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蚕场,是指饲养柞蚕的场所。
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障柞蚕的健康和生长,蚕场管理非常关键。
同时,柞蚕容易感染软化病,因此软化病的防治也非常重要。
一、柞蚕蚕场管理(一)场址选择柞蚕蚕场的选址应该远离十字路口、垃圾堆、污染源和养鸡场、养猪场等畜牧养殖场,同时也应该远离柞蚕的天敌和病菌。
柞蚕栖息地应该是纯净、干燥、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灰尘少。
(二)环境卫生在蚕场内应该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每天要清扫地面、清理废弃物,并每周进行消毒。
消毒使用的药剂应该是安全、环保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三)饲料管理柞蚕的饲料主要是桑叶和桑树枝。
在柞蚕的不同发育阶段需要提供不同的饲料,同时也需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卫生。
在饲料上还要注意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四)免疫管理柞蚕也有自身免疫系统,但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病菌。
因此,在柞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疫苗接种或注射药物进行预防。
(五)人员培训柞蚕的饲养和管理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因此,蚕场负责人应该对蚕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柞蚕容易受到软化病的侵害,软化病是由一种微生物引起的蚕病,主要表现为蚕体肌肉软化后死亡。
因此,防治软化病对于柞蚕的饲养和发展非常重要。
(一)预防为主对于软化病的防治,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方法,保持蚕场的清洁和干燥,控制室内湿度和温度,避免蚕室的堆积,而且在柞蚕的进入蚕室前应该进行多重检查,确保无病虫害。
(二)使用病毒抑制剂病毒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有效地抑制病毒感染,从而保护柞蚕健康。
使用病毒抑制剂可以大大减少柞蚕被感染的概率,提高其生理健康水平。
(三)治疗病蚕对于柞蚕的软化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以抑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治疗时应该选择安全、有效的药品,按照药品说明进行使用,防止造成毒害。
(四)消毒消毒可以有效地杀死病菌和害虫,从而保持柞蚕场的卫生和清洁。
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丝绵质地优良,被称为“林中珍珠”,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柞蚕养殖中,管理与病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下面将介绍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
一、蚕场管理1. 场地选择与布局蚕场的选择要选择在有利于柞蚕发育的环境中,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
蚕场的布局要合理,可以按照蚕室、贮桑处、养蚕技术服从、蚕茧加工等分布进行布局,确保蚕室间距适当、通道宽敞、设施完备。
2. 柞桑栽植管理柞蚕以桑叶为食,因此柞桑的栽植管理对柞蚕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要选择适宜的柞桑品种,做好施肥、浇水、修剪等管理工作,保证柞桑的生长健康。
3. 清洁卫生在蚕场管理过程中,要定期清理蚕室、通道等地面卫生,及时清理垃圾,保持蚕场的清洁卫生。
4. 温度、湿度的调控柞蚕对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较高。
在养蚕的过程中,要对温度、湿度进行监控,并进行调控,以保证柞蚕的正常生长发育。
5. 害虫防治在蚕场管理中,要对蚕室、柞桑进行定期的害虫监测与防治,以免对柞蚕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软化病防治措施柞蚕软化病是柞蚕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给柞蚕养殖带来一定的危害。
软化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饲料的卫生管理柞蚕的食料以柞桑叶为主,因此在使用柞桑叶时,要确保柞桑叶的清洁卫生,避免将有害微生物带入到蚕室中。
3. 合理施肥在柞桑栽植管理中,要合理施肥,保证柞桑的生长健康,提高柞桑的抗病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措施的一些介绍。
通过科学的管理与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柞蚕的产量与质量,为柞蚕养殖业的发展和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希望柞蚕养殖者们能够加强对柞蚕蚕场管理与软化病防治的重视,提高柞蚕的养殖效益,推动柞蚕产业的健康发展。
柞蚕场的建设与柞蚕养殖管理柞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产丝量大、质量好,在丝绸加工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柞蚕的产量和质量,建设柞蚕场并进行科学的养殖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柞蚕场的建设和养殖管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柞蚕场的建设1.选址柞蚕场应选择在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的地方建设,如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同时需远离污染源,以确保柞蚕的生长环境。
2.场地规划柞蚕场需规划合理,包括蚕室、食草储存室、蚕室清理区、饲料加工区等,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功能分区清晰,方便管理。
3.蚕室建筑蚕室应建成通风良好、采光充足的建筑,同时要能够隔离外界的噪音和污染物,提供安静、干净的养殖环境。
4.设施配备柞蚕场需要配备蚕室搪瓷盆、蒸煮器、食草筛,确保柞蚕的养殖设施完备,方便对柞蚕进行管理和养殖。
5.安全防护柞蚕场需加强安全防护,设置验光仪、灭菌设备,防止疾病传播和病菌感染,确保柞蚕的健康生长。
二、柞蚕养殖管理1.柞蚕养殖技术柞蚕养殖技术包括蚕种选育、蚕室环境调节、食草管理等方面,需要科学、规范地进行管理,以提高柞蚕的产量和丝质质量。
2.蚕种选育选择生长健康、抗病性强的蚕种进行培育,以提高产丝量和丝质质量,确保养殖效益。
3.蚕室环境调节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对蚕室进行通风、卫生等处理,保持蚕室内的温度、湿度适宜,为柞蚕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食草管理合理管理食草的生长和质量,确保柞蚕有足够的食量和优质的食草,提高柞蚕的产量和丝质质量。
5.疾病防治对柞蚕进行定期的体检,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疫苗预防,避免疾病传播,确保柞蚕的健康生长。
6.定期清理定期清理蚕室和蚕桑树叶,保持柞蚕的生长环境干净整洁,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7.饲料补给充足的饲料补给是柞蚕养殖的关键,要及时为柞蚕提供足够的食物,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
8.生长监测对柞蚕的生长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体重、食量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养殖措施。
1.人员配备柞蚕场要配备专业的养殖管理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兽医等,确保柞蚕的科学养殖。
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法规类别】农副产品【发文字号】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批准部门】辽宁省人大(含常委会)【批准日期】2004.04.02【发布部门】宽甸满族自治县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04.04.28【实施日期】2004.05.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已于2004年4月2日经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2004年4月28日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2004年1月9日宽甸满族自治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4年4月2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柞蚕场的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县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自治县辖区内经营管理柞蚕场,利用柞蚕场资源及从事其它相关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自治县人民政府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柞蚕场管理工作。
第四条放养柞蚕用地由自治县人民政府按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标定边界,登记造册,核发《柞蚕场使用证》。
第五条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柞蚕场应当落实承包经营,实行公开招标、有偿使用制度。
坚持谁承包、谁受益、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
自治县鼓励柞蚕场权属单位或承包方将柞蚕场范围内的荒山荒地栽植柞树,建设柞蚕场。
第六条自治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柞蚕场权属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法采取多种形式,筹集柞蚕场建设资金,建设生态型柞蚕场。
第七条放养柞蚕的蚕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中刈柞蚕场每亩柞树150株以上,郁闭度0.7以上;(二)根刈柞蚕场每亩柞树200墩以上,郁闭度0.6以上;。
柞蚕场的建设与柞蚕养殖管理柞蚕是我国特有的害蚕,原产地为中国柞树上,是蚕丝生产中质量最好的原料之一。
柞蚕的饲养与管理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保障蚕丝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柞蚕场的建设与柞蚕养殖管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柞蚕场的建设是为了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饲养条件,保障柞蚕的生长和发育。
柞蚕场的选址应选择空气清新、无污染、无有害昆虫等因素干扰的地方。
柞蚕场应建在离村庄较远的地方,减少异蚕和虫害的传播。
柞蚕场应建有适宜的土壤和空气湿度,以满足柞蚕的生长需求。
柞蚕场的建设应有规划,包括养蚕房、饲料房、运输房等等,以方便管理和生产。
养殖管理对于柞蚕的生长和发育是十分重要的。
应保证柞蚕的饮食。
柞蚕的食物主要是柞树叶,因此柞蚕场要有充足的柞树供给。
柞树应保持常年有柞叶,定期修剪柞树枝叶,将柞叶切碎喂给柞蚕。
要注意柞蚕的温度和湿度。
柞蚕的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湿度为65-75%。
适时调整温度和湿度,保持柞蚕的生长环境稳定。
柞蚕的通风和消毒也是必不可少的。
柞蚕对通风要求较高,要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柞蚕窒息。
柞蚕场还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的侵害。
柞蚕养殖管理还需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柞蚕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其中重要的是白肩盾蚧和东方玉米病毒病。
防治白肩盾蚧可采取多种方法,如在柞蚕饲料中加入高浓度的白肩盾蚧抑制剂,喷洒杀虫剂等。
防治东方玉米病毒病主要是消毒和定期清洁蚕室,以去除病毒源。
柞蚕养殖管理还需注意选择优质柞蚕种苗。
优质的种苗对于提高柞蚕的生产效益和提高蚕丝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种苗要选择生长健壮、外貌完整、无病虫害的柞蚕。
要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柞蚕种苗,以降低柞蚕养殖的风险。
柞蚕场的建设与柞蚕养殖管理对于提高柞蚕的生产效益和保障蚕丝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柞蚕场的建设应有规划,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饲养条件。
柞蚕养殖管理要保证柞蚕的饮食、温度和湿度,进行通风和消毒,防治病虫害,选择优质种苗。
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柞蚕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保证蚕丝的质量。
柞蚕场的建设与柞蚕养殖管理一、柞蚕场建设1. 选址:柞蚕场应选择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周边环境无明显污染的地方建设。
2. 场地布局:柞蚕场应该考虑到光照、通风、排水等条件,合理布局场地,防止交叉感染。
要保证各种设施之间的通风和采光,以便于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3. 建筑物:柞蚕场应该建设具有防风、遮阳、保温、通风、防潮等功能的建筑物,以保证柞蚕养殖的温度和湿度适宜。
4. 柞蚕舍:要建设符合柞蚕生长发育需要的养蚕舍,养蚕舍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条件需符合柞蚕的生长需求。
5. 饲料储存室:根据柞蚕的饲料需求,建设饲料储存室,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充足。
6. 环保设施:为减少柞蚕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应该在柞蚕场建设环保设施,对柞蚕的粪便和废弃物进行处理,减少污染排放。
7. 电力、水供应:柞蚕场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电力和水的供应,以确保柞蚕养殖的正常运作。
8. 安全设施:建设柞蚕场过程中要注意建设安全设施,确保柞蚕养殖的安全生产。
二、柞蚕养殖管理1. 种子选育:柞蚕繁育需要选用优质种源,选择抗病、高产的种蚕进行培育。
2. 环境管理:柞蚕养殖需要严格管理养殖环境,保持场所的清洁和卫生,保证柞蚕的饲料和环境无污染。
3. 饲料管理:柞蚕的饲料需要严格管理,要定时定量供应,保证饲料的新鲜和质量。
4. 疾病防治:柞蚕易患疾病,需要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定期对柞蚕进行检查,保证柞蚕健康生长。
5. 温度管理:柞蚕生长需要温度适宜,进行合理的温度管理,保持温度恒定。
6. 湿度管理:柞蚕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需对空气湿度进行管理,避免湿度过高或过低对柞蚕的影响。
7. 技术培训:对养殖人员进行柞蚕养殖技术的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8. 市场经营:柞蚕养殖在生产结束后,需要进行市场销售,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柞蚕销售。
9. 投入产出:柞蚕养殖需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掌握投入产出比,保证柞蚕养殖的经济效益。
柞蚕养殖是一项需要细致管理的工作,只有对柞蚕的养殖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保证柞蚕能够健康、快速地生长发育,同时也能够实现柞蚕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辽宁柞蚕丝绸的发展情况作者:赵兴海来源:《辽宁丝绸》 2017年第1期一、辽宁省柞蚕场的主要发展情况辽宁是全国最主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在全国全世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蚕茧产量占全国的90%,占世界的80%。
全省有11个市、29个县(市)、308个乡镇、2560个村从事柞蚕生产。
1986年至2009年,辽宁省蚕业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蚕场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市场经济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蚕业科技水平为内涵,发挥产业化优势,提高柞蚕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辽宁省柞蚕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省现有蚕场850万亩,占柞坡面积的26.3%,其中一类蚕场300万亩,二类蚕场390万亩,三类蚕场160万亩。
一类蚕场能达到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郁闭度在0.6~0.7,蚕场植被完好,山肥柞壮,养蚕稳定高产。
二十多年来在蚕场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蚕场建设有了新发展“八五”期间,全省新建中刈蚕场160万亩,补植蚕场300多万亩,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建设蚕场150万亩。
有效地保护了山区生态建设,减轻了水土流失。
“九五”至“十一五”蚕场建设力度稍小于“八五”期间。
(2)蚕场实行更新限额和轮伐休闲为加强蚕场管理,遏制蚕场乱砍乱伐事件的发生,保护柞树休养生息,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市、县从1986年冬季开始对蚕场更新实行上限额审批,严格控制蚕场更新面积,对未经审批乱砍乱伐蚕场者,依据各市柞蚕场管理办法进行查处。
1986年全省计划更新蚕场190万亩,当年实际更新188万亩,有效地控制了蚕场的滥砍滥伐。
同时全省还休闲蚕场60万亩,以利于蚕场的植被的恢复与生长。
蚕场更新的这项措施一直延续至今,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蚕场更新可分中刈与根刈两种。
蚕场更新年限为:根刈树型5~6年更新一次;中刈树型每2~3年更新一次。
每次蚕场更新面积不超过蚕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3)蚕场植被针对二、三类蚕场存在的砂化、缺墩少苗现象,各市县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蚕场植被升级改造工作。
辽宁省蚕种管理办法(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5.18•【字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341号•【施行日期】2021.05.18•【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产品质量安全正文辽宁省蚕种管理办法(2002年3月18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39号公布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2004年6月2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71号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1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47号第二次修正根据2014年8月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第三次修正根据2021年5月18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341号第四次修正)第一条为加强蚕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保证蚕种质量,维护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蚕种,是指柞蚕、桑蚕的种茧和种卵。
第三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蚕种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管理工作。
第五条蚕种生产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符合国家与区域蚕业发展规划要求;(二)有与蚕种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桑园(柞林)或者稳定安全的原蚕饲育区;(三)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资金和检验等设施;(四)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五)有能够有效控制蚕微粒子病的质量保证措施;(六)一代杂交种年生产能力5万张以上。
第六条蚕种生产单位应当向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从事蚕种生产。
第七条蚕种生产单位必须执行蚕种繁育规程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按照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杂交组合形式组织生产。
第八条出场的蚕种,必须符合省规定的质量标准,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使用规范性包装,并在包装箱上贴印下列标识:(一)蚕种质量合格证;(二)生产单位名称、地址、生产日期、批号;(三)品种、种级、等级、数量;(四)杂交组合形式。
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农副产品
【发文字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
【发布部门】辽宁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1.09.06
【实施日期】1991.09.06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废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和废止<辽宁省小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89件省政府规章的决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2014)
辽宁省柞蚕场管理暂行办法
(1991年9月6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柞蚕场的管理,有计划地发展蚕茧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我省境内经营管理柞蚕场和在蚕场内从事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蚕场管理,应当坚持集约化经营、控制规模、改良蚕种、提高单产的方针,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和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
第四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蚕业生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蚕场管理工作。
并在柞蚕放养、蚕场建设和保护方面给予技术指导。
凡有蚕场的乡(含镇,下同)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蚕场管理工作。
第五条放养柞蚕用地,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进行统一规划,标定蚕场边界,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权属。
改变权属,必须依法履行变更登记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开辟新蚕场。
第二章蚕场使用
第六条放养柞蚕的蚕场,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中刈蚕场每亩柞树一百五十株以上,根刈蚕场每亩柞树二百墩以上;
(二)中刈蚕场郁闭度零点七以上,根刈蚕场郁闭度零点六以上。
第七条使用蚕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同一蚕场每年只能放养一次柞蚕,不准重复放养;
(二)春蚕食叶量不准超过三分之二,秋蚕食叶量不准超过四分之三,不准过量放养;。