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4 比例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明确目标】
1.比例的定义。
2.比例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比例的定义。
2. 比例的意义。
【前置自学】一、回答:1.什么叫做比?
2、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求出它们的比值。
12 : 16 =
4、.5 : 2.7 = 1 0 : 6 =
【展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订正答案。
【合作探究】
1. 课本例1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2.()叫做比例。
3. 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说出判断的根据: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4.计算出上题中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5.比例的性质。
【达标拓展】
1、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3、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后记】。
解比例教材分析例2:解比例。
在教学例2之前,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以提示解比例的方法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再利用相应的方程求出未知数。
例2的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入,呈现了解答问题的去全过程。
根据问题设x,引导学生根据相关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比例,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进行解方程,求出未知数。
例3:解分数形式的比例。
教材只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特别注意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空间,解方程让学生自己完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板书:a:b=d:c a/b=d/c)二、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我们刚才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而另一个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三、探索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
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
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 比例的化简:通过交叉相乘的方法,将比例化简为最简比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化简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比例的化简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有20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 讲解比例的意义: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引入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如20:5,表示小明有20个苹果,要分给5个朋友,这就是比例。
3.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比如20:5,两内项是20和5,两外项是5和4(因为20÷5=4),它们的乘积都是100,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 比例的化简:通过交叉相乘的方法,将比例化简为最简比例。
比如20:5,我们可以交叉相乘,得到20×4=5×5,两边同时除以5,得到最简比例4:1。
5. 例题讲解:比如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向乙地行驶,问几小时后汽车到达乙地?我们可以设汽车行驶x小时后到达乙地,那么比例就是120:60=x:1,通过比例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60x=120,解得x=2,所以汽车2小时后到达乙地。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做一些类似的题目,巩固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比例的化简:交叉相乘,化简为最简比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甲、乙两地相距80千米,一辆自行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乙地行驶,问几小时后自行车到达乙地?答案:自行车4小时后到达乙地。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知识点总结1、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1)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y/x=k(一定)(2)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3、比例的应用(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边长的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角度不变,面积变化,周长变化。
2、通常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放大比例尺的后项为1。
当前项<后项,比值<1,是缩小当前项>后项,比值>1,是放大3、放大一个图形按照n∶1的比扩大之后,它的大小发生改变,形状不会改变。
所有边长扩大n倍,周长扩大n倍,面积扩大n²倍,所有的内角的度数不发生改变。
4、缩小一个图形按照1∶n的比缩小之后,它的大小发生改变,形状不会改变。
所有边长缩小到原来的1/n,周长缩小到原来的1/n,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n²,所有的内角的度数不发生改变。
5、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数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式子);四解(解比例);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版)比例一、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可以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 :d,那么ad=bc o3.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也可以解比例。
三、解比例1.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解比例的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的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外项之积与内项之积相等的等式,再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项的值。
提示: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既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读法相同。
2.4:1.6=60:40't内项J t例如:----外项——12.4X40=1.6X60提示:如果4个不同的数能组成比例,那么这4个数一共能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
提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不是解比例唯一的方法,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或其他方法解比例。
总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先找变量(两种相关联的量),再看定量(两种量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最后作出判断。
四、正比例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A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乙以oX3.正比例的图象:如果把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中相对应的数都看作是一个数对,在方格纸上把写这些数对相对应的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射线:反之,该射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就是正比例关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一组具体值。
五、反比例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下4.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六年级下 4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在我们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中,比例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41 节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首先,咱们来说说什么是比例。
简单来说,比例就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比如说,如果有两个比,分别是 2:3 和 4:6,咱们来看看它们是不是比例。
先把2:3 化简,得到的最简比还是2:3;再把4:6 化简,得到 2:3。
发现没有?这两个比化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 2:3 = 4:6,它们就是一个比例。
那比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其实用处可多啦!比如说,我们在做蛋糕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调配面粉、鸡蛋和糖的量;建筑工人在建造房子时,也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来使用水泥、沙子和石子;还有地图上的比例尺,能帮助我们知道实际距离和地图上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咱们再深入了解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可是解决比例问题的关键哦!比例有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比如说,对于比例 2:3 = 4:6,2 和 6 是外项,3 和 4 是内项,那么 2×6 = 12,3×4 = 12,是不是相等呀?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那这个性质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啦!比如说,我们知道一个比例中的三个项,就可以利用这个性质求出另一个项。
比如,已知比例 3:4 = 9:x,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3x = 4×9,3x = 36,x = 12。
这样,我们就求出了未知数 x 的值。
再比如说,我们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也可以用这个性质。
如果两个比的外项积等于内项积,那它们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咱们来做几道练习题。
比如,判断 1:2 和 8:16 是不是比例。
先分别化简这两个比,1:2 已经是最简比,8:16 化简后是 1:2。
因为它们化简后的比是一样的,所以1:2 = 8:16,它们是比例。
解比例教学内容(1)概念原理:解比例;(2)思想方法:观察、比较、判断,归纳;(3)能力素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解析本课是《比例》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经学习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知识,而且与解比例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对于解比例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这为学习解比例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解比例的含义,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目标解析(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明确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式中的未知项。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解比例。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问题1】(1)这两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多少?(2)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比例中未知的项是多少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搭建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为学习新知提供合适的空间。
预设师生活动:(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第一个比例:内项是5和2,一个外项是10,另一个外向未知;第二个比例:外项是1.8和5,一个内项是0.9,另一个内向未知;(2)方法一: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方法二: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探究新知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问题2】(1)通过读题,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得到的信息列出一个比例吗?怎么来解这个比例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猜想、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比例的意义。
课本第32-3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3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我能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
组成比例。
2、我会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能快速、正确判断两个简单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形成一定的数感。
教学流程:
【课前独学】
一、旧知铺垫
1、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火车4小时行320千米,火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化成最简整
数比是():(),比的前项是(),比的后项是(),比值是()。
二、自学课本第32-33页,完成下面各题。
1、第32页左上图和右下图中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和比值分别是:
左上图:():(),比值是( ),右下图:():(),比值是( )。
2、计算后我发现:。
所以,可以将这两个比用()
连接,写成一个()式,即15:10=():()或15/10=( )/(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值
相等的式子叫做()。
3、我还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是:必须有()个比,且()相等。
【知识链接】上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我的小问题:。
【课中导学】
三、情境导入
1、同学们,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我国国旗法第十七
条“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
2、观看课本上的四幅图。
这4幅图中都有国旗,在不同的场合国旗大小一样吗?国旗是可以随便制作的吗?究竟
国旗的尺寸中存在着什么有趣的比呢?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Array内容:比例的意义(板书)
四、独学检测
1、说一说:小组展示独学收获。
2、批一批:两人小对子互批独学习题,并互评。
五、合作探究
1、比例的意义
(1)找一找:这4面国旗中,你还可以找出哪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2)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
(3)写一写: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例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试一试。
(4)想一想: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思考:比例由几个比组成?这两个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
(2)试一试:完成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1题。
3、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 )和( ),组成比例是
( )。
4、讨论:课本第33页做一做第2题右图中的4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六、小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评价、质疑、优化。
【检测反馈】
一、填空 。
1.表示( )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 )是不是相等。
3.4:6和8:12,他们的比值都是( ),组成的比例可以写成
( ),也可以写成( )。
4.12的因数有( ),选出其中4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括号里写上是或否,照例子写出理由。
)
(1)3:8和15:40 ( ) 因为3:
8= ,15:40= ,两个比的比值 ,所以两个比 组成比例。
(2)下表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课本第36页练习六第1题)
【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