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副伤寒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副伤寒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培养方法。
3. 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二、实验原理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鉴定副伤寒病原体,旨在识别和确认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实验样本(疑似副伤寒患者粪便、血液等)- 肉汤培养基- SS琼脂培养基- 鉴定培养基(如革兰氏染色液、氧化酶试剂等)- 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操作台等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子天平- 烧杯、试管、培养皿等四、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疑似副伤寒患者的粪便、血液等样本。
- 将样本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处理,分为两组:一组用于分离培养,另一组用于血清学检测。
2. 分离培养:- 将处理后的样本加入肉汤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将肉汤培养基中的菌液接种于SS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 鉴定:- 观察菌落特征,选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氧化酶试验,阳性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疑似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如O抗原、H抗原等。
4. 结果判定:- 根据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判断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五、实验结果1. 分离培养:- SS琼脂培养基上出现圆形、光滑、湿润、无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 肉汤培养基呈混浊状,有少量沉淀。
2. 鉴定:-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 氧化酶试验结果为阳性。
-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2. 副伤寒病原体在SS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特征明显。
3. 革兰氏染色和氧化酶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沙门氏菌。
4.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实验结果相符。
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猪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属于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病原。
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伤寒杆菌的血清型5、6、7,病菌可在猪、人、鸡、狗等多种动物中传播。
猪副伤寒病对猪群的危害性很大,因此对该疾病的检测至关重要。
猪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呕吐、腹泻、呼吸急促、咳嗽、鼻流涕、眼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发绀等。
如果猪身体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病原检测,以便早期进行治疗。
猪副伤寒病主要靠血清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
血清学检验分为2种:直接血清学检验和间接血清学检验。
直接血清学检验:指在临床病例中从患者的血液、骨髓等标本中,直接检测副伤寒杆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被淘汰,不再使用。
间接血清学检验:该方法是现代医学检测副伤寒病最为常见的方法,它是利用特异性抗体对副伤寒杆菌进行检测,其中包括常用的血凝试验、间接血凝法、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等方法。
其中,ELISA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ELISA检测方法:ELISA检测方法是利用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病原体。
ELISA检测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减少相应移液的操作,检测结果精度高。
同时,ELISA检测还具有时间和成本的优势,这意味着可以检测大量的猪副伤寒病样本。
ELISA检测具有以下几个步骤:1.制备反应载体:制备特异性的抗原,用于酶标板(内含捕获抗体)或固相膜上,接着加入可能包含的阳性和阴性标本。
2.洗涤:反应载体与标本充分接触后,需要洗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并保留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3.标本添加:标本(血清、血浆或简单的样本)被添加到反应载体和洗涤器表面,以便观测和分析。
4.酶活化:使用氢氧化物盐酸等酶活化剂将特定酶物质添加到复合物中,以观察其光反应。
5.显色:在样本成像之前,显色剂会被添加到ELISA反应体系中。
6.加入切光:加入切光后,ELISA反应体系就可以被完全显现出来了,进而进行检测副伤寒病的结果。
伤寒和副伤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一)定义是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1)病前30 天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
( 2 )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
(3)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表现(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热型多呈稽留热。
( 2 )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
(2)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 H ”抗体凝集效价>1:160者;(3)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 4 倍以上。
( 4 )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三)鉴别诊断1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均可有持续发热,白细胞数减少,与伤寒相似。
但此类病人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 周内不药而愈。
2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
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
第5~6 天出现皮疹,数量多且有出血性皮疹。
外斐氏反应SSA 性。
治疗后退热比伤寒为快。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
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排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自细胞数增高。
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即确诊。
4 、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 但前肝功能损害较轻, 有黄疽者黄疽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它特征性表现且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1995~2004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血清学型别调查分析段丽琼;邓志红;胡世雄;白晓蓉
【期刊名称】《疾病监测》
【年(卷),期】2006(021)002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病人的血清学型别,掌握伤寒、副伤寒病人的比例,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2004年湖南省发生的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和5个高发县的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995~2000年发生的7起暴发疫情均为伤寒,2001~2004年发生的19起暴发疫情中伤寒9起320例,甲型副伤寒7起454例,乙型副伤寒3起221例.结论 5个高发县住院病例1998、1999和2003年以甲型副伤寒比例最高,其他年份则以伤寒为主,未见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段丽琼;邓志红;胡世雄;白晓蓉
【作者单位】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3
【相关文献】
1.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 [J], 闫梅英;梁未丽;李伟;阚飙
2.伤寒、副伤寒血清学检查方法48例结果比较 [J], 丁祖汉;王雪梅
3.伤寒、副伤寒的快速血清学检验──伤寒"O"镜检法 [J], 何景明;周彪元
4.快速诊断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的血清学凝集法 [J], 张娟;许玲俐
5.福建省1995~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J], 谢一俊;罗朝晨;黄文龙;陈建辉;李海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以下是检验科职称考试《相关专业知识》试题单选题100题(附答案及解析):1.以下哪种细胞因子主要促进血小板生成?()A. EPOB. G - CSFC. GM - CSFD. TPOE. IL - 11答案:D。
解析:TPO(血小板生成素)是主要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
EPO促进红细胞生成,G - CSF主要刺激粒细胞生成,GM - CSF刺激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生成,IL - 11也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但不如TPO特异和主要。
2.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典型特征是?()A. 大红细胞增多B. 小红细胞低色素性改变C. 有核红细胞增多D. 靶形红细胞增多E. 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答案:B。
解析: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表现为小红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有核红细胞增多可见于多种严重贫血或骨髓病变,靶形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地中海贫血等,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增生性贫血等。
3.下列检查中对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最有价值的是?()A. 血常规B. 血涂片C. 骨髓涂片D. 血沉E. 血钙测定答案:C。
解析:骨髓涂片可发现骨髓瘤细胞,对多发性骨髓瘤有确诊意义。
血常规可显示贫血等异常但无特异性,血涂片不能直接诊断,血沉可增快但不特异,血钙可增高但也不是诊断的关键依据。
4.正常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是?()A. 中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C. 单核细胞D.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答案:A。
解析:正常尿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正常情况下几乎无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5.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是?()A. 尿糖测定B. 空腹血糖测定C. 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D.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E.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答案:D。
解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尿糖测定不准确,受肾糖阈等多种因素影响;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单项测定有一定诊断价值,但可能漏诊部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过去2 - 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血清学检查一.原理用标准伤寒、副伤寒菌液与稀释的待测血清反应。
根据凝集效价,判定待测血清中有无抗伤寒杆菌或抗副伤寒杆菌的抗体。
在大孔反应板内进行试验,较传统的肥达反应和微量凝集法结果更清晰。
二.试剂取伤寒O、H和副伤寒甲、乙丙诊断菌液(70亿菌/ml),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亿菌/ml。
为便于观察,每10ml此种稀释菌液中,假如20.0g/L美蓝液5ul.三.操作1.取试管1支,加生理盐水1.8ml,待测血清0.2ml,是血清做1:10稀释。
2.在5排X10孔、孔径1.5cm的U型孔反应板上分别标以O、H、甲、乙、丙。
3.取1:10稀释的血清,分别加入各排的第1孔径中,每孔0.2ml。
再取生理盐水1ml加入试管中,使血清作1:20稀释,混匀后加入第2孔径中,每孔0.2ml。
再取生理盐水1ml 加入试管中…..,按此法连续稀释至第7列的5孔径(血清1:640稀释)。
第8列孔家生理盐水0.2ml,作菌液对照。
另设阳性血清对照。
4.各排分别加相应的染色菌液0.1ml,再补加生理盐水0.1ml。
此时各孔液体总量为0.4ml。
1~7孔血清最终稀释度为1:20~1:1280。
5.于混匀器上混匀1min,反应板加盖玻板,37摄氏度水浴过夜,次日观察结果。
四.结果判断阳性结果表现为液体澄清,蓝色细颗粒均匀平摊于整个孔底。
阴性表现为蓝色菌体集中于一点,沉积于孔底,于菌液对照相同。
以出现50%(2+)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的倒数为待测血清滴度。
五.参考值与传统肥达反应相同,即O凝集价大于80,H凝集价大于160才有诊断价值。
如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有4倍以上增长更有意义。
但近期接种过伤寒、副伤寒菌苗者,其凝集价亦可升高。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复杂。
为了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伤寒副伤寒,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两种疾病。
一、临床表现。
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患有伤寒或副伤寒。
二、实验室检查。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血液、粪便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
其中,血液培养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金标准,通过培养伤寒杆菌来确认病原体。
此外,还可以进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定、血清学检查等,以帮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三、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病情复杂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医生还可能会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病变情况,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将综合判断,遵循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进行最终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指标,医生需要根据标准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诊断结果。
五、治疗方案。
一旦确诊为伤寒或副伤寒,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抗生素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同时还需要对症支持治疗,如补液、退热、抗病毒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避免生食生冷食物,饮用未经消毒的水,加强环境卫生,避免污染源的存在,及时接种疫苗等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之,伤寒副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传染病,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寒病需要做哪些免疫学检查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检查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
病程第1周阳性反应不多,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
有少数病人抗体很迟才升高,甚至整个病程抗体效价很低(14.4%)或阴性(7.8%~10%),故不能据此而排除本病。
Widal试验已沿用近,代曾有人对其特异性提出异议,认为其结果存在着混乱模糊的情况,非伤寒发热性疾病Widal's 试验也呈阳性结果,如各种急性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性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均可出现阳性结果。
Perlnan等认为无菌的结肠细胞和肠杆菌可能有共同的抗原,结肠粘膜损害所产生的抗结肠抗体与沙门菌菌体抗原起交叉反应,因此对肥达氏反应结果的判定宜审慎,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还应强调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的对比,有人提出应用流行菌株抗原与国际菌株相比,阳性率可提高,建议用当地流行菌株取代国际标准菌株,以提高流行区域伤寒诊断的阳性率。
肥达氏试验肥达氏试验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检验方法备注参考范围单位伤寒菌OSalmonella typhi O凝集反应0-1:80伤寒菌HSalmonella typhi H凝集反应0-1:160副伤寒甲Salmonella typhi A凝集反应0-1:80副伤寒乙Salmonella typhi B凝集反应0-1:80副伤寒丙Salmonella typhi C凝集反应0-1:80样本类型最小样本量样本保存条件说明血清1.0ml室温8小时,冷藏8天,冷冻3个月样本采集须知怀疑病人感染沙门菌时采样,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早期及中期或末期)相隔5-7天,连续进行血清学的检查。
采集标本后,及时分离血清送检。
临床解释1、抗O效价>1:80,说明可能有沙门菌感染,在此基础上,H 抗体高于1:160时可判断伤寒沙门菌感染,甲、乙、丙效价>1:80才有诊断意义;或在疾病早期及中后期分别采集两次血清,若第二份血清比第一份的效价增高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前言伤寒、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自从发现伤寒、副伤寒病原体以来,本病不论在临床或病原学方面均有很大进展,总发病率在趋向下降。
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水平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
制定适用于全国范围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指导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发病均具有实际意义。
在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在伤寒、副伤寒防治方面的成果,并使之在有关条目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教研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复、翁心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原则(包括临床诊断标准与确诊标准)、诊断标准和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所有城市和农村各级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
2 定义伤寒(typhoid)、副伤寒(Paratyphoid)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3 诊断原则伤寒、副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过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4 诊断标准4.1 临床诊断标准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4.1.1、4.1.2和4.1.3可作临床诊断。
4.1.1 持续性高热(可达40~41C)为时1~2周以上。
4.1.2 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4.1.3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
4.2 确诊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学鉴定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看似枯燥,但其实充满了小故事的主题——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血清学鉴定。
听起来像是生物课的老掉牙话题,其实,它背后可是有很多趣事和知识哦!这不,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座小城堡,而这些沙门菌就像是敌军,时不时就想闯进来捣乱。
那么,我们怎么识别这些“小敌人”呢?答案就是血清学鉴定啦!2. 什么是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1 基本概念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有点儿“高大上”,对吧?其实它是一种能引发副伤寒的细菌,主要通过饮食传播。
简单说,就是你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就会“中招”了。
可别小看它,一旦感染,可是会让你觉得像是遭遇了一场“重感冒”似的,浑身不舒服,严重的甚至还会住院。
哦,对了,这种病最容易在夏秋季节发作,大家要多加注意哦!2.2 传播途径说到传播,这个可真是个“盲区”,很多人都不知道。
它主要通过吃东西传播,比如说,没洗干净的生食,或者不干净的水源,都是它的“潜在舞台”。
想想看,那个一口气吃下去的沙拉,没准就藏着“黑暗势力”,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还有,细菌在体外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大家吃东西的时候,记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别让这些小家伙有机可乘。
3. 血清学鉴定的重要性3.1 为什么要做鉴定?那么,既然有了这些小家伙,我们该如何将它们识别出来呢?这就需要血清学鉴定了。
就好比打仗之前,咱们得先侦查清楚敌人的情况,对吧?通过血清学鉴定,我们可以检测到体内是否存在这些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抗体,从而判断是否感染。
这就像是用显微镜去观察,瞧瞧这个敌人到底有多厉害。
3.2 鉴定方法血清学鉴定其实并不复杂,医生会抽取一点血,然后送去实验室进行检测。
结果出来后,咱们就能知道这个细菌在体内的“表现”。
如果抗体浓度高,那就说明你曾经跟这个菌打过交道;如果没有,那就说明你目前还没中招。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这可是关乎健康的大事,别马虎哦!4. 小结总的来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它的血清学鉴定,虽然名字听上去很复杂,但其实它们的背后都是为了我们的健康。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副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起病急骤,高热持续,多在39-40摄氏度之间。
2. 头痛,常见于额部和两侧颞部,呈进行性加重。
3. 全身酸痛,特别是腰骶部和四肢关节,患者常表现出明显的乏力和无力感。
4. 寒战,常伴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5.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 粪便培养,阳性率较高,有助于诊断。
3. 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对于诊断伤寒副伤寒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片,可见小肠袋状充气,肠管水平排列,可见液平面。
2. 腹部B超,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内、脾内低回声区。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可以做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诊断。
五、鉴别诊断。
1. 伤寒与副伤寒,两者临床表现相似,但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测有助于鉴别。
2. 伤寒与其他急性胃肠道感染,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六、治疗原则。
1. 抗生素治疗,选择对伤寒杆菌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止吐、补液等支持治疗。
七、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饮食卫生等。
2. 预防接种,及时接种伤寒疫苗,有效预防伤寒副伤寒的发生。
总之,对于伤寒副伤寒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医生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希望本文对相关医护人员有所帮助,提高对伤寒副伤寒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一)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定义猪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热性疾病相似。
该疾病对于猪的健康和养殖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显得极其重要。
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猪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副伤寒病菌。
一般采用凝集反应、ELISA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细菌学检测:通过直接检测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猪副伤寒。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细菌分离、PCR等。
检测标准•血清学检测标准:检测猪血清中的副伤寒抗体,如果抗体效价达到1:100以上,则可认定该猪为副伤寒感染者。
•细菌学检测标准:以猪淋巴组织为样本,通过细菌分离或PCR检测,如果检测到副伤寒病菌,则可认定该猪为感染者。
检测领域•畜牧场:畜牧场应加强检测力度,对于畜群中出现疑似副伤寒感染者,应立即进行检测。
•屠宰场:屠宰场对于每次到场宰杀的猪群,应至少抽取5%的样本进行检测,以确保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总结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对于保障猪的健康和促进养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疑似感染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注意事项•检测设备的选择和维护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准确可靠。
•取样操作应注意卫生和无菌,以避免样品污染。
•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扩散和传播。
•检测前应了解该地区副伤寒流行情况、猪群的免疫状况和饲养管理情况等,以便更好地进行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
结语猪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其对于猪健康和养殖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标准对于防控疾病、保障养殖业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养殖场能够充分意识到猪副伤寒病的严重性,剖析形成检测标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肥达(Widal)试验
“H”<1:160
“O”<1:80
“A”<1:80
“B”<1:80
“C”<1:80
Vi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独特的急性全身性发热性单核细胞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偶尔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
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Vi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肥达试验即为测定患者血清中O、H抗体效价的一种传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伤寒和副伤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测定Vi抗体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2.肥达试验这一方法的建立已有一百余年,方法较为简易而可靠,已广泛应用。
试验时用的抗原有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鞭毛抗原“A”、“B”、“C”共五种同时试验。
对试验结果的解释除正常参考值外,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以下诸方面作出正确判断。
(1)伤寒与副伤寒发病一周末肥达试验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演进而递增,第4~6周达高峰,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
若最近没有免疫接种史,H≥1:160,O、A、B、C≥1:80在诊断上有参考价值。
单次效价增高的定论可靠性较差,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才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新近是否感染该病的指征。
于病程中每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若效价依次递增者则诊断意义也较大。
(2)感染伤寒沙门菌后,一般O抗体出现较早,它是IgM型抗体,存在于血清内的时间较短(几个月),高效价()抗体常见于伤寒急性期。
而H抗体为IgG型抗体,产生较慢,但效价较高,存在的时间亦较长(可长达数年)。
(3)伤寒沙门菌与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可使体内产生相同的O抗体,故O抗体特异性较低,增高时只能诊断为伤寒类疾病的感染。
而伤寒与副伤寒时产生的H抗体特异性较高,在免疫学反应中不发生交叉凝集,因此某一种鞭毛抗体(“H”、“A”、“B”、“C”)的升高,对伤寒与各型副伤寒有鉴别诊断意义。
(4)Vi抗原存在于新从病人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体最表层。
患者感染后,Vi抗体的升高,往往在病程3~4周之后,Vi凝集试验≥1:5者提示为伤寒带菌,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没有意义。
3.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往往降低,大多为3~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病原菌的检出是本病的确诊依据,疾病早期以血培养为主,第一周阳性率最高,可达90%,病程后期以骨髓、粪、尿等培养为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
粪、尿培养一般于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
另外,取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检切片进行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过去曾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者,H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年,而O抗体低于正常值。
(2)以往患过伤寒病或曾接种伤寒菌疫苗,新近又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布鲁菌病,可产生
高效价H抗体,O抗体则较低.但H抗体很快消失,此种反应称回忆反应。
(3)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尤其在流行地区正常人凝集效价可稍增高,故在判断结果时应考虑本地区正常人群的自然凝集价水平,以作为参考。
(4)沙门菌属各菌种之间有某些共同抗原,在凝集试验中可能出现类属交叉凝集反应,但效价较低。
(5)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伤寒的可能,应注意有10%左右已确诊为伤寒者,在整个病程中抗体效价始终不升高,这可能与早期应用抗生素、药物抑制、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有关。
(6)肥达反应特异性不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结核、败血症、斑疹伤寒、病毒性肝炎及部分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7)血清溶血、菌液过浓等均会影响结果。
菌液过期或产生自凝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