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颅内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361.00 KB
- 文档页数:23
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常见问题处理丁舫【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常见问题以及处理措施。
方法将16例接受颅内开颅手术并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经过单因素条件回归分析后,得到的结果为:患者手术的时间较长、在术后出现了脑脊液的泄漏、手术中出现开放性乳突气房、使用人工硬膜以及吸收性明胶海绵的适应、脑室外引流等都是颅内感染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多因素条件回归分析得知:术中实施开放乳突气房、人工硬膜的使用以及术后脑脊液的泄漏现象是造成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16例患者在实施综合治疗后结果为14例治愈,显效1例,1例无效。
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实施颅内手术除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避免实施乳突打开、人工硬膜的使用;同时要对手术的切口加强管理,降低脑脊液的泄漏,以上措施是防止颅内感染出现的关键性措施。
在出现颅内感染后,要及时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20【总页数】3页(P77-78,79)【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常见问题;处理对策【作者】丁舫【作者单位】上海 200235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颅内环境在供血丰富、坚硬颅骨以及血脑屏障的保护下和机体的其他组织对比,并不容易出现颅内感染,颅内感染发生率一般在1%~7%[1-2]。
近些年来,随着手术环境的改善、消毒技术的提升、抗生素的有效利用,有效降低了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但是颅内感染仍旧是神经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感染,由于颅脑解剖结构自身的特点,在临床上并不存在特别的治疗方法,因而治疗较为困难,导致了较高的死亡以及残疾率。
本次研究将16例接受颅内开颅手术并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出现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感染的主要措施,总结护理的最终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收和治疗的16例接受颅内开颅手术并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其中颅内感染是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颅脑外伤后颅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侵入脑室和颅骨骨折等所致。
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下面我们详细讨论一下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一、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诊断颅内感染是颅脑外伤的常见并发症,但它的症状和体征千变万化,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我们可以按病程将颅内感染分为早期(术后7天内)和晚期(术后7天到一个月)两个阶段。
早期:早期颅内感染的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癫痫等。
临床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体温、颅内压、瞳孔大小、瘫痪等,并需要获取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晚期:晚期颅内感染的症状不同于早期颅内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意识淡漠、间歇性热、颈硬、肌肉僵硬、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脑脊液质量等。
医生需要用不同的检查方法诊断颅内感染。
一般来说,头颅CT扫描可以帮助诊断颅内感染。
脑脊液分析是发现脑膜炎的最常用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检查结果,结合颅脑CT和MRI影像学,对颅内感染做出确诊。
二、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治疗1. 一线抗生素的应用: 医生根据具体的病因和抗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甲氧西林、头孢菌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一线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
2. 法尼妥酸: 颅内感染患者可能存在颅内压增高的风险,因此需要使用草酸乙酯来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泰诺和布洛芬等抑制剂也可以缓解症状。
3. 根据病因治疗: 对不同病因造成的感染进行不同的详细治疗。
如:血窦炎结核感染,要用抗结核治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真菌感染等。
4. 手术治疗: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如败血症和颅骨骨折引起的感染,我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需要彻底清除感染灶,以及及时修复不同的骨头和脑膜的缺陷。
5. 慢性颅内感染患者长期的抗生素治疗和随访:颅内感染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并且需要接受长期的随访。
颅内感染疑护理难病例讨论发言【摘要】目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方法:通过该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行腰大池引流置管及脑室外引流管并鞘内注射抗感染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生化检查及饮食等方面观察患者颅内感染控制情况。
结果:颅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通过该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全程护理要点,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控制感染,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颅内感染;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护理讨论引流通畅是决定引流效果的关键,引流管不通畅或堵塞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1)管道颅内段插入过深、过浅或脱出脑室;(2)出血量较多、脑室内铸型;(3)脑出血患者早期有可能再次或继续出血,使新旧血块不断增多;(4)患者更换体位时,使原已沉积的血块再次漂浮起来,接近引流管口师管道堵塞;(5)引流管扭曲受压,一般敷料外引流管容易观察,敷料内扭曲受压不易被发现;(6)流出的血凝块在流至接头处时,由于接头处内径较小,容易造成堵塞。
颅内再出血是脑室引流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诱发颅内再出血的主要原因有:(1)低颅压或高颅压;引流速度过快,颅内压急剧下降,致使桥静脉撕裂,形成急性硬膜下血肿,或动脉瘤失去压力支持导致再出血;引流速度过慢或堵塞,使颅内压急剧升高也可导致颅内再出血;(2)持续血压升高,病人剧烈呕吐、引流管位置不妥、手术刺激、患者躁动均可使血管破裂导致再出血。
严格控制盒掌握引流速度,防止颅内压增高或下降过快,保持血压稳定,避免剧烈躁动,可有效防止患者颅内再出血。
颅内积气是双侧脑室引流的常见并发症,如积气较少可自行吸收,积气较多可造成较大危害。
因此,引流装置要密闭、各接口衔接牢固是防止颅内积气的重要措施。
同时密切观察引流管内有无气体并及时处理,可有效避免颅内积气。
颅内感染是脑室外引流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感染的主要原因有:(1)脑室引流管内液体或气体回流,使微生物随即带入;(2)细菌随引流管壁向内移位;(3)头皮毛囊寄生菌沿引流管向颅内移位。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对于神经外科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是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法,然而采用开颅手术时容易造成颅内感染,因此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当患者出现颅内感染以后容易造成患者出现相关的后遗症,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早期针对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并发的颅内感染进行治疗,多采用常规的抗菌药物进行,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开颅手术的抗感染发生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但是现阶段由于各种抗生素的不断研发与应用,临床中对于抗生素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耐药菌株也出现了强烈的增加趋势,导致现阶段采用抗菌素治疗时,其治疗效果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因此针对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造成颅内感染的致病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结合相关原因采取对症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1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临床特点1.1开颅手术导致的颅内感染并发率患者在进行开颅手术以后,3-7天内是患者颅内感染并发症出现的高发期,因此在患者手术之后的3-7天,我们应着重针对患者的颅内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同的诊断标准、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期所出现的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并发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9世纪40年代,颅内感染的病发率为15%左右,后期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颅内感染的发病率得到了显著的下降,到上世纪30年代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发率下降到1%-2%。
现阶段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使得颅内感染的病发率又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
1.2颅内感染的发病时间临床研究表明,患者接受开颅手术以后,其颅内感染的发生时间一般在术后一周,术后一周出现颅内感染的病发率可达到35%左右,还有30%左右出现在术后两周,在术后两周,出现颅内感染的病发率也占30%左右,还有少部分患者会在术后10-12天出现颅内感染。
对于开颅手术后采用的引流管,我们在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应尽量在手术之后24-48小时内拔除引流管,结合患者的引流情况,如果48小时以内不能拔除引流管,应尽量在术后5天内拔除引流管,防止患者在开颅手术后因为引流管的操作而成为患者出现颅内感染的致病原因。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48例治疗体会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治疗困难,轻者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费用,严重者影响预后,治疗不当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我科近年来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近5年死亡率为0,现总结近5年开颅术后颅内感染48例治疗体会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31例,女17例;年龄32-73岁,平均52岁;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11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开颅夹闭术8例,外伤性颅内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17例,颅内肿瘤开颅切除术12例。
术后留置皮下/硬膜外引流管21例,未留置引流管27例。
2、颅内感染诊断的时间:术后4-7天3、诊断术后颅内感染依据:术后3-5天高热、精神状态进行性恶化、脑膜刺激症阳性、少部分头皮切口不愈合伴有脑脊液漏、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高,手术口皮瓣下穿刺液常规或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10-10000)*106,外观黄色或乳白色,皮下积液或腰穿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4、治疗方法:头皮下积液穿刺置管引流9例,头皮下积液穿刺置管引流并或之后腰穿持续腰池引流21例,持续腰池引流18例。
细菌培养结果未出来前,应用万古霉素抗炎治疗,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11-25天。
其中一例开颅皮瓣下清创取出骨瓣。
5、治疗结果:感染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二、体会1、开颅术后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因此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前,经验应用万古霉素抗炎治疗。
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再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炎治疗。
2、早诊断、早治疗:对术后高热、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高的患者,首先查看头皮瓣下有无积液,若有积液,则给予穿刺抽吸,送穿刺液常规加细菌培养药敏检查。
若皮瓣下无积液,则早行腰穿送脑脊液常规加细菌培养药敏检查。
3、对明确为术后感染者,若头皮瓣下有积液并感染者,首先给予头皮瓣下穿刺置管闭式引流,充分引流出积液,若2天后仍不见好转者,则给予腰穿置管,持续腰池引流。
颅脑手术中的颅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颅脑手术是一种对脑组织进行操作的重要医疗过程,但这也使得患者容易受到颅内感染的风险。
颅内感染是指手术后颅内脑组织或者导管、脑室等部位发生的感染。
此类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预防和治疗颅内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颅脑手术中预防和治疗颅内感染的措施。
一、预防措施预防颅内感染的关键在于减少术中和术后的感染风险。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措施: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检查以评估颅部感染的风险。
术前的合理洗净和消毒是预防感染的第一步。
此外,确保手术器械的无菌以及手术室的无菌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2. 使用抗生素:术前和术后的适当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颅内感染。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手术类型来确定。
并且,应根据相关研究和临床指南的建议进行使用。
3. 术中措施:手术中的严格无菌操作对于防止感染至关重要。
包括使用无菌手套、巡视手术部位,保持手术器械的无菌和手术部位的湿润等。
4. 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软膏:根据术后伤口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软膏,以防止感染。
5. 患者护理:术后几天,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观察是否出现感染的迹象。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和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二、治疗措施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仍然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
及早的治疗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
1. 切口感染的处理:一旦发现切口感染,要及时清洗切口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严重的感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切口引流或者重新缝合。
2. 脑脓肿的处理:脑脓肿是颅内感染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对于脑脓肿的治疗,常规做法是通过手术切开头盖骨,将脓肿排出,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 抗生素治疗:在诊断颅内感染后,医生会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抗生素敏感性进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剂量应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4. 导管相关感染的处理:对于颅脑手术中常用的导管,如引流管或者脑室分流管,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拔除导管并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颅内感染诊疗常规【概述】颅内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侵入颅内,并在颅内生长繁殖引起相应的组织病理反应,致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神经外科感染主要有两种:手术后感染和外源性脑脓肿。
一般都很严重且预后差。
[诊断】具有以下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应考虑颅内感染:1、发热、颅压高症状、脑膜刺激征,CSF化脓性改变。
2、发热、颅压高症状、脑膜刺激征,CSF白细胞轻度至中度升高,经抗菌素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CSF恢复正常。
3、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发热,不典型颅压高症状体征,CSF白细胞轻度增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CSF中抗特异性病原体的IgM达诊断标准,或IgG呈4倍升高,或CSF涂片找到细菌;B.有颅脑损伤或颅脑外伤或腰椎穿刺史;C.脑膜附近有感染灶或有CSF漏者;D.新生儿血培养阳性。
[治疗及预后】1、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后前三天一般不做腰穿,发热超过38℃,腰穿后须查CSF常规,生化,细菌涂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血和CSF中C-反应蛋白。
2、为除外无菌性脑膜炎,在手术第四天以后检测血和CSF的C-反应蛋白。
手术4天以后CSF中C-反应蛋白浓度仍较高时,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
3、术后应依据致病菌敏感程度使用抗菌素。
细菌培养阴性者,由一线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素用起,同时应用甘露醇和速尿减轻脑水肿,应用抗癫痫药物防治癫痫。
疑有感染加重时,可行腰穿检测CSF,必要时还可放液或行持续引流。
4、药物多以静脉用药为主,鞘内注射多不推荐使用。
5、脑脓肿手术治疗可分为脓腔穿刺和脓肿切除术。
脓肿切除适应症:脓肿包膜形成,位置不深,且在非功能区;反复穿刺抽脓未能好转或治愈的脑脓肿;多房或多发性脑脓肿;外伤性脑脓肿含有异物或碎骨片者;脑脓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应急诊手术;脑疝病人急诊钻颅抽脓不多,应切除脓肿并去骨瓣减压;开颅探查时发现为脑脓肿者;脑脓肿切除术后脓肿反复复发者。
脓腔穿刺术适应症:任何种类的脑脓肿,病情较为稳定者;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脑脓肿;位于中央区或深部的脑脓肿;婴幼儿、老年人或体质衰弱难以耐受较大手术者;危重脑疝或行将脑疝的病人,急诊穿刺抽脓。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探讨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伤害,其后果可能包括颅内感染。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其治疗和干预对策十分重要。
本文将围绕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
1. 术中因素:手术中的污染程度、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是术中影响感染的重要因素。
2. 术后因素:术后的伤口护理、患者的体质状况、免疫功能状态等也会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3. 医院环境:医院环境的卫生状况、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以及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是影响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4. 个体因素:患者自身的情况,如既往有无手术史、有无合并症、疾病的种类等都可能对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干预对策探讨1. 术前准备:术前加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医院。
2. 术中细节: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手术区域和手术器械的无菌操作,术中严格控制术中感染的发生。
3. 术后护理:加强伤口的术后护理,避免伤口的二次感染,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4.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
6. 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颅脑外伤后感染的认识,引导他们正确的防范和处理感染。
三、结语对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控制。
通过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细致管理和护理,以及医院环境的严格管理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希望本文能够对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提高对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做出积极的贡献。
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经验性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是可能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一个重要因素。
颅内感染的患者如果接受过抗牛素治疗,脑脊液涂片和培养的阳性率低于 50%。
国内有文献报道培养的阳性率低者仅 5.4%。
在目前实际工作中,经验性治疗仍然是治疗颅内感染这一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
2019 年 1 月 1 日一 20lO 年 1 月 1 日,我院共 2l 例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接受了相应经验性的抗菌药物治疗。
现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现阶段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经验性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做初步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9 年 1 月一 20lO 年 1 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颅脑创伤手术患者 749 例,其中发生颅内感染患者共 2l 例,占 2.8%。
其中男 14 例,女 7 例;年龄 18—7l 岁,平均 42 岁。
颅内感染在术后 3 一 13 d 出现,平均 5.7 d。
1.2 诊断依据依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卫医发[2001]2 号):患者开颅手术后凡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或) 脑膜刺激征阳性者,经腰椎穿刺发现脑脊液炎性改变:脑脊液常规化验中自细胞>10×106/L,白细胞分类中多核细胞>55%,潘氏试验阳性。
满足上述条件者尚需满足下述二条件之一:(1)脑脊液中培养出病原菌或脑脊液涂片找到病原菌;(2)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
结合临床实际,笔者考虑上述诊断标准稍加补充“有脑脊液炎性改变,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炎性不改善 H病情呈恶化进展者也可诊断颅内感染”。
1.3 治疗方法 2l 例患者在考虑颅内感染后立即腰椎穿刺或脑审外引流留取脯脊液标本.进行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培养、脑脊液生化等检查,抽取血常规及血培养。
留取脑脊液标本后谚即停止原使用抗生素,更改为广谱抗乍素治疗:其中使用万古霉素 + 头孢曲松者 6 例 (近 2 年冈我院头孢曲松耐药菌增多,基本未再选用),万占霉素 + 头孢他啶者 lO 例,哌拉两彬他唑巴坦 3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