,人的感觉意识与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这些感觉意识源于大西北荒凉沉寂、少有人烟的环境;从文学原理来说,这些感觉意识与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相互映照,非常融洽。
不过,作者的感觉意识不只是负面的,不只是被动地为客观外物所刺激、所促成,作者还将负面感觉意识加以升华,并生发出坚韧不拔的心灵追求。
注意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它有两层意义,一是汉家寨在大西北的“那块绝地里”坚守着,一是作者经历这次对汉家寨的造访后心中产生一种坚守的信念和品格。
《汉家寨》赏析
教学目的: 1、了解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特征。
2、体会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理解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的精神。
3、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走近了汉家寨”。
所见:令人恐怖的死寂所闻:单调的马蹄声感受:“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教师评析:作者通过对一路行来所见到的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
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从“仅仅有一柱烟……”到“……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所见:大漠孤烟: “怅怅”“异域”黑戈壁:“可怕”“绝地”破泥屋:“几间”
老人:“微微”摇头不动“无言”小女孩:“一动不动”“凝视”破红花棉袄汉人服饰
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
▲环境描写:勒出了汉家寨荒凉、寂寞、古意横生的环境特点:人迹罕至却又似乎蕴藏着强大生命力。
▲人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老人、小女孩)恰恰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的一种最佳诠释。
汉家寨的寂寞、荒僻从人物的行动中一览无遗。
▲教师评析:万里绝地,几户人家。
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第三部分:从“次日下午,……”到结尾。
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坚守着什么”
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教师评析:千百年来的生命存活之谜作者无法揣测,只是隐隐地感到了人的坚守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汉家寨,支撑着我们的民族,支撑着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
在这样的一块绝地,他们竟然能一代代地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人眼中只有金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人理想失落,没有生活方向和目标。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的确需要在物欲横流中坚守道德,在寂寞孤独
中坚守理想,在尔虞我诈中坚守诚信……我们要坚守住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文化传统中那些精粹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我们做人的尊严,才能守住民族的灵魂。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者颂扬的“坚守”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锺。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
“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
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
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
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
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
“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
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
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
“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
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
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
其实不然。
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
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
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
”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
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
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
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
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
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