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会计造假真实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4.23 KB
- 文档页数:4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引发的会计诚信思考“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引发的会计诚信思考引言:会计诚信一直是财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万福生科”财务造假案的曝光,再次提醒我们会计诚信的可贵性和必要性。
本文将从造假案的背景、影响、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及其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万福生科”曾是一家备受市场瞩目的生物科技公司,但在2019年爆出财务造假案后,彻底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该公司被指控在财务报告中夸大了收入和利润,通过虚假业务交易、虚增销售额以及突出财务表现等手段来误导投资者。
此案的曝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全面的调查。
二、造假案的影响1. 投资者信任破裂:财务造假案的曝光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诚信产生怀疑,导致投资者的信任破裂。
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企业将很难再获得资本支持和发展机会。
2. 股价暴跌:一旦财务造假被揭露,股价往往会迅速下跌,投资者资金损失惨重。
在“万福生科”案中,公司股价一度暴跌超过80%,市值蒸发巨大,给投资者带来沉重的打击。
3. 业务恶化:此类财务造假案件通常与公司运营和业务实际状况严重脱节,企业面临着业务恶化、信用损失和声誉受损等难题。
在“万福生科”案中,公司多家合作伙伴纷纷终止了与其的合作关系,业务受到了重大影响。
三、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的盈利压力是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和股价,企业可能会选择不择手段地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融资机构。
2. 薄弱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财务造假的另一重要原因。
内部控制的薄弱性使得企业的财务账目易被人为篡改,财务造假得以长期存在。
3. 缺乏监管和审计:缺乏严格的监管和审计也是财务造假的原因之一。
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监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不足可能导致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
四、会计诚信的重要性1. 维护市场秩序:会计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石。
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是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够树立合法、公平、透明的市场秩序。
康美药业A股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务造假舞弊案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发布更正公告,称其2017年的年报数据存在重大差错。
存货少计195亿元,现金多计299亿元。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几乎所有数据都需要更正,对2017年财报做出重大调整。
4月30日晚间,上交所立刻向康美药业发监管函,称公司在财务管理、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重大疑问,予以高度关注。
此外,证监会已对康美药业审计机构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涉嫌未勤勉尽责立案调查。
5月17日下午,证监会通报了康美药业调查进展。
据证监会称,现已初步查明,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信息,一是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 二是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 三是部分资金转入关联方账户买卖本公司股票。
公司涉嫌违反《证券法》第63条等相关规定。
康美药业是曾经的千亿市值白马股、中药行业的龙头,前期已经屡遭质疑,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如今,随着证监会调查进展的通报,财务造假有了实锤。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康美药业市值仅剩186亿元,较上年末458.09亿元缩水六成。
康得新A股史上最大利润造假案康得新2015年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44.65%。
2016年虚增利润总额30.89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34.19%。
2017年虚增利润总额39.74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136.47%。
2018年虚增利润总额23.81亿元,占年报披露利润总额的722.16%。
合计四年虚增利润119亿元,成为A股史上最大利润造假案。
公司股票自7月8日起,一直处于停牌状态。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康得新市值仅剩125亿元,较上年末270.53亿元市值缩水逾5成。
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已经被立案调查。
康得新利润造假的方法是通过伪造海外客户,炮制虚假业务合同,临摹国外客户签名,粘贴打印,虚构外销业务产业链。
622019年第2期总第2期Practice实务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宋夏云'陈丽慧'况玉书'(1.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杭州310018;2.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广州528100)摘要:康得新作为我国新型复合材料行业的领军者,一度被誉为“中国的3M"和“千亿白马股”。
但2019年7月,康得新被曝出百亿元财务造假,社会一片哗然。
以康得新财务造假的案情分析为基础,提出如何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监控的对策。
关键词:康得新;财务造假;监控对策0引言股票市场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数量众多,难免良莠不齐,信息披露违规甚至财务造假等行为屡禁不止。
2019年以来,已有近50家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因违法、违规行为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然而,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和主要责任者追究的行政责任中,其顶格罚款金额仅为60万元和30万元;在刑事责任的追究层面,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的最高刑期是3年;而民事责任中,往往由于股民缺乏维权意识或者维权路径不通畅,使上市公司董监高经常得以逃避本来应该承担的赔偿责任。
2019年年初开始发酵的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证监会仅在2019年7月5日下发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中,责令康得新改正错误,给予其相应警告,并处60万元罚金;同时,给予钟玉、王瑜、肖鹏等人警告、罚款等处罚,并拟决定对钟玉、王瑜、张丽雄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等处罚。
1案情分析1.1背景介绍康得新全名为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450。
康得新于2001年8月成立,2011年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由康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3.16%。
康得新有三大主要业务,分别是以预涂材料和光电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以SR、3D、大屏触控为中心的智能显示,以及碳纤维业务。
2002年10月,中国首条预涂膜生产线由康得新建成投产;2007年,康得新首次私募融资大获成功,并于同年在张家港生产基地开辟了第二条预涂膜生产流水线;2009年,公司再次通过私募融资获得大笔资金,在北京建成了两条预涂膜生产线;2009年8月,为扩大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康得新在张家港生产基地新建了公司的第五和第六条预涂膜生产线并投产。
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会计)
1. 审计师虚假陈述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事中执法监管,进一步规范审计师的行为。
这是由于在此之前,国内已经有多起审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某审计师为了应付审计工作,虚构了销售收入以增加业绩,并且对外公布了虚假陈述。
最终,该审计师被撤销了执业资格,并被判刑。
2. 报表造假
2017年,中国知名汽车制造商长安汽车因报表造假被罚款2亿元人民币。
据调查,该公司涉嫌在年度披露中将其利润增加了约20亿元人民币,其中造假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会计部门进入公司的财务报表。
最终,该公司被处罚,其财务总监和公司首席制造官被罚款并
且被禁止担任公司高管。
3. 利用内幕信息进行投资
2014年,美国一名会计师因利用公司内部消息进行投资并获利50多万美元被判刑。
据悉,该会计师从会计审计过程中发现了公司低价收购另一家公司的计划,并利用这一消
息在该公司完成交易前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
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还触犯
了证券交易法。
2019会计造假真实案例一、中安消借壳欺诈及银信评估未勤勉尽责案(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40号,44-46号)。
本案系一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中并购欺诈和信披违法的典型案件。
中安消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安消)在借壳中安科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过程中虚增置入资产,虚增营业收入5515万元。
上海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评估资产未予充分关注,收益预测和评估值严重虚增。
本案表明,对于重大资产重组中的舞弊行为,上市公司重组参与各方、中介机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抚顺特钢财务造假案(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147号、33号)。
本案系一起国有上市企业长期系统性造假的典型案件。
2010年至2017年9月,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抚顺特钢)滥用特殊钢原料投炉废料可作普通钢原料的特点,伪造“返回钢”入库凭证虚增库存,虚增利润约19亿元。
2019年5月,抚顺特钢未按期披露2017年年度报告和2018年季报被行政处罚。
本案表明,证监会将持续加大对各类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督促上市公司严格依法履行各项信息披露义务,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推动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
三、美丽生态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及新时代证券未勤勉尽责案。
(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69号)。
本案系一起以不实盈利预测信息“忽悠式”重组的典型案件。
2015年,深圳美丽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美丽生态)在收购江苏八达园林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的重大重组文件中未如实描述金沙湖项目和官塘项目的进展情况、对相关项目2015年收入预测不切合实际、将部分已终止的框架协议披露为已签订协议;新时代证券作为上述项目独立财务顾问,出具存在误导性陈述的报告及相关核查意见。
本案表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并购重组环节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是市场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中介机构要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切实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四、盈方微财务造假案(行政处罚决定书[2019]114号)。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基于财务分析的视角摘要:2020年4月,新商业模式下以最快速度在海外上市的瑞幸咖啡因伪造虚假销售22亿元陷入舆论漩涡。
论文以瑞幸咖啡为例,首先简述其造假事件,其次从财务分析角度用数据来分析其存在的造假问题,使普通中小投资者通过对财务报表等一些公开资料的分析,事先发现企业财务造假的行为,避免踩雷。
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新商业模式的运作催生了许多创业公司,创造了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
许多公司借助新商业模式的东风取得了资本市场的第一桶金,但随之也暴露出诸如会计信息失真、运营效率低下甚至是虚假财务报表之类的事件。
远的如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蓝田股份、银广厦爆出财经丑闻,近的如万福生科、金亚科技财务造假、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及最近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给资本市场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
论文就瑞幸咖啡案例通过财务分析来判断出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使普通中小投资者通过对财务报表等一些公开资料的分析,事先发现企业财务造假的行为,避免踩雷,来辨别哪些公司值得投资,从而避免发生巨大损失。
一、瑞幸咖啡事件回眸(一)瑞幸咖啡基本情况简介瑞幸咖啡成立于2017年6月。
以“从咖啡开始,让瑞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愿景,瑞幸咖啡在中国市场迅速扩张。
瑞幸咖啡自成立以来,在资本市场创造了多项纪录。
2018年,瑞幸咖啡从试运营到正式运营仅用了5个月时间,商店的数目达到了525家。
2019年底,门店数量超过4500家。
瑞幸咖啡在短短2年时间里成为我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2019年5月,瑞幸咖啡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上市并成功上市。
瑞幸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19个月的时间,成为中国咖啡品牌中上市速度最快的公司。
募集6.95亿美元,是当年纳斯达克最大的亚洲上市公司。
2019年7月,瑞幸推出了小鹿茶、瑞即购、瑞划算等一系列新产品和策略,并于2020年1月完成可转债的增发和发行,融资规模超过11亿美元。
安然事件——会计造假和诚信危机美国安然能源公司,一个居世界500强第7位,2000年营业规模过千亿美元,让世人赫然的能源巨人,几乎在一瞬间倒塌了……案例介绍1985年7月成立的安然公司,以中小型地区能源供应商起家,总部设在休斯敦,曾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典范,做着实在的生意,有良好的创新机制。
其资产膨胀速度如滚雪球一般快速壮大,到破产前,公司的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总收入达1 000亿美元,而下属公司(包括合作项目)更是达到3 000多个。
安然主要营销电力和天然气。
1990年,安然收入的80%来自天然气传输服务业,而到2000年其收入的95%来自能源交易与批发业务。
壮大后的安然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经营方式,它开始把目光投向能源证券。
安然管理层认为,为任何一个大宗商品创造衍生证券市场都是可能的,安然公司不断开发能源商品的期货、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把本来不流动或流动性很差的资产“盘活”,在能源证券交易中获得垄断地位,至20世纪90年代末,安然已从一家实体性的生产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类似于对冲基金的华尔街式的公司;另外安然通过运用巧妙的会计手段,创造了一套十分复杂的财务结构,用于资本运作。
90年代末期至2001年夏天,安然在金融运作上获得极大成功,1995年安然公司被经济界权威杂志《财富》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公司”,连续6年都排在微软、英特尔之前,它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对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由于它的“出色表现”,安然公司的管理人员被业界认为是资本运营的高手。
可是,安然的成功毕竟是个泡沫,这个泡沫导致安然的股价从2000年的每股90美元跌至不到1美元,安然最终于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安然破产不仅使数百万持股人损失惨重,而且造成该公司大批员工投资在本公司股票上的退休金血本无归。
2001年11月下旬,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首次公开承认自1997年至今,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虚报盈余5.86亿美元,在与关联公司的内部交易中,隐藏债务25.85亿美元,通过大约3 000家SPE(其中有900家设在避税天堂)进行自我交易、表外融资、编造利润,管理层从中非法获益。
浅谈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警示1. 引言1.1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发关注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发关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康得新是一家在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曾经被视为中国地产行业的佼佼者。
近年来康得新却频频爆出财务造假问题,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曝光,不仅让投资者们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任和信心。
康得新在财务造假事件中所展现出的种种问题,也引发了对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质疑和担忧。
投资者们开始反思自己对于康得新这样的公司的投资决策,对于市场上其他潜在的财务造假风险也变得更加警惕。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的出现,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问题,更是整个资本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体系的问题。
这一事件引发的关注和警示,将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于市场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也将促使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进一步加强对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与审核力度,以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公正与透明。
2. 正文2.1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背景康得新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新能源公司,曾被誉为中国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
在2019年,康得新因涉嫌巨额财务造假而引发广泛关注。
据报道,康得新涉嫌通过虚构销售收入、高溢价收购、资金违规运作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人民币,造成了投资者巨额损失。
康得新的财务造假事件震惊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公司股价急剧下跌,一度陷入信任危机。
康得新前高管和核心团队相继被立案调查,公司也被暂停上市。
康得新财务造假背景复杂,早有迹象显示公司存在财务风险。
其盈利模式不透明,财务数据存在大量修正,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在检查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康得新在追求高速增长的忽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缺乏透明度和真实性,从而酿成财务造假的严重后果。
康得新巨额财务造假事件引发了对中国公司财务透明度和监管制度的深刻反思,也警示着投资者谨慎对待高风险公司,加强风险识别和监管意识。
违反会计法的真实案例
近年来,违反会计法的真实案例屡屡发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
首先是上市公司“伟星新材料”财务造假案。
该公司在2016、2017年财报中虚增收入和利润,隐瞒负债和费用,骗取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信任。
此前,该公司还多次违反会计法规定,未及时披露财务信息、违规占用企业资产。
最终,该公司被证监会处以重罚,股票在2019年被暂停上市。
其次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澳柯玛投资”的违规操作。
该公司用虚假账户和财务报表隐藏了投资损失,骗取投资者的资金并非法挪用。
由于缺乏资管业务经验和风险意识,该公司的管理团队对风险控制不力,导致资金被大量亏损。
最终,该公司被证监会吊销基金从业资格,相关人员也被追究刑事责任。
再次是某地方农村信用社“犇犇贷”乱象。
该信用社通过伪造贷款人身份、夸大项目收益等方式,虚增贷款业务规模,骗取政府补贴和利息差。
而且,该信用社的财务报表存在虚增、弄虚作假等问题,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
最终,该信用社被银保监会处罚,相关人员也面临行政和刑事责任。
违反会计法的行为给企业、投资者和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损害了公众的信任和对企业的声誉。
因此,加强会计监管,完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会计治理水平,避免违法违规的行为发生至关重要。
同时,投资者和市场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众利益和市场秩序的稳定发展。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摘要:2019年8月16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对康美药业等作出处罚及禁入告知》,通告了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康美药业涉嫌虚增营业收入、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财务造假行为,对康美药业及多名相关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及证券市场禁入的决定,对涉嫌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高压态势坚决维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康美药业为我国上市公司及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
本文通过分析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为日后监管机构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康美药业;财务造假;财务造假预防2018年底,证监会发现上市公司康美药业涉嫌财务造假,随即立案调查。
2019年5月17日,证监会通报康美药业案调查进展,确定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度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
2019年8月16日,证监会发布《证监会对康美药业等作出处罚及禁入告知》,正式通告了康美药业虚增营业收入、货币资金和固定资产等不法行径,属于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财务造假行为。
同日深夜,康美药业发布关于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公告。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涉案金额巨大,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财务造假案,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政府监管、追责体系的强化与完善影响深远。
1.康美药业财务造假迹象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是有预谋的长期行为,其财务造假行为必然会留下痕迹,那从哪些地方可以识别出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迹象,以便提前预警呢?1.1存贷双高。
存贷双高问题是康美药业最受公众质疑的地方之一,存贷双高是指一家公司同时拥有高额的银行存款和银行贷款金额,公司一方面需要支付高额的贷款利息,另一方面银行账户上却拥有大量的可用资金。
资金利用率低,是对公司资金的巨大浪费,与正常的公司经营逻辑不符。
根据康美药业2018年半年报,公司的货币资金余额为399亿元,同时各种有息负债高达347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19%和104%。
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辨析——以康美药业为例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基金项目“会计差错研究”(项目编号:C112019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的关系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18,以下简称康美药业)发布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多计货币资金299.44亿元货币资金、营业收入88.98亿元和净利润19.51亿元等,引起证券市场“炸雷”。
而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马兴田,在面对公众质疑回应说“财务差错和财务造假是两件事”,更是引起市场哗然。
不同视角,分类和称谓不同。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有会计差错、会计造假、财务舞弊等概念区分。
从审计监督立场看,会计差错就是错报,会计造假即是编制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财务舞弊就是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其中,舞弊包括编制虚假报告和侵占资产两大类。
而从证券监管视角看,重大会计差错和会计造假行为均构成虚假陈述,具体如表1所示。
另外,财务舞弊行为,一般指通过贪污、盗窃、挪用、拿回扣等非法途径侵占资产的行为,直接损害企业利益满足个人私欲,更多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范畴,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故下文主要区分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
表1 差错、造假、舞弊在不同立场下的区别序号会计核算审计监督证券监管1会计差错错报虚假陈述2会计造假舞弊编制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虚假陈述3财务舞弊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会计差错与会计造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内涵不同,会计差错是由于计算或账户分类错误,采用了不允许的会计政策,自己对事实的疏忽或曲解,以及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所造成的,是表象。
会计造假是单位领导和财会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报表的一种行为,是会计差错的本质之一。
(2)动因不同,会计差错,是无意或有意行为,而会计造假肯定是故意行为。
(3)特性不同,无意的会计差错,尤其是不重要的会计差错行为,其社会危害性较低,但会计造假行为由于其具有隐蔽性、违法性,其社会危害性较高。
第1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本文将回顾近五年内我国发生的几起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法律责任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案例一:上海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2018年)案情简介:上海某上市公司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财务数据,涉及金额高达数亿元。
经调查,公司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人员涉嫌违规操作。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涉及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上市公司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等问题。
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虚报财务数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此案警示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二、案例二:深圳某公司涉嫌偷税漏税案(2019年)案情简介:深圳某公司通过虚假发票、隐瞒收入等手段,长期逃避税收。
经税务机关调查,该公司涉嫌偷税漏税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法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补缴税款,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案例分析:该案暴露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取违法手段逃避税收。
此案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
三、案例三: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违规出具审计报告案(2020年)案情简介: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为一家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
在审计过程中,该所未能发现公司存在的重大财务问题,导致审计报告失实。
法律责任: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吊销了其执业资格。
案例分析:该案反映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市场的主体,应承担起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
此案警示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会计违纪违法案例
1. 2019年,某公司的会计师伪造了公司财务报表,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夸大,以图获取更高的绩效奖金。
该会计师因财务造假违法行为被公司发现后被解雇,并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2. 2018年,某小型企业的财务主管将公司的财务资金转移到个人账户,并伪造了相关财务凭证来掩盖转移行为。
该财务主管最终被公司发现,被解雇并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3. 2017年,某公司的会计人员虚构了大量的供应商账户,并伪造了相关的采购记录和财务凭证。
通过这种手段,该会计人员成功窃取了公司几百万元的财务资金。
该会计人员最终被公司发现并移交给公安机关处理。
4. 2016年,某公司的会计人员与供应商勾结,虚构了大量的采购业务,并将采购金额中的一部分返还给供应商。
通过这种方式,会计人员非法获取了大量的财务资金。
该会计人员最终被公司发现,并因滥用职权和贪污罪被判刑。
5. 2015年,某公司的高级会计师伪造了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财务资金状况,以获取更高的股价。
该会计师被公司发现后被解雇,并被追究了刑事责任。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会计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会计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假审计、偷税漏税等。
本文将以某会计师事务所涉嫌虚假审计事件为例,分析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二、案件概述2019年,我国某地一家知名企业因涉嫌虚假审计被有关部门调查。
经查,该企业聘请的某会计师事务所涉嫌为企业提供虚假审计报告,帮助企业逃避税收。
事件曝光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三、案件经过1. 调查阶段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某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的审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嫌帮助企业偷税漏税。
2. 诉讼阶段在调查过程中,有关部门对某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负责人进行了立案侦查。
经过审理,法院认为某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构成虚假审计罪,判决该事务所及其负责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责任追究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对某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负责人作出了以下判决:(1)某会计师事务所被罚款人民币XX万元;(2)对某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依法判处有期徒刑X年,并处罚金人民币XX万元;(3)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XX万元。
四、案例分析1. 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本案中,某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负责人因虚假审计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充分说明了会计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审计职责。
(1)会计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师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士,应具备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准确性。
(2)会计师应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熟悉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审计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3)会计师应提高业务水平。
会计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2. 虚假审计的危害虚假审计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以下是虚假审计的几个危害:(1)损害企业利益。
虚假审计使企业无法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导致企业决策失误,损害企业利益。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
从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会计造假表现为两种类型:会计事项造假和会计报表造假。
会计报表造假是故意谎报某些财务价值,造成增强获利能力的假象,从而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
会计事项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盗窃,或将公司的资产转变为个人所有或使用。
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体表现在:
会计造假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
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
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会计造假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
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
后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的是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少接收政府有关部门的摊派。
1.资产虚增
(1)费用资产化
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
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入当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资产。
企业通过将费用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存货不实
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3)固定资产价值虚假
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后造成的无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
企业资产。
(4)递延及无形资产摊销不足
递延及无形资产应当按时足额摊销,已经淘汰过时的无形资产不应当再挂无形资产账而应当将摊余价值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
而许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使有价值或已经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不做相应的财务处理,却仍然作为资产列账,虚增了企业资产。
2.负债不实
(1)应付款项高估
许多企业的应付款项不及时或每年与往来单位核对确认清理,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应退未退、应付未付款项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应付款项(不包括长期应付款项)以及债权人已经不存在的仍挂账的也不少见,企业实际需付债务小于财务账面债务,企业应付款项高估。
(2)预提费用不实
许多企业为了调节当期损益,不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预提费用,而是根据企业调节损益的需求预提,有的企业应提的不提或不应预提及多预提的不及时冲销,致使预提费用会计科目反映不实。
3.虚报盈亏
(1)多计收入、少计费用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将未实现的收入作为收入入账,
如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就确认收入实现;有些企业虚构客户虚开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一些企业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计入成本,或在结转成本时不按配比原则,故意少转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及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有的企业则将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利用“未达账项”弄虚作假,调节利润。
(2)少计收入、多计费用
企业为了达到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目的,将正常的销售特别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税发票的销售,不按收入确认的条件进行确认,而是长期挂在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中且金额不变;有的企业则采取虚列预提费用,多提多摊费用的方法,达到虚减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对借入资金需按期计提利息,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应予以资本化。
有些企业工程早已完工,仍长期挂账,借款利息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同时又可以少提折旧,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4)随意调整报表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如为了增大管理费用,直接在损益中多计管理费用,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增大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额,造成表账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