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07.13 KB
- 文档页数:4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句知识2、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3、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诗歌引入: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前两句两历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说明变法运动的正义性和深得民众支持。
后两句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这首绝命诗中充溢着诗人为正义献身的无怨无悔的精神堪称人间壮美的正气歌。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臧克家二、介绍背景、作者以及释题1、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
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专横跋扈,排斥异己,一般正直的士大夫皆蒙其害。
顾宪成等一批有识之士,在无锡东林书院以讲学为名,针砭时政,被称为“东林党”,受到人民同情。
天启六年,在苏州的东林党人周顺昌因指责魏忠贤而被逮捕,激起了苏州人民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
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颜佩韦、马杰、杨念、沈杨、周文元(互不相识,前四位与周顺昌也互不相识可谓“激于义”),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
十一个月后,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
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
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2、碑记: 又称“碑志” ,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1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句知识2、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3、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教学难点: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诗歌引入: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人,并立碑以为纪念。
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2、碑记: 又称“碑志” ,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
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3、张溥(1601——1640),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字天如,太仓(江苏)人。
明末有许多文社,复社大约成立于熹宗天启末,本于“应社”,集合许多小社而成。
主张“复兴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 。
张溥幼年刻苦读书,《明史·文苑传》言之:“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如是者六、七始已。
”后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曰“七录斋”,著有《七录斋集》。
他所写的文章多为抨击名模宦官专权及揭露腐败的政治之作,《五人墓碑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听录音,正音、明读1、正音:阉yān(指太监) 湮yān(埋没) 敫jiǎo(本指玉石洁白、显耀、明亮)•崐赀zī(同资) 缇骑tíjì(指明代锦衣卫) 失chì(击) hùn(厕所)累lěi(累积、连续) 豆dòu(颈项,这里指头) 曷hé(同何) 缳huán(绳索崐的套子) 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 牖yǒu(窗洞)詈lì(骂) jǐong(光、明亮)2、明读: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发、徒、私、行、明”等;掌握本文重点虚词“之、其、为”等;辨识课文中活用的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并熟练运用【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提问重点字词句,呈现预习学案答案)2.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由学案知识转化为应对问题的能力)目标(1)归纳重点词:发、为(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解释)目标(2)(07年年四川卷)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07年天津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06年江苏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05年浙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05年江苏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目标(3)综合应用1.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
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
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选自《吕氏春秋·权勋》)①假道于虞以伐虢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③必不吾受也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译文: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
”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
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
有什么好担忧呢?”2.。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五人墓碑记》教学目的:1、积累字词句知识。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5、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积累字词句知识。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教学难点:1、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先学后教法。
3、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疏通课文,积累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理解典型的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熟读课文,所以这节课抽学生读一读课文,听一听他们对重点词语读音的掌握,听一听学生断句的对错以及情感的把握。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自行疏通课文意思。
特别要重视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和较难语句的理解或翻译。
三、学生自主达标。
四、达标检测。
1、结合练习册“基础自主落实”,自主检测学习情况。
要求:自我检测,将练习册各知识点罗列中的答案用手遮住,看自己能不能说准,然后对照答案看自己理解掌握有无偏差。
也可以同桌结对,一问一答。
2、疑难交流。
就自己学习、检测的情况质疑,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3、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梳理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结构。
2、分析五人的正义精神及课文主旨。
3、讨论本文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语文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蓝图,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
为此,下面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五人墓碑记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结合语境揣摩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2、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的特色。
3、了解碑志类文体知识,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二、基础知识梳理1、熟记字音蓼( ) 阉( ) 皦( )湮( )没赀( )财缇( )骑( ) 抶( ) 溷( )藩詈( )傫( )缙( )绅牖( )逡( )巡冏( ) 暴( )谥( )扼( )腕脰( ) 投缳( )2、通假字①敛赀财以送行赀,通资,钱财。
②亦曷故哉。
曷,通何,什么。
③其为时止有一月尔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④忠义暴于朝廷暴,通曝,显露。
3、古今异义词慷慨,胸怀大志,义气豪放。
例:慷慨得志之徙。
痛心,痛恨。
例:吴之民方痛心焉。
意气,神情。
例: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颜色,脸色。
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行为,品行作为。
例:行为士先者。
疾病,轻的为疾,重的为病。
例:其疾病而死(在此用作动词)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
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
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
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视,比较。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4、指出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抶而仆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
人皆得以隶使之。
其疾病而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
以旌其所为。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5、一词多义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盛呜呼,亦盛矣哉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上之悲战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卒而卒莫消长也猛将必发于卒伍公子季友卒有始有卒者军旅卒发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徒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也,而为之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6、文言句式①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知识,学习古汉语,翻译评点。
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并掌握课文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用法。
3.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难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解题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三、整体感知(一)、齐读课文,正字音蓼(liǎo)湮(yān)赀(zī)牖(yǒu)矫(jiǎo)暴(pù)谥(shì)抶(chì)皦(jiǎo)溷(hùn)傫(lěi)缳(huán)冏(jiǒng)少(shāo同“稍”)变(二)、思考:1、既然是有墓碑,那么一定是有死的,死的人是谁?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出一句概括性的话。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请学生翻译,重点字词:盖、焉特殊句式:被动句2、追问: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因为什么而被捕的呢?这五个人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周顺昌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1)、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
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五人墓碑记》,了解并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五人墓碑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3. 运用文学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故事背景,解释《五人墓碑记》的情节和主题。
2. 提问学生对该作品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主体:1. 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
a. 分析作品中五位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和命运选择。
b. 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手法,如比喻、隐喻等。
c. 分析作品中的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
2. 进行批评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a.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主题概括。
b.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和人性问题。
c.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批评性分析和评价。
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a. 在深入理解和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的文学创作。
b. 学生可以选择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品,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和提升。
作业:1. 要求学生对《五人墓碑记》进行个人感悟与批评性分析的书面作业。
2.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完成一篇以《五人墓碑记》为题材的作品。
教学资源:1. 《五人墓碑记》的文本材料。
2. 针对文学分析和批评性分析的学生手册。
3. 学生的文学创作作品。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还需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一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精选3篇(二)《病梅馆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教读本文,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背景的提示下,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
本文夹叙夹议,感情强烈。
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对比手法的应用也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
2.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感悟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参照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方法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2.以“义”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
3.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4.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当代英雄人物画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并学习第一部分,明确写作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这些人的姓名吗?由多媒体显示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的光辉形象。
在同学们纷纷答出其姓名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这几个人物的名字,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他们的感人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并且还会一代一代地传诵下去。
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
其人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
我们接着将要学习的《五人墓碑记》会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二)给生字注音,并指名朗读课文。
阉yan旌jing湮yan皦jiao缇ti抶chi溷hun傫lei脰dou詈li逡qun冏jiong(三)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
(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五人墓碑记》教学简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梳理并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论述;3.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凝成自身的浩然正气和提升高尚的道德情操;3.掌握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作特点4.辨析作者思想深处的道德抗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解题(略)三.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略)四.疏通字句难读的字音:• 溥、逮、阉、祠、赀、缇骑、抶、仆、溷、詈、缙绅、逡巡、投缳、暴于朝廷、谥、大堤、户牖、扼腕难句解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特色虚词:“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请于当道”“夫五人之死”“凡富贵之子”“亦已众矣”“则噪而相逐”“或脱身以逃”“轻重固何如哉”五.研读文本1.讨论:第一自然段。
探讨:本文开篇并未像其他传记那样从介绍人物情况入手,而是首先点明五义士的死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结合整篇文章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写起到了开宗明义、提纲挈领的作用。
开篇以“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来点明五义士的死因,突出“义”字。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理解小说的结构和主旨。
(3)了解小说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感受到人性的善恶、真善美的博大精深。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2. 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进行前置知识的回顾,包括文学鉴赏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识点。
(2)提前准备多媒体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2. 导入:(1)通过展示有关《五人墓碑记》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2)让学生阅读小说开篇,听取各组对小说的第一印象并自由发表意见,开展探究。
3. 主体教学:(1)分组合作:根据阅读要求和课堂提问,各组分别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并总结归纳。
(2)教师点拨:根据各组探究的结果,教师对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进行概念解释,并引导学生发表个人看法。
(3)课堂讨论:在探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历史背景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推动下百花齐放的文学现状以及各种思潮在文学上的表现。
(5)个人思考反思:通过课堂思辨和个人阅读,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小说的主旨和人文精神,并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进行表达和展示。
4. 教学结构:(1)小组合作探究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30分钟(2)教师点拨与探究总结归纳 20分钟(3)小组间讨论 20分钟(4)历史背景的讲解 20分钟(5)个人思考反思 10分钟5. 教学评价:(1)针对探究问题设计的问题解答和个人思辨反思的作文评价。
《五人墓碑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与积累文言实词“为、发、除、徒、当”的含义和文言虚词“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对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和壮举的热情赞颂,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一一、阅读课本注解一,阅读《优化设计》文本助读中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注意正确的句读和字音。
1、完成《优化设计》自主梳理表格一。
2、给括号前的词注音。
被逮()废祠()赀()财猝()发逡()巡赠谥()褒()美张溥()3、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缴()_____ 檄()_____ 徼()______ 缇()______堤()______ 佯()_____徉()_____ 噪()______ 燥()______躁()_______ 谥()_____隘()______三、借助工具书,口头翻译第1、2、3、4段,整理第1、2、3、4段中的文言知识。
1、解释括号前的字以旌(表扬)其所为死而湮没(埋没)不足道吾社之行为士先(榜样)者独(副词,只有,唯独)五人之曒曒众不能堪(忍受)可堪(能够)回首抶(鞭打)而仆之则噪而相(偏指一方)逐既而(不久)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追究,查办)五人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在墓卒(终于)与尸合呼中丞之名而詈(斥骂)之故今之墓中全乎(完整的样子)为五人也2、通假字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又”C、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明亮的样子B、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3、古今异义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成为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亲信,心腹C、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D、颜色不稍变脸色4、一词多义和重要虚词A、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是,于此B、当: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去今之墓而葬焉他们或于此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正当吴之民方痛心焉他然五人之当刑也面对,对着C、除:即除魏阉废祠之址清理,整理D、于: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被登自东除台阶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向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清除,去掉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授官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被爆竹声中一岁除逝去,过去E、以:敛赀财以送其行表目的F、去: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介,凭……的身份去京口离开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表修饰除残去秽除掉,去掉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才G、为:以旌其所为做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介词,因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成为,作为谈笑以死表修饰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把为之声义介词,替,给5、词性活用A、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B、其疾病而死名作动,生病C、缇骑按剑而前名作动,上前D、抶而仆之使动,使……倒下E、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名作动,抚慰F、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木匣子装6、句式(或固定结构)(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ú)二.作者介绍: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
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
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注意下面的读音蓼li?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 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 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 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 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 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 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踏,回头3、词类活用重点:去今之墓.而葬焉:名作动,修墓、筑墓。
其疾病..而死:名作动,生疾病,患疾病。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作动,用匣子装。
人皆得以吏.使之:名作状,像对待奴仆一样。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形作名,重大作用。
4、古今异义重点: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品行,作为;今——举动。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恨;今——心里悲痛。
颜色..不少变:古——脸色;今——色彩。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篡位;今——十分,很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古——头颅,性命;今——首脑,领导人。
【备注】教师课件呈现,学生先个人回答,后齐读巩固。
四、文本解读1、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歌颂其功德,表达悼念之情的文体。
《五人墓碑记》就是为了纪念五个死去的人而刻在他们墓前石碑上的一篇文章。
然而作者突破了碑记文体的一般程式,大胆取舍,对五人生前其他事迹一概略而不书,只集中笔墨写其“死”。
那么我们就由一个“死”字切入对文章的理解。
思考:五义士为什么而死?结合文本加以读析。
学生:“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教师:这是对五人之死的总体评价。
怎样理解?学生:这五个人,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被大义激发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教师:那么“蓼洲周公”是谁?他们又怎样被大义激发而死呢?我们结合背景来看。
【相关背景】明代天启元年,熹宗即位,宦官魏忠贤专权,残酷镇压异己,杀戮大臣,“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在朝任职的东林党人多次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邪恶势力,要求关心民生,反对横征暴敛。
这些主张符合人民的愿望,受到百姓拥戴。
蓼洲周公,周顺昌,就是一个在职的东林党人,他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关注民间疾苦,指斥魏阉恶行。
因此,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时,激起了群众的愤慨,一场人民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斗争就爆发了。
《五人墓碑记》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句式,积累文言虚词“焉”“之”。
2.领悟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提炼写作素材。
二、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虚词“焉”“之”提炼写作素材三、教学方法及建议讨论交流四、教学流程(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2.被动句(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3.省略句(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2)问:“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4.倒装句(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二)虚词积累1.焉(1)兼词。
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2)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3)语气词。
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2.之(1)助词,的。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动词,去,往。
佯狂不知所之者(5)代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3.翻译文中语句。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译:(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译:(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房山高级中学问题导学教案高三语文学科教案一、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准确翻译文句,提高翻译能力。
二、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除、旌、按、易、视等三、教学方法设计:交流讨论点拨四、分层次问题学习1.学生自学(A)学生梳理文本,落实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句翻译。
(质疑交流讨论)2.自学检测(B)(1)字音积累蓼洲周公之被逮逆阉旌湮没皎皎赀财缇骑抶溷藩傫然詈逡巡投缳户牖矫诏(2)文言实词----解释加线词语1.即除逆阉废祠清理、整理2.旌其所为表扬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表率4.抶而仆之鞭笞5.噪而相逐相当于代词“他”6.按诛五人追究、查办7.素不闻诗书知训向来8.逡巡畏义迟疑不决(3)通假字1.十有一月尔2.五人之皦皦3.敛赀财4.亦曷故哉(4)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2.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上疾病3.不足道者名词作动词说4.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5.抶而仆之使动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7.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8.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动9.明死生之大形容词作动词表明10.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5)古今异义1.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恨2.意气扬扬古义:慷慨激昂3.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5.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到了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心腹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头颅(6)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激发、抒发敛赀财以送其行走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生其辱人践行行为而又有剪发杜门头发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3.固轻重固何如哉本来引申为究竟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斯固百世之遇也实在、真是人皆得以隶使之驱使5.徒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6.按缇骑按剑而前用手压或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按诛五人追究、查办7.得慷慨得志之徒实现8. 视视五人之死比较人皆得以隶使之能够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9.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改变见贱如贵,视少如长看待以乱易整代替亦视项羽无东意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交换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容易国无小,不可易也整治五、分层次问题检测(一)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B)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焉兼词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The usage of function word Yan in classical Ch inese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汉语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汉语常识一般指研究汉语所需具备的领域内的基础知识。
本教案根据汉语常识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五人墓碑记有哪些呢?下面是小泰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焉的用法五人墓碑记,欢迎阅读
文言虚词焉作代词的用法五人墓碑记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文言虚词焉作助词的用法五人墓碑记
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文言虚词焉作兼词的用法五人墓碑记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虚词焉作语气词的用法五人墓碑记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