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热论治银屑病
- 格式:pdf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分析作者:李英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1期李英吉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摘要】银屑病即俗称的牛皮癣,其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皮肤疾病[1],病程较长,以反复发作,治愈率较低,加之其多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以及银屑病的辩证治疗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治疗;辩证银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在患者的生活质量。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的“白疕”“顽癣”等,属于“松皮癣”“干癣”等病的范畴[2],主要是以红色丘疹或者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方法。
近年来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应用中医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进展,现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银屑病多有内因禀赋血热之体,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在发病初期多夹有风寒或风热之邪,以致毛窍闭塞不通[3],气血运行不畅,阻塞于肌表而生;或湿热内蕴,外受风湿,内外合邪,痹阻经络,阻郁于肌肤而发;或因营血不足,经络失养,气血瘀滞,肌肤失荣而发;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虚的证候。
其病位在肌肤,多与肝、肾相关;其病性以湿邪、血热实证为主,部分夹有血虚、阴虚之证。
2 辩证论治2.1 血热风燥证主证为皮疹多呈点滴状、钱币状的红斑丘疹,色深红或鲜红,出血点明显,鳞屑较多,伴有瘙痒,皮疹反复出现,皮损鲜红,红斑较多,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点状出血,常常伴口渴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或数。
其治疗时,应以清热凉血、祛风润燥、养阴祛风为主,可选用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其方为淡竹叶、粳米麦门冬、栀子、丹皮各15g,半夏、黄连、黄苓、黄柏各10g,人参、甘草各5g,石膏40g。
主要治疗功能为清热凉血、祛风润燥、滋阴养血。
每日1 剂,水煎内服。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消银解毒汤治愈白疕(银屑病)病案:史某,女,33岁。
初诊:1987年1月24日。
主诉及病史:1980年冬,始在头顶部出现稀散斑片,上覆白皮,以后皮疹日益增多,逐渐扩散至躯干及四肢,瘙痒颇甚。
六年来反复发作,时重时轻,曾去几所医院诊为“银屑病进行期”。
经治多次无效。
两个月来症又加重,新疹不断出现,瘙痒夜剧。
诊查:头顶及两侧遍布红斑,银屑堆积,发呈束状;躯干、四肢呈散在较多点状的、片状的红斑,上覆薄银屑,刮去鳞屑基底有较多出血点;伴口渴喜饮、尿黄便干。
苔薄黄,舌红赤,脉弦滑。
辨证:血热偏盛,兼夹湿热,热盛生风,壅抟肌肤。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泄湿,熄风止痒。
处方:消银解毒汤(自拟方)加减。
水牛角片30g 板蓝根25g 蚤休30g 银花15g 紫草25g 生地黄25g 赤芍20g 苦参12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土茯苓30g 全蝎6g 海桐皮15g水煎两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
皮疹处取苦蛇酊外抹后,再1用加味黄连膏外擦,日2次。
二诊:2月10日。
服上方药15剂后,头部银屑显少;头及全身皮疹消退已逾1/3,余者变薄;瘙痒显减。
后按上方随症稍予加减,又服药三十余剂,全身皮疹全部消退。
两年后信访,函复未再复发。
按语白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银屑病,是皮科最常见且易复发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
鉴于本病进行期以血热型者居多,其发病机理为血热毒盛,兼夹湿热,热盛生风,壅抟肌肤所致,故选用凉血解毒、清热泄湿、熄风止痒的消银解毒汤。
本方系余多年的经验方,投治本病血热型者屡获良效。
方用水牛角片、银花、紫草、生地黄凉血解毒;赤芍活血化瘀;板蓝根、蚤休、土茯苓清热解毒;蚤休为肝经要药,既擅解毒清热,又能泄风阳而定痉,故又有镇静止痒作用;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泄湿止痒;热盛则生风,血热与内风交煽,致瘙痒剧烈,故用全蝎、海桐皮熄风止痒;尤以全蝎既善熄肝风之内动,又可深入病所通络搜风以化斑,故对本病之剧痒者确有卓效。
银屑病的辨证论治作者:王环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 R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11-01【摘要】银屑病(Ps)俗称牛皮癣,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病.临床可分4型,其中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或斑块,皮损表面覆盖白色鳞屑,鳞屑脱落后露出光红基底,有点滴状出血,自觉瘙痒,好发于头皮及四肢,严重者皮损融合成大片泛发全身。
本文对银屑病进行以下相关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祖国医学称银屑病为"白疙"。
"白疙"作为病名始载于《外科大成•卷四》"白疙,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疙,俗呼蛇虱。
"[1][至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对本病描述更为详尽,文中记载:"白疙,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
"[2],此外,历代医家所记载的"干癣"、"松皮癣"、"银钱疯"等,病名虽异,但所描述的症状与白疙相似。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皮肤界的前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有几种比较成熟的学说:血热论、血燥论、血瘀论、血虚论等。
3 辨证分析血热型: 代表是名医赵炳南。
赵氏[6]认为:血热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依据相当于进行期银屑病。
本型临床特征为初发或复发不久,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或混合状,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新疹不断出现,有同形反应。
伴有心烦口渴、便秘渡赤,舌质红赤,脉弦滑。
病程短,有精神及饮食因素、感冒、扁桃体炎及咽炎病史。
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为法。
这种情况的治疗应以气分、卫分药物为主。
血瘀型:以丁履伸为代表。
本型常见于静止期银屑病。
银屑病中医辨证认识的发展演变陈曦;曾亚军;李玲玲;段行武;周琳;张润田【摘要】银屑病作为皮肤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古代社会,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逐步确立了内有血热血燥兼感外邪的内外合邪基本辨证治疗思路.在近代社会,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经历了初步分型的简约阶段,百家争鸣的丰富认识阶段,以及化繁为简的规范化研究阶段,最终形成了”辨血为主,从血论治”的基本中医辨证思路,确立了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3个基本证型.现将银屑病中医辨证认识的发展演变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16)006【总页数】5页(P560-564)【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辨证;发展演变【作者】陈曦;曾亚军;李玲玲;段行武;周琳;张润田【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北京1011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63中医皮肤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关皮肤科疾病的记载,在中医古籍中大多归于外科或内科杂病中。
而银屑病作为皮肤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模糊到详实的过程,是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逐步深化的。
笔者查阅了大量古籍并总结当代著名皮肤科医家临床经验,现将银屑病中医辨证认识的发展演变总结如下。
1 古代文献对银屑病的认识古代医籍中,关于“银屑病”一名并无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的描述,笔者大致可以判断书中所载“干癣”、“风癣”、“蛇虱”、“白壳疮”、“银钱疯”、“松皮癣”等病名属于此病。
1.1 先秦至隋唐时期先秦至隋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的时期。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其“六淫致病”学说的提出,对这一时期皮肤疾病病因分析具有指导意义;而仲景《伤寒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主的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建立,对此期皮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北足中医药 2021 年1月第 40 卷第1期Bei丨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21,Vol. 40, No. 1•79 •儿童银屑病中医辨治浅析张首旭1刘昶1陈丽君1肖翔1周冬梅2(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首都误科大学附厲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10)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规划项目(J J2018-55, J J2018-54);北京市财政项目(P X M2019_026273_ 000005)通信作者:周冬梅,E-m a i l: 52176857@163.c o m【摘要】银屑病是皮肤科重点的研究病种,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从血论治”银屑病的理论 体系,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血热是儿童银屑病的关键病机,同时血热常夹湿夹毒;治疗应凉血解毒、健脾化 湿、消积导滞,依据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用药。
【关键词】儿童银屑病;从血论治;中医治法;健脾消导D O I:10. 16025/j. 1674-1307. 2021.01.021银屑病是皮肤科研究的重点病种,临床上常 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发病机 制复杂,近年来儿童银屑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 势。
在辨证治疗上,赵炳南先生“从血论治”银 屑病的理论,是目前公认的银屑病辨证思路。
另外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治疗上与成人银屑病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医药治 疗小儿银屑病亦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试从“从 血论治”的角度浅谈儿童银屑病的治疗,为儿童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银屑病中医又称“白庀”“干癣”等,其病因 病机历代医籍中有诸多论述,如巢元方在《诸病 源候论》中提到“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 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
若其风毒气多,湿气 少,则风沈(疹)入深,故无汁,为干癖也”。
中医治疗银屑病综述【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62-01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属中医“白”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根治较为困难,本病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现将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新近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由外邪内侵,七情内伤,脾胃失和等因素致内外和邪、热雍血络所致。
范氏认为,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为:(1)素体燥热,又因外感邪毒,搏于肌肤,郁而化热,而成血热之证;(2)病久耗伤气血,肌肤失养;(3)七情所伤,气滞血瘀或久病成瘀,瘀血阻络,肌肤失养;(4)饮食不节,湿热内生蕴结肌肤;(5)热蕴日久,化火炎肤。
2 临床表现及分型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遗传倾向。
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并且除红斑、丘疹和鳞屑外,尚可有水疱、脓疱等皮损,以四肢伸面、头皮和背部较多。
根据银屑病的临床特征,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四种类型,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
3 治疗3.1 中医治疗3.1.1 辨证治疗吴氏将本病分为三型,(1)血热型:治疗以凉血清热解毒为主,药用生地、赤芍、丹皮、生槐花、板蓝根、白鲜皮、白花蛇舌草15 g,白茅根、土茯苓各30 g,紫草、金银花各10 g,甘草6 g;(2)血燥型:治宜养血活血润燥为主,药用生地、首乌、麦冬、丹参、白鲜皮各15 g,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鸡血藤各30 g,当归、红花各10 g;(3)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软坚为主,药用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当归、乌梢蛇各10 g,鸡血藤、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 g,白鲜皮、赤芍各15 g,丹参20 g,甘草6 g。
共治疗血热型20例,血燥型9例,血瘀型13例,总有效率为93%。
梁氏运用养血润燥、清热利湿之剂治疗。
药物组成:生地15 g,当归10 g,牡丹皮10 g,红花6 g,乌梢蛇15 g,丹参30 g,土茯苓30 g,白鲜皮15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赤芍15 g,甘草6 g。
中医名医、专家论治银屑病(牛皮癣)一、朱仁康论治银屑病朱仁康认为“禀素血热”是银屑病的主要病因。
禀素血热,或感外六淫,侵袭肌肤,或心绪烦扰,七情内伤,或过食辛辣,饮食不节,使血热内蕴,外壅肌肤而成。
初发者常因热盛生风,风盛化燥,为血热风盛;久者阴血已伤,毒热未尽,肌肤失养,为血虚风燥;银屑病多郁热,易形成湿热,为风热兼湿或湿热化毒;或肾阳不足易夹寒,为风湿瘅滞等。
临床分为六型论治。
(一)内治法1.血热风盛证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
初起多发于外感之后,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鲜红、心烦口渴、大便干,脉弦滑,舌质红紫,苔黄。
证属:由于血热内盛,外受风邪,内外合邪,血热风盛或伤营化燥,是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病。
治宜清热凉血,祛风解毒。
方用土茯苓汤或土茯苓丸或克银一方。
土茯苓汤:土茯苓30g,生地黄30g,草河车15g,生槐花30g,紫草15g,山豆根9g,白鲜皮15g,大青叶15g,忍冬藤15g,甘草6g。
土茯苓丸:土茯苓310g,草河车250g,山豆根250g,夏枯草250g,白鲜皮125g、黄药子125g。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次3丸,每日2次。
克银一方:土茯苓30g,草河车15g,北豆根10g,白鲜皮15g,板蓝根15g,忍冬藤15g,威灵仙各10g,甘草6g。
2.血虚风燥型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
病久不退,皮肤干燥,皮损小如钱币,大如地图,色淡白或黯褐或黯紫,鳞屑干燥不易剥离,瘙痒剧烈,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或舌黯有瘀斑,脉弦细。
证属:风燥日久,伤阴耗血或为平素血虚之人。
治宜滋阴养血润燥、清热解毒,用养血润燥或山白草丸或克银二方。
养血润燥:生熟地黄各15g,当归12g,桃仁9g,红花9g,丹参12g,玄参9g,天冬9g,麦冬9g,麻仁9g,甘草6g。
山白草丸:山豆根90g,白鲜皮90g,草河车90g,大青叶45g,鱼腥草90g,夏枯草45g,炒三棱45g,炒莪术45g,王不留行45g。
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次3丸,每日2次。
•238•浙江中医杂志2021年4月第56卷第4期从“玄府寒-血络热”探析银屑病病机和辨治*徐田红单筠筠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9摘要银屑病的中医病机复杂,观点杂乱繁多。
“从玄府论治”和“从血论治”是两种主要观点,但二者的核心内容相互矛盾,银屑病的某些特殊现象单用其中一种观点也难以获得合理解释:文章将六经辨证、卫气 营血辨证与银屑病的辨证进行比较研究,统一了上述两种观点,提出了“玄府寒-血络热”的新理论,并据 此探析银屑病病机和辨证论治体系。
关键词银屑病玄府寒血络热中医病机辨证论治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皮肤疾病,顽固难 治,常罹患终生。
银屑病的中医观点杂乱繁多,尚未形成 统一体系,其中,“从玄府论治—和“从血论治#是两 种主要观点。
虽然二者均有合理性,但其核心内容相互 矛盾,治法迥异,难以融合形成体系,而且银屑病的某些 特殊临床现象单用其中一种观点难以获得合理解释。
这 两种观点的核心内容源于伤寒、温病两种传染性疾病理 论,但银屑病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其特殊证候,不能从银屑病的独有特征出发进行理论突破,可能是两 种观点相互矛盾的原因。
本文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 证与银屑病的辨证进行比较研究,将两种观点融会贯 通,提出了“玄府寒-血络热”的新理论。
1银屑病“寒热二象性’’探析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既有寒象,又有热象,表现出明 显的“寒热二象性”,具体如下:①红色丘疹、斑块表面覆 盖银白色鱗屑,红色辨证为热象,皮损越红则热象越重,白色辨证为寒象,白色鳞屑越厚则寒象越重;鳞屑刮除 后其下多有灼热感,提示为热象,但皮损的汗出难度远 超太阳伤寒证,提示寒象严重;皮损分布具有发散性,甚 至迅速散布全身,辨为热象,但皮损又有收敛性,如束状 发、丘疹或斑块的边缘紧束,寒主收引,辨为寒象。
②银 屑病性关节炎、指炎的局部红肿,辨为热象;但红肿程度 轻微,且伴有疼痛、晨僵和遇冷加重,辨为寒象。
③银屑 病病情深受气候、饮食、年龄等外因影响,既有冬重夏轻 的寒象证候,又会因过食温热辛辣食物加重,而且血气 旺盛的青壮年病情较重,年老常趋缓,说明有热象证候 ④银屑病采用光疗、日光浴、温泉浴、汗蒸、火罐、温热中 药等温热性质或者清热凉血泻火中药等寒凉性质的治*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液相芯片 技术对寒证、热证及中药干预后寻常性银屑病免疫网络的研 究,编号:2021ZA113疗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疗效。
治银屑病的三个⼩偏⽅⽣活中,银屑病俗称⽜⽪癣,是种常见的⽪肤疾病。
中医对于⽪肤病的治疗具有不错的成效,今天秘⽅⽹给⼤家分享治银屑病的三个⼩偏⽅。
有需要的来看⼀下吧。
1、清热解毒活⾎⽅【药物组成】黄芪、⽣地黄、鸡⾎藤各30g,⾚芍、黄芩、⽩花蛇⾆草各15g,丹参20g。
【药物加减】湿重者,加茯苓、泽泻各10g,茵陈蒿15g;热甚者,加⽩鲜⽪15g,桑枝10g;伴咽炎者,加⽞麦桔⽢汤。
【适⽤病症】银屑病。
【⽤药⽅法】每天1剂,加⽔500mL煎30min,取药液300mL,分早、晚服。
7天为1个疗程,⼀般治疗4~8个疗程。
⽪损局部外⽤⼤黄⾣涂搽。
2、益⽓活⾎⽅【药物组成】党参、板蓝根各15g,紫草、⽞参、黄柏陈⽪、荆芥、川芎、丹参、⽢草各9g,红花6g,⼟茯苓30g。
【药物加减】风盛瘙痒者,加乌梢蛇、花椒;⼝⼲便秘者,加⼤黄、连翘;脓疱重者,加皂⾓刺;病损在头部者,加何⾸乌、⼭楂;腰骶、肘膝部位者,加炒杜仲、熟⼤黄;红斑为主者,加牡丹⽪。
【适⽤病症】银屑病。
【⽤药⽅法】每天1剂,⽔煎服。
配合欢乐膏(硫黄30g,雄黄、轻粉、红粉、花椒各20g,砒⽯、狼毒、冰⽚各10g,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加⼊凡⼠林混匀)外涂患处。
3、凉⾎化瘀疏风汤【药物组成】⽣地黄、鸡⾎藤各30g,⾚芍、当归、⽩鲜⽪各20g,⼟茯苓、紫草、⾦银花各15g,乌梢蛇、七叶⼀枝花、⽩芷、防风各10g。
【药物加减】属⾎瘀者,加丹参、桃仁;⾎热者,加⽞参、⼤青⼀叶;湿热蕴结者,加龙胆草、黄芩。
【适⽤病症】银屑病。
【⽤药⽅法】每天1剂,⽔煎,分早、晚服。
另将药渣煎取药液熏洗患部,每次约30min,每天1次;局部外涂恩肤霜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每天2次。
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以上治银屑病的三个⼩偏⽅是来⾃民间中医的独门秘⽅,因个⼈症状的不同⽤药剂量可能会有些出⼊,如果不适很懂药理的朋友,需要咨询过以后才可尝试⽤药。
名医传承中国民间疗法CHINAS NATUROPATHY,May.2021,Vol.29No.9参考文献[1]王乐琴.从肝脾不和论治针刺治疗顽固性颈椎病临床观察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6):1150-1153.[2]周卿.阿是穴傍针刺结合电针治疗中青年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3]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李占永,李晓林,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覃一松,何文彬.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7]杨继洲.针灸大成[M].孙外主,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闫冬,陈聪,宋咏梅.大椎穴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山东中医杂志,2018,37(3):262-266.[]王琼.针刺悬钟穴治疗颈椎病患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10]陈玉兴,周瑞玲,崔景朝.羌活胜湿汤单煎与合煎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2(1):15-17.[11]巩子汉,段永强,付晓艳,等.羌活的药理作用研究亚太传统医药,2019,15(5):192-194[12]周璐丽,曾建国.独活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国现代中药,2019,21(12):1739-17彳8.[13]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王颖,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收稿日期:2020-07-03)王建青从湿、毒、瘀论治顽固性斑块型银屑病经验刘越仏,王建青泪(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摘要】银屑病的治疗始终是困扰皮肤科医生的难题,尤其是顽固性斑块型银屑病,该病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记载,认为多属于“白疙”。
“蛇虱”、“松皮癣”的范畴,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瘤》中记载:“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面痒,搔起白皮,由风气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此段文字生动地记载了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风热湿邪外袭,客于皮肤,人于血分,而发于肌肤,阻于经脉,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火郁而发,达于肌肤,日久气血虚亏,经脉肌肤失养,干枯脱屑。
中医根据本病各个不同发病阶段辨证论治,常见分型如下:一、血热型此型多见于进行期,皮疹发生及发展迅速,局部潮红,新生皮疹不断出现,鳞屑不能掩盖红斑,自觉瘙痒,并有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或数等症。
辨证:毒热蕴结,郁于血分。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凉血活血汤加减。
生槐花、白茅根、生地、鸡血藤各30克,紫草根、茜草根、丹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血瘀型此型患者病情稳定,鳞屑斑基底暗红,鳞屑较厚,甚者为蛎壳状,自觉瘙痒,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辩证:湿毒内蕴,血瘀络脉。
治法:祛湿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祛湿活血汤加减。
土茯苓30克,茵陈、双花、连翘、野菊花、元参各15克,公英、地丁各20克,三棱、莪术、赤芍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三、血燥型患者处于该病消退期,病程较长,无新疹出现,疹色淡红,呈钱币状或融合成片,浸润、脱屑,舌红少苔,脉沉细。
辨证:血燥血亏,肌肤失养。
治法:养血润燥,方药:血燥方加减,熟地30克,白芍20克。
当归、首乌、蜂房、天冬、麦冬、白鲜皮各15克。
四、风湿热型(关节型)患者红斑泛发、脱屑、皱褶处有潮湿、糜烂、关节红肿疼痛,体腹胀、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湿热壅盛,脉络受阻。
治法: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方药:宣痹汤加减。
金银花、防己、薏苡仁、滑石、灵仙、连翘各15克,蚕砂、赤小豆皮各10克。
银屑病中西医治疗微科普银屑病是临床上常发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又被称之为“干廯”,和“白疕”,民间俗称“牛皮癣”。
具有病程迁延反复、治疗难度高和不适反应多等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影响较大。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认为该疾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共同的免疫介导途径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
随着临床医学快速发展,对于本病的病理机制的发生转归认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然而,西药在本病的治疗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病程迁延反复、药副反应多等,随着近年来中医学的兴起,其辩证分型和对症施治的治疗思想得到了临床上普遍的认可,具有用药安全有效、药副反应轻和复发率低等用药优势。
具体叙述如下:一、发病机制银屑病的病因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中医研究认为本病多因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例如:内有蕴热,外感风邪,受阻皮肤,蕴结不散而发;机体蕴热偏盛,加性情急躁,内火内生而发;外邪入里化热而发;辛辣肥甘及荤腥发物恣食,伤脾胃,伤郁热,内外邪,积于血穴,血热风发。
西医认为本病患者多伴有家族史,与免疫、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有研究就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处病理性质展开病理学研究发现,多为含CD+4中性粒细胞的NMunro微脓肿,伴有角化不全,真皮及表皮部CD+4、D8+T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联合形成的浸润。
二、中西医治疗由于医学理论和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西医对银屑病的病理及治疗普遍有着不同的认识,西医多从细胞、分子等微观形式对银屑病展开研究,寻求微观病理变化,展开支持治疗;而中医多秉承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展开对症治疗。
具体如下:(一)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银屑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思想,纵然不同医家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各有不同,在银屑病的治疗上长期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但辨治原理基本相同。
再从血液治疗,如中科院广安门医院将常见的银屑病分为三种类型:血热风盛、血虚风燥、淤血阻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